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分析2——发展条件分析泰安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中考生物一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中考生物一模试卷1. 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 森林挥发的某些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B. 沙漠里的百岁兰有直达地下水位的根系C. 草履虫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D. 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改善土壤结构2.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鸭子的食物链有3条,含有苍鹰的食物链有4条B. 各种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 该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图中所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D. 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 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动植物细胞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形态、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分裂形成的C. 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并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属于结缔组织D.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不动,则污点一定在物镜上B.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应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C. 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D. 在测定反应速度时,被测试者接尺子前应将拇指和食指对准尺子的最大刻度线5. 下列有关植物体某些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B. 叶芽的芽轴和根尖的伸长区的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C. 地钱的茎和叶中有输导组织,这有利于在陆地上生活D.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因营养物质不断消耗而萎缩6. 下列农业生产中的做法及其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低氧、低温条件下贮藏水果——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避免水果腐烂B. 温室种植时白天通风换气——促进作物呼吸作用,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充足能量C. 给刚移栽的树木打针输液——满足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D. 移栽树苗时根部带着一个土坨——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树苗成活率7. 下列有关人体营养与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且能为人体提供能量B. 肠液、胰液、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能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 膈位于胸腔底部,在吸气时,膈肌收缩,顶端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D. 在运动中,应通过增加呼吸深度来提高肺通气量,以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8. 下列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含量过少,运输葡萄糖能力降低是贫血病患者患病的原因B. 将新鲜离体羊心的下腔静脉扎紧,向上腔静脉注水,水从主动脉流出C. 血液由肾动脉流向肾静脉的过程中,血液中的氧减少,尿素等废物增多D. 抽血时,针刺人的部位是手臂被胶皮管捆扎位置下方鼓起的静脉9. 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参与调节人体生命活动B. 如果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狗的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C. 如果破坏蝌蚪的甲状腺,蝌蚪停止发育,不能发育成蛙D. 年幼侏儒症患者每周注射很少的生长激素,生长发育明显加快10. 按蚊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育过程如图所示,雌蚊吸取人、畜的血,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传染病,为预防这些传染病人们使用杀虫剂杀灭按蚊。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了解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发展的影响。
掌握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掌握城镇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市集出现。
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
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work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他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它首先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
其次,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别,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讨论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第一节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区域地理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即哪儿城市多,哪儿城市少,哪儿城市密,哪儿城市稀。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案(高一地理)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案(⾼⼀地理)第⼆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师⽤书独具)●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2.针对某⼀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课标解读1.通过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2.针对某⼀实例学会评价旅游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和其他条件。
(教师⽤书独具)●新课导⼊建议通过看图⽚,了解敦煌莫⾼窟。
莫⾼窟⼜名“千佛洞”,位于⽢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处鸣沙⼭的崖壁上。
这⾥全年⽇照充⾜、⼲燥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
⽯窟南北长1600余⽶,上下共五层,最⾼处达50⽶。
莫⾼窟规模宏⼤,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西云冈⽯窟、河南龙门⽯窟并称为中国“三⼤⽯窟艺术宝库”。
