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通过图片或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展示法:展示图片或实例。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动物的迁徙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举例法:举出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实例。
2.4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食物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来展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实验或举例说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4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讨论或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介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5.4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展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引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生物适应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2.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fur、沙漠中的植物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
3.2 教学内容: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概念。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如水对鱼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影响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看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4.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如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看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五章:保护环境,保护生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对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篇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1、媒体展示: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1)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
初一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案

初一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设计。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海洋中的鱼、森林中的老虎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光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温度过低会导致某些动物冬眠等。
引导学生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并举例说明。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讲解生物因素的概念,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种内关系(如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北极熊的白色皮毛等。
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意义。
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实验探究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鼠妇、盒子、湿土等),设计实验装置(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初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能力;2.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2. 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实例案例;3. 与生物与环境相关的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带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5分钟)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生存、繁衍、进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案例,例如气候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树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生物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2. 实例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讲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 生物适应环境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的耐旱特性、鱼类的呼吸等。
3. 生物影响环境分析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4.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
5.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如低碳生活、植树造林等。
六、生态环境的多样性1. 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 分析不同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3. 探讨生物如何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存与繁衍。
七、生物圈的概念1.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
2. 分析生物圈中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要爱护保护。
八、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 介绍环境污染的种类,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2. 分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如生物富集现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
九、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 讲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降水量变化等。
2. 分析气候变化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如极地冰川融化、干旱等。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教案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2. 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进行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的知识讲解,包括以下内容:-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生物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后代;-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长、繁衍和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活动会改变环境,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例如:- 污染水源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森林砍伐导致动物失去栖息地。
4. 讨论与展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并展示他们对于该案例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互动,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5. 总结(10分钟)总结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强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6. 拓展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主题的绘画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表达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和意识。
可以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和参考图片。
三、教学辅助手段1. 图片展示:展示环境污染和生物栖息地丧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实例案例:提供相关实例,让学生从实际情况中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4. 绘画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鼓励他们通过绘画创作来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识。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在讨论与展示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和作品来评价他们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密切的关联关系,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态现象;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以及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至少三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迁徙等。
3.介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结合实例,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设计意图: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学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
6.课后作业设计注重拓展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现象,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
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
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3.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4.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影响鼠妇生活因素”实验,研究非生物因素对
生物的影响。
;
2.通过合作设计实验、尝试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合作设计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在科学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2.形成爱好实验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难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一个探究实验,尽管在课堂实现很难,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
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本课堂设计避免了课堂活动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这一突出问题。
概念原理的建立绝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亲自的实践与体验,所以对于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都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己感悟。
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观点的建立。
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将环境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单位:遵化市平安城中学
姓名:张雅楠学科:生物版本:人教版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