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乳制品的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关心、人民在意的大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乳制品作为动物源性食品中重要的一类,因具有婴幼儿和未成年人这一大特殊的消费人群,人们对于其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近日,某公司生产的纯牛奶检出丙二醇,引发社会热议。

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和促进国内乳业的正向发展,规范乳制品的生产,加强检疫和监督,解决频发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那么乳制品在流通到市场之前需要经过哪些检疫流程?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乳制品的安全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什么是乳?乳是哺乳动物从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微黄的,具有香味的不透明胶状液体,富含蛋白质、核黄素、乳黄素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以目前市场上流通最广的牛乳为例,正常的鲜牛乳具有一股特殊的“奶香”,尤其加热后香气更浓。

这种“奶香”是由多种脂肪酸、乙醛类、丙酮酸、二甲硫醚、氮化物、芳香烃等挥发物质形成。

正常牛乳的密度为1.028~1.032,比重为1.030~1.034。

刚挤出的鲜牛乳PH为6.4~6.8,酸度为16~18°T。

鲜牛乳的物理性质可作为检验牛乳质量的指标[1]。

二、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在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其品质的因素。

乳畜的品种、年龄和泌乳期会对乳脂产生一定影响,如泌乳量高的牛乳脂较低,初产奶牛乳脂和非脂乳固体含量高。

乳畜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如乳畜患乳房炎将严重影响乳制品质量。

饲养管理如挤乳方法的差异、饲料、饲养环境和温度也是影响因素。

但近年来,化学性污染是危害乳制品质量安全最为严重的因素。

其中包括掺假物如三聚氰胺、防腐剂、芒硝等;农药、兽药和激素残留;霉菌毒素、有毒金属等[2],此类污染会严重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三、怎样检验乳品的质量?1. 感官检验使用观察和嗅闻的方式检验乳的色泽、气味、是否存在杂质、凝块或发粘现象等。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一、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原料选择不当。

乳制品的原料主要是奶源动物的乳汁,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域的奶源的质量会存在差异,选择不当的原料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2、生产环境不洁净。

在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设备和包装材料的清洁和消毒是保证乳制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否则,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

3、加工工艺不规范。

乳制品的加工工艺直接影响着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如果加工过程中存在温度不够、时间不足、加工设备不干净等问题,都会对乳制品的安全造成影响。

4、添加剂使用不当。

在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可能需要添加一些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剂,如果添加剂的使用不当,会对乳制品的安全造成隐患。

5、质量检测不到位。

乳制品的质量检测是保障乳制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如果质量检测不到位,就可能会将不合格的乳制品流入市场,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二、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1、严格的原料选择制度。

建立健全的奶源动物养殖管理制度,规范奶源动物的喂养、饮水、疫病防治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原料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原料选择的监管和控制,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

2、建立完善的生产环境管理制度。

加强生产车间、设备和包装材料的清洁和消毒管理,建立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和监测制度,严格防止细菌污染。

3、规范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

建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生产标准,加强对加工工艺的监控,确保加工工艺的合理和安全。

4、严格的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规范添加剂的选用和使用标准,加强对添加剂的监控和检测,确保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5、健全的质量检测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检测,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执行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

在乳制品生产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负责乳制品的生产、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

2、加强监督检查。

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乳制品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原料选择、添加剂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和提升乳制品的安全质量,确保消费者在食用乳制品时不会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而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环境和设施管理:规定乳制品生产场所的卫生环境要求,包括生产区域的布置、清洁和消毒的要求,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

2. 原料采购管理: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3. 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包括原料的接收、存储、加工、包装和出厂等环节的要求。

4. 检验和监控措施: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检验和监控体系,包括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抽样检验和质量控制等。

5. 产品追溯和召回措施: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批次和流向,并进行相应的召回和处理。

6. 员工培训和教育: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关的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乳制品的生产过程符合安全要求。

7. 监督和检查制度: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对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乳制品的安全质量。

通过以上的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保证乳制品的生产过程合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分析

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分析

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分析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监管体制、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

首先,监管体制是保障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保障。

在中国,乳制品市场受到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如《食品安全法》、《乳品标准》等,为乳制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

监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生产企业、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确保乳制品市场的食品质量和安全。

其次,质量控制是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出厂检验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

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乳制品产品的成分、营养价值、卫生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通过抽检等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

同时,注重产品质量改进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

再次,安全措施是保障乳制品市场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

生产企业需要加强原料安全管理,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保证生产环境的洁净卫生,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生产企业还需要加强产品检测与追溯管理,建立可追溯体系,对产品进行全程追溯,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消费者的知识与意识也是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要了解乳制品的正确存储方式和食用方式,避免产品变质或不当食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同时,要学会辨别合格产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乳制品,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乳制品市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与控制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监督检查力度;生产企业要严格质量控制,加强安全措施;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和食用乳制品。

