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4型构造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3)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岩盐体在速度 上与围岩有较大的差异。在时间剖面上,在中等深度的条 件下,岩盐的速度大于上覆地层的平均速度,通过底辟构 造主体部位的反射波旅行时小于围岩地层的反射波旅行时, 结果导致盐下层的水平底面向上隆起,形成底部为较高幅 度隆起的假象(图3-31);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埋深增 大,上覆地层进一步压实,岩盐体周围地层平均速度较盐 核内盐层速度大,造成盐体底面反射下凹,形成假向形构 造(图3-32)。在作深度剖面时应注意岩盐层与围岩的 速度校正。
图3-35 典型的负花状构造地震剖面特征
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
一、不整台的一般概念: 不整合的研究在地震构造解释中,对于层 序界面划分,隐蔽油藏的确定、盆地演化历史 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整合是地壳构 造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面,按不整合面上下地 层接触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图3-36 角度不整合的两种类型
2)将归位处理和解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采用 正确的偏移方法,获得与地质模型相符合的偏移剖面。无 论采用何种先进的偏移方法,层速度时深转换的效果主要 取决于速度模型建立的正确性;而建立速度模型的工作由 解释人员承担。要建立正确的速度模型,必须深入理解归 位方法的原理,掌握该地区层速度的平面变化,以及随深 度的变化。归位处理的过程实际上是解释的过程。解释人 员首先对叠加剖面进行解释,在叠加剖面上建立偏移速度 模型进行偏移;偏移结果再由解释人员解释,判断其偏移 效果,并修改偏移模型进行第二次偏移,偏移的最终结果 是否满意,主要是由解释人员判断速度模型的正确性和偏 移成像的合理性所决定的。
图3-31 刺穿盐底辟构造剖面特征(盐核围岩强烈变形)
图3-32 盐下层向下弯的未刺穿盐丘构造剖面特征
四、 流体底辟构造
流体底辟构造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与高压流体作用有关的 构造,在有关的文献中叫“气烟囱”。其形成机理是流体 (气、水和泥混合物)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使上覆地层破 裂产生突发性喷发,而形成底辟构造。这类构造以往解释为 泥底辟构造,实质上它们与塑性泥岩的底辟作用有一定的差 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突然中断,某一段自下 而上无反射;气烟囱两侧围岩反射同相轴不变形,没有盐、 泥底辟挤入使两侧地层变形的特点。此外,流体底辟构造顶 部上覆地层往往呈漏斗状反射结构(图3-33)。
盐底 辟构 造的 地震 模型
4)由于岩盐层的密度和层速度随深度不变,在中 浅层盐构造的核部相对于围岩为较高速区,泥底辟构 造核部由于含水和气相对于围岩较为低速区。根据这 一特点利用地震层速度资料可将盐底辟与泥底辟区分 开。此外,在构造形态相近的情况下,利用重、磁资 料可将盐底辟、泥底辟与火成岩底辟构造区分开。火 成岩底辟一般表现为重力高和磁力异常,盐和泥底辟 构造一般位于重力低值区,无磁力异常。
图3-37平行与角度不整合剖面特征 上图:未偏移,显示绕射波 下图:偏移剖面,绕射波消失
二、 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1)反射波的振幅变化
假定不整合面上覆为均匀软地层,下伏的是硬的和更硬的地层 相间出现。这就意味着沿不整合面声阻抗差是变化的,即沿不 整合面的反射振幅也是变化的,可能表现为强、更
强,或弱,或为零(图3-38 a )。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2)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又取决于测网密度,资料质量和地质构造的复杂 程度。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作图时选 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疏密,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 杂程度和资料质量好坏等因素考虑。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 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且资料较差的情 况下,则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不同,地震构造图分为等t0图和等深 度构造图。等t0
2、绘制构造图几种方法
l)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经过对比出反射层后, 用人工方法绘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 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
2)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0值, 作出等t0图。
3)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0图,再进行空间 校正,得到构造图。
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 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0图,由等t0图进行时深转换, 不需要空间校正。
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
1)构造图层位的选择
必须根据勘探目的对作图层位进行选择。选择作图层位 的基本原则是:a.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和层位主要构造特征; b.能严格控制含油气构造目标层位;c.能在全区连续追踪且 反射特征明显的标准层。
了地下构造形态。
4)利用地面剖面判定地震解释剖面的合理性,由
