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人员的心理卫生保健

浅谈护理人员的心理卫生保健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然而我们要如何写有关护理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加强...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然而我们要如何写有关护理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护理心理学属于介于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掌握护理心理学,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论述了掌握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强调在临床上正确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士的心理问题、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1]。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亦受生物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2]。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

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护理心理学,以更好地面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千万别有病"。人患病之后,机体处于病变状态,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就不得不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患者的精神情绪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波动,往往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改变。所以,人们在患病以后,出于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对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以及工作的牵挂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而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以后,对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病情加重或者病程拖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和灵活运用护理心理学,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怎样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呢?我认为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并且还要克服自卑感。 在现实工作中,少数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单调乏味、有苦又脏又累,并且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但是又责任重

韩静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学科(专业):护理学 申请人:韩静 指导教师:高睿教授 摘要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为研究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以及部队医院与地方医院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的差异,本文选取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咸阳人民医院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各200人,共400人进行相关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总均分为1.605±0.5815),存在着躯体化(1.384±0.4865)、强迫症状(1.854±0.6111)、人际关系敏感(1.745±0.6368)、抑郁(1.540±0.5500)、焦虑(1.668±0.5959)、敌对(1.600±0.6540)、恐怖(1.405±0.4996)、偏执(1.598±0.5723)、精神病性(1.400±0.4524)等心理健康问题。部队医院相对于地方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总均分唐都医院比泾阳县人民医院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得分中唐都医院比泾阳县人民医院高。 结论:无论部队医院还是地方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都比较大,导致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相对而言,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比地方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差。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压力 论文类型:调研报告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nursing staff Discipline (specialty): Nursing Applicant: Han Jing Advisor: Professor Gao Rui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nursing staff, analyze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eek solutions to them, so a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maintenance of mental health of nursing staff. Methods: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nursing staff, nursing staff and the difference of army hospital and local hospital psychological statu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nursing staff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Xianyang people's Hospital of the 200 people, a total of 400 people were studied, using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400 nurses. Results: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oor mental health of nursing staff (total score 1.6050.5815), there are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1.3840.4865) (1.8540.6111) (1.7450.6368),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1.5400.5500) (1.6680.5959) (1.6000.6540), terror and hostility, paranoia (1.5980.5723 (1.4050.4996)) and psychoticism (1.4000.4524)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army hospital relative to the local hospital,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nursing staff is relatively poor, the total average ratio of Jingy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Tangdu Hospital,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hobia, paranoia and psychosis scores 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n ask Tangdu Hospital Jingy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onclusion: both military hospital and local hospital, nursing staff at work under the pressure is relatively large, resulting in somatization,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doc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心理障碍是越来越沉重的话题,新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趋势,那麽,处在新时期的护士群体,尤其是精神科的护士长期处在焦虑、抑郁、偏执、疑虑、愤怒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环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地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学习的内容。 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般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宜的。一般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反应的一种异常表现。 2、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要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有了新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自信对健康

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是,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有如下要求: (1)智力正常 (2)自我安全感 (3)切合实际 (4)乐观的生活态度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思想与行动协调统一 3、注意给健康心理添加“营养素” 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十分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以吸取各种营养素,而却忽略了心理健康其实也需要添加“营养素”。 (1)自信:自信可使我们变得坚强,不惧困难、积极向上,有勇气接受挑战和解决问题。护理事业的迅猛发展,许多护理工作方法函待改革、

更新,社会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不理解,甚至对其怀有歧视,造成从事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有心理压力,得不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就有勇气和能力面对挑战。 (2)爱:爱是人本善良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法,它能够使人深深感觉到生活着是一种幸福。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爱心更是一种工作责任感的体现,关心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更爱自己服务的对象,愿意为真诚付出。爱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精神科的护士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护士们在事业家庭上备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3)快乐:紧张而繁重的护理工作难免使我们感觉疲劳、心情抑闷,只要我们注意适时添加“快乐”这种营养素,赋予生命以活力,才能缓解疲劳,消除抑闷,积极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真诚问候一位患者,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找快乐。 (4)宽容:在工作中,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患者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当这些冲突危机无法化解时,我们护士就要适时放弃,学会宽容,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

