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教学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教学实践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课堂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形成师生双赢的良好局面,即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粤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教学实践

粤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迎合新课改要求,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特色,在课堂过程中增设活动实践环节。这是一种教学思想上的革新,粤教版教科书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引入,从思想根源上体现了教育改革的作用。它力求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力求把传统课堂转化为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与教师融洽关系的新型课堂环境,从而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参与性,使学生平等参与,共同思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呢?笔者为此进行了尝试,得到了如下体会。

一、小组教学的合理分配

在小组的分配上,为了避免造成课堂的混乱,为老师的管理带来不便,每组人数应该控制在4人到6人之间,每组任命小组长,并为其小组命名,这样可以增进小组的团结感和荣誉感。教师可要求小组长管理此小组的纪律并且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例如,一个组员负责组织讨论,一个组员负责将大家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整合,一个组员负责发言等。这样也可以提高小组长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基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因材施教,即把学习较为优秀、思维较为敏捷、性格较为外向,或者对语文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与成绩较为不理想、缺乏自信和独立学习能力,或接受能力较慢、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互相搭配,形成一个“大带小”“强带弱”的教学局面。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上的均衡调配,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自信。这也充分符合当今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实践性人才。

二、教师课堂问题要有选择性

由于课堂实践活动体现的是“合作性”,即数人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而,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可讨论性、主观开放性,其答案一定不能是统一的,而且必须具备一定难度,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答案得来不易,从而

加深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过程。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带有主观性,不能是那种稍微查查资料、查阅书本或例题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换而言之,倘若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则课堂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就会失去意义——到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圈子。故而老师在问题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考虑,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博取众长,让小组各个成员受益。

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老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是怎么看的?”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带有辩证性,学生必然给出两个答案:1.李后主本是才华横溢的一代帝王,如今国破家亡,沦落成战俘。他终日思念故土,却只能“除梦里有时曾去”,非常值得怜悯;2.这一切都是李后主自作自受,国破家亡都是他自身沉迷酒色、玩物丧志、不理朝政的结果,并不值得同情;相反,后人应该对其享乐主义进行批判。这样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在小组中的掀起热烈讨论,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三、角色表演要基于师生互动

提倡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活动环节,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体现课堂的互动性。这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点方面。教师在讲授过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能够强化学生印象,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然而这种参与性不应该只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应该体现在教师身上,这样才能体现师生的共同性。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因为雷雨是戏剧,更适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在讲述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相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扮演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演中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特别是人物的语气,有些情节学生表演得不够到位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者示范,通过表演让学生来体味人物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而强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除戏剧之外,诗歌在表演中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仍以李煜的《虞美人》为例,教师可分别让学生扮演李后主和小周后,要求两人在对话时参照当时历史现状,但可转化为自己的话,适当加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要想把诗词转化为自己的话,首先要对古汉语的原文进行较为精准的翻译,并且还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对文字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老师可站在一旁充当旁白,协助学生,并且关注学生,在学生无法继续时,予以简单的提示衔接,保证整个教学表演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思考不出现断层。[1]

四、实践活动作业布置要配套

作业是对实践活动的反馈,必须与实践活动配套,不能让学生感觉实践活动很肤浅,只是在课堂上走一遍形式,到了作业阶段,又被打回传统教学的原型。在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具有一定实践性,且要具有发散性和主观性。

例如,在讲述苏轼的《定风波》时,让学生讨论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人生的“风雨”(即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作文《我的风雨人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如在讲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后,可要求学生仿写一篇志,记述自己的故居,要求写出感情。或者在学习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可布置学生依照自身的特点以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写一篇自传,文言文为佳。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可以发掘一些学生,特别是语文特长生在文言文写作上的潜力,也可以从他们上交的文章中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果教师在课后所布置的作业都能具备和课堂活动配套的灵活思维体系,就能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2]

参考文献:

[1]李娜.浅谈知识教学的是与非[J].知识经济,2010,(1).

[2]罗生全.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实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