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论文
岩溶地基处理实践

岩溶地基处理实践[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灌浆法在处理岩溶地基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岩溶;灌浆;地基处理1引言建在灰岩上的建筑物常遇到岩溶问题,特别是两种岩性成分相互交接的地带更易出现溶隙、溶洞,溶洞、溶隙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本文结合某高层住宅的岩溶地基处理实例,较详细地说明了采用灌浆法处理岩溶地基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2岩溶地基地质状况概述某高层住宅楼,建筑面积27000m2。
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上25层,设2层地下室,采用筏板基础。
根据地质资料分析,本建筑物场地位于闪长岩侵入体与奥陶系灰岩的接触带上,岩层形成时,岩浆多沿构造破碎带及相对软弱的泥灰岩顺层侵入,其侵入接触面很不规则,局部形成闪长岩与灰岩的相互穿插侵入关系,在侵入过程中,闪长岩体及灰岩均遭受到了严重的风化且灰岩裂隙和溶洞比较发育。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场地部分钻孔的岩芯表面可见小溶孔、小溶洞,部分溶洞内有粘性土填充物,勘探揭露钻孔中单孔沿竖向遇洞率为10~40%,最天溶洞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及地质雷达探测报告,本工程场地内的4个岩溶发育区中,I、Ⅱ区岩溶非常发育,Ⅲ、Ⅳ区仅存在较深的溶洞。
对I、Ⅱ区因溶洞较多较浅且溶隙很多,如果不对其进行地基处理,在上部荷载高 1.8m,从整个场地看,岩溶发育很不均匀,为了进一步探明岩溶的发育情况,采用地质雷达对场地范围内的岩溶发育及岩性分布进行探测,为了提高探测精度,本次地质雷达探测是在基槽开挖后进行的。
根据地质雷达的探测分析结果,整个场地岩溶分布很不均匀,分4个岩溶发育区,见图1,岩溶发育总体上偏于场地一侧,且在场地的边缘部位岩溶非常发育,这对地基的强度、稳定性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因而影响了上部结构的安全,必须对岩溶发育区根据岩溶的发育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3岩溶地基处理设计3.1地基处理的目的及范围。
岩溶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溶洞、溶隙、溶沟等对地基基础的不利影响,重点是对溶洞的处理。
探讨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

探讨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摘要】岩溶地区的地质构成常常会引起地基的不均与沉降、承载力不足以及地基的塌陷或滑动等严重破坏。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在岩溶地区展开,岩溶地基就成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溶地基;地基处理;技术1 岩溶地区的地基特点岩溶地区就是我们常说的喀斯特地貌,是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等可溶性的岩石在水的机械腐蚀和崩塌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形态、作用和现象的统称。
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建筑物的基础很容易遇到土洞、溶洞等不良的地质问题。
这些天然的土洞和溶洞都是由能够溶于水的石灰岩组成的,由于石灰岩长期受到水的冲刷和溶蚀,石灰岩的结构出现变化,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土洞和溶洞。
这些天然的土洞和溶洞不管是大小还是分布都会造成工程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重大影响,洞越大,工程的难度也就越大。
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筑,地基的处理是工程施工中的难点,更是重点,因为如果地基的处理不合格,就会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2 岩溶地区工程的主要问题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筑时,不良的地质结构是工程施工队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在岩溶地区不管修建哪种类型的工程建筑物都必须对该地区进行细致的地质研究,才能有效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1)地基不稳及塌陷问题。
由于地表的岩溶作用,石灰岩的表层会有溶沟发育,在这些发育的溶沟之间常常会残留尖棱状或者锥状的石芽,导致石灰岩地基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从而形成石芽地基。
此外,石芽间的溶沟会被土填充,所以具有较低的强度和较高的压缩性,容易引起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无法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土洞地基和溶洞地基也容易在建筑物的荷重作用下产生塌陷,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突水和渗漏问题。
在岩溶地区,由于岩体中存在的缝隙、溶洞和管道,导致在地基基坑开挖时,如果有承压水,那么很容易引起地下突水,从而导致地基基坑的排水困难,严重的还会把地基淹没。
针对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探讨

针对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探讨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地有限,人无限,用地空间的不足迫使建筑向高层趋势发展。
然而,建筑层数的增加,加重了天然地基的荷载压力,造成地基变形。
岩溶地区由于其地质构造原因,这方面问题尤其地突出。
如何解决岩溶地区建筑工程中的地基问题,正是本文的写作目标。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岩溶地区的岩石结构多为碳酸岩、硫酸岩等易腐蚀性岩石,其地基存在承载力不足的缺点,易发生地基沉降、滑动、地面塌陷等问题。
