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讲义4型构造解释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79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Tg1~Tg3断层迭合图
36
相干技术
相干数据分析就是通过互相关方法检测数据体的连续性,突出地震同相轴的不 连续性或突出其连续性。该方法对于识别断裂系统的组合关系,检测小断层分布极 为敏感。因而可以精确落实四五级小断块。
LANDMARK
37
沿
VAR 1
层
相
干
处
理
原
理
VAR 2
VAR 3
(ZONATION OPTIONAL) (PCA OPTIONAL)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流程图
综合解释
12
13
+ 测线位置资料 +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地
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2
提纲
+ 前言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 + 不同油气藏描述技术
地震构造解释

“X”型 “y”型 “人”型
4、组合顺序
• 由上到下 • 由新到老 • 由大到小——控盆、控凹、控洼 • 由主到次
n =0 ∞
其中τ为地震波在海水中的垂直往返旅行时。
如图:SB是一组海底反射波,在下面等间隔地出现了多 次波SBM1和SBM2,它们均可被预测出来。
3.3
断层解释
3.3.1 断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 3.3.2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3.3.3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的解释 3.3.4 断层平面组合
阶梯状
②同生断层:是一种张性环境下形成的同沉积断层
Inline1307
断层反转 构造样式
基底
主断层
北海盆地:同沉积断裂模型
构造地层学进展
物源(砂)分散体系
③微小断层(低序级断层):断层级别在四级以下, 断距在10m左右的低序级断层。它在油田勘探开发后 期挖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逆冲断层系:主要与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有关,其表现特征主 要有高角度的逆冲断层(与基底断块挤压有关)和低角度的逆 掩断层两类(与基底和表层滑脱有关)。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 象——多次波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4

• 相干体技术的实质是计算相邻道地震波形的相 似系数,再求取反映道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
三维相干属性体的解释 解释步骤是: (1)相干数据体的浏览; (2)相干 数据体切片的解释;(3)综合分析与解释。 高连续性数据对应连续的地层; 中等宽连续性数据对应层序特征,如海侵/海退 序列;窄条带低连续性数据对应断层、岩性的变 化或特殊岩性体的边界。 宽条带低连续性数据对应数据质量不好、边界断 层或规模较大的地层破碎带; 块状高或低连续性数据对应均质岩性体或扇体。
属性切片与原始振幅切片的比较
原始数据体水平切片
能量半时属性体水平切片
五、沿层切片的概念与解释
沿层切片的解释
三维可视化-截取层位来展示断块
六、相干切片的解释
三维相干体技术是九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项十分有效 的地震解释技术,它在断层识别、特殊岩性体的解释方面 较常规三维数据体有明显的长处。相干体技术是由相干技 术公司(CTC, Coherence Technology Company )和 Amoco公司发明并获得1997年的美国专利,该技术被称为近 几十年来三维地震解释方面最重要的突破。与原来揭示地 下异常体的方法相比,相干体技术更能清楚地识别断层和 地层特征。相干体技术的特有算法是通过三维数据体来比 较局部地震波形的相似性。相干值较低的点与地质不连续 性如断层和地层、特殊岩性体边界密切相关。对相干数据 体作水平或沿层切片图,可揭示断层、岩性体边缘、不整 合等地质现象,为油藏描述提供了识别油藏特征的有利证 据。
作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为确保作图层位的一致和作图精度, 描绘水平切片上“同相轴”哪一边 的波峰或波谷分界线要统一,要和 垂直剖面上拾取的相位一致,并且 所有的等时线都在相同的相位上拾 取即可。
地震

地震反射结构:指同一地震地层单元范围内地震剖面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代表性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视振幅——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视周期(视频率)——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
连续性——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
振幅强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大。
这种反射结构往往发育于冲积扇,陡崖浊积扇、海底扇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强烈变形了的地层里。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其基本特征就是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
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
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射结构。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其特征是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
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它是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或者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相的典型特征。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
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
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等容易形成这种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指地震剖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同轴)的空间排列方式。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
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
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2 地震构造解释

可靠
Ⅱ
艾力 克
T46z
451 0
18
8
In20 Cross80
背 斜
较可 靠
构造带:
一些走向一致 彼此相邻的局部构造往 往呈条带状延伸,称之为构造带。它们往 往会形成油气聚集带。
2.对构造含油气远景评价
生、储、盖、运移、聚集、保存、破坏、 布井依据、编写文字报告。
复习思考题:
1.闭合的定义、不闭合的原因?
