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化说教于无形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润物无声”是一句古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它的含义是指不张扬、不张狂,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滋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并不引人注目,也无需谁的夸奖和认可。
这句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体现了一种含蓄、淡泊、低调、不张扬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
“润物无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不仅在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同时也可以引申到各个领域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社会中,“润物无声”意味着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并不渴求外界的赞美和回报。
在个人修养方面,“润物无声”表示人们要有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做事情不要过于张扬,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吹自擂,而是要默默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企业管理上,“润物无声”强调了领导者和员工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成绩和外部的目标,而应该注重基础工作和内在功效,用踏实的工作,持续不断的努力,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家庭生活中,“润物无声”则表示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家人,用自己的行动和细心的关怀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家庭和谐幸福,而无需大肆张扬和夸耀。
润物无声是一种处事的哲学,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润物无声并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见解和出色的能力,而是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要有所节制,同时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高尚。
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懂得润物无声,我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人际关系当中,人们也需要懂得“润物无声”。
在与不同人的交往当中,有些时候的冷漠可以起到更好的疏离作用,有些时候的善待可以收获更多的信赖,有些时候的默然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解,有些时候的适时开口可以避免哽咽。
当遇到一些好事和好的人时,我们需要像一种润物无声的美德一样,这样自然会注入精神的营养,并且带来心灵和情感的温暖。
人们要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哲学所弘扬的“润物无声”,清静的美学以及温润的人情味,实在是一种人性化的品格。
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 刘惠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刘惠“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
教育无痕,彰显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
以往教育学生,我总是直奔主题,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我教育你,是为了你好!”直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才让我的教育理念彻底发生了变化。
那时班主任外出一周,由我来代管班级工作,小明拿了同学二百元钱,丢钱的同学也知道是小明拿的,可是小明怎么也不承认,同学告到我这儿,我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声色俱厉地质问,小明死不承认。
我担心造成“假错案”,又不愿不了了之,怎麽办?想想自己摆出教育人的架势,居高临下,态度强硬,这样怎么会有教育效果?下午,上课前我又把小明叫到办公室,看着他充满戒备心的样子,我绝口不提丢钱的事,而是和小明一起回忆在小学生活五年来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一件件往事:一年级他生病时,我每天去他家补课;少先队入队仪式他错过了,我和班主任一起到家里给他举行了入队仪式,他是多么开心啊;他的练习册弄丢后我把自己的书给了他;当知道他父母都不在家中午没人管时是老师给他买了午饭.....回忆了以往的一幕幕,小明忽然哭了,说:“老师,二百元钱是我拿了。
”最终小明意识到自己错了,第二天是平安夜,上课前他悄悄把一个苹果塞到我手里,羞涩地笑了。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孩子心中“不设防”,老师也不是“进攻”态势,最终才有可能达成共识,结果是皆大欢喜。
“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方式,才是刻骨铭心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倍受关注。
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课程育德”成了一道教育难题。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生物》中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对课程育德进行了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生物课堂新课程改革课程育德1、引言随着课程改革推进,社会各界希望能在改革中加大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力度。
由此教育界提出“课程育德”这一课题。
在高考指挥棒下,课堂上怎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做好德育教育成了一道难题。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为了达成课程育德的目的,纷纷采用“贴标签”的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牵强附会的引用一些例子,讲一些老掉牙的故事,不仅缺乏生动性,思考后发现依旧是原来的说教式德育教育。
试想如此育德怎能打动学生,更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风,一种有形的东西,是我们的课堂,这里承载了知识,承载了未来。
润,一种内在的升华,是我们教育的灵魂,这里蕴含了德行,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该怎样将无形和有形的东西和谐而又不经雕琢、原汁原味的融合到一起呢?希望我们能够在一堂生物课的教学设计中获得一些启发。
2、“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2.1 导入:请你帮帮忙(1)介绍:老师在中国西北迷路,太阳落山,手机剩余电量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哪位同学可以与老师电话连线,通过老师的描述和展示的图像,告诉老师哪边是南方。
(2)学生:通过观察,依据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知识,分辨出向阳坡和背阴坡,指出南方。
并拿出手机进行通话,成功解救教师。
设计思想:本环节考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手机文明的教育引导。
德育评价:设计者把导入设计为野外探险的情境,在特殊的环境中,发生了迷路,手机也即将没电关机的情况下,学生能够镇定地思考并给出正确的指引,充分体现了他们将平时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很多中学生无法做到的,也是我们在平时教育中的短板。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而其中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它展现出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义,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扎实的学习,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和创新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精神和品质。
润物无声,意味着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张扬和炫耀的。
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自己的学识、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启迪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方向,让他们在教育的温室里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楷模和引领者。