因此,工程建设需要对岩溶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以提高其承载力,从而避免沉降、塌陷等问题,延长建筑物寿命。
对地基的处理需要保证良好的基础方案与科学的施工方法,文章通过研究岩溶地区的地基情况,阐述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岩溶地区特征岩溶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其岩层的组成多为碳酸岩或硫酸岩,这种岩层具有水溶性特点,水的物理作用对其有很大影响,也极易被水里含有的化学成分腐蚀。
岩溶类地貌易产生土洞,作为岩溶作用下的产物,土洞也具有岩溶地貌的性质,即容易发生水溶作用,形成洞体后集中受到应力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造成塌陷的结果。
岩溶地区的土层空隙比高,地基易发生不规则沉降,从而造成建筑物倾斜与损坏。
二、地基岩溶现象(一)塌陷岩溶地区的地表受水流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溶沟,深处成壑,浅的地方也有许多尖小的石芽。
为了建筑需要,工程单位一般用土填充石芽地基,由于土和岩石的强度相差极大,其压缩性又很高,如此操作铺成的地基,非常容易发生不规则沉降,造成建筑物的不稳定。
(二)渗水岩溶地貌的岩石空隙较多,溶洞、管道纵横交错,铺设地基时若不注意是否下方有承压水通道,则会在后期发生地下突水现象,最后导致基坑被地下水淹没。
三、地基探查由于岩溶地区的地貌起伏不平,表面岩层破碎无规律,导致地质探查难度非常大,普通的钻探很难全面反映建筑区域的场地情况,对应做出合理的设计。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与应用剖析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与应用剖析建筑物的沉降,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和裙房之间差异沉降问题。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却有可能出现裙房与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倾斜。
因此,如何保证高层建筑物整体使用寿命,除质量安全、材料、工艺要求外,首先要把握基础施工方案,这是关键。
地基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地的造型和造价,所以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更值得探讨。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与应用引言岩溶地区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兴建在岩溶地区,岩溶地基问题就成为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采用合理、经济的地基处理措施,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
1 岩溶地区地基特点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等)进行以化学腐蚀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淀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体、具有溶蚀力的水以及水的循环交替。
土洞是指埋藏在岩溶地区可溶性岩层的上覆土层内的空洞,是岩溶地基常见的一种岩溶作用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育与土层的性质、水的活动、岩溶的发育等因素相关。
其中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是土洞发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与运移,将对土层产生潜蚀作用及山脚解作用而形成土洞。
土洞洞体形成后,其洞壁周围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时,将进一步改变土洞壁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并有可能导致洞边土体产生破坏,土洞进一步扩大而塌陷。
岩溶地区的土层特点是厚度变化大,孔隙比高,地基很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破坏。
2 常用的岩溶地基处理方法2.1岩溶地基加固法溶洞灌浆主要面向的是机械设备小型化和辅助用房下的浅层岩溶的处理,由于其成本造价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其对岩溶的处理原理是填实溶洞,使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强度,然后切断其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以防溶洞的再次扩大,进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关于岩溶地区不良地质的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关于岩溶地区不良地质的地基处理措施分析摘要:岩溶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具有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征。
岩溶对工程建设带来了较不利的影响,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洞、溶蚀裂隙等)、土洞等现象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本文针对存在岩溶地区的地基基础的设计进行分析,重视地区经验,因地制宜的选择岩溶地区地基处理的方式方法。
溶洞:由岩溶作用所形成且发育在岩体内的空洞的通称。
溶洞按成因可分为包气带洞、饱水带洞和深部承压带洞等。
土洞:发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层中的空洞。
