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网络对可达性的影响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高速铁路网络对可达性的影响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高速铁路网络对可达性的影响分析——以湖南省为例钱晓彤;史峰;赵烁;徐光明【摘要】以县级行政建制为基本单元节点,在公路网络及城市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讨论高铁开通前后,各单元节点交通可达性的变化状况.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为可达性指标,结合高铁开行方案的发车频率、停站方式及乘客等待时间,计算单元节点的可达性变化值,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对可达性的影响以及站点高铁可达频次对所在节点可达性的影响情况.以湖南省为例,将其划分为122个单元节点,分别得到各单元节点的潜在区域优势以及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形态,对高铁网络的建设及开行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13)006【总页数】5页(P1007-1011)【关键词】可达性;加权平均出行时间;高速铁路;区域空间结构【作者】钱晓彤;史峰;赵烁;徐光明【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旅客的出行时间逐渐缩短,区域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时间和空间不断被压缩,为人们跨区域通勤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1]。

利用可达性指标可以反映区域优势和区域的潜在实力,而区域潜力直接影响着经济、人口流动、就业问题等,相对来说可达性越高的地区,人口、就业机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越高,同样的人们会根据可达性的高低选择出行计划,商家在选址的时候也会选择可达性高的地区。

对于可达性的研究主要有最短距离、可达性系数、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经济潜力模型等方法。

最短距离就是网络中某评价节点到所有设定终点的最短距离的总和,值越小可达性就越好。

这种方法便于计算和解释,但是只考虑了一种参数过于单一,仅仅依赖于2个节点间的位置关系。

交通运输与城市可达性分析

交通运输与城市可达性分析

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研究如何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效率和可达性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研究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可达性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提高可达性 城市交通政策研究: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提高可达性
加强城市规划,优化交通网 络布局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 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建立高效、 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可 达性
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建设 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
出行,提高城市可达性
优化交通信号系统:优化交通 信号系统,提高交通效率,降
低交通拥堵
优化公共交通: 增加线路、提 高频率、改善
服务态度
加强交通管理: 加强交通执法、 优化交通信号、 提高道路通行
提高城市可达性: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提高城市内部和外部的可达性,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古代:以步行、马 车、帆船等为主要 交通工具
工业革命:蒸汽机 车、铁路、轮船等 交通工具的出现
20世纪初:汽车、 飞机等现代交通工 具的出现
21世纪:高速铁路 、磁悬浮列车、无 人驾驶汽车等高科 技交通工具的发展
公共交通:提高城 市可达性,降低交 通拥堵
私家车:增加城市 可达性,但可能导 致交通拥堵
自行车和步行:环 保且提高城市可达 性,但受天气影响
航空和铁路:提高 城市可达性,但成 本较高
交通设施布局:包括道路、公共交 通、自行车道等
影响结果:影响城市的可达性,包 括出行时间、出行成本、出行舒适 度等
改善措施: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减少交通拥堵、交通延误、交通事故等,提高城市可达性。
优化交通信号系统:合理设置红绿灯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推广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 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供更多绿色出行方式,缓解交通压力 实施限行措施:限制高峰时段私家车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李红昌;郝璐璐;刘李红【摘要】在对交通发展与沿线城市可达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城市可达性的理论,以石武高铁为例,分别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广义加权旅行时间这两种评价方法构建模型,对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指标值进行估计,定量分析了石武高铁对其沿线10个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论证了高铁对其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的机理.研究认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法只考虑高铁在缩短旅行时间方面的因素,得到的估计结果说明了石武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提高幅度约为40%;而广义加权旅行时间法除了考虑旅行时间方面的因素外,还考虑到高铁票价的因素,得到的估计结果说明票价因素使石武高铁对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影响的显著程度降低了,可行性提高幅度降至18%左右;高铁可以通过实行淡季或非高峰期票价折扣来提高客座率.【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3【总页数】7页(P38-44)【关键词】石武高铁;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广义加权旅行时间【作者】李红昌;郝璐璐;刘李红【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532高速铁路作为交通技术革新的产物,以其大运量、快速、高效与便捷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地区之间物流、人流以及信息流的交换效率,加剧了区域之间的时空收缩,增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

