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因泥沙差点被炸掉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58年10月截流。
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
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
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
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
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
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
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
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
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
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
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
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
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
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陈志宏《被埋没的声音》阅读练习及答案

被埋没的声音陈志宏提起黄万里,今天的国人也许感到陌生,他的父亲黄炎培,倒是有不少人知晓。
1911年8月,黄万里出生于乱世;1932年,他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桥梁工程师,参加了江山铁路大桥的建设;1937年,黄万里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水利学博士学位后,没有留恋异国的奢华,而是毅然回国,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
1955年,苏联专家拿出了三门峡水库的设计方案,叫好声连片响起。
1957年6月,中央召集国内有关专家70人展开“热烈讨论”,年近半百的黄万里先生被邀请参加。
会上,不少专家并不赞同苏联人的想法做法,但由于诸多不敢言破的原因,大家噤若寒蝉。
这时,黄万里站了出来,他说:“一定要修三门峡水库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的观点。
”立马有人反驳他,并着实风光了一番。
黄万里自感人微言轻,便换了一副口气:“一定要修,请别将河堤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他年觉悟到需要冲刷泥沙时,也好重新在这里开洞”黄万里的良苦诤言,成了当时高层的耳旁风——水库设计施工时仍坚持苏联专家的意见,堵死了排水洞。
不久,黄万里被打成“右派”,整天挨批斗,后又被罚做清洁工,贬至乡下务农。
1960年,三门峡水库如期运转。
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
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专区迁徙。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事后,有人问黄万里,你明知说破会遭惨祸,为什么还要直言?黄万里说:“父亲常对我说,‘中国有史以来,农民从来没有对不起统治阶级’。
让我一辈子为农民服务,我谨记着父亲的教诲,学水利,学治黄河,就是想为农民服务。
我不能看着要祸及农民不说话。
至于为此而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我一生无悔。
(完整word版)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
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
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援助项目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
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
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
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
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
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
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行及库区治理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行及库区治理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运用后,一年半时间内,330米高程以下淤积泥沙达15.3亿吨,有93%的来沙淤积在库区。
