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_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篇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1、媒体展示: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1)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
初一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案

初一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设计。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海洋中的鱼、森林中的老虎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光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温度过低会导致某些动物冬眠等。
引导学生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并举例说明。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讲解生物因素的概念,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种内关系(如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北极熊的白色皮毛等。
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意义。
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实验探究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鼠妇、盒子、湿土等),设计实验装置(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初中生物与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关系2. 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3. 培养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和行动教学重点:1. 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能力2. 了解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策略3. 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2. 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从而生存繁衍3. 培养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实践教学准备:1. 教学备课2. 教学资料准备3. 教学实验器材准备4. 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呈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从而生存繁衍第二节:生物的适应能力1. 分析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2. 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和方法3. 实地观察一些生物的适应能力,并进行相关实验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生物保护1. 讲解环境保护和生物保护的重要性2. 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和生物,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3. 组织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写一份观察报告2. 小组讨论,提出环境保护和生物保护的建议3. 家庭作业:整理家中的垃圾并分类回收教学反馈:1. 分组展示观察报告2. 学生自我总结和展示环保实践成果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着重强调环保和生物保护的重要性补充说明: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案例等,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他们对环保和生物保护的积极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环境2. 生物影响环境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态平衡5. 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维持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生物模型或实物标本。
3. 课堂讨论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如沙漠植物、北极熊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知识拓展: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5. 总结提升:强调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关爱自然。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生物必须适应()才能生存。
2. 选择题:下列哪个例子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A. 沙漠植物B. 北极熊C. 蚯蚓改良土壤D. 树木阻挡风沙)3. 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的生物与环境关系,如校园、家庭、社区等。
3. 制定个人环保计划,践行环保行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检查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和环保计划,关注实践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能够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说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 能够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 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学习环节(30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讨论环节(10分钟)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一起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出相关例子;
四、练习环节(15分钟)
1. 学生完成与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练习题;
2.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强化;
五、总结环节(5分钟)
老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作文,并在下节课上交。
【教学资料】:
图片、视频、教材、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保护环境方法。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2. 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能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环境也依赖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进化、适应、竞争、合作等。
三、实验(20分钟)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周围进行生物与环境的观察与实验,让他们实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2.强调环保意识:呼吁学生共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同时,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初中生物地球环境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地球环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地球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生物地球环境中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2. 掌握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生物地球环境?
2. 生物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 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地球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学习:
(1)介绍生物地球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3)讨论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4.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生物地球环境及环保的小短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但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案设计范本】就是这样,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改善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爱
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引起学生对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的兴趣。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 讨论生物受污染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15分钟)
1. 分组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几个例子。
2. 讨论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 汇总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提出建议。
2. 教师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极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存。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
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
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
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
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
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知识点具体内容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
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