于受偏移归位过量和速度陷阱的影响,地震剖面褶皱脊点 往往向陡翼方向偏离实际脊点,而实际脊点却是在地震脊 点的下倾方向。借助于地面剖面作好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将地面剖面、地震深度剖面及综合解释剖面(以地震剖面 为基本格架,综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所解释的剖面, 简称为综合剖面,与前两种剖面比较,它更逼近地下实际 形态)套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看到三者的异同,即地面 剖面与后两者的密切关系,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住地下褶皱 实际高点位置。
图 3-39 影响不整合面反射波的几种因素
不整合岩性和孔隙中流体成分变化与振幅的变化
三、几种典型不整合面剖面特征
1、喀斯特风化壳 2、火山岩体
3、各种形态的断块山
图3-40 典型的喀斯特风化壳地震反射剖面与潮溢
图3-41与潮溢式玄武岩流不整合有关的反射剖面 B-玄武岩的顶, V-火山成裂隙
3) 利用地面剖面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对于岩层出露 的构造顶(轴)部因激发接收条件变差和反射能量发散等因素 的影响,有效反射波的能量微弱,在叠加剖面上表现为一个低 信噪比区,即反射空白区。当参照地面剖面地层产状,设计出 结构与地质物理模型基本相同的偏移模型,对叠加剖面进行偏 移归位时,突出与地质物理模型地层产状相吻合的波(有效 波),压制其它波(视为干扰波),可使构造顶(轴)部偏移 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整合油气藏类型
第六节 深度剖面绘制
一、平均速度法
图3-42 均匀介质绘制深度剖面t0法示意图
图3-43
h—t0深度量板
第七节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地震构造图是一种以地震资料为依据,用等深线
(或等时线)及其它地质符号(断层、尖灭等)显示 地下某地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它反映了某 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成果图 件,也是为钻探提供井位依据的主要参考图件.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4)古构造分析:恢复不整合面以下古构造形态和演化
历史,有利于分析古构造可能发育的部位。
二、挤压褶皱 与高陡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1)解释人员在系统研究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基 础上,首先要弄清上盘高点位置及形态,建立高陡 构造的地质模型,通过模型的正演研究来指导解释。 因此,在对高陡构造进行解释之前,在构造的重要 剖面位置作1至2条测线的正演模型,为时深转换和 偏移归位提供基础,从而正确的确定地下界面的形 态。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地面地质资料丰富,或者 基本为同心褶皱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地面地质资料 对解释的补充作用,在陡翼以地面地质资料作补充 进行剖面的地质解释。
2)反射波极性的变化
如果不整合面上覆不是岩性均匀的硬或者弱地层,而是软、 硬变化较大的地层,那么沿不整合面反射波的极性就会发生正、 负反复的变化。在对比过程中仍坚持沿整个界面始终对比波峰 (或波谷),就有可能人为的解释出一些起伏。
3)反射波的干涉
在不整合面的切削与倾斜层界面之间部位,总能满足波 的干涉条件,来自分界面上的反射必然与不整合面上的反 射发生干涉(图3-39 b
图3-29(上图)为四 川东部的高陡构造,属 于不对称褶皱逆冲构造, 陡翼倾角大,牵引凹曲 的回转波、拱曲的正向 弧形波与上盘反射波、 绕射波相交干涉,拱曲 的反射波较弱,回转波 较强,错误地将下盘向 斜凹曲的回转波处理或 解释为背斜翼部。结合 地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 偏移成像的合理性研究 处理后的结果(图329下图)真实的反映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征较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逐条追踪,是易于识别的。 如果古潜山内部地层稳定,分布面积广,其反射波特征也较明显, 与一般剖面解释相同。大部分古潜山内幕由于不整合面的屏蔽难 以得到较好反射同相轴。
图3-33 流体底辟 构造反射 剖面特征 (莺歌海
盆地)
五、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与走滑(扭)断裂相对 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根据其在 剖面上的特征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 状构造。走滑断裂是指地壳在扭应力或 剪切应力场作用下,断层两盘在力偶作 用下作相对水平运动产生的断裂。
源自文库
图3-34 典型的正花状构造地震剖面特征
4)凹凸不平对反射波的影响
受差异剥蚀作用不整合面常是起伏不平的,硬岩层要 凸起一些,受波的散射效应影响,来自硬(凸起的)岩层 的反射波振幅减弱,因此,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也引起振幅 变化(图3-39 c )。此外,在不整合面上由于横向分辨 率费涅耳带效应,当地层宽度小于反射带的直径将使会反 射波振幅变弱或模糊(图3-39 d )。
2)综合研究重力、磁力、电法、地震勘探和地质、钻井资 料,初步确定古潜山的位置。一般来说,重力、电法、地震三种 资料吻合,则存在古潜山的可能性较大;磁力、地震资料一致, 则可能是火成岩或砾岩产生的强反射。
3)利用速度资料确定潜山界面。潜山披覆构造上下层 在岩性和时代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引起层速度的差异。 如华北地区用层速度可确定上覆地层与灰岩潜山分界,上覆 第三系和中生代砂泥岩层,速度小于4-4.5km/s,而 下伏的灰岩地层,层速度达5.5-6km/s,差别较大。通过 解释速度谱和沿剖面进行连续速度分析,计算的层速度突变 带即为不整合分界面。
三、 底辟和塑性流动构造
1)盐或泥底辟构造在在重力或挤压应力的作用下,盐 泥等核部塑性物质产生上拱或挤入到上覆地层,由此引起 上覆层褶皱变形。其变形程度受盐或泥塑性体上拱作用的 强度和挤压作用的大小双重因素的控制,上拱或挤压作用 力大,则上覆层变形强烈;反之,上覆层变形弱。在时间 剖面上,核部为盐或泥的塑性体均为杂乱反射,杂乱反射 明显增厚,向两侧可追踪,但厚度迅速减薄,这与塑性层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