8)断盘、时间落差的确定: 地
震剖面上断层落差和等T0图上
9)断层的走向、延伸长度:
10)断裂系统图的绘制
断裂系统图的绘制:
(1)
正断层
其中
代表下降盘 代表断面倾向
(2)断点平面组合
a.先组合大规模,它们错开与限定 b.注意平行走向测线上的假断点。 (侧反射造成)
二. 地震剖面上可能出现的假象
高速地质体底界上提, 出现假背斜。
高速体
三、深度剖面的绘制
包括绘制:
•连井剖面
•区域大剖面 主要用于
•层位对比
•确定地层、断层产状要素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一 )
1.均匀介质中的to法: 地震射线以直线传播、速度为平均速度。 以、、…
2.
V ( Z ) V0 Z
V(Z)=Vo(1+βZ)
2.
3.绕射波、回转波、侧面波、多次波产生的原
4. 5. 6.
本章参考文献
1.Brown 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from seismic section, 52nd annual meeting SEG,1982. 2.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地质 出版社出版,1990 3.丁绪荣,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 版社,1984
第10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断块披覆构造是受断裂活动控制,根据基岩断块的 形态特征可单断式、断阶式和地垒式披覆构造。不整 合面以下基岩断块具有倾斜地层中断层的反射特征。
不整合面
古背斜披覆构造位于古背斜之上
3 地震构造解释
3.1 3.2 3.3 3.4 3.5
概述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断层解释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披覆褶皱的实例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5.1 3.5.2 3.5.3 3.5.4
基本概念 不整合面分析和构造层分析 褶皱相关的生长地层分析 断层相关的生长地层分析
课堂练习:复杂构造下的断层及层序解释Leabharlann 2)底辟构造的结构
底辟构造由底辟核和核上变形岩层两部分所组成; 底辟核指发生了塑性流动变形的那部分地层;通常为盐 岩、膏盐岩、泥岩和火山侵入岩等; 核上变形岩层指底辟核之上的因底辟核的侵入而发生了 构造形变的非塑性岩层。
核 上 岩 层 底辟核 核下岩层
3)底辟核常见的内部结构特征有: ①均匀结构,表现为弱反射特征(下部) ②搅混结构,表现为杂乱反射特征(上部) ③与围岩常具有指状交互的关系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10课
王英民 2010年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3.4.2 水平伸展构造 3.4.3 水平收缩构造 3.4.4 水平走滑构造 3.4.5 垂直升降构造
3.4.5 垂直升降构造
(1)垂直升降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2)底辟构造的识别 (3)披覆构造的识别
盐枕构造
伸展带
伸展带 中性面 挤压带
底辟构造与断层滑脱褶皱的比较
②因剪切力使底辟核侧翼的地层发生牵引。
第10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核下岩层
根据核上岩层变形的关系,可以将底辟构造分为隐刺穿底辟构
刺穿底辟
造和刺穿底辟构造两大类。
隐刺穿底辟构 造:核上地层 有构造变形, 但没有被断开。
刺穿底辟构造: 核上地层被刺 穿而断开,
盐枕构造
非平行褶皱
伸展带
伸展带 中性面 挤压带 平行褶皱
底辟构造与断层滑脱褶皱的比较
②因剪切力使底辟核侧翼的地层发生牵引。
③因底辟核四周的向心流动使塑性岩层的减薄。从而使上 覆地层下陷,形成塌陷构造,并在两个底辟构造之间形成 龟背构造。
掀斜的龟背构造
③因底辟核四周的向心流 动使塑性岩层的减薄。从 而使上覆地层下陷,形成 塌陷构造,并在两个底辟构 造之间形成龟背构造。
④因局部的水平 伸展构造变形使 核上岩层形成张 性断裂;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10课
王英民 2012年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3.4.2 水平伸展构造
3.4.3 水平收缩构造 3.4.4 水平走滑构造
3.4.5 垂直升降构造
(1)垂直升降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2)底辟构造的识别 1)基本概念
深部的塑性物质向上运移并使上覆岩层发生 构造变形的作用称为底辟作用(diapirism), 底辟作用形成的构造变形称为底辟构造,又称为 塑性流动构造或挤入构造。
下部潜山核
潜山披覆构造上部变形岩层的特征: 1)顶薄翼厚、2)下超上楔
上部楔状增厚
下部上超增厚
潜山披覆构造上部变形岩层的特征: 1)顶薄翼厚、2)下超上楔
潜山披覆构造上部变形岩层的特征: 1)顶薄翼厚、2)下超上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31 刺穿盐底辟构造剖面特征(盐核围岩强烈变形)
图3-32 盐下层向下弯的未刺穿盐丘构造剖面特征
四、 流体底辟构造