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健康价值观。
教育者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情操,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高境界。
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关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者无法逾越的责任和担当。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1近段时间,我们学校召开了“向李春苗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题教育,仔细聆听李春苗老师的事迹,她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给我们展现了伟大教师的形象,也是对最美教师的诠释。
由李春苗老师,我首先想到了我们的马校长,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三小老师的幸福,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由于我们的工作性质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劳累,早上中午做饭时间比较紧张,很多老师每天的就餐就是匆忙解决,不能确保营养均衡。
马校长及时解决了老师吃饭的大难题,为老师们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了解发现好多老师电动车充电有困难,及时在学校安装了充电设备,解决了老师的出行问题。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因为制度的调整老师们如今能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工作更是倍感满足。
当然马校长不但在生活上让老师感受到幸福,更是关心每位老师的冷暖,赵老师孩子生病住院,他工作再忙不忘送去亲切的关怀。
杨老师父亲生病了,他得知后第一时间送去探望,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自己忍受着胆结石的病痛,坚持在工作岗位等送走均衡检查的领导才去医院做手术;还有我们的王永沛校长,担任后勤管理工作的同时兼任二年级年级组长的重任,每天工作繁忙,但对老师们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遇到的任何困难他都不辞劳苦、身先士卒帮助老师解决;更有我们的樊校长,新入职三小不到一年,但他见到每一位老师总是笑脸相迎,让人倍感亲切,心里异常温暖。
每次例会,他都精心结合自己管理的工作实际做好切实有效的总结,表扬先进,起到引领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巧妙和大家沟通,让老师们深刻领会学校的会议精神,引领教师稳步做好各项工作。
他们是我们最尊敬的校长,用求真务实、践行责任的高度情怀感染我们每一位老师。
更有我们学校的戴老师身患重病,但从来没有因为身体耽误工作。
每天他利用放学时间做完透析继续上课。
很多时间上楼梯都感觉困难,但他从未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次作业,个别孩子因病请假了,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家视频为孩子补课,他想到更多的是孩子们,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和”而不同,“润”物无声

“和”而不同,“润”物无声发布时间:2021-11-25T07:58:03.07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9期作者:韩馨[导读] 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始建于1999年,是一所为适应改革发展而建立的高起点学校。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646099摘要:目前,六大校园物态“和润”文化教育主题已被提出,包括环境设计、外墙文化、走廊文化、楼层文化、室内文化以及运动场文化,并整体设计、分解细化、分步实施。
文化内化于心,构建“三润”课程体系。
西路学校的三润课程主要包括:润德课程、润智课程、润美课程。
关键词:和润三和三润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始建于1999年,是一所为适应改革发展而建立的高起点学校。
该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9至2008的十年,学校坚持改革立校,严谨重德、博学强体的优良校风为西路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至2018的十年,学校以特色兴校为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以“幸福教育”“润德德育”和“导学议练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为标志的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幸福教育,多元发展”的校园文化初见端倪,学校步入了泸州市城市教育优质学校的行列。
2019年,西路学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校长韩馨就如何引领西路新征程提出了新理念。
一、“和润”目标作引领,“五位一体”蓝图清积淀了办学二十年的文化品质,西路人在“润物无声”中吸纳和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气息和文化血脉。
“我们将按照《泸州市江阳区‘星级’校(园)长暨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七大项目中‘关于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相关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我校教育改革,激发全校教师主动变革、务实创新、内涵发展的专业自觉,大力推进‘和润’教育,实现文化强校。
”未来三年,学校将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建设“五位一体”高品质学校,即校园建设高品质、师资建设高品质、课程建设高品质、文化建设高品质和办学质量高品质。
“和润”文化,即“和而不同,润泽生命”,其核心理念是“和润教育,多元发展”。
学校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心得体会(11篇)

学校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心得体会(11篇)学校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心得体会(篇1)一、深刻领会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和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就像水院大讲堂第九讲主讲人冯峰老师说得那样,教师要成为“多面小能手”,要具备师德师风、信息化教学、学术写作、数学建模、信息搜索、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我的理解是,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第一位的就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做好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一个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组成的队伍,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队伍,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学校。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也要尽力成为这样的好老师,这彰显着我们的教育初心和使命,也将是我们一生的从教成就的生动体现。
二、从小处着手,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基础这两天我读了于书记的《听郑和玉老师思政课的体会和思考》,还有郑和玉老师的《书记来听思政课》两篇文章,我被一些细节所打动、感动。
于书记在文中提到了郑老师上课伊始用游戏“暖场”、加强与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学生互动,体现的是作为教育者“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教育情怀。
由此,我想到准时按点上下课、课堂上的起立和问候,把手机调至静音,上课期间不看手机、不接电话,这些看似很小很平常的“小事情”,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以身示教,以身示范,具有了仪式感和含蓄的教育美感,印证着“一言一行皆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着“教育无小事,细节无小事”的育人要求。
三、接纳尊重,唤醒生命,彰显师德师风根本价值“以爱为源,多元发展”是我们学院的教风。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不能用简单的一个维度一个结果去评价,去判断。
我们已经接受了多元发展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也趋于客观。
现在,更需要的,是要我们投入对学生更多的无私的关爱。