城市可达性是体现高速铁路对其沿线城市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有效地评价了高铁在加剧区域之间时空收缩和增强城市之间联系的作用。

交通可达性是国内外学者关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时空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达性的概念最先是由Hansen提出,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便捷程度,其基本内涵是研究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交往的便利程度,可以用旅行时间和运输费用来衡量。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国内外案例分析分解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国内外案例分析分解

实例分析——法国 TGV
(1)极大的促进了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 (2)改变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第三 产业得到较快的增长。
(3)提升沿线城市的形象以及吸引力。 旺多姆(Vendme)在TGV 建成前仅为一小 城镇,TGV 建成后,各地区的游客蜂拥 而至,高铁通车3 年后,镇内房屋价格提高 35%,房地产交易率增加22%。往日的小镇 如今已成为繁华的城市。 高速铁路改善了各个城市与巴黎的联系,使城市成为商家、企业、尤其是国际性 机构考虑投资和扩展业务的区位,城市的通达性提高了,因此凡是高铁线路通达 的地方,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得到显著发展,房地产价格也迅速上涨。
交通区位
渝昆高速 成渝铁路 沱江 G321(广东广州——四川成都)
2009年3月30日,跻身国家公路运输 枢纽城市。
高铁建设
处于内江市东北边缘区的高铁枢 纽站区,作为内江市的又一个中 心,与旧城中心及新区中心紧密 联系,才能获得较快发展。
功能联系
高铁枢纽站区做为内江市的休闲购物中心, 与旧城历史文化中心和新区行政办公中心相 区别,为商务人士及游人提供最为便捷服务 的同时避免对城市中心区造成交通压力。
高铁的作用及建设的目的
(1)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2)增强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减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城市发展的历史 过程中,各个地区以及城市由于发展特征和背景的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高铁的建设缩减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条件。 (3)提高所在城市的交通可达性。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为所在城市增加一 种新的交通方式,提供了交通方式的多选性。另一方面,高铁可以提高其他城市 居民前往本地区的出行效率。 (4)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高铁的建设,加 快了城市间的交流强度和产业循环速度,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会促进城市间人 员的流动,带动就业,促进社 会的稳定与发展。 (5)减少环境污染。

简要分析高速铁路可达性

简要分析高速铁路可达性

简要分析高速铁路可达性一、引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空间尺度大小和评价方法对于可达性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Hansen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交通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机会的大小就是可达性[1]。

之后人们提出了各种关于可达性的概念,比较典型的可达性概念如下:可达性是在某种特定的交通模式下赋予个人在特定时间内抵达某一地点能够获取机会的能力[2];可达性克服了空间阻隔的难易程度,这种空间阻隔一般用所花费的时间、距离、费用及其他映射阻隔来表示。

如果某一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阻隔大,则该地的可达性差,反之则可达性好[3-5];可达性是指在以交通运输网络中,单位之间内某一地区所能到达或者接近的发展机会数量[6]。

可达性是相互作用的潜力,某一地区可达性的好差可以用某地所受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来衡量的[7-8]。

可达性由出行所产生的效应决定[9]。

文献[10]在总结了大量关于可达性的定义、可达性评价方法和可达性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之后,得出可达性的含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3点内容[10]:①交通成本。

不仅包括交通出行时间成本和出行费用成本,并且交通出行产生的风险、出行过程中的舒适度等也包含在内;②节点的区位特征或吸引力。

包括该节点的GDP、人口数等各种社会经济状况;③节点的时空关系。

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

可达性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概念,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其内涵仍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但普遍认为可达性的内涵通过某种特定的交通系统连接了其与和个体在空间中的移动能力。

因而一般情况下,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所需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7]。

二、可达性在高速铁路中的内涵自从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诞生以来,凭借着安全、高速、节能、环保等诸多与时俱进的优势,高速铁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1]。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的变革解决了两个可达性的问题。