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威胁关中平原。
1964年10月,335米高程以下库容由98.4亿立方米减少到57.4亿立方米,潼关河床高程抬高4.5米,直接影响到西安市。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原则下,确定改原有四条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即“两洞四管”),水库运用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
改建后水库枢纽工程泄流排沙能力仍然不高,冲刷范围尚未触及到潼关,潼关以上库区及渭河仍继续淤积。
1969年6月,在三门峡召开了陕、晋、豫、鲁四省会议,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决定进行第二次改建。
打开了与河床高程相同的8个施工导流底孔,增大了泄流排沙量,使潼关以下库段冲刷,潼关高程有所下降,而潼关以上库段仍在淤积。
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导致龙门站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比例由61.1%减少为34.2%。
上游低含沙径流量的减少,增大了龙门站汛期平均含沙量,增加了禹潼段的淤积量。
由于库区淤积继续增加,潼关高程又持续抬高。
到2003年汛前潼关高程累计抬高5.4米。
自水库蓄水运用至2005年底,潼关以上库区累计淤积40.697亿立方米,占全库区淤积69.894亿立方米的58.2%。
其中黄河小北干流淤积24.971亿立方米,渭河下游淤积12.824亿立方米,北洛河淤积2.902亿立方米。
库区淤积重心上移,淤积末端不断上延,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建库前,华县站主槽过洪能力4000~5000立方米每秒;建库后,1968年主槽过洪能力只有2000~3000立方米每秒。
1981年8月21日,华县站洪峰流量5380立方米每秒,比1954年华县站7660立方米每秒洪水小2280立方米每秒,而洪水位却比1954年抬高2.24米。
渭南以下渭河12条南山支流经常受渭河洪水顶托,支流倒灌淤积严重,河口段普遍升高2米以上,迫使支流堤防桥梁不断加高,赤水河老公路桥因河床升高不得不在桥上重新建桥,形成“桥上桥”。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水库大移民

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历史悲剧——黄河三门峡⽔库⼤移民 这是⼀个⼤规模移民的悲剧故事。
恰巧是⼀个30万⼈三⼗余年。
与丹江⼝并列世界第⼀。
五⼗年代初,全国⼈⼤通过决议,建造三门峡⽔库。
当时政府圆熟地以解决政治问题的⽅式解决了⼀个科学问题,但留下了漫长的灾难。
(如果⽔库以最低⽔位来设计,那么相当⼤⾯积的⼟地将划在库区之外,⼤部份农民不必迁移;如果⽔库按照最⾼⽔位蓄⽔,则全部⼟地都会被淹没,也不会发⽣事后移民返回争夺未淹没⼟地的风潮。
) 政府巨⼤的宣传⼯程轻⽽易举地制造出⼀种⽆尚的荣誉感。
⼈们被告知:他们为黄河下游数以千万⼈的⽣命财产安全⽽作出牺牲,他们是国家的功⾂。
政府并信誓旦旦地向移民们作出保证:安置地的⽣活绝对不会低于原有⽔准。
1956年秋,节⽇般的⼤迁徙开始了。
很快,政府的谎⾔被⼤漠风沙所撕破。
宁夏贺兰县和陶乐县的移民安置区地处黄⼟⾼原的沙漠边缘,⾃然环境极端恶劣,⼀年到头狂风漫卷,黄沙蔽⽇。
晚上闭门睡觉,第⼆天早上房门就会被流沙封住。
当时,⼀位元负责移民事务的⼲部不⼩⼼掉进⼀个沙坑,没有挣扎出来,顷刻之间便被流沙掩埋,全村⼈出动也未能找到他的遗体。
谎⾔破灭了,⼤逃亡开始。
南路逃亡队伍在宁夏⾸府银川附近被当局拦截,绝⼤部份被遣返安置区。
北路的逃亡者穿越险恶的内蒙古沙漠,辗转于秦晋⾼原,终于成功地返回黄河岸边的家乡。
当⾐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逃亡者们⾛进⾃⼰祖居的村落时,已经泣不成声。
他们讲述了安置区的恶劣环境和逃亡途中断⽔喝尿、沿途乞讨的悲惨情景。
乡亲们把他们团团围住,如同召开全村⼤会。
听的⼈和讲的⼈哭成⼀⽚,泪⽔淹没了村庄。
第⼆天黎明,村⾥的马车队出发了,去迎接那些还挣扎在逃亡途中的亲⼈。
恐怖与悲伤迅速席卷了库区,各村派出的马车队汇成⼀股洪流,浩浩荡荡向北进发……次年秋天的移民,再⽆欢声笑语。
政府派出的⼤批移民⼲部如围猎⼀般驱赶着村民,民兵挨家挨户地搜查藏匿不⾛者,并随即推倒房屋……原住民早已占据了好地,移民们只好被安置在沙漠边沿。
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底孔破坏及处理

摘要:黄河三门峡⽔利枢纽建成后。
由于库区及上游河道泥沙严重淤积,被迫对⼯程进⾏改建。
经过⼯程改建和调度运⾏的调整,基本解决了泥沙淤积问题,并发挥了较⼤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含沙⽔流使泄洪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
通过⽔⼯模型试验,材料抗磨蚀试验和现场修补试验,对泄洪底孔的磨蚀破坏机理和修复措施进⾏了研究。
关键词:泄流底孔;破坏机理;修复处理;三门峡⽔利枢纽 1、⼯程概况 三门峡⽔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是以防洪为主的⼤型⽔利枢纽⼯程。
⼯程于1960年⼤坝基本建成,并开始蓄⽔。
蓄⽔后库内及⽔库上游渭河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
从1964年起被迫对⼯程进⾏改建。
第⼀次改建将4条电站引⽔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并在左岸岩体中新修建2条直径11m的泄流排沙隧洞;第⼆次改建打开了已封堵的1~8号施⼯导流底孔,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轮发电机组。