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 胡世俊 (解放军第一0一医院江苏无锡 214044) [摘要] 综合分析临床护士的常见心理状况,积极探讨影响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健康维护对策,使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社会及医院关注,定期排解、疏导、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培养职业自豪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使护理事业发展。 [关键词] 护理人员心理障碍健康维护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独立化、社会化和心理化逐步形成,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临床护士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①,直接服务于人群的保健,其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普遍的人员缺编现象和生活无规律、复杂的人际冲突以及频繁的接受各种检查与考试等,均给护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护士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缓解护士工作压力、解决其心理问题,对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护理质量十分重要②。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水平,现将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具体对策汇报如下。 1、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 1.1焦虑性障碍焦虑是指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

后果的一种心境。其主要表现为无端的紧张恐惧,顾虑重重,认为事情严重得无法处理,或认为问题复杂得无法解决,以致于搓手顿足,坐立不安,好似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如:分离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服役期满综合征、病理性焦虑。 1.2适应性障碍简单地讲,适应性障碍就是指一个人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意,对一般性工作不能完成,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自我感觉不良。近年来,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适应性障碍在新护士中也极为多见。适应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孤独、抑郁、沮丧、焦虑、烦躁、冲动等等,并由此导致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明显下降。 1.3抑郁性障碍抑郁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是一种过度忧伤的情感体验。轻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毫无生趣,有度日如年之感。对外界的一切均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常常自卑自罪,生不如死,而出现自杀观念或企图。 1.4强迫性障碍强迫是指反复从事或企图从事某一动作,或反复出现某种想法、冲动或欲望,明知不必要、不合理,但却难以控制,不自愿地重复去做,形成一种自己对抗自己的心理冲突。 1.5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心理应激,就是指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尤其对创伤性事件的快速心理反应。应激障碍,则是指人们面对应激事件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而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学方面的改变。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是造成正

护理人员心理护理规范

心理护理规范 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过程中,应当了解患者以往的心理社会健康状况及引发患者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尊严,预防和减轻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增进心理舒适度。 (一)收集心理社会资料 1.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操作要点。 (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 (2)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患者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利用。 (3)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护士通过体检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性功能方面有无改变,与心理负担的关系。 (4)记录有关资料。 3.注意事项。 (1)与患者交谈时确立明确的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2)沟通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主动叙述,交谈后简单小结,核对或再确认交谈的主要信息。 (3)交谈时与患者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 (4)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 (5)用通俗语言解释与疾病相关的专业名词。 (二)护患沟通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沟通能力。 (2)患者对沟通的心理需求程度。 2.操作要点。 (1)患者候诊时,提供信息,介绍出诊医师、利用候诊时间,通过电视、录像、宣传栏等,介绍就医须知、宣传疾病防治及保健知识。 (2)入院介绍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护士、病房环境和病房制度。 (3)检查治疗过程中,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目的、检查治疗约定的时间、检查治疗的部位、治疗过程,需要患者配合的具体事项。 (4)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有关锻炼的方法,介绍饮食、用药、复诊时间等。 (5)倾听时,注视对方眼睛,身体微微前倾,适当给予语言回应,必要时可重复患者语言。 (6)适时使用共情技术,尽量感受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并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对患者情感的理解,表示愿意帮助患者。 (7)陪伴时,对患者使用耐心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话语,适时使用治疗性抚触。 3.注意事项。 (1)言语沟通时,语速缓慢清晰,用词简单易理解,信息告知清晰简短,注意交流时机得当。 (2)非言语沟通时,衣着整洁、修饰得当,表情亲切、诚恳。 (3)技术操作轻柔、熟练。 (三)患者情绪调节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言语表情等变化,判断情绪特点。 (2)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评估患者的情绪状况。 (3)通过测量和观察心率、血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食欲、睡眠状况等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2.操作要点。 (1)焦虑情绪的调节。 ①应用陪伴技巧及非语言行为传达对患者的关怀(如:默默不语、触摸安抚、任其哭泣或诉说)。 ②鼓励患者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感觉。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 答案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答案 答案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C)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2、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3、xx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5、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6、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7、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8、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9、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10、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2、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范文.doc