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及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及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及空间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高铁是当今世界交通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在中国,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和扩张,使得高铁对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及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高铁对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了高铁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高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铁;可达性;空间结构;地区发展;中国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出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铁路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快速、便捷交通工具的需求。

高铁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高铁的快速、高效、舒适等特点受到了广大乘客的欢迎。

高铁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在现代化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和扩张,高铁对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和空间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影响1.高铁提高了沿线地区的交通效率高铁的运行速度快、站点间距短,大大提高了沿线地区之间的交通效率。

乘坐高铁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避免了传统铁路和公路交通中的拥堵和延误问题,为沿线地区的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2.高铁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高铁的建设使得沿线地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原本因地理位置偏远而受到限制的地区,随着高铁的通车,其区位优势得到了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流入,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3.高铁带动了沿线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高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建设需求,同时也激发了沿线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高铁沿线的城市和地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步伐,吸引了更多的产业资源和人才聚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高铁对沿线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1.高铁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高铁的快速和高效连接了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打破了传统的地理隔离,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沿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更加便捷的城市群网络,提升了整个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2.高铁改变了沿线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高铁的建设使得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空间分布更加灵活多样。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城市交通规划方案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规划的可达性和便捷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方案。

一、可达性的分析可达性是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提高可达性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减少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要提高可达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交通网络的密度交通网络的密度是衡量城市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能够连接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市民出行。

在规划交通网络时,应该考虑到主干道和支线道路的布局,合理规划交通枢纽,确保交通网络的连贯性和畅通性。

1.2 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

在规划公共交通时,应该考虑到线路的覆盖范围,确保公交车站的分布均匀,方便市民出行。

1.3 步行和骑行的便利程度步行和骑行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良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可以改善城市的可达性,减少短途出行的车辆拥堵。

在规划交通时,应该考虑到步行和骑行道路的设置,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通道,鼓励市民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二、便捷性的分析便捷性是指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和便利程度。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提高便捷性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

要提高便捷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影响城市交通便捷性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等,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规划交通设施时,应该考虑到道路的宽度、信号灯的设置等,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2.2 交通信息的透明度交通信息的透明度是提高城市交通便捷性的关键。

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可以帮助市民选择最佳的出行路线,避开拥堵区域,减少出行时间。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实例分析——日本新干线
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就开通了高速铁路 —— “新干线”
新干线又称“高速旅客列车”,是日本交通主动脉。新干线安全、快速, 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称赞。新干线是日本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系统,于 1964年10月1日开始通车营运,是全世界第一条载客营运高速铁路系 统。通车多年从未发生过因人为因素导致有人死亡的事故,因此被称 为全球最安全的高速铁路之一,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
交通联系 通过高铁枢纽站区内长途汽车站、公共交通 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站前广场、二层步 行平台设等施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无缝 换乘,将高铁枢纽站区与城市中心区紧密联 系。
空间景观联系 将高铁枢纽站区的空间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 相结合,综合考虑,突出其门户作用。通过 景观视廊、景观大道等将高铁枢纽站区与城 市其他区域相联系,形成明确的识别性与导 向性。
交通区位
渝昆高速 成渝铁路 沱江 G321(广东广州——四川成都)
2009年3月30日,跻身国家公路运输 枢纽城市。
高铁建设
处于内江市东北边缘区的高铁枢 纽站区,作为内江市的又一个中 心,与旧城中心及新区中心紧密 联系,才能获得较快发展。
功能联系
高铁枢纽站区做为内江市的休闲购物中心, 与旧城历史文化中心和新区行政办公中心相 区别,为商务人士及游人提供最为便捷服务 的同时避免对城市中心区造成交通压力。
高铁对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影响具有较大 差别,不能因大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就得出 中小城市也一定能大力发展商务商务、办公 酒店、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功能,更多情况 下,高铁对于沿线设站的中小城市是挑战大 于机遇的,如何冷静应对,避免盲目重复建 设是中小城市领导者和我们规划设计者应该 深入考虑的问题。
实例分析——法国 TG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V ol.34,No.6June,2015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蒋海兵1,张文忠2,祁毅3,蒋金亮4(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盐城22400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基于GIS 技术与网络分析模型,应用可达性指数与标准交通经济成本参数(GTC ),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变化,探究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陆路可达性的特征。