经过两次对⼯程的改建和⽔库采⽤“蓄清排浑”的运⾏⽅式,基本实现了⽔库在年内冲淤平衡,解决了库区及渭河的淤积问题,并且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等综合利⽤⽅⾯发挥了较⼤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是黄河泥沙问题相当复杂,⾼含沙⽔流对⽔轮发电机组、泄流钢管、隧洞、底孔和深孔等造成严重的磨蚀破坏,以致影响泄⽔建筑物的正常运⾏和⼯程进⼀步发挥效益。
因此必须对⼯程进⾏进⼀步改建和修复。
本⽂仅简要介绍泄流排沙底孔(以下简称底孔)的破坏情况、破坏机理和修复处理措施。
2、底孔(单、双层孔)破坏情况 1~3号底孔为单层孔,孔⼝尺⼨3m×8m,进⼝底板⾼程280.0m,库⽔位315.0m时单孔泄量405m3/s.4~8号底孔在平⾯上与1-5号深孔重合,组成5个双层孔,深孔孔⼝尺⼨3m×8m,进⼝底板⾼程300.8m,库⽔位315.0m时⼀个双层孔泄量658m3/s.6~12号深孔为单层孔,库⽔位315.0m时单孔泄量257m3/s.1980年底发现底孔磨蚀后,先后对底孔的单层孔和双层孔进⾏了全⾯检查,发现下列部位有较严重的磨蚀破坏。
折戟三门峡水库

峡 水 库 修 起 来 , 用 多 少 年 ? 王 答 :如 果 能 ” “
黄 河干流 3 个 电站都修起 来 , 以用 30 O 可 0
年 。 ”
王 化 云 早 在 14 年 8 就 给 时 任 华 99 月
大 坝 , 疑 是 在修 建 一个 祸 害关 中的死 无
库 ! ” 到 黄 万 里 的 意 见 书 , 反 对 修 建 三 门 其 峡 水 库 。黄 万 里 是 时 任 全 国 政 协 副 主 席 黄 炎 培 的 儿 子 , 业 于 美 国伊 利 诺 伊 大 学 毕 的工 程 学 博 士 , 清 华 大 学任 教 。 在
黄 万 里 的 意 见 书 全 面 否 定 了 苏 联 专
边倒地 选择支持苏联专家 “ 坝 、 库 、 高 大
蓄 水 、 沙 “ 方案 。 拦 的
北 人 民政 府 主 席 的 董 必 武 上 书 , 求 修 建 要
三 门 峡 水库 , 被否 决 了 。 但 在 水 利 部 和 黄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的 要 求 下 , 周 恩 来 与 苏 联 方 面 商 谈 , 定 将 根 经 决
世 界性 的报 告 , 世 界 都 知 道 了 。 全 ” 就 在 三 门 峡 工 程 局 摩 拳 擦 掌 准 备 大 干 一场 时 , 个德 国 的 水 利 专 家 来 到 三 门 一 峡 坝 址 。 经 过 勘 测 , 断 言 :在 三 门 峡 筑 他 “
墙 被 拆 的 厄 运 一 样 , 万里 也 拦 不 下 三 门 黄 峡 工 程 的 上 马 , 是 一 个 谁 也 不 敢 在 政 冶 那 上 落 伍 的 年 代 。于 是 , 宁左 勿 右 的学 者 们
当 夜 , 万 里 写 了篇 小 说 《 丛 小 黄 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水库因泥沙差点被炸掉2011-02-11水这种变化无常的流体,给人类造福又造孽。
即使像三门峡这种工程,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已经是慎之又慎,在进行之中,还是出现过不少问题。
许多问题无法预料,人们只能遵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走几步跌一下,爬起来再走。
毛泽东在巡视三门峡时,曾担心泥沙过多而使水库成为泥库。
这种担心成了事实。
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仅一年半的时间,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淤了“拦门沙”。
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议论颇多。
首当其冲的陕西省反映最为强烈。
他们多次向中央反映,甚至到毛泽东那里告了“御状”。
1962年4月,在全国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出第148号提案,要求三门峡工程增建泄洪排沙设施,以减轻库区淤积。
会后,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办法。
此前三门峡水库已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运用,但仍未制止淤积。
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30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在中央的会议上,周恩来坦白地说:“三门峡的水利枢纽工程到底利多大,害多大,利害相比究竟如何,现在还不能作结论。
原来泥沙多有问题,现在水清了也有问题。
水清了,冲刷下游河床,乱改道,堤防都巩固不住了……洪水出乱子,清水也出乱子。
这个事情,本来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套经验,但是我们对祖宗的经验也不注意了。
”有人把建三门峡工程这件事都推到苏联头上。
周恩来不同意:“三门峡工程苏联鼓励我们搞,现在发生了问题,当然不能怪他们,是我们自己作主的,苏联没有洪水和泥沙的经验。
”他承认,现在看来三门峡工程上马是急了一些,一些问题不是完全不知道,而是了解得不够,研究得不透,没有准备好,就发动了进攻,这一仗一打到现在很被动。
黄河规划时间短了些,搞得比较粗糙。
1964年春天,邓小平总书记到西安,陕西省对三门峡的淤积问题意见更大了。
邓小平把王化云找去。
