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合集下载

菌株保藏机构

菌株保藏机构
英国国立典型菌种收藏馆
NCTC
德国发酵红叶研究所微生微生物收藏室
MIG
英联邦真菌研究所CMI德国源自生物研究所菌种收藏室KIM
英国国立工业细菌收藏所
NCIB
欧洲标准细胞收藏中心
ECACC
IID
加拿大Alberta大学霉菌标本室
UAMH
东京大学医学院细菌学教研室
MTU
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NRC
大阪发酵研究所
IFO
法国典型微生物保藏中心
CCTM
广岛大学工业学部发酵工业系
AUT
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菌保会
CNCTC
新西兰植物病害真菌保藏部
PDDCC
荷兰真菌中心收藏所
CBS
德国科赫研究所
RKI
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
WFCC
日本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
JFCC
美国标准菌株保藏中心
ATCC
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应用微生物教研室
AHU
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利用发展部
NRRL
东京大学农学部发酵教研室
ATU
美国农业研究服务处菌中收藏馆
ARS
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IAM
美国Upjohn公司菌种保藏部
UPJOHN
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
菌株保藏
单位名称
单位
缩写
单位名称
单位
缩写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CCCM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菌种保藏中心
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卫生部药品生物检定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
国家医药总局四川抗生素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在各地的分院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在各地的分院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在各地的分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在我国工学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建国初期,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研究分院,截止2016年已有分院12所,分别为北京分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上海分院、南京分院、武汉分院、广州分院、成都分院、昆明分院、西安分院、兰州分院、新疆分院;下设包括微生物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兰州物化所在内的研究单位114个,涉及理工、基础化学物理、数学、微生物、生态等各个学科领域。

中国科学院拥有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中国科学院的组织架构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数据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777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48人,化学部13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3人,地学部127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0人,技术科学部138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6,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380人,上海市92人,江苏省42人,辽宁省21人,湖北省21人,陕西省18人,香港特别行政区18人,安徽省16人,以上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08人,占全体院士的83%;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女性占6%。

中科院2017度的科研项目2017年,中国科学院下属植物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研究单位的“大气辐射特性自动检测仪”、“地表反射自动观测高精度辐射计”、“多角度地表光学反射特性自动观测仪”、“高精度太阳辐射计”、“太阳直射自校准辐照度仪”、“光学遥感卫星智能化高精度地面定标系统”数十个科研项目,通过了我国第一家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召开的评价会。

201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负调控
周旭宇
基因组学
朱宝利
微生物代谢工程
朱坤
菌生真菌与宿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庄文颖
王琳淇
通过地衣菌生理生态生物学技术进行干旱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研究
魏江春
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
温廷益
工业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
吴边
蛋白质工程
吴胜
棉花与大丽轮枝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
夏桂先
极端微生物代谢工程
向华
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疫苗及抗体研发
严景华
微生物代谢工程
杨克迁
虫媒病毒与植物及昆虫宿主互作的分子机理
叶健
附件1:201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戴芳澜”夏令营及推免生、直博生
接收导师及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导师
工业酵母菌的分子进化
白逢彦
植物病原真菌学
蔡磊
细菌抗氧胁迫机制研究
东秀珠
微流控生化分析芯片及微生物学应用
杜文斌
微生物耐药(抗生素)机制研究
冯婕
单细胞单分子生物化学
付钰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基因组挖掘
陈义华
植物基因功能及其调控
方荣祥
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机理
陈吉龙
NK细胞在肿瘤免疫监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方敏
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生物学
董志扬
食药用菌生物学
董彩虹
囊膜病毒与细胞免疫
高福
植物RNA沉默和植物-病原的相互作用
郭惠珊
菌根菌的碳氮循环调控机制
郭良栋
酵母菌分子遗传及生理代谢工程
何秀萍
医学真菌功能基因组学
黄广华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展全面总结的根底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与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

在世界X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中国药用地衣》、《##地衣》、《中国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温孚江男汉族,1955年生##省龙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99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年回国后,组建了##省第一个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国家“863〞项目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

菌种保藏机构

菌种保藏机构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目录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液氮)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液氮)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CFCC)(液氮)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PCC)(液氮)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液氮)台湾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CRC)(液氮)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液氮)UKNCC (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Culture Collection ) 英国国家菌种保藏中心(-140℃下低温保存)NBRC (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液氮)CBS (Centraalbureauvoor Schimmelcultures) 荷兰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液氮)NCIMB (National Collections of Industrial, Food and Marine Bacterial) 英国食品工业与海洋细菌菌种保藏中心(液氮)NCTC (National Collection of Type Cultures) 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液氮)BCCM (Belgian Co-ordinated Colle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比利时微生物保藏中心(冷冻干燥)DSMZ (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 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冷冻干燥)NRR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ulture Collection) 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KCTC (Korean Collection for Type Cultures) 韩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VKM (Russi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俄罗斯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液氮)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简介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gricultur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英文缩写ACCC),成立于1979年,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979-2003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管理,2003年以后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管理)。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IMCAS-BRC)是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和微生物所信息中心的微生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基础上,通过设立微生物功能评价部门,并完善质量保证系统而组建的公益性机构。