流体底辟构造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与高压流体作用有关的 构造,在有关的文献中叫“气烟囱”。其形成机理是流体 (气、水和泥混合物)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使上覆地层破 裂产生突发性喷发,而形成底辟构造。这类构造以往解释为 泥底辟构造,实质上它们与塑性泥岩的底辟作用有一定的差 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突然中断,某一段自下 而上无反射;气烟囱两侧围岩反射同相轴不变形,没有盐、 泥底辟挤入使两侧地层变形的特点。此外,流体底辟构造顶 部上覆地层往往呈漏斗状反射结构(图3-33)。
2)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又取决于测网密度,资料质量和地质构造的复杂 程度。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作图时选 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疏密,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 杂程度和资料质量好坏等因素考虑。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 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且资料较差的情 况下,则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不同,地震构造图分为等t0图和等深 度构造图。等t0
2、绘制构造图几种方法
l)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经过对比出反射层后, 用人工方法绘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 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
2)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0值, 作出等t0图。
2)反射波极性的变化
如果不整合面上覆不是岩性均匀的硬或者弱地层,而是软、 硬变化较大的地层,那么沿不整合面反射波的极性就会发生正、 负反复的变化。在对比过程中仍坚持沿整个界面始终对比波峰 (或波谷),就有可能人为的解释出一些起伏。
3)反射波的干涉
在不整合面的切削与倾斜层界面之间部位,总能满足波 的干涉条件,来自分界面上的反射必然与不整合面上的反 射发生干涉(图3-39 b
4)古构造分析:恢复不整合面以下古构造形态和演化
历史,有利于分析古构造可能发育的部位。
二、挤压褶皱 与高陡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1)解释人员在系统研究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基 础上,首先要弄清上盘高点位置及形态,建立高陡 构造的地质模型,通过模型的正演研究来指导解释。 因此,在对高陡构造进行解释之前,在构造的重要 剖面位置作1至2条测线的正演模型,为时深转换和 偏移归位提供基础,从而正确的确定地下界面的形 态。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地面地质资料丰富,或者 基本为同心褶皱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地面地质资料 对解释的补充作用,在陡翼以地面地质资料作补充 进行剖面的地质解释。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3)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岩盐体在速度 上与围岩有较大的差异。在时间剖面上,在中等深度的条 件下,岩盐的速度大于上覆地层的平均速度,通过底辟构 造主体部位的反射波旅行时小于围岩地层的反射波旅行时, 结果导致盐下层的水平底面向上隆起,形成底部为较高幅 度隆起的假象(图3-31);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埋深增 大,上覆地层进一步压实,岩盐体周围地层平均速度较盐 核内盐层速度大,造成盐体底面反射下凹,形成假向形构 造(图3-32)。在作深度剖面时应注意岩盐层与围岩的 速度校正。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图 3-39 影响不整合面反射波的几种因素
不整合岩性和孔隙中流体成分变化与振幅的变化
三、几种典型不整合面剖面特征
1、喀斯特风化壳 2、火山岩体
3、各种形态的断块山
图3-40 典型的喀斯特风化壳地震反射剖面与潮溢
图3-41与潮溢式玄武岩流不整合有关的反射剖面 B-玄武岩的顶, V-火山成裂隙
图3-29(上图)为四 川东部的高陡构造,属 于不对称褶皱逆冲构造, 陡翼倾角大,牵引凹曲 的回转波、拱曲的正向 弧形波与上盘反射波、 绕射波相交干涉,拱曲 的反射波较弱,回转波 较强,错误地将下盘向 斜凹曲的回转波处理或 解释为背斜翼部。结合 地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 偏移成像的合理性研究 处理后的结果(图329下图)真实的反映
