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摘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三峡大坝蓄水,江水流速大大减缓,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急剧下降,库区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将不断增加。
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寿命周期的致命因素。
本文介绍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三峡水污染现状控制对策1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水利工程,引起了周边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随着该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加重,内源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蓄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有加剧的危险。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到工程中,努力恢复三峡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影响区和上游区水质污染问题三峡地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库区排放量仅占25%,75%以上是影响区和上游区造成的。
上游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三江平均流量占入库总流量的90.8%,是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
1.2 工业和生活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各50%。
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2005年废水排放比2003年增长了53%,cod减少0.4%,氨氮增加6.9%,主要因为库区关停一些重污染企业。
预计到2010年,废水将比2005年增加55.6%,cod排放增加55%,氨氮排放增加56.2%。
而目标是减排cod106.7万t,去除率达到59.1%,可见任务艰巨。
1.3 农业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是农药化肥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水土流失未能有效控制,土壤中大量有机成分n、p、k 被雨水冲入水体,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1.4 库区的内源污染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泥沙淤积将是长期的过程。
泥沙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即使上游污染源得到大幅度控制,通过泥沙淤积累积的污染物也仍将是三峡水库的重要污染源——内源污染。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三峡库区简介
•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 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库区 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 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 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 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 河水污染与富营养化 • 水土流失问题
扩大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可以 种植树木或护坡草皮。多以乡土植物 为主。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以预防为主,可 以在允许的地反种植适当的水生植 物,以消耗水中营养元素。
具体细则:二、开发利用。两个方向:
景观、经济作物区
三峡河道景观
库区的经济作物区
• 基本原则:生态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经
济原则。
具体细则:一 、预防保护:难以开
发、利用的且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地 端进行必要的保护
对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易坍塌的地进行必要的保护
• 第一幅图中,将陡坡 改造成梯字型山体 • 第二、三幅图中,将 山体加固也是一种常 见的防止山体滑坡的 措施。加固之后可以 再在其上种上草皮、 或者浇筑混泥土加固 如图四。
浑浊的河水(水土流失的表现)
河流污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河水富营养化
塌方(造成水土流失)
•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 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 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 之中,因此发生山体 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的频率会有所增加, 这将是三峡库区面临 的主要地质灾害
解决方案
• 总原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即因地制宜。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理隔离:水库的修建导致一 些物种被隔离在特定的区域内 ,无法与其他种群交流基因, 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捕捞、 采矿等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 而影响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变 化情况。在三峡库区,由于水库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物种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在三 峡库区,由于水位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多样性面临 威胁。一些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数量减少或消失,而 一些陆生生物也受到影响。
物种多样性
01
02
03
鱼类
由于水库的修建,一些鱼 类无法洄游到上游产卵,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 绝。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目录
•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 案例分析 • 展望未来
01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横跨重 庆和湖北两省市,地处东经
108°21'-110°12',北纬29°05'30°33'之间。
贝类
水库蓄水后,贝类等水生 生物的栖息地被淹没,导 致种群数量减少。
陆生生物
人类活动如开垦、采矿等 破坏了陆生生物的栖息地, 导致一些物种数量减少或 消失。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内不 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在三 峡库区,由于地理隔离和人类 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遗传
多样性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三峡库区的遗传多 样性面临以下挑战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三峡是指长江流域的三峡,呈现出“巫山夜雨浓于油,石城秋月古于铜”的别样风光。
它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如今的三峡已经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它的环境,三峡的治理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
一、三峡的污染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三峡地区的水环境、土壤和大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具体来说,长江三峡区域的大气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地的排放,还来自于长江下游城市的工业和交通活动。
此外,大量的发电、航运和采矿活动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了三峡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给三峡山草木花鸟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四举措治理三峡面对长江三峡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措施中,可采取以下几点:(一)限制工业和农业等非生态的经济活动。
由于三峡区域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因此人类的工业和农业影响极其深远。
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环保保护区域,给出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并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管。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江三峡流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控。
(三)建设环保产业,开发新能源。
在长江三峡流域,人口极为密集,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减少当地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开展教育和宣传。