关键词:岩溶地区、溶洞、土洞、工程建设、地基处理引言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带,对于工程建设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岩溶地带的发育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而为了做好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就需要对岩溶不利地质进行处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岩溶地质处理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取得进步。
本文就本人负责的一个建设于岩溶地质区域的项目设计为例,简要论述了消除岩溶影响的设计过程,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工程概况某集团(中国)饮料工业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启源大道以东、省道118以北,总征地面积约为125741m2。
该集团工业园整个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0万方,总建筑面积约20.78万方,共分三期进行建设。
项目类型涵盖车间、仓库、配套办公、宿舍等类型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含人防工程。
具体项目情况列表如下:表一项目单体概况统一表二、勘察阶段地基加固处理方案设计前期勘察该场地一共167个孔,其中发现土洞溶洞共19个孔。
由于土洞溶洞对桩基施工及构筑物的安全存在隐患,故要求对土洞灌注水泥浆。
土洞灌浆的目的与要求是:通过灌浆使土洞土体得到改良,由流塑状态达到可塑状态,遏止土洞的发展,土洞得到有效充填,封堵土洞与溶洞联系通道。
根据工程情况,采用灌注水泥浆对场地土洞进行加固处理,灌浆方法采用袖阀管注浆工艺。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2021.09科学技术创新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法探讨孙路梁勇(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1)1概述1.1岩溶分布概述岩溶(又称喀斯特)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其分布总面积约51×106万km 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不同气候带、不同海陆区域均有岩溶地貌发育,较具有代表的地域有中国西南地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区之一,岩溶地貌在中国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
中国现代岩溶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岩溶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岩溶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岩溶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1.2岩溶机理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侵蚀性的流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因此岩溶发育需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岩石为可溶,可溶岩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和卤素类岩石(岩盐等),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在我国分布最多,在该类岩石中发生的岩溶现象最为普遍。
其二,水流有侵蚀性且量要充足,岩溶的发生过程即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水流的侵蚀性需要水具有侵蚀离子,以碳酸岩盐为例需具有H +,在自然条件下该离子主要来自于CO 2溶于水后产生,因此,足够的CO 2是岩溶发育的保障。
溶解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要想溶解反应一直进行,需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反应过程如下:CO 2+H 2O +CaCO 3葑(H CO 3)2Ca(可溶)其三,水流需具有动力性,即需具有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流动的通道,如孔隙、裂隙、褶皱、断层破碎带等。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建筑用地更加紧张。
这就迫使房屋建筑向高空发展。
高层建筑几乎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象征。
3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
对于超高层建筑,在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地基处理施工需采用信息化施工管理,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地基设计;施工1岩溶的分析岩溶的一般形态和形成原凶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义称喀斯特地貌。
其主要形态有溶洞、溶沟、溶槽、裂隙、暗河、石芽、漏斗及钟乳石等,是可洛I生岩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的结果。
质纯层厚的岩层,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展较弱。
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较为发育,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的发育是缓漫的,在建筑物使用年限内可认为是不变的。
2岩溶地基的分析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兴建在岩溶地区,岩溶地基问题就成为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采用合理、经济的地基处理措施,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
岩溶地基分析评价过程的一般步骤为:实际洞体—几何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结论。