王化云说,要解决三门峡库区淤积,还得靠上游修拦泥水库,三年修两个,见效快,花钱也不多。
邓小平回京后指示中央书记处找水电部定方案。
当时,周恩来正出访非洲,彭真开会过问了此事。
会上,刘澜波和钱正英都不赞成修拦泥库的方案。
周恩来出访归来,不顾旅途劳累,深夜打电话把钱正英找去,详细询问三门峡工程情况,要钱正英去现场勘察。
毛泽东听到陕西省的反映,焦虑不安,又没见到解决的确定方案,便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炸坝是否可行?陕西省有意见不说,水电部和黄委会的意见也不一致,周恩来决定专门开一次治黄会议解决淤积问题。
这次会议原定1964年10月召开。
10月15日深夜传来了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16日下午,中国西部上空升起了一片巨大的蘑菇云。
这是历史相映成趣的一天,一个“上天”,一个“下台”,两个消息震惊了世界。
世界形势是否会起变化?毛泽东说且慢,他让周恩来先到莫斯科去摸摸底,观察一下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关系有没有得到改善的希望。
周恩来到达莫斯科后,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频繁的接触,表达了中国党和政府希望改善中苏关系的诚意。
然而,正当周恩来准备继续与苏方谈兄弟国家的关系时,一件严重的不愉快的事件发生了:11月7日晚,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的招待会上,正当周恩来向一些苏联元帅走去的时候,迎面走来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
他劈头盖脸地对周恩来冒出一句恶语:“中国人不要耍政治魔术。
”周恩来一愣,很快猜出他的用意。
因为在场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使节和记者,周恩来有意把马利诺夫斯基的话岔开了。
可马利诺夫斯基却不肯罢休,进一步恶意挑动:“不要让任何鬼来妨害我们的关系,……俄国人民要幸福,中国人民也要幸福,我们不要任何毛,也不要任何赫鲁晓夫来妨害我们的关系。
”周恩来闻言大为不快,但在这样的场合不便与他理论,只是严肃地故意对他说:“你的话我不懂。
”说完就走到旁边去和别的元帅交谈。
而马利诺夫斯基仍在喋喋不休:“我们俄国人搞掉了赫鲁晓夫,你们也要搞掉毛泽东……”马利诺夫斯基见周恩来不搭理他,又跑去跟贺龙元帅纠缠,说得更明白了:“我们现在已经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应该仿效我们的榜样,把毛泽东也搞下台去。
这样我们就能和好。
”贺龙立即反驳说:“这是根本不能相比的两回事,我们党和你们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实现的,而且是错误的。
”马利诺夫斯基还说了一些极端粗鲁的话,攻击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遭到贺龙的严斥。
有感于此,中国代表团气愤地离开了宴会大厅,回到中国驻苏大使馆。
第二天,当勃列日涅夫等到中国党政代表团驻地回拜时,周恩来就昨天的事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苏方澄清:苏共欢迎我们来的目的之一是不是要当众向我们挑衅,是不是期待中国党也撤换毛泽东的领导。
勃列日涅夫等辩解说,马利诺夫斯基挑衅一事他们是事后得知的,并感到不安和愤怒。
但马利诺夫斯基不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他是“酒后失言”,不代表苏共中央,而且翻译上也有错,他已受到中央委员会的谴责。
周恩来严辞驳斥:马利诺夫斯基并非“酒后失言”,而是“酒后吐真言”,这不是简单的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反映苏联领导层中仍有人继续赫鲁晓夫那一套,即对中国党政代表团挑衅,侮辱中国人民和中国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是连赫鲁晓夫在位时也未曾采用过的恶劣手段。
周恩来表示,这事他回国后要报告中共中央。
8日这天,美国、英国等国的通讯社根据头一天马利诺夫斯基的恶性事件从莫斯科报道,称:这里的权威人士说,苏共已和中共达成协议,要毛泽东下台,由周恩来来当中共中央主席。
周恩来对苏共领导人说,这并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如果不是苏联领导人中有这种思想,马利诺夫斯基岂敢这样胡说八道?苏方说,马利诺夫斯基是胡说并已经道歉,这个问题已经结束。
周恩来说,问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研究,要报告中央。
勃列日涅夫说:“那当然,那当然!”11月14日下午,中国党政代表团乘坐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降落,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率数千群众迎候。
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人紧紧握手,而后绕场一周,向群众致意。
随后,周恩来直接从机场去毛泽东处开会,向中央汇报此次访苏情况。
治黄会议因此延期。
直到12月5日,治黄会议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召开。
这是治黄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他对与会人员说:“我本来想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现场看看,由于临时有国际活动,回国后又忙于准备三届人大,离不开北京。