结果显示:从时间可达性看,高铁提高全国陆路可达性的整体水平与交通网络的客流运输效率,优化陆路交通网络,使跨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沿线重要城市人口覆盖范围急剧增长。

高铁沿线站点、重要城市化地区与部分边远地区城市可达性获益最多,高铁对城市间中远距离关系影响突出,短距离影响主要局限于高铁沿线地区。

此外,地区之间交通公平性差距结论并不统一。

从经济可达性看,高铁对不同收入群体陆路可达性影响效果不同,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可达性影响有限,而对于高收入群体,随着旅行时间价值提高,经济可达性空间格局将不断接近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

关键词:高速铁路;可达性;公平性;空间格局DOI:10.11821/dlyj2015060021引言高速铁路不仅提供大运量、高频率、快速、便捷、准时、舒适的服务,让沿线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高效,增强中远距离城市与国际联系,而且它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占地少、受天气因素影响小,这些优点让其深受众多国家的青睐。

近年来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学者不仅探讨高铁影响下的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1-5],而且还研究高铁可达性对城市房地产价格[6]、商务写字楼区位[7]的影响。

中国高铁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关注高铁可达性[8-13]及其对社会经济空间分布[14,15]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6-18]。

从通勤时间收益来看,高铁将会大幅度削减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将产生效率与公平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给区域带来明显的“时空收敛”效应,创造出更多交通区位优势,大幅提高区域陆路交通网络整体通达效率,扩大中心城市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重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影响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另一方面,带来非均衡的“时空收敛”,加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差距,带来交通公平性问题。

从通勤经济成本来看,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成本与个体消费能力决定乘客选择的交通方式,而交通方式的选择又影响乘客的机动能力与可达性水平,所以出行成本会影响收稿日期:2014-12-23;修订日期:2015-03-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30632,413011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0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790077)作者简介:蒋海兵(1978-),男,江苏建湖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发展。

E-mail:jianghb@ 通讯作者:张文忠(196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发展。

E-mail:zhangwz@1015-1028页地理研究34卷旅客选择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一方面它能产生积极效果,如推动向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出行方式转变;同时,也带来负面效果[19],如高票价带来出行成本增加,阻碍更多中低收入乘客选择该交通工具。

目前国内外诸多高铁可达性研究均从时间可达性角度来探讨,忽略高铁出行成本与社会人口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夸大高铁给区域带来的可达性影响。

近年来国外少数学者采用经济成本可达性分析工具评价交通价格政策与新建交通设施的空间影响[19,20],而国内则尚未发现此类研究。

同时,国内较多关注高铁对沿线城市或局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影响;较少结合多种交通方式探讨高铁对全国所有城市可达性影响;较少考虑高铁换乘时间与城市内部拥挤时间;得到的全国高铁可达性格局分辨率较低,难以显示省内或市内高铁可达性的细节与差异。

鉴于此,从交通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探析规划高铁网络与出行成本影响下全国陆路可达性变化格局与特征,既分析高铁的时间可达性,也探讨高铁与出行成本共同影响下的不同收入群体的经济可达性。

综合考虑可达时间、票价与工资水平等因素,通过GIS 技术与海量数据构建可达性测算模型,分别测度地区间最短时间距离与最低出行成本可达性,探究高铁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区域陆路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评价规划高铁网络的可达性收益空间格局。

2研究方法2.1研究区与数据来源2.1.1研究区概况《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指出,到2020年将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将建设1.6万km 以上的客运专线(图1)。

截至2012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9356km ,未来高铁网络将成为重要的客运大动脉,规划的高铁网络几乎贯穿其全国除藏中南地区之外的所有重要的城市化地区①。

2.1.2数据来源为了提高可达性测算精度,使用2010年全国交通道路数据(1∶25万)与2020年全国高铁规划网络②的数据,道路数据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部分地区县道、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道路设计速度,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确定各①重要的城市化地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城市化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圈、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哈大齐、长吉图)、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重庆经济区、成都经济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天山北坡地区等21个城市化地区。