其核心内容是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岩溶空洞地基稳定陛的分析评价经历了从定性一半定量—定量的过程。
定性评价法适用于初勘阶段选择场地及一般工程地基稳定挂分楠平价,包括综合分析法、经验比拟法。
其中综合分析法可根据洞隙各项边界条件,对比表1中所列影响洞体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评价。
3岩溶地区主要地基处理原则地基评价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
岩溶地基处理探讨

岩溶地基处理探讨摘要: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岩溶地基的处理方法更加可靠、先进、经济。
本文对复杂岩溶环境下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溶洞;地基处理;持力层稳定性;承载力岩溶是由石灰岩、泥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长期受水的化学溶浊和机械作用形成的。
基岩内有溶洞存在,在附加载荷或振动作用下,会使地基变形塌陷,建筑物倒塌,当其上覆盖土层时,由于土层厚度不均,往往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目前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七大类:换填、深层密实、排水固结、化学固结、加筋法、胶结法、热学法。
这些方法分别实用于不同的情况中,主要决定于地基特点和建筑物的特征。
而在岩溶地基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换填、深层密实、化学固结与加筋法,下面分别对这几类方法展开论述。
1换填当岩溶地基因风化作用而使其承载力、变形或由于表层沟壑不平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要求,而风化层厚度又不大时,将基础底面下处理范围内不良土层全部挖去,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矿渣或其他性能稳定的材料,并压实,这种方法即为换填法。
1.1垫层法在岩溶风化严重或岩溶红粘土地基中比较实用。
如图1。
1.1.1垫层厚度的确定由垫层承载力和建筑物的特点,当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时,应符合下式:pz +pzc =faz(1)p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c————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faz————修正后垫层底面处软弱下卧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1.2垫层宽度的确定垫层宽度应以满足基础底面压力扩散和不破坏垫层侧面土质进行设计。
应符合:b’ ≥b +2 ztanθ(2)b’————垫层底面宽度;θ————垫层压力扩散角(可由规范查得);当z /b<0.25时,可按z /b=0.25取值。
图1换填法示意图而垫层承载力的确定可根据垫层材料、压实系数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得到相关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岩溶区高层商住楼的岩土工程勘察,对该地段地质情况进行复杂性综合分析,根据岩溶发育不均一的复杂地质情况,总结了在这类型基
础上建造高层建筑地基的一些心得,以供同行鉴赏。
关键词:岩溶、地基、复杂度、持力层
中图分类号:p9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拟建十一幢16层商住楼,面积约17248m2,建设区两侧为剥蚀残丘,部分进行开挖,中部为剥蚀沟谷,主要为坡积物堆积,上部为较厚的人工填土整平,整体地势平坦。
根据勘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属二级地基,该场地完成钻孔56个,进尺2018.99m,取土样36件,取岩石样49组,水样2件,标贯试验101次。
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资料,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2、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工程特征
根据钻孔资料,场地内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的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耕植层、第四系坡积层、第四系残积层,
二叠系砂岩、石灰岩六大类:
2.1.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层序号①
1)杂填土(层序号①1)
场地内局部地段有发育,岩性为杂填土,灰黄色、红黄色、灰色,填料主要为粉质粘土,含较多生物垃圾,松散。
厚度1.40~3.00m,平均2.15m。
2)素填土(层序号①2)
场地内各孔均有揭露。
岩性为素填土,紫红色、红黄色、浅黄色,填料主要为粉质粘土,大部分为残坡积产物,含较多碎石、砾石,土质稍压实,局部松散实。
局部地段上部为路面砼块,厚度
1.50~11.40m,平均5.26m。
2.1.2第四系耕植层──耕土层序号②
场地局部有发育,褐灰色,主要为粉质粘土,含有机质及植物根茎,部分含砾石,疏松。
厚度0.40~0.60m,平均0.50m。
2.1.3第四系坡积层──粉质粘土层序号③
场区内大部分孔有揭露,灰黄、土黄色、红黄色等,主要为粘粒及粉粒组成,可塑(局部为软~可塑),含少量砂砾。
顶板埋深
1.50~11.40m,平均5.93m;厚度1.40~7.80m,平均3.55m。
2.1.4第四系残积层层序号④
场地内极为发育,各孔均有揭露,按母岩的不同岩性可分为2个岩(土)性段,即粉质粘土(砂岩类风化残积土)、粉质粘土(灰岩风化残积土)。
1)粉质粘土 (砂岩、砂岩风化残积土) 层序号④1
场区内各孔均有揭露,红黄色、红黄白色、紫红色、部分灰黄色、灰色,为系砂岩类(砂岩、砂页岩、细砂岩等)风化残积产物,大部分含较多砾石、碎石,可塑~硬塑。
顶板埋深1.70~18.30m,平均8.11m;厚度5.50~33.10m,平均18.83m。
2)粉质粘土(灰岩风化残积土)层序号④2
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有分布,灰色、灰褐色、褐黄色、浅灰黄色、灰黄色,系灰岩风化残积产物,残留较多灰岩碎屑、砾石,岩芯呈土柱状,可塑~硬塑。
下部局部地段呈软塑(软土,见下表1)。
顶板埋深8.00~47.60m,平均25.74m;厚度2.50~26.00m,平均13.45m。