”其间他要筹备人大和政协会议,又要处理外交和内政,忙得不可开交。
他还是抽空参加治黄会议,有时实在分不开身,就委托别人组织继续开会,他派秘书来听。
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充分民主、气氛异常活跃的会议。
会上出现了四种争论意见。
“不动派”的代表人物,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汪胡桢认为“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办法是正确的,不同意改建三门峡枢纽;“炸坝派”的代表人物,河南省科委的杜省吾最为激烈,他发起言来,言语尖刻,嗓门又大,他甚至说“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此语一出,满场皆惊,有人将目光转向周恩来。
周恩来安详地坐在那里,耐心地听着杜省吾的发言。
杜省吾也可能发现自己言有所失,停了下来,盯着讲稿上的字。
周恩来提醒他:“你讲你讲,字看不清吧,前边那个字念错了……”杜省吾恢复常态,继续发言。
他认为黄土下泻乃黄河的必然趋势,绝非修建水土建筑物等人为力量所能改变,主张炸坝;“拦泥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化云,这位被毛泽东称为能“化云化雨”的专家,当年陪同毛泽东巡视黄河就主张在上游多修水库,以拦为主,辅之以排,实行“上拦下排”的方针;第四种意见是“放淤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林一山。
这位同样被毛泽东称赞为“搞建设的人才”的“老延安”、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他主张干支流沿程引洪放淤,灌溉农田,以积极态度吃掉黄河水和泥沙。
四派之争,主要是“拦泥”与“放淤”两家之争。
王化云和林一山发言时,周恩来没有到场。
随后他派秘书到林、王住地和平宾馆,分别征询了林、王的治黄设想和具体意见。
12月17日,周恩来召开了个小会,参加会议的除林、王二人外,还有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林业部党组副书记惠中权等人。
周恩来先让林、王把各自的观点复述一遍,周恩来问林一山:“你有什么好办法吧?”林一山根据水库可以长期使用的理论,主张降低三门峡水库水位,以恢复潼关河段原黄河河床,即可解除对关中平原的威胁,同时,打开大坝底孔排沙,使水库泥沙进出平衡,将改造后的三门峡水库变成一个中型水电站。
听到这里,周恩来问道:“底孔排沙,过去有人曾经提出过,他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啊?”有人回答:“叫温善章。
”周恩来说:“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
”周恩来又征求其他三位领导的意见。
最后周恩来说:“今天暂不作结论,你们可按各自的观点做出规划,明天再开会讨论。
”第二天,周恩来再次听取各种意见之后,作了总结发言,他谈了三点看法:其一,“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枢纽工程,做得是全对还是全不对,是对的多还是对的少,这个问题有争论,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才能看清楚,不宜过早下结论。
”其二,“黄河自然情况这样复杂,哪能说治理黄河规划就那么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不可能!”其三,“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
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
”对于争论的问题,周恩来也强调了几点:“不管持哪种意见的同志,都不要自满,要谦虚一些,多想想,多研究资料,多到现场去看看,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自己看到一点就要别人一定同意。
个人的看法总有不完全的地方,别人就有理由也有必要批评补充。
”这也是周恩来自己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的态度。
他具体地分析说:泥沙究竟是留在上中游,还是留在下游,或是上中下游都留些?全河究竟如何分担,如何部署?现在大家所说的大多是发挥自己所着重的部分,不能综合全局来看问题。
他不赞成听其自然的“炸坝派”,但对其提出炸坝这种大胆设想的精神予以鼓励,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对于反对改建的“不动派”,他也不赞成:“五年已淤成这个样子,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毫无疑问对关中平原会有很大影响。
反对改建的同志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不看中游发生了坏现象呢?如果影响西安工业基地,损失就绝不是几千万元的事,对西安和库区同志的担心又怎样回答呢?”对于“拦泥派”,周恩来谈道:“我看光靠上游建拦泥库来不及,而且拦泥库工程还要勘测试点,所以这个意见不能解决问题。
”周恩来比较同意林一山的意见,先解决库区的淤积之急。
林一山主张在黄河下游部分河段开展“放淤稻改”,即把黄河水引向农田,并在泥沙沉淀的基础上种植水稻。
事实证明,由于沉淀的泥沙很肥,水稻能长好,因而大受农民的欢迎。
在三门峡的改建上,周恩来也采纳了林一山的建议,降低库水位,恢复潼关河段天然特征,并按水库长期使用理论,打开底孔排沙,以实现库区泥沙进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