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范文 摘要: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院要减员增效,科室要成本核算,护理人员正常退休后,新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使护理人员更加缺少,由于护理人员相对不足,造成了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极其辛苦,致使其心理压力增大。 关键词:护理人员工作环境身体素质 1 当前护理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 1.1工作辛苦,长期超负荷工作 按《规划纲要》要求,医院护士总数与床位比要达到0.6:1,病房护士与床

位比要达到2.5 3:1,医生与护士比要达到1:2的标准,我省2005年调查统计,护士与床位比年均为0.32:1,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仅4所医院达到标准,占11.1%,监护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仅3所医院达到标准,占8.3%,医生与护士比仅4所医院达到标准,占11.1%,其余医院均未达到这四项标准。 1.2晋级额度少,工资待遇低 大部分医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总数占护士总数不到1.5%,且集中在三甲医院及市级二甲医院,而初级职称护理人员高达70%,医院主 管部门对医院的晋级比较重视,而护士的晋级额度少,在同等条件下,晋额度少时,护士的晋级往往被挤掉,造成护理人员工资待遇低,使其对护理职业忠诚度降低。

1.3劳动强度大,身体素质下降 护理人员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之劳动强度大,特别是中班、夜班护士较少,工作量大,长期的三班倒致使其生物钟紊乱,休息时入睡困难,睡眠不足,疲劳感增加;由于护士长期在病房奔波,多数护士患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因身体素质下降,护士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 2 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解除护士的心理压力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而且影响职业心态。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时十分重要的。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护士心理健康保护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心理障碍是越来越沉重的话题,新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趋势,那麽,处在新时期的护士群体,尤其是精神科的护士长期处在焦虑、抑郁、偏执、疑虑、愤怒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环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地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学习的内容。 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般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宜的。一般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反应的一种异常表现。 2、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要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有了新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自信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是,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有如下要求: 2.1 智力正常 2.2 自我安全感 2.3 切合实际 2.4 乐观的生活态度 2.5 和谐的人际关系

2.6 思想与行动协调统一 3、注意给健康心理添加“营养素” 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十分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以吸取各种营养素,而却忽略了心理健康其实也需要添加“营养素”。 3.1自信:自信可使我们变得坚强,不惧困难、积极向上,有勇气接受挑战和解决问题。护理事业的迅猛发展,许多护理工作方法函待改革、更新,社会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不理解,甚至对其怀有歧视,造成从事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有心理压力,得不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就有勇气和能力面对挑战。 3.2爱:爱是人本善良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法,它能够使人深深感觉到生活着是一种幸福。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爱心更是一种工作责任感的体现,关心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更爱自己服务的对象,愿意为真诚付出。爱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精神科的护士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护士们在事业家庭上备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3.3快乐:紧张而繁重的护理工作难免使我们感觉疲劳、心情抑闷,只要我们注意适时添加“快乐”这种营养素,赋予生命以活力,才能缓解疲劳,消除抑闷,积极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真诚问候一位患者,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找快乐。 3.4宽容:在工作中,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患者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当这些冲突危机无法化解时,我们护士就要适时放弃,学会宽容,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法