2.1.5砂岩──二叠系上统孤峰组(p)层序号⑤
1)全风化砂岩层序号⑤1
场区内较发育,灰黄色、灰色、灰黑色、部分灰黄白色、红黄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砂砾状,原岩结构尚可辨别,含较多中风化岩碎块、碎石。
顶板埋深15.50~35.70m,平均27.35m;厚度1.00~12.40m,平均5.06m。
2)强风化砂岩层序号⑤2
场区内较局部发育,灰色、灰黑色、紫红色、部分灰黄色、灰色,风化较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砂砾状。
顶板埋深19.30~39.50m,平均32.54m;厚度0.70~21.40m,平均3.13m。
3)中风化砂岩层序号⑤3
场区内仅局部钻孔有揭露,灰色、灰黄色、灰黑色、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为主。
顶板埋深31.50~35.50m,平均33.77m;厚度3.50~15.08m,平均7.43m。
2.1.6灰岩──二叠系上统栖霞组(p)层序号⑥
1)强风化灰岩层序号⑥1
场区内较发育,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风化较强烈,岩芯呈砂砾状、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含较多中风化碎块、碎石。
顶板埋深19.90~49.80m,平均33.33m;厚度1.00~17.10m,平均7.10m。
2)微风化灰岩序号⑥2
场地内发育,灰色、灰黑色,局部灰白色,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块状,岩质致密坚硬,溶蚀现象较发育,部分钻孔见溶洞、小溶沟、溶槽,溶洞部分全充填、部分半充填或无充填,充填物主要为粘土,局部含灰岩碎屑,软塑。
钻孔在钻进灰岩顶板接触面时大部分有漏水现象。
(详见下表表1、表2、表3),顶板埋深17.80~51.70,平均37.59m;揭露厚度0.4~19.8m,平均5.67m;大部份钻孔未揭穿。
据25组岩石(75块)样测试结果,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单值fr=60.359~85.359mpa,平均值farm 71.023 m pa,属坚硬岩。
2.2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基岩为二叠系砂岩、石灰岩,场地地貌简单,从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情况看,未发现有断裂构造形迹,场地总体稳定,但存在溶洞、软土不良地质现象。
据钻孔揭露,场地溶洞、溶蚀现
象等不良地质较发育,场地内分布不均匀。
3、地基的处理
3.1各类地基的选择对比
3.1.1浅基础
1)天然地基
根据建筑物特征(16层商住楼)及建筑物的设计荷载(500kpa),场地内第四系坡积层④、第四系残积粉质粘土⑤1、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或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且上部存在较松散的杂填土及素填土(厚度1.50~11.40m),人工填土均匀性差,承载力低;以上各土层均不能满足工程荷载要求;采用天然地基的适宜性差。
2)夯扩桩复合地基
采用该基础时应进行试桩及压板载荷试验,以验证其适宜性。
由于场地隐伏灰岩溶蚀、溶洞及土洞现象较发育,设计荷载较大,为确保地基稳定,避免可能出现的岩溶地面塌陷、基础下沉,采用夯扩桩复合地基时,应对第⑤2、⑤3层土下部的土洞或软土部位进行灌注水泥浆加固处理。
采用该基础操作性复杂,且土洞或软土层,较难控制工程质量。
3.2桩基础
1)锤击沉管灌注桩、预制桩:因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③1、(含泥)中粗砂③2间夹碎块石、卵砾石,第四系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残留较多强~中风化岩碎块、块石(孤石),锤击沉管灌注桩、预制桩不易施工,同时易造成断桩影响质
量。
2)人工挖孔桩
由于场地隐伏灰岩溶蚀、溶洞及土洞现象较发育,同时第⑤2、⑤3层土下部的土洞或软土发育,且强、中风化岩埋深较大。
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性较差。
3)钻(冲)孔桩
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③1、(含泥)中粗砂③2间夹碎块石、卵砾石,第四系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残留较多强~中风化岩碎块、块石(孤石),施工遇块石、孤石时采用冲锤。
以中风化较为完整灰岩⑥为桩端持力层。
采用该方案施工安全性较好,且工程质量较能保证。
4、结语
本文论述了岩溶区高层建筑复杂地层下,对各种地基类型的选择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对安全、保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岩溶地基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需因地制宜地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
岩溶地基采用冲孔与挖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处理,既经济,又避免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抽取大量地下水,引起周围建筑物的下沉开裂,人工挖孔难以穿过多层溶洞等问题。
冲孔桩处理复杂岩溶地基行之有效,有较大的可靠性。
采用袋装粘土及水泥填堵溶洞及防渗堵漏,行之有效,且最为经济,同时保证成桩质量,避免大规模超灌砼。
在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条件下,调整施工程序,严格控制抽取地下水量,只要施工程序合理,完全可以无需任何防
渗措施,可以进行安全的人工挖孔桩施工。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行业jgj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国标gb50007-2002和省标
dbj15-31-2003);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行业jgj94-2008);
5.《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版号:isbn978-7-112-08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