那么把它开发成旅游资源,我们如何进⾏开发,是否具备开发条件。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就可以解决!导⼊新课——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1.美学价值:⾃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吸引⼒,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
2.科学价值: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因⽽具有较⾼的科学价值。
3.历史⽂化价值:⼈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化艺术、⼯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巨⼤的经济效益。
1.⾃然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资源价值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提⽰】不完全相同。
它们都具有经济价值,⾃然旅游资源侧重于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旅游资源侧重于历史⽂化价值。
1.地位: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2.评价: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客⼈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化⽔平等。
3.基本指标(1)客源地:当前国际上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河谷的演变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体系架构]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基本概念]溯源侵蚀、下蚀、侧蚀、“V”形谷、峡谷;河流堆积作用、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凹岸、凸岸、曲流、牛轭湖。
[基本原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课时29河谷的演变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思考影响流水侵蚀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答案①径流量的大小。
②水流速度(落差、坡度的大小)。
③地面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如岩性较软或流经断层,易被侵蚀)。
④植被覆盖度(植被一方面可以减少径流,降低流速;另一方面植被具有固土的功能,提高了地表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
⑤人类活动(如修建堤坝)。
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含义向河流源头侵蚀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向河岸两侧侵蚀影响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2.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曲流(河曲) ①地形:地势平坦,地表软硬适度,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地形开阔,河床较浅,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②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不易裁弯取直。
③植被:草原地表,有植物根系的固结,蛇曲易保持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3.侵蚀基准面(1)概念①(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
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发展线”四线融合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

第31卷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第2期25实验教学“情境线一问题线一活动线一发展线”四线融合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山东省泰安市徂汶景区教研室(271000)张书振山东省泰安市徂徘二中(271000)李勇1项目主题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自己设计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探究方案”。
二氧化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即有所涉及,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很好素材。
二氧化碳也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水、氧气等物质性质后,第三个需要系统学习的物质,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但教材设计以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为主线,内容以文字叙述和图片展示为主,未设计实验。
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真实情景设计驱动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与同学和教师对话来诊断学习的障碍点,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本项目以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对探究“屠狗妖”的好奇,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埋藏在创设的情景线中,通过“探究集气瓶中气体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石蕊变色原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二氧化碳性质的应用”系列子任务线和问题线驱动,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活动,逐步构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线。
通过四线合一,外显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2项目前的学情分析为更好地了解学情,课前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题包括:①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②在水和氧气的学习中,你是怎么认识这些物质的。
经调查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维三个层面具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知识层面,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已初步具备二氧化碳可参与光合作用、灭火和制备碳酸饮料等感性知识,知道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怎样鉴别等基础知识,具备仪器连接、物质取用等基础实验技能,但还不能系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呈现碎片化且缺乏联系,感性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知识。
泰安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与研究

于水环境容量与 C 污染负荷比值 ,该数值越大 ,水环境承载 效使用 。 ()综合以J2 、4 OD 5 : 、3 各策略。 力越大 。 ()人均GDP 3 :反应经济发展趋势 。 ()单位水资源 4 G :用每立方米水资源消耗量产出的G P DP D 表示 ,反映了生产对 水环境索取强度,等于万元GDP 用水的倒数 。 ()单位污水排 5 放量的G P:每立方米污水排放产出的GD ,等于G P D P D 万元污水 排放量的倒数。 ()生活污水回用量 :该数值越大 ,对水环境 6 3 、仿真结果与方案对 比。图1 看出,现状策略下容/ 负比呈 承载力的贡献越 明显 。 ( )生产污水 回用量 :生活污水 回用量 下降趋势,污染物负荷量逐渐超过河流水环境容量 ,说明水环境 7 越大 ,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贡献越大。2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 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由图2 可以看 出,在各单项策略下 ,供水 述。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可通过以下方法计算 ,首先确定在水环境 紧张程度 日 紧张 ,综合策略下水资源紧张程度趋于减缓 。 趋 承载力模型中有j 个策略 ,则在一定规划时期内有j 个水环境承载