2)将归位处理和解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采用 正确的偏移方法,获得与地质模型相符合的偏移剖面。无 论采用何种先进的偏移方法,层速度时深转换的效果主要 取决于速度模型建立的正确性;而建立速度模型的工作由 解释人员承担。要建立正确的速度模型,必须深入理解归 位方法的原理,掌握该地区层速度的平面变化,以及随深 度的变化。归位处理的过程实际上是解释的过程。解释人 员首先对叠加剖面进行解释,在叠加剖面上建立偏移速度 模型进行偏移;偏移结果再由解释人员解释,判断其偏移 效果,并修改偏移模型进行第二次偏移,偏移的最终结果 是否满意,主要是由解释人员判断速度模型的正确性和偏 移成像的合理性所决定的。
图3-37平行与角度不整合剖面特征 上图:未偏移,显示绕射波 下图:偏移剖面,绕射波消失
二、 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
1)反射波的振幅变化
假定不整合面上覆为均匀软地层,下伏的是硬的和更硬的地层 相间出现。这就意味着沿不整合面声阻抗差是变化的,即沿不 整合面的反射振幅也是变化的,可能表现为强、更
强,或弱,或为零(图3-38 a )。
三、 底辟和塑性流动构造
1)盐或泥底辟构造在在重力或挤压应力的作用下,盐 泥等核部塑性物质产生上拱或挤入到上覆地层,由此引起 上覆层褶皱变形。其变形程度受盐或泥塑性体上拱作用的 强度和挤压作用的大小双重因素的控制,上拱或挤压作用 力大,则上覆层变形强烈;反之,上覆层变形弱。在时间 剖面上,核部为盐或泥的塑性体均为杂乱反射,杂乱反射 明显增厚,向两侧可追踪,但厚度迅速减薄,这与塑性层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3) 利用地面剖面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对于岩层出露 的构造顶(轴)部因激发接收条件变差和反射能量发散等因素 的影响,有效反射波的能量微弱,在叠加剖面上表现为一个低 信噪比区,即反射空白区。当参照地面剖面地层产状,设计出 结构与地质物理模型基本相同的偏移模型,对叠加剖面进行偏 移归位时,突出与地质物理模型地层产状相吻合的波(有效 波),压制其它波(视为干扰波),可使构造顶(轴)部偏移 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4)凹凸不平对反射波的影响
受差异剥蚀作用不整合面常是起伏不平的,硬岩层要 凸起一些,受波的散射效应影响,来自硬(凸起的)岩层 的反射波振幅减弱,因此,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也引起振幅 变化(图3-39 c )。此外,在不整合面上由于横向分辨 率费涅耳带效应,当地层宽度小于反射带的直径将使会反 射波振幅变弱或模糊(图3-39 d )。
盐底 辟构 造的 地震 模型
4)由于岩盐层的密度和层速度随深度不变,在中 浅层盐构造的核部相对于围岩为较高速区,泥底辟构 造核部由于含水和气相对于围岩较为低速区。根据这 一特点利用地震层速度资料可将盐底辟与泥底辟区分 开。此外,在构造形态相近的情况下,利用重、磁资 料可将盐底辟、泥底辟与火成岩底辟构造区分开。火 成岩底辟一般表现为重力高和磁力异常,盐和泥底辟 构造一般位于重力低值区,无磁力异常。
3)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0图,再进行空间 校正,得到构造图。
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 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0图,由等t0图进行时深转换, 不需要空间校正。
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
1)构造图层位的选择
必须根据勘探目的对作图层位进行选择。选择作图层位 的基本原则是:a.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和层位主要构造特征; b.能严格控制含油气构造目标层位;c.能在全区连续追踪且 反射特征明显的标准层。
了地下构造形态。
4)利用地面剖面判定地震解释剖面的合理性,由
于受偏移归位过量和速度陷阱的影响,地震剖面褶皱脊点 往往向陡翼方向偏离实际脊点,而实际脊点却是在地震脊 点的下倾方向。借助于地面剖面作好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将地面剖面、地震深度剖面及综合解释剖面(以地震剖面 为基本格架,综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所解释的剖面, 简称为综合剖面,与前两种剖面比较,它更逼近地下实际 形态)套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看到三者的异同,即地面 剖面与后两者的密切关系,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住地下褶皱 实际高点位置。
图3-33 流体底辟 构造反射 剖面特征 (莺歌海
盆地)
五、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与走滑(扭)断裂相对 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根据其在 剖面上的特征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 状构造。走滑断裂是指地壳在扭应力或 剪切应力场作用下,断层两盘在力偶作 用下作相对水平运动产生的断裂。
图3-34 典型的正花状构造地震剖面特征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不整合油气藏类型
第六节 深度剖面绘制
一、平均速度法
图3-42 均匀介质绘制深度剖面t0法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