它在CGMCC的微生物物种保藏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微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研究以及资源质量保证及其共享的标准体系。

IMCAS-BRC以科学家为主导,以技术人员为主体,依托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优势,将注重认识并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同时,以“整合资源、认识功能、开放共享、服务社会”为建设原则,IMCAS-BRC将对科研、教学及产业部门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产业实体开展合作研发。

基于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IMCAS-BRC与国际上多个微生物资源中心(BRC)合作共享资源信息,共建地区、乃至全球的BRC网络;同时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BRC标准,进一步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系统。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秀珠研究员担任IMCAS-BRC主任。

IMCAS-BRC下设4个部门:保藏部、功能评价部、信息部和质量保证办公室。

保藏部主任为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周宇光;功能评价部主任为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车永胜;信息部主任为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质量保证办公室主任为微生物研究所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张立新。

1.微生物资源中心保藏部微生物资源中心保藏部(以下简称保藏部)以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为基础组建,宗旨是广泛收集保藏各类微生物菌株、细胞株和基因,为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提供服务和支持。

CGMCC成立于1979年,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总则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特制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条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念、坚守科学道德;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第二条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本所目前按“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3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一)微生物学(071005)微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学,微生物群体遗传与演化,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与生态,微生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化工程,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抗病毒及抗菌药物研究,病毒免疫学等。

(二)遗传学(071007)遗传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分子遗传与育种,微生物发育分化,微生物代谢及调控机制,极端微生物遗传与适应机制,微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表达系统的改造、优化和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学等。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多糖的合成与功能,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分子酶学,应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极端微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产物筛选及活性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细胞自噬,微生物药物等。

根据本所战略定位和科研布局,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所在保持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会适时进行调整,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

中科院天地园区研究所介绍

中科院天地园区研究所介绍

1、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台拥有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光学天文和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

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指挥中心—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指挥中心,承担了包括空间太阳望远镜(SST)、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FAST )及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等多项国家级大科学工程预研和研制任务。

2、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所包括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其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位居前列。

3、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地球科学实验室。

内有红外辐射计、航空摄影机系统、GIS运行系统、数字地球原型系统等大型设备。

4、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拥有农业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大型实验室,内有流式细胞仪、液相质谱联用仪、膜片箝与图像系统及其它大型仪器15台。

5、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所拥有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学所级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所级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实验室。

内有脑成像系统、透视电子显微镜、核磁谱仪、IP面探系统、分析超速离心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X射线衍射仪、停留谱仪、三维减震仪等仪器设备。

6、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目前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大重点试验室。

7、微生物研究所目前微生物研究所拥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设有微生物资源、能源与工业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分子病毒和分子免疫等研究中心和一个为科研服务的技术与信息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非专利药开发公司背景:非专利药(generics)是基本物质专利保护过期的药品。

保护期满,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利用其发明创造。

但这些药品绝大多数仍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非专利药的开发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而新药研发是多学科、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

国外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上市平均需要12年时间,耗资10亿美元。

因此非专利药是一项巨大的公共社会财富,国际市场成长迅速。

据IMS报告,2002~2005年,世界非专利药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远高于商标名药CAGR的9%。

2006年默克公司的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普伐他丁(pravastatin,Pravachol)、辉瑞公司的舍曲林(sertraline,Zoloft)、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唑吡坦(zolpidem,Ambien)、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昂丹司琼(ondansetron,Zofran)以及诺华公司的特比萘芬(terbinafine,Lamisil)等6个重要品牌药物专利过期。

据统计到2007年底将有35种重要专利药品到期,为非专利药提供了高达82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而在2011年到2015年间将有市值77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期满。

可以说,非专利药物的市场潜力是无限的。

在药品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前提下,非专利药的开发与生产成为我国制药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因素看,2002年和2003年欧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非专利药发展的相关法规,欧洲品牌药从2003年开始变原来的“10年完全保护期”为“未披露数据保护期8年,市场独占期2年”,同时非专利药厂商可以在原创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期未过的情况下进行非专利产品开发必需的试验;美国2002年中止了品牌药公司可以通过无数次的注册附加专利获得专利延长而数年屏蔽非专利药竞争的有关条款,从而为非专利药的开发提供了发展空间。

市场定位:随着新药研发速度的减慢,非专利药正逐步成为药品消费的主流。

为推动我国非专利药工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分析世界非专利药工业发展动向和趋势,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非专利药物开发公司”。

充分利用微生物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重点研制开发专利期满或是即将期满的微生物药物或原料药(如多杀菌素,纳他霉素,阿卡波糖,奥利司他),提升我国的非专利药物的综合竞争能力。

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具有亚洲保存规模最大的微生物资源,是我院工业微生物技术实力最强、基础最好、队伍最大的研究机构。