模,主要应用步骤为:①定义变量 ②定义变量 间的连接③定义变 步减少生活 、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减少水资源需求量 。 量间的关系④模型结构和模型行为检验⑤运行模拟。 ()污水处理 :提高污水处理率 ,以表 函数形式在模型中逐步 3
二 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1 、指标确定。水环 提高生活和生产污水处理率 ,增加环境水 资源量。 ( )中水 回 4 境承载 力的量化离不开指标体系的确立 ,水 环境承载 力指标体 用 :中水主要是指生活及生产污水在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水 质标
泰安 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泰安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
近年来,泰安市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泰安市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
目前,泰安市已有多个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投入使用,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办公和运营条件。
二、物流业规模扩大
泰安市物流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物流业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泰安市共有物流企业200多家,从
业人员超过5000人。
泰安市物流业的年产值达到了几十亿元。
三、物流业务水平提升
泰安市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推行电子商务,提高物流效率和作业效益。
同时,泰安市物流企业还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物流网络优化
泰安市与周边地区的物流网络逐步完善。
泰安市与济南、青岛等城市之间建立了多条物流运输线路,形成了辐射区域的物流运输网络。
此外,泰安市还加强与国内外主要交通枢纽的对接,实现了物流的多式联运。
五、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泰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财务支持、优化审批流程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泰安市的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总体来看,泰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并且在政府支持和各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物流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泰安市的物流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山东泰安市土地市场及地产市场调研报告74p案例分析定位报告

2014年泰安市成交土地达到4045亩
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泰安市区土地成交量为4045亩,超过2009年和2010年 总和,同比暴增50%,包括商住、商业金融、办公三类用地,其中商住土地为2232亩, 可建建筑面积为完平方米,2014年全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不到90万平方米。
底价成交
地面城不规则坡地,主要道路环湖路已经通车,区域内有停业的度假村、
本地居民村落。整体来讲自然条件不错,但在天平湖整体区域来看属于
最差区域,以大桥为分界线,西湖生活配套交通便利性差,湖南岸比北
岸从风水角度来讲更要次之,其地块条件来看未来升值潜力不如西湖北
岸,生活便利性上不及东湖南岸北岸。
(本章完)
三、泰安市近期土地成交价格分析
0
27736 22.93%
2008年
泰安人均GDP及增长情况
31480
37633
13.50%
19.55%
2009年
2010年
人均GDP 人均GDP增占率
41850
11.1% 2014年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2010年泰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3元,同比2009年增长12.91%,泰 安市历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增长情况分析如下图所示:
40 30 20 10
0 2008年
泰安三大产业比例情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年
2010年
2014年
人均GDP情况
2010年泰安市人均GDP增速明显,达到37633元人民币的水平,比2009年 增长19.55%。泰安市历年人均GDP及增长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况
全市共有土地面积776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4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 面积的18.3%,丘陵319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1.1%。平原主要分布于山 麓之间和大汶河沿岸地区,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9.6%, 市内 湖泊及洼地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1.0%。
2003年全市行政区划情况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评价
——实例分析
案例一 泰安城市发展战略
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地 理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 生态环境、交通条件、人才、科技、 文化、历史基础等社会资源等等, 通过对区域各方面的分析评价,加 深对区域的理解,为区域定位,制 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解读泰安
—— 区域发展条件评析
4、改革开放以来,泰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走上了正确 的发展轨道。
1978年5月国家确定泰安为对外开放城市,1979年又将泰安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区,从而确 定了泰城的城市性质,知名了城镇的发展方向。
1980年进行全面规划,重申了以泰山为主体、环绕山麓发展、“山城一体”的指导思想, 确定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城市”,发展方向以旧城区岱庙为市中心,沿泰山山麓 和津浦铁路向西发展到大河车站,城区不再向东扩展,并确定了城市功能分区。
宋:“移县近岳”,将乾封城迁至今天的泰安城址。将汉代东岳庙拓建为岱庙。
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郡,泰安始得名。1182年,设立泰安州,建城垣,泰安 城郭形成,首次成为行政州治。
明:筑新城,两次修筑城垣,拓建灵应宫。岱顶上有碧霞祠,岱下有灵应宫,祭祀活动空前活 跃,促进了泰安城市发展。
转
型
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由工业化中期到高度工业化
期
4.城市功能的转型:由单一到复合
5.城市拓展模式的转型:由单核到组团开敞
—— 地理区位评析
请分析泰安市地理区位条件?
泰安
靠近省会城市济南,处于济 南都市圈的直接吸引范围内; 处于京沪发展带上,京沪带 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发展带, 也是山东省的南北发展带。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 (规划)、京沪高速公路、 东北经纬13256°°228’’~~13167°°3539’ ’,北东京道交靠与福交通济莱高汇枢南芜速,纽市市公使,,毗路泰物西邻等安流南,众成中连西多为心济北交区和宁隔通域信市黄要性息,河 与中聊心城。市相望。 泰安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