润物无声主题教育

润物无声主题教育润物无声主题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强调细致入微、默默付出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举、微小改变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正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润物无声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影响。
首先,润物无声主题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负面情绪和压力,比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转变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学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着手改变。
通过做一些细致入微的事情,比如帮助别人、关心他人、谦虚有礼等等,我们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和福祉。
其次,润物无声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法有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责任感来实施润物无声的教育。
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比如,他们可以观察到路边有垃圾,可以主动捡起来并丢进垃圾桶;他们可以观察到老人过马路困难,可以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
通过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责任感,他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润物无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润物无声的活动来实施润物无声的教育。
比如,组织一次环境整治活动,让大家一起打扫学校周边的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学习环境。
又如,组织一次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让大家去看望、送去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他们带去关怀和温暖。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中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润物无声主题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着积极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润物无声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对于社会而言,润物无声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互助精神的培养,让人们更加友善、和睦地相处。
对于国家而言,润物无声的教育可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无声化说教于无形
高中新课程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都是文辞与思想并重的优秀作品。
如:李密的《陈情表》情辞恳切地陈述了“孝道”;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深情地表达了对刘和珍这位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青年的崇敬之情;姜夔的曲词《扬州慢》则真切地再现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结合“90后”们的性格特点,适时地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应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一、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
清华附中副校长刘俊谈“90后”教育时认为:“90后这代学生,他们比较发散,我个人感觉缺乏一个非常统一的,让社会主流文化思想,让他们非常愿意去接受。
他们更多是愿意质疑,这个是我的感觉,就是这代学生的一些特点。
”
我总结了“90后”的一些共同的性格弱点,例如:
(1)过于注重自我;
(2)抗挫能力弱;
(3)反叛意识强烈;
(4)盲目追随新鲜事物;
(5)与父母缺少沟通。
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探究。
(一)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辩论
例如:我在上《项羽之死》一文时,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及他们失败和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在讲解完字词之后,我先让他们结合以前学过的《鸿门宴》思考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总结出来: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知人善任、忍辱负重;接下来,我在课堂上引用《史记·高祖本纪》一段话作小结:“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最后让学生举一些文学名著、课文中的刚愎自用、不懂协作而失败,因团结协作而“双赢”的例子(诸如:《史记》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而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数十年”、《三国演义》中的袁绍与袁术,袁绍手下的诸多谋士不和而身败名裂……);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与他人协作”的感受,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摈弃过于注重自我的弱点。
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课外知识说明刘邦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正好可以用来教育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有的学生会说刘邦品行卑劣,这能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要品行端正……,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
课前及课堂,教师应做到:
(1)课前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把握教材;
(2)课前思考学生将会如何发言,以便课堂上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3)课堂让学生之间互相辩难,自问自答,开启学生思维,教师只在必要时做引导,在最后作总结;
(4)教师少发表自己意见,尽量以名人的话来做总结,这样既可以增强说服力,又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避免让学生感觉是在“被灌输”。
(二)对于非教学重点的,小范围讨论
在上《项羽之死》一文时,我还设置了诸如“假如你是当时的一方诸侯,你会支持刘邦或项羽?”“假如你是江东子弟,你愿不愿意迎接项羽渡过乌江,帮助项羽动山再起?”“假如你是项羽,你会不会渡过乌江”等问题,又演示了易中天、王立群、司马迁等对项羽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摈弃刘邦卑劣猥琐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感情上都倾向欣赏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甚至在课后还自己提出一些联系现实的问题来探讨:“假如项羽和刘邦生活在在当
代,谁会比较成功?”学生们从“成以待人”的角度分析认为项羽会比较成功,因为他的“诚信”在当代会很受欢迎,会深得人心。
通过这样结合课文多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的形式,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结合到现实生活,把枯燥空洞的说教化于无形,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主动地接受了道德教育,而不是像说教一样,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灌输”的。
利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法,我收到了一些成效。
又如:在上完《项羽之死》一文后,随后的月考中,学生的作弊现象大为减少了,迟到等违纪现象也没有了。
这就说明:这堂课的“诚信”教育取得了成效,已较为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建平著.《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施光明著.《学校德育新探》.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6] 钱源伟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