在啤酒酿造、微生物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业化方面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八十年代初,以“维生素C的两步发酵法”数百万美元知识产权的转让为标志,微生物所奠定了自己在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同时,以在世界顶尖杂志《Cell》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为标志,开创了我国微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前沿的先河。

这两项成果说明微生物所完全可以在基础与应用研究上并驾齐驱,创造辉煌。

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一直是微生物所的特点。

研究所新建的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关键实验系统是突破工业生物技术整体发展瓶颈的最关键步骤,也是调整研究模式,建立从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根本保证。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体系的建设: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和样品制备体系;自动化样品处理体系;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定、验证和优化体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数据采集和处理体系。

计划在五年内完成微生物筛选1000万次,获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超级微生物6-8个,开发出高效生产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等若干大宗微生物发酵产品的新技术。

“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视察微生物所时提出的殷切希望。

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推进我国的非专利药物的产业化发展。

人才优势:张立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通量筛选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有16年微生物药物和生物技术研究经验。

于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在美国亚特兰大Emory大学药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被晋升为助理教授。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细胞凋亡激酶ASK1和信号传递蛋白14-3-3紧密联系,调控癌症过程。

1999年-2003年期间,张立新博士分别在美国Microbia, Inc.公司、Cetek, Inc.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学部主任等职务,构建了用于新药开发的高质量微生物天然产物样本库,分离筛选出多种药物先导化合物。

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用新型基因工程方法将A.terrus产生降血脂药物Lovastatin的产量提高到现有工业生产菌株的2.5倍。

2004年初,他创建了SynerZ Pharmaceuticals, Inc.公司,从事互动天然产物新药的研发。

他在美国期间曾参与美国国家卫生部(NIH)的6项基金达上千万美金的支持,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任务。

多年来,张立新博士主要致力于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十分注重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结合。

他有六部学术专著,11项国际专利发明,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

他被国际微生物学界多次邀请做大会报告或主持会议,是PNAS,JBC等9个杂志的审稿人,长期担任抗生素学报,应用微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期刊的编委。

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领域中影响系数最高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综述(MMBR)”,“当前微生物进展评论”以及“应用微生物和生物技术(AMB)”学报邀请他撰写评论论文。

200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学报(PNAS)”发表了他实验室发现新的互动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文章。

并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推荐申报“973首席科学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百千万领军人才”。

2005年初,久负盛名的Humana 出版社发表了他和美国科学院院士Demain 教授编写的专著“天然产物和创新药物发明”。

2002年8月,他应联合国和国际科学委员会邀请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暨地球峰会上的世界首脑大会和科学论坛上作了两个30分钟的报告。

车永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9年于南开大学化获学士学位,之后分别于1995和2000年获Clarkson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Iowa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在OSI Pharmaceuticals, Inc.和Givaudan Roure,任高级研究员。

2005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科学院“百人计划”。

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生态学观察,以生物活性为指导,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抗细菌、真菌、及抗农作物害虫活性的新结构天然产物,并通过研究结果来阐明所观察的生态现象的化学基础;针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以各种重要疾病为靶标高通量筛选,目标是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价值、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常规及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极端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天然调味品(增甜、增鲜功效)的研究与开发。

先后主持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生色化合物库的构建及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和“食用菌中天然调味剂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源于特定真菌类群的抗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筛选与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高通量筛选方法及模型的建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子课题“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评估”。

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

马俊才:日本三重大学生物资源系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助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研究员、中科院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委员会理事、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办公室成员、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执委、世界培养物数据中心WDCM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微生物菌种数据网络MSDN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于并行检索技术、超大规模全文检索技术、远程异构数据库的检索引擎技术、超级计算环境和超高速学术网络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微生物界率先建立了国际互联网络WWW 服务器,研制网络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方法,使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逐步从字符型单机模式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实现了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获1992年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主持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微生物分部的工作,建立了我国微生物领域中最大的网络站点,网上可共享信息超过200GB,先后获得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作者)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作者)。

先后赴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英国国际真菌研究所IMI、德国菌种保藏中心DSMZ进行合作研究和工作访问。

发表论文30余篇。

刘志恒,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硕士学位。

自197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长期从事微生物多样性和放线菌系统分类学及资源开发研究。

1989年3月至10月、1991年4月至8月先后赴波兰科学院免疫化疗所进行合作研究;1994年9月至1995年3月和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先后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赴Newcastle大学医学院和生物学院进行客座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 2.0以上35篇)。

主编《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放线菌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放线菌系统学》(科学出版社2006 ),与人合著《放线菌研究及应用》(科学出版社1990),参加编写《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浙江科学出版社1998)、《空间生物学》(青岛出版社,2000)等书。

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讲座教授。

享受国家特殊政府津贴。

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微生物学报、中国空间科学学报、航天医学和医学工程学报编委;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评委、农业部生物农药审定评委。

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管理委员会第一、二届理事;国际菌种保藏联盟(WFCC)会员、ICCC-9生物多样性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国际放线菌生物学大会(ISBA’97)和第14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ISSOL’05)组委会成员;比利时GENT大学2004年博士生考试和答辩委员会国际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