②2020年高速铁路规划网络按照《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 与/content/11/0218/23/4665399_94209414.shtml整理得到。

图12020年全国高铁规划网络图Fig.1The planning map of national high speed railwaynetwork of China in 202010166期蒋海兵等: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类道路行车时速,其中:高速公路设置为100km/h,国道为80km/h,省道为60km/h,部分地区县道路与其他道路为40km/h,轮渡为20km/h,铁路为90km/h。

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高铁运营时速分别设为300km/h,250km/h,200km/h 和160km/h,涉及384个高铁站点,研究区涉及到全国1996个县与320市辖区。

人口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为了获得高铁对全国陆路可达性的影响,高铁通车前后的人口数据统一使用2011年数据,(由于2012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未公布2011年县域GDP数据,所以GDP数据统一使用2010年数据),同时不考虑规划期内公路与普通铁路网络变化。

为了能科学合理地构建全国陆路可达性空间分析模型,结合全国交通实际运行状况,参考相关文献[21],做出以下假设:(1)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普通铁路站点位于临近这些道路15km范围内的城市,并且高速公路、普通铁路与公路之间的换乘均通过县级以上城市来实现。

高铁通过站点换乘其他各类交通方式。

(2)将公路、普通铁路、动车与高铁之间换乘时间均设置为30min,同时,利用相关文献[21]中的公式测算城市内部拥挤成本,但未考虑铁路站点停留时间。

(3)县域与市辖区人口集中于城市建成区的质心。

(4)忽略全国各地平均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

假设全国高收入者年收入为40万元。

2.1.3研究思路从交通供需两方面,即时间可达性与经济成本可达性,分析高铁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

在交通供给方面,利用时间距离与可达性指数测算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时间可达性。

①测算2316个县级以上城市之间最短时间距离,得到时间距离矩阵。

②应用最短时间距离、社会经济参数与可达性指数得到各地时间可达性值。

③应用城市可达性值与反距离权重法插值得到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图。

在交通需求方面,综合考虑高铁与出行成本因素分析高铁影响下的可达性格局及其变化。

①根据2011年全国平均工资与高收入水平及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成本构建标准交通成本参数,以平均工资与高收入工资来反映旅行时间价值,利用旅客收入水平与交通成本来反映各种交通工具的需求。

②计算并获得县级以上城市之间最低经济成本距离,结合加权平均旅行成本指标得到2316个城市的经济成本可达性水平,通过插值法得到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图。

③对比供需情况下,分析全国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差异。

2.2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2.2.1时间距离测算指标——最短时间距离最短时间距离的计算公式为:t ij =ti+trij+tj(1)式中:t ij为城市i建成区质心到城市j建成区质心之间总的最短时间;t i为城市i建成区内部拥挤时间;t j为城市j建成区内部拥挤时间;tr ij为城市i到城市j之间的最短时间。

利用相关文献[21]中的公式,得到城市内部拥挤时间,城市内部时间低于10min的城市均假设为10min,以此解决潜力指数的“自身潜力”问题。

计算公式为:ti=15×lg(pop×10)(2)式中:t i表示城市i建成区内部拥挤时间;pop为城市城区或县域人口总数,单位为百万人。

2.2.2经济成本距离测算指标——标准交通经济成本标准交通经济成本考虑旅行时间价值和交通运输费用,旅行时间价值通过收入水平反映出来,将时间价值、票价及油价等1017地理研究34卷成本统一转化成货币成本值,城市i 到城市j 之间标准交通经济成本GTC ij 计算公式为:GTC ij ③=旅行时间成本(普通游客0.35元/min ,高收入者3.3元/min )+公路运行成本(高速公路收费0.1元/km+普通公路0.1元/km )+普通铁路运行成本(0.22元/min )+高铁运行成本(动车0.75元/min ,高铁1.75元/min )+轮渡(1元/km )(3)2.2.3可达性评价指标(1)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成本)表示某个城市到其他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