2000年设立省级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安突破环山麓发展的思路,向多中心组团式 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演进。同时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制造业时代,由风景旅游为主导向先进制造、 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复合多元经济结构转变。
发展历程的总结
漫长的封建社会,泰安长期笼罩在君权神权的统治之下,“香火”是经济的主要来 源。近代的泰安也由于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后,近半个世纪的计划经 济,泰安并没有形成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入新世纪,泰安市积极迎接市场经济 和全球化浪潮的挑战,确定了以旅游为品牌,以制造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走上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3、解放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封闭型计划经济恢复了经济发 展,风景文化城市初具规模,但后期文革造成城市畸形发展。
1951年泰安地区专员公署下辖泰安、泗水、历城、肥城、宁阳、东平、汶上、莱芜、新
泰、泰宁、平阴、长清12县,泰城为泰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中心城市地位。
1950-1957年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成立实业公司(下分7个厂),设立工业局(工厂10 余个),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32个,并成立了工商联合会。城市建设开始起步,城区面积从 解放前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人口从2.4万人增长到7.8万人。重视了对泰山风景 区的保护和利用。
县市区
泰山区 岱岳区
新泰市
肥城市 宁阳县 东平县 全市
面积 (km2)
337 1758
1933
1277 1125 1340
乡、镇、街道办
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
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 泰前办事处、岱庙办事处、财源办事处、徐家楼办事处、上高
1个乡
办事处、省庄镇、邱家店镇、大津口乡
2个街道办事处,14个 镇,2个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日军8架轰炸机对泰城大肆轰炸,从火车站到东城门外 一片火光,房屋炸毁不计其数,群众伤亡惨重。泰城从此沦陷8年之久。
1948年泰安彻底解放时,泰城满目疮痍,经济萧条,群众生活极端艰难。城内残垣断 壁,街巷狭窄,路面坎坷,城区面积基本比抗战前没有扩大,人口只有2.4万人。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大跃进”期间盲目上马的项目相继下马,1963年泰安市改为泰安 县,工作重点转向农村。至1965年工业开始回升,城内有10多个行业32个厂家。城市面积发 展到6.3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3万人,泰城作为一个风景文化城市已经初具规模。
1966-1976年十年动乱规划废弛,城市建设畸形发展。这期间,城市建设无人问津,各种 市政设施几乎没有进行建设,风景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这期间泰安的经济有了较大的 发展,尤其是工业。“农业要发展,必须工业来支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城内相继建设 了农机试验设备厂、第一化肥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水泵厂、化工厂等支农工业项目, 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商业的繁荣。
市域概况
第一章 追本溯源——泰安市发展历程 第二章 解读泰安——城市发展条件评析 第三章 再造辉煌——泰安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四章 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 第五章 城乡统筹——市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 第六章 脆弱资源保护——生态、历史文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 第七章 国山名城——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八章 综合交通——可达城市建设规划 第九章 基础设施——市域水资源、能源、信息工程规划 第十章 空间管制——市域建设控制导引
今
以人为本
先进制造、旅游度假
不变的泰山、生长的城市
100
泰安市城市规模(万人、平方公里) 98.5
90
80
城市人口
74
70
建成区面积
60
50
4 4 .3
3 8 .5
40
30
2 1 .6
20 10
2 2.5
7.8 4.5 9.3 6.3 14.211.5 2.4 2.5
1 6 .7
0 1910 1949 1957 1962 1983 1985 1995
1个街道办事处,12个 镇,1个乡
新乡办事处、老城镇、潮泉镇、王瓜店镇、桃园镇、王庄镇、 湖屯镇、石横镇、仪阳镇、安临站镇、孙伯镇、安驾庄镇、边 院镇、汶阳镇
9个镇,3个乡
宁阳镇、泗店镇、东疏镇、鹤山镇、伏山镇、峥城镇、蒋集镇、 磁窑镇、华丰镇、东庄乡、葛市镇、乡饮乡
7个镇,7个乡
州城镇、沙河站镇、彭集镇、东平镇、接山乡、大羊乡、梯门 乡、老湖镇、新湖乡、商老庄乡、岱庙乡、银山镇、斑鸠山镇、 旧县乡
天平办事处、粥店办事处、山口镇、下港镇、祝阳镇、范镇、 角谷镇、化马湾乡、北集坡镇、满庄镇、夏张镇、道朗镇、黄 前镇、大汶口镇、马庄镇、良庄镇、房村镇
2个街道办事处,17个 镇,1个乡
青云办事处、新汶办事处、东都镇、小协镇、翟镇、泉镇、羊 流镇、果都镇、西张庄镇、天宝镇、楼德镇、禹村镇、宫里镇、 谷里镇、石莱镇、放城镇、刘杜镇、岳家庄乡、汶南镇、龙廷 镇
7762
10个街道办事处,61个镇,15个乡
市域概况
东平县
肥城县
泰安市
宁阳市
新泰市
第一章 追本溯源 ——泰安市发展历程
1、1840年以前,漫长的封建社会,泰安是一个长期为君权神权 服务的消费城市。
泰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大汶口一带生息繁衍。
泰安因泰山而兴起,“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历代封建帝王封禅泰山是泰城发 展的主要原因。自无怀氏起到西周,就有72君来泰安燔柴祭天。
2003
第二章—发展条件评析
—— 发展背景分析
(一)全球层面:经济一体化、信息化
经济一体化 促进 信息化
世界产业升级 影响 经济空间大调整
泰安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空间重构
顺应潮流
泰安
融入世界
泰安融入世界
万美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份
泰山是不变的,而泰城的成长非常明显。泰安因泰山为县为州为府,古代“移县就 岳”,到近现代的环绕泰山山麓发展,直到今天的城市脱离泰山的“束缚”,跳出去组 团式发展,可见泰城在泰山的孕育下将逐步减少对泰山的依赖,甚至发展到城市反哺泰 山(旅游),城市的影响日益扩大。
古
君权、神权
香火经济、传统农业
大泰山、小泰城
大跃进时期,泰城工业发展较快。新建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主要有发电厂、电机厂、机 床厂、钢铁厂、农具厂、汽车修配厂、炼焦厂等。城市人口猛增至9.2万人。
1958年11月,泰安专署与济南市合并,成立泰安县级市,归济南市领导。建制的变化和工 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同步进行,1960年编制的泰城总体规划,确定泰城 为风景疗养文化游览城市,以泰山为中心,环绕山麓发展,山城一体。当时济南市将泰安市 作为其卫星城市来布局,决定在泰安市兴办一些大中专、技工学校、科研机构和疗养院。随 之建设了山东农学院、农业学校、济南财政学校、济南水利学校、泰安林业学校、矿业学校、 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师专等13所大中专院校迁建到泰安。林科所、果科所等相继落户泰安, 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人。
山东省为加快发展泰安城市发展提出多种布局模式: “一群两带三圈四层五轴”
“四六三”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群、一圈、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