空间分布格局-2010

合集下载

空间分布分析

空间分布分析
计算 X 和 Y坐标的标准差 作为离散程度的测量指标,表示样本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 离散程度,但没有提供单个指标来表示散布情况
( X i X )2 Sx N 1 i 1
N
(Yi Y ) 2 Sy N 1 i 1
N
2、标准距离方差
标准距离方差(Standard Distance Deviation)表示每个点到其平均 中心距离的方差 平均中心可以为算数平均中心 、中位中心、极值中心
1、算术平均中心
算术平均中心(重心):简单计算X、Y坐标的平均值(但 不能使用经纬度) 只考虑位置,而不考虑其属性值,认为所有的点都是等 同的。
Xi X i 1 N Yi Y i 1 N
N
N
2、加权平均中心
每个点一个权重值,权重值分别和X、Y坐标相乘后计算 加权平均中心。 与面相联系的点可以使用面的属性信息,比如人口分布 中心
5、极值距离
分布中心按极值中心计算,实质是包含所有点的最小外接 园的半径为极值距离
6、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标准差椭圆从二维角度反映了点的分布中心、分布范围、 分布走向和分布的各向异性。
标准差椭圆计算方法
椭圆的长短(x轴、y轴)轴:
其中,xi、yi表示点的坐标,
1 1 1 1 1 1
2008-5-12
2008-5-12
2008-5-12 16:26
2008-5-12 16:35
1
1
118
127
四川什邡县
四川汶川县
103.8
103.5
31.5
31.4
4.3
4.6
10
10

陕西关中平原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

陕西关中平原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

第3期据源提取研究区撂荒耕地图斑,采用耕地撂荒率及其变化、撂荒耕地核密度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①研究区2020年耕地撂荒率为1.06%,旱地撂荒率为2.71%,水浇地撂荒率为0.19%,整体撂荒率不高,但2014—2020年撂荒率持续上升,前3年间增长迅速,后3年间增速有所减缓。

撂荒耕地由旱地和水浇地组成,以较低质量和较低产出效益的旱地为主。

旱地撂荒率的增长趋势与耕地基本一致,整体撂荒率持续上升,前3年间增长较快;水浇地撂荒率较低,增长也比较缓慢。

②从耕地撂荒率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扶风县和蒲城县撂荒耕地较少。

从各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趋势来看,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较快,扶风县、蒲城县耕地撂荒率增长较慢,大荔县耕地撂荒率略有降低。

③从撂荒耕地核密度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多数撂荒耕地分布在中高密度区和高密度区,少数分布在中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极少量的撂荒耕地分布在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东北部丘陵和千阳县北部山地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千阳县和凤翔县,中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低密度区在各县均有分布,大荔县全部为低密度区。

④从撂荒耕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撂荒耕地存在空间集聚性,撂荒耕地冷点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蒲城县和富平县,冷点较低集聚区分布在关中平原中部的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和扶风县,热点较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关中西部的陇县和千阳县。

4.2建议根据前述对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耕地撂荒与区域地貌、耕地类型、地块破碎度、灌溉条件、土壤肥力、产出效益、农民收入、耕地保护力度等因素都有关系,因此,解决研究区耕地撂荒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减小耕地破碎度和区域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改善农业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第32卷第3期2 012 年03 月Vol. 32 No. 3Mar., 2 0 1 2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32 卷间格局的研究。

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

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迁移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由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口规模。

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域范围。

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的基本结论。

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

其中,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全国城市迁移总量的78.85%,这表明20 世纪末中国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地级及以上城市,它们在全国人口迁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表1)。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2、意义:格局是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环境条 件综合作用的体现,及物种生态位的客观表现。 格局是种群个体在立体空间的多维分布结构,所 以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结构的直观反映。
3、研究的目的:找出植物空间分布的类型,并探 索此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应此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均匀型
随即型
成群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的相对性:相对于空间尺度的大小而言
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判定:
1.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
指标X:取样所得到的样方中平均出现的个体数, 平均值(m) ,方差(S2),C=S2/m。 C=1 随机分布 C<1 均匀分布 C>1 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常采用t检验来确定其差异的显
分析。
通过野外测量与室内计算分析,判断群落内实验种群 (马尾松林)的空间格局分布类型,并对其特点和可能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注:按实验报告格式认真撰写。
调查物种: 测量:
编号: 1
2
邻接树木 A1-A2
株间距 (m)
编号:
邻接树木
株间距 (m)
样地位置: 记录:
组别: 日期:
…… …… …… …… ……
普通生态学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讲授:黄和平
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2008-0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是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使学 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 现出的不同类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 型的方法,并学会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 型的方法。
I 1
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1
均匀分布