长江三峡的环境治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在学校、公众场所和社区等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结语中国的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万州区至宜宾市的长江上游,是中国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库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一些新兴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和特色手工艺品等逐渐崭露头角,为库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亟需解决。
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不足。
为了推动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环保水平。
通过综合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库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完。
2. 正文2.1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现状分析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水电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等。
水电产业是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生产基地之一,水电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旅游业也是三峡库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峡风光秀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三峡邮轮的开通更是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峡库区的农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由于地处深山峡谷,气候条件独特,这里的农产品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2.2 主要问题分析三峡库区特色产业在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匮乏问题。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资源相对匮乏。
对三峡工程的建议

对三峡工程的建议三峡工程是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从1994年开始规划建设,历经17年的兴建,于2011年全部建成。
这是一项引以为豪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三峡工程的建议日益增多。
本文对当前提出的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议进行分析,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三峡工程的安全控制自三峡工程兴建以来,一直以来安全控制是重中之重。
建议加强保护坝体安全,三峡工程坝体不仅是兴建工程的核心,还是水能资源的保护根本。
应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减轻水压,例如减少坝下输水口、增加泄洪发电机组等,从而使工程更加安全,并保证民众的安全。
二、推进环保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建议必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并加强实施环境保护法律,加大对附近水质和空气的监控力度,力求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明确合理的水位,防止过低或过高引起的水利灾害,让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的完整。
三、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三峡也成为了国内一大著名景点。
建议进一步提升三峡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管理水平,完善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为广大游客提供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增强三峡工程的知名度。
四、发挥三峡工程的战略作用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也是战略性大坝。
建议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战略作用,既保证防洪效果,又要兼顾做好电力供应,并保证水能资源有效利用,加强与周围城市的联系,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三峡工程是我国水利事业的里程碑事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文化作用。
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和建议也需要视情绪况加以修缮。
如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峡工程建设,就能让这个雄伟的工程展现更全面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屈波,谢世友,邹红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具体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
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建立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资源承载力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1-0146-03三峡库区1)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 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 hm2 [1]。
本文的生态安全是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 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并结合肖笃宁先生[2]的定义,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具体是指在人的健康、安乐、生活保障来源、基本权利、必要资源、生活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本文试图具体分析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1 三峡库区的环境背景从自然环境来看,三峡库区以灰岩、紫色砂岩分布为主,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该区第四纪以来受长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深切、山谷陡峻、地形破碎的三峡地貌。
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库区地表成土过程缓慢,土层瘠薄,并且岩溶地区地下常发育裂隙、漏斗、地下暗河,地表土壤容易流失,水土保持能力极差,导致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先天比较脆弱。
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本地区长期经济落后,现在仍是我国西部的后进地区。
以重庆市三峡生态经济区19县市计算[3],到2001年总人口155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1.95万人,占总人口的86.8%,国内生产总值为516.8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18.6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0.057 hm2,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3%。
从1993年三峡工程动工到2009年最后竣工,库区蓄水水位将升到175米,由于库区沿岸大量土地的淹没,113.18万人口需要搬迁[4]。
新城镇的建设和农村新增耕地的开垦,必然产生环境容量超载的问题。
同时库区水位的抬升,江水流速将大大减缓,长江自净能力减弱,从而引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退化降低了环境承载容量,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最终导致大量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经济的停滞或崩溃。
有部分学者指出,由于江水的长期浸泡以及库区蓄、排水落差等影响库岸的稳定性,可能诱发高频度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
2 三峡库区重大的生态安全问题2.1 自然生态安全问题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人口的快速增长,陡坡开垦,乱砍滥伐,自然资源(土地、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村能源短缺等,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三峡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
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淤积将降低长江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从而降低水利工程使用效益,缩短工程寿命。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现实的例子是重庆市每年排放工业废水约10亿t,达标排放率不到50%;沿江城镇每年将3.5亿t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水;境内90多条次级河流1/4受严重污染[5]。