浅谈乳制品企业中质量安全控制的要点

浅谈乳制品企业中质量安全控制的要点

浅谈乳制品企业中质量安全控制的要点1、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方面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社会各行业都是首要并重要的任务。

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证乳品质量安全,更是现今社会尤为关注的焦点。

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乳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通用的乳品检验方法与规程,与乳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以及其他需要制定为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内容。

由于乳制品大都是婴幼儿食用所以对制定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应当充分考虑婴幼儿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

1.1 影响原料乳质量的因素首先,微生物污染。

由于未经加工的原料乳,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并且其酸碱度和蛋白质含量都始终,在这种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其中,使得原料产生腐败变质,从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产生。

其次,化学性污染。

对于目前奶牛集中饲养的方式非常的不合理,因为集中饲养会使传染病相互蔓延,一旦一头奶牛感染就很容易导致所有的奶牛同时感染上病菌,由此抗生素和兽药的使用也就大量的增加,这样就会使得奶源大量的融入滑雪物质导致奶源的化学性的污染。

此外,在鲜奶采集过程中,容器内部的清洁剂与杀菌剂的残留等也会进入到鲜奶中,这些非正常乳中的化学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最后,物理性污染牛舍中的外来污染物,如草屑、牛排泄物、金属、玻璃等,极容易在牛奶的采集与运输的过程中混入牛乳中,对牛乳造成污染。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设立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符合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奶畜养殖规模;(2)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和配套设施;(3)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5)有对奶畜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6)有生鲜乳生产、销售、运输管理制度;(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是一项面向乳制品行业的规章制度,旨在确保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它是乳制品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和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是实现乳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乳制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1.生产设备和场地要求:乳制品企业必须具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生产设备,并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易清洗和易消毒。

生产场地应保持清洁、整洁,符合卫生条件。

2.原料选择: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有害物质和过期、腐败的原料。

3.生产工艺:乳制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守科学的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4.检测和控制:乳制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原料和成品检测制度,对乳制品进行质量把关,确保产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5.包装与储存:乳制品的包装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严格监控和检测,确保包装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相匹配。

乳制品在储存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阳光直射和与有害物质接触。

二、乳制品销售环节的安全管理1.销售资质和人员:乳制品销售企业必须具备合法的销售资质,销售人员要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资质证书。

2.销售场所和环境:乳制品销售场所要求整洁、干净,应避免与有害物质和异味物质接触。

销售环境温度和湿度应符合乳制品的储存要求。

4.进货和库存管理:乳制品销售企业要对进货渠道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货源的安全和质量。

对库存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严禁过期产品的销售。

5.售后服务:乳制品销售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制度,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问题,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三、乳制品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1.监督机构: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乳制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管。

2.检查和抽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等方式,对乳制品企业进行质量和安全监测,确保产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1.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乳制品是天然的营养食品,但是由于生产、储藏、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为了追求利润而采取不规范、不安全的生产与销售方式。

因此,乳制品行业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乳制品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添加物乳制品中常会添加一些会使口感、色泽等得到改善的添加物。

然而,一些商家不择手段地往其中添加有害物质,比如三聚氰胺、呋喃等,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二)储运储存及运输条件不佳,也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长或过短的放置时间等都会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出现腐败、变质现象。

(三)保质期保质期是乳制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往往会在生产、储存、运输时不严格控制保质期,导致乳制品质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2. 乳制品安全管理由于乳制品质量难以直接通过肉眼观测辨别,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消费者,导致乳制品安全形势严峻。

因此,乳制品安全管理成为防止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乳制品生产环节1. 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是保证乳制品质量的基础。

为确保设备无沉淀、无积水、无碎芙丝等现象,应每天对设备进行清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消毒等操作。

2. 原材料采购选择有信誉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定期测试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原材料中是否有害物质等。

同时,应每批原材料考虑留样,以便对出现问题的原材料进行追溯。

3. 生产操作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如生产温度、添加量等)进行管控,确保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确保每个操作流程执行标准化,以避免操作者的不规范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乳制品销售环节1. 产品质量标准对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应设置更高、更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

2. 检测和监督管理加强乳制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对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是指对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
1. 生产环境和设备管理:要求乳制品生产场所和设备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

2. 原材料采购管理:对乳制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和来源可追溯,并建立相应的供应商管理制度。