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比重,Pj为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地理联系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降 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3)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集中度也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 用全国或地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 表示 。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1)区位熵(产业地区集中度)
含义
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的地区 集中程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产业地区集中度。
公式
LQij
eij eit
Enj Ent
LQ是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作用
C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反之。此指标只能用于两个 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 当然,为了说明均衡度的变化,也必须计算区域布局前后的静 态不平衡差,如果C0<C1,说明均衡度降低;反之则反之。

Kriging插值法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Kriging插值法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物学 家 、生 态学 家和 地理 学家 们利用 当前 世界 上较
为通 用 的植物 一 气 候分 类 系统对 我 国的植被 、 植 物物 种 的地 理分 布 进行 气候 学 上 的解 引 。随着计 算 机技 术 的发展 , 一 些学 者开 始对 我 国的植被 ( 植物 ) 进行 各种 动态 的模 拟和 预测 【 】 引,同时 有 的学者 ,也
也 很大 。但 是 ,植 物一 气候 分类 系统 中所 采用 的气 候 资料一 般 以年 ( 或月 ) 平 均值 为 主 。此外 ,目前 的气 候 台 站 的设 立 一 般 都 是 在 人 口较 为 稠 密 的 地 区 ,偏远地 区 的气象 台站较 少 ,因而在 高 山地 区的 气候 要素 ( 如 温度 和降水 ) 一 般都 是通过 推算 得 到 ,
生态环境学报 2 0 1 0 , 1 9 ( 5 ) : l 1 6 5 — 1 1 6 9
Ec o l o  ̄ , v a n d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l Z I : / / w ww . j e e s c i . c o m
而降雨 量 的推 算则 比温 度 的推算 要 复杂 得多 L 2 J 。因 此 ,植被 ( 物) 一 气候 分类 系统 都表 现 出一定 的不 准 确 性 ,很 难真 实地 反 映 出植 物 固有 的分 布 规律 ,更
不 用 说 定 量 地 表 现 出其 地 理 分 布 的 空 间 格局 。 目 前 ,从气 候角 度对 物种 分布进 行 描述 ,往往失 去 了 其 地理 分布 中垂 直分 布 的信 息量 。 我 国植 物地理 分 布 的研 究工 作开 展得 较晚 ,在
分布 ,在其 分 布区 内随着 经 、纬度 的变化 ,受气 候 变化 等方 面 的影 响 ,其 分布 的海拔 范 围也发 生相 应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研究作者:段成荣毕忠鹏黄凡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空间互嵌是民族互嵌格局的重要维度和基础。

本文基于2000、2010和2015年全国地级市层面民族人口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民族人口空间互嵌格局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传统民族聚居区,但扩散趋势明显,逐渐打破传统分布格局;民族人口多样性、均匀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围绕走廊地带形成多个热点分布中心,东中部地区则是冷点分布中心,其中热点冷点均呈收缩态势。

尽管低多元均匀的空间互嵌类型仍是主导,但随着各民族人口的流动,多元均匀将从低向中、高逐步发展。

应该对不同类型的空间互嵌分类施策,促进和引导地区间、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为构建民族互嵌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族人口;空间互嵌;多样性;均匀性【作者】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毕忠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001-001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各民族在空间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其中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交错,一方面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互嵌社会结构奠定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契机。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在随后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别再次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2][3],至此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成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方针。

植物分布性实验报告(3篇)

植物分布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规律,掌握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分析植物种群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植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根据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特征,可以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本实验主要研究植物种群的集群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如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2. 实验方法:(1)样地设置:在每个植物群落中设置若干个样地,样地大小为10m×10m。

(2)样地调查:在样地内,采用样方法进行植物个体调查。

具体操作如下:a. 在样地内随机选取一个起点,以1m为间隔,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样线。

b. 在样线上,每隔5m标记一个点,作为调查点。

c. 在每个调查点,调查植物个体的种类、数量、胸径、高度等特征。

d. 记录样地内所有植物个体的信息。

(3)数据分析:根据调查数据,采用以下方法分析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a. 集群指数:采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别对样地内植物个体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b. 集群分布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集群指数分析通过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3)草本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 集群分布图分析根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如下:(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显示,植物个体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且分布范围较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