沿岸还有数百个暴露垃圾堆以及船舶污染。
同时大江截流,水位抬升,大量的耕地受淹,耕地中的N、P、K将逐渐释放而进入水体,从而将增加江水污染。
蓄水后库区上游水体的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尤其是库尾重庆段的水环境污染。
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抬升导致长江三峡侵蚀基准面的升高,库岸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和蓄、放水差的作用,可能引起库岸发生滑坡、坍塌;同时实施移民搬迁还会加重地质灾害。
侵蚀基准面的上升使长江上游地区的河流纵比降减小,河流的下蚀速度放慢,流速降低,使上游地区带来的泥沙在三峡沿岸堆积,大量的泥沙最终到达三峡坝址。
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有效寿命,关系到长江上游正常航运。
2.2 社会生态安全问题首先,三峡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导致库区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破坏。
水库的修建不但将淹没大量的文物古迹,而且将改变库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方式。
例如,移民工程中,库区城镇居民点建设,新城镇选址,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生产、生活必然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工程的兴建对当地人民的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兴建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移民搬迁,必然使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
三峡工程蓄水将造成库区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病源因水位上升而传播,有的疾病可因移民迁入而扩大流行。
再次,库区的土地承载力早已处于超载状态,库区移民使库区发展面临长远而紧迫的生态安全问题。
库区山多地少,环境条件的限制性较大,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垦殖系数高达38.18%,土地处于过度垦殖状态。
长期重伐轻抚育,植被破坏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有14.94%。
库区荒山坡占总面积的16.28%,大部分是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而弃耕的。
此外,本地区的人口稠密,城市扩展受地形限制。
下面从库区移民安置,库区人口与耕地的联系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库区移民安置看,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基本上丧失殆尽。
农村移民要获得新的耕地,必然要开垦新的土地,毁坏大面积的植被。
这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将频繁发生,从而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压力[6]。
耕地资源大量缩减的同时,移民的搬迁安置以及城镇、企业迁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重建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目前,三峡库区人口稠密,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44人/km2,而成库后,因淹没土地而移民的数量将达到919~1116人/km2,人均耕地将下降至0.053~0.6 hm2;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加大;库区的环境容量超载将更为严重,粮食问题将更为突出。
从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看,三峡库区缺少足够的高产农田,一等地占7.9%,二等地占59.2%,质量差的三等地占33%。
而库区蓄水后,受淹的耕地大多是分布在土壤条件较好的一、二类耕地。
按“180 m”方案计算,淹没耕地26.40万km2,每年将少收1.685亿kg粮食;按市场价格1.5元/kg 计算,折合人民币2.53亿元。
2.3 经济生态安全问题三峡库区目前的经济水平不高,属于长江沿岸的后进地区。
近十年,三峡库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2年三峡库区GDP总值148.1亿元,人均GDP 1070.0元;2000年三峡库区GDP总值654.96亿元,人均GDP为4104.4元,增长了4.42倍[7]。
但是该地区与全国及发达地区比较,差距仍然在扩大。
此外,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资和外贸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库区的移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根据库区“180 m”方案,从各县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资料看,受淹19个县市虽然有林灌草坡2680.13万km2,但是土地质量差。
该地区为岩溶地貌发育区,水土流失严重,有效土层薄,多数不足50 cm,砾石所占比例大,裸岩占地广。
库区可供移民开发的宜垦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用开垦扩耕的方式来解决移民问题,风险较大。
农民自给自足的原始资本丧失直接导致农村居民人均GDP的减少。
库区投资的自然环境问题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弱点之一。
具体表现是两个生态安全问题,即地质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里,地质安全问题指库区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稀少,陡坡垦殖严重。
地质灾害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威胁。
另外,库区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库区蓄水,水体流速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加之沿江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库区污水排放量将由现在的每年14亿t,增加到每年24亿t[8]。
水质的恶化将使库区乃至中上游地区的人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库区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3 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包括万州、涪陵、黔江等3个区和长寿、梁平、城口、丰都、垫江、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16个县。
重庆市库区是整个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是三峡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选择这个地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对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
经作者的分析、计算,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为793.42万人,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为1157.83万人,综合承载力为975.63万人。
而该经济区的总人口为1557.57万人,故超载富余人口为581.94万人。
占该区总人口的37.4%。
可见,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人口综合超载已经十分严重。
再加上退耕还林,移民迁建,果园重建,新开垦耕地等几方面用地,该区的富余人口超载将更为严重。
环境容量已经被打破,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退化的恢复与重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人口严重超载,资源匮乏,库区的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地分析库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本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突破点,把握三峡建设的有利时机,保护好三峡的生态环境,促进三峡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4 对策4.1 坚持10年内对库区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库区山地立体管理模式库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的相对滞后决定了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补偿区。
库区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压力给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施加了双重负担。
只有给予库区注入一定的经济活力即生态经济补偿,才能适当缓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 应尽快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选取合理的安全诊断指标,确定预警系统的安全等级标准,定期对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库区划分不同的地域单元,通过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各单元的安全等级。
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整个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库区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相关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