3. 生产过程控制:对乳制品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包括原料接收、贮存、配料、加工、包装等环节,确保产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4. 检验检测管理:对乳制品进行定期的检验和检测,包括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产品的抽样检验,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格性。

5.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质量控制标准、文件和记录管理、员工培训等,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和持续改进。

6. 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乳制品产品的溯源体系,能够追踪产品的生产、加工、配送等全程信息,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回溯和召回。

7. 销售管理:对乳制品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和监督,要求销售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8. 监督检查和处罚机制:建立乳制品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乳制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和处罚。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框架,具体的制度内容还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乳制品的安全管理摘要:乳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乳制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更是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乳制品的安全迫在眉睫,如何引导1中国乳制行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是乳制品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责。

关键字:乳制品质量安全1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现状1.1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回顾2003年7月广州“结核奶事件”中发现,太和镇云燕畜牧发展公司牛场的630头奶牛中有70%患有结核病,但每天仍有2吨多从病牛身上挤下的牛奶供应广州市场;2004年4月:安徽阜阳171个婴儿呱呱落地就被假冒伪劣奶粉“哺育”成“大头娃娃”,13人付出了生命代价,引起中央关注、被媒体旷日持久讨论。

2005年4月:浙江省工商局抽查发现,某批次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41.6微克。

Ô¬因是商家没有对Ô¬料以及出厂前奶粉的碘含量进行检测。

2006年:光明的“回收奶”刚刚拉开帷幕,“早产奶”事件又接踵而来。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事发,三鹿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导致数十名婴儿患肾结石的事件震惊全国,继而波及到全国其他乳制品品牌。

2011年12月:蒙牛四川一批纯牛奶被检出可致癌的黄曲霉素M1超标140%。

1作者:12营养2班钟丽云28号2012年6月:伊利奶粉“含汞门”,国家质检总局对婴幼儿配方乳粉汞含量进行了专项应急检测,伊利部分批次奶粉出现汞超标外。

2012年9月:光明牛奶“酸败门”5个月6次出现质量问题,安徽省颍上县部分学生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78名学生身体不适,6名学生出现呕吐。

1.2我国乳制品市场现状纵观我国乳品加工业现状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乳品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仍然偏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05年,世界各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00千克,发达国家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300千克,发展中国家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50千克,在亚洲,除中国以外,人均乳品消费量也超过40千克。

根据2009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计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亚洲平均水平的1/2。

以消费习惯与我国相似的日本为例,2005年中国居民液态奶、奶油、干酪、奶粉的消费量分别仅为日本的22.86%,4.29%,0.80%和65.65%,其中干酪的消费量不足日本的1%。

由于我国人均消费量仍处在较低发展水平及营养知识的普及,未来居民乳品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但我国乳品行业尚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而入世以后,许多外国的乳品品牌打入中国市场,如达能、帕玛拉特、雀巢等,给国内乳品企业造成很大冲击。

乳制品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各企业将重新给自己定位,在技术与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乳制企业整体将走向成熟。

2.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2.1奶源原料乳的质量好坏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关键,只有优质的奶源才能更好保证乳制品的品质。

奶牛的品种、饲养条件、挤乳过程、及人为掺杂都能够直接影响到原料乳的品质。

2.1.1奶牛的品种:劣质奶牛容易生病,产奶量低。

我国良种奶牛主要以荷斯坦牛为主,但是荷斯坦牛在我国所占比重只有30%~40%。

良种覆盖率低,单产水平也较低,导致乳脂率、乳蛋白率含量达不到标准。

2.1.2饲养条件:由于现在很多奶农对饲养奶牛的饲料结构搭配不合理、放入添加剂等,致使奶牛的营养不均衡,进而诱发各种疾病,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奶牛都是散养型,卫生条件也很难保证。

奶牛感染疾病后普遍采用抗生素治疗,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残留。

2.1.3挤乳过程: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奶农户往往消毒意识差,挤奶过程中会带人不少的细菌。

即使有部分在原料奶生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

2.1.4人为掺杂:个别奶农、奶站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掺杂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料乳质量。

人为掺杂乳包括为增加质量降低成本掺入水、豆浆、淀粉等;为非法保持乳质掺入防腐剂;为掩蔽酸败乳掺入中和剂等。

2.2奶站奶站作为乳制品供应链的第2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觑。

2.2.1奶的采集:近年来奶站建立增多,争抢原料奶的现象频频出现,导致收购标准降低,原料奶的质量下降。

2.2.2奶站设备:很多奶站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奶站技术设施简陋、陈旧,对于“有抗奶”、“掺假奶”不能完全检测出来;没有先进的冷藏设备,致使原料奶的储藏时间缩短,且无法实现低温运输,影响原料奶的质量。

2.2.3利润问题:奶站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乳品企业按照原料奶的不同等级而支付服务费,等级越高服务费越高,因此部分奶站为提高检测原料奶的质量等级、获取更多的收益,而采用了不正当途径(如对收购的原料奶掺杂使假),严重影响公众利益。

2.3企业生产环节乳制品是一种易变质产品,企业的加工处理是对乳制品重要的保护环节,会涉及杀菌、浓缩、防腐、包装等过程。

2.3.1设备状态:生产设备工艺落后,设备简陋。

产品包装技术、杀菌及管理水平都与大型乳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导致乳制品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3.2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不到位就会出现危害,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种: 1)生物性危害, 如细菌污染繁殖; 2) 化学性危害, 如抗生素、硝酸盐残留, 重金属、黄曲霉素M1、清洗液残留, 营养素添加量超标等; 3)物理性危害, 如沙石、金属等杂质, 卫生消毒不到位带入的杂质, 添加剂外包装的消毒不到位带来的危害等。

2.3.3商业竞争:各乳品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手段占领目标市场,开展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促销战等竞争方式,推动了企业成本剧增,使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也间接导致乳制品质量没有得到很好保障。

2.4政府监管漏洞政府的监管能有效控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但目前我国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乳制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也正反映出我国乳制品监管环节漏洞之所在。

2.4.1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乳与乳制品标准共有 167 项,其中国家标准 79 项,行业标准88 项,强制性标准 39 项,推荐性标准 128 项。

按乳制品加工过程来分,综合标准 30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8%;原料标准 2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工厂标准 22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3%;加工标准 3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8%;检测标准 64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38.3%;卫生标准 19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1.4%;产品标准 27 项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16.2%.如(图 1)图1 我国乳制品标准分类统计图从数据表明,我国虽然标准的数量多,但强制标准远低于推荐标准,反映出我国乳制品法律监管力度不够。

同时也不够完善,原理标准和加工标准仅占整个乳制品标准的 1%和1.8%,忽视了原料和加工对乳制品质量影响的重要性。

2.4.2监管体系:从多次的乳制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的监管体系弱,往往在危险事件曝光后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我国首次对奶制品实行召回制度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性和重视度也是在这些事件后逐渐增强,缺乏防患意识。

在欧美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实行的是“从牧场到餐桌”的020406080100120140160180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全程控管体系,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一环节都在监控之中。

3. 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对策3.1加强乳制品供应链管理通过宣传和教育带动农户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已具备条件的农户改善奶牛的品种及养殖环境,购买优质合格的饲料,另一方面还要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食品安全重要性及各类有毒奶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确保原料奶质量。

在奶站管理方面:对奶站的生鲜乳收购标准、环境卫生、销售运输、责任主体等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奶站要严格按照国家和企业规定的标准进行挤奶以及机器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在经济允许下要有健全的冷链系统,运输全程使用温控冷藏车,防止微生物滋生,细菌超标。

企业方面则要在原料奶的收购、检测、冷藏及运输、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还要从产品的保质期、营养、卫生、安全等因素出发,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地区的人的需求,进一步对包装、灭菌方式及结构进行改进。

另外,企业之间要合理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伪造行为。

3.2制定完善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标准的制定注重于国际接轨,又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时积极采纳法典标准,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地照章搬用,要尽快修改标龄过长的标准,增加关于原料乳质量或等级、加工后产品贮运、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卫生、包装和产品销售方面的标准,制定出能提高乳制品安全,保障人民食用安全的乳制品标准。

此外,标准的制定趋于系统化和法制化,全过程都较为完善,最终使标准的制定与实际尽量赋予法律保障。

3.3完善乳品质量监测体系采用“从农场到餐桌”全流程式的监控体系,在进行乳制品生产时,遵循查询、跟踪、追溯和召回的原则,实现有效的风险管,整个食品生产链出发,以预防为主,由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监管。

在此基础上, 还应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开展主要乳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的风险分析评估工作, 建立相应的乳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推行以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主的风险管理工具, 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 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防范。

3.4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法乳制品,监管机关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禁止移动和销售等强制措施。

规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责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消费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

这些制裁措施除罚款外,主要还有没收和销毁违法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营业执照等,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判处监禁。

4.参考文献[1]钱贵霞、解晶,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问题分析[J].中国乳业,2009[2] 史建文、马军、齐培潇,中国乳制品行业危机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王芳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对乳制品质量的监管[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4]高珊、薛丹、欧阳一非、尹京苑,食品法典标准与我国乳制品标准的比较分析[J].食品科学,2008[5]张雪红,国内外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研究[J], 石河子科技,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