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起伏,医疗行业的竟争日趋激烈,医疗改革已成为各个医院势在必行的重大举措。面对各种改革举措的出台和深入落实,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动荡和失衡,我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以轻松的心态从容的面对工作。 压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高水平的压力或压力刺激时间过长,可使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面对压力,护士若不能很好应对,不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引导护士适当应对,是不容忽视的工作。 1.心理压力源 1.1患者要求更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病人自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化,病人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把病治好,同时还要享受优美的休养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这些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护理质量的标准更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强调了人生物的、社会的、心理的各方面完满状态。这一标准说起来简单,可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比琐碎和具体的,护理人员需要付出许多心血和汗水。 1.3医院制度更加严格为了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各医院都加大管理力度,在服务质量上大做文章狠下功夫,因此各项条条款款的制度更是越来越严格精密。 1.4风险意识更强最让护理人员揪心的莫过于职业自身的风险。现阶段国内对于从医者的职业风险保障鲜有所闻,而院内各种差错事故赔付处罚条例等,却和媒体上大肆炒作的相关报道一样令人触目惊心,使得整日和生命打交道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增大,上班提心吊胆,总怕出事。 1.5知识更新更快要求更高当今瞬息不变的信息时代,需要具备多方面综合知识的T 型结构的护理人才,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理人员已不能满足时代所需,现有的知识急待更新和充实,除此还需要学会英语、电脑、上网等,一边快捷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交流互动。一些年龄较大基础较差的护理人员更加无所适从。 2. 心理压力产生的后果 压力的维持生命活动和器官功能协调的重要保证,适量的压力有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然而,当机体面临激励竞争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会产生适量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在生理方面产诸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免疫力降低等;在心理方面产生焦虑,忧郁,躯体化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心态,就会出现沮丧、麻木、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身体上产生疲惫不堪的感觉,结果导致护士的抱怨增多,心理不平衡,烦躁易怒。在工作中护士既不能耐心倾听也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对病人态度冷漠,甚至冷嘲热讽或逃避与病人接触,这样不仅会影响护患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差错率升高,冲突增多等现象。 3.应对方法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医疗改善既然迫在眉睫,转变观念也就是刻不容缓,否则这种心理落差会延缓顺应期,加重心理负荷。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向市场,要在市场立足,就必须转变服务观念。一

护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护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汉川市人民医院王淑莲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施优质护理对护士素质提出挑战,同时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给护士造成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使护士尽快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提高自身生命价值,充分发挥潜能,维护身心健康,护士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1 心理压力的来源: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1.1 社会压力: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这种现象在病房常能看到。每当此时,护士的精心治疗,严密观察,亲切问候化为乌有。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失落感。 1.2 工作压力: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有可能连轴转。这种不规律的工作时间,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同时护理工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

及社会现实中其种种陆离现象,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 1.3 竞争压力:护理知识不断更新,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应用于临床,要求护士必须掌握;各级医院对护士学历层次的要求,也促使着中专护士鞋大专、大专护士鞋本科,再加上护理继续教育、三基训练、晋升考试、进修学习等各种形式的考核,使护士一生中都在接受各种形式的考核,护士既要完成日常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自学,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使护士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1.4 家庭压力:护士进入家庭,负担多重角色。本来应该关心老人、体贴丈夫、教育孩子,但漆黑的“夜班”还需丈夫接来送去,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与他人交流时间少,人际关系淡漠,亲情减少,偶尔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护士会感到无所适从,苦闷难言,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1.5 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2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量增加,以及护理内容的扩展,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责任心、同情心,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综合能力。面对技术含量高、服务风险大的护理工作,护士作为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的普通人,常年耳闻目睹,每日接触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特殊的职业环境的长期刺激,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使其产生心身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繁杂而高度紧张,护士又要无条件地承担义务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心身疲惫。医院护士工作不被重视、待遇低,晋升高级职称困难,若护士体力下降,上夜班困难,大多面临二次就业的困难,更使护士的工作热情受到抑制,因此损害护士身心健康,长期从事自己不再喜欢的工作,心中压抑导致健康水平下降。分析认为危害护士身心健康原因有劳动强度过大、职业风险压力工资待遇低及护士个人因素。正确引导护士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关心和爱护护士,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为护理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提高其心理水平。 方法 护理人员由于长期工作在紧张、繁忙的环境中,压力很大,如果不能很好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情绪,很容易导致工作差错,产生厌恶工作的心理,对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只有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涵养,才能维持健康的心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压力源最多最大的职业,护理是一种需要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护士必须经常面对患者、家属、医生、其他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上级检查、单位的等级验收等,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社会观念及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使护理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大多数人们对护理工作有较偏激的看法,认为护士只是医生的跑腿,只会遵从医嘱,简单的打针吃药,毫无技术可言,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侍候人的活儿.以上偏见使护理人员不论在工作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压力及负担,再加上至今我国护理人员的地位仍无较大的提高,这都加重了护理人员在心理及思想上的包袱. 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与服务竞争的大潮中,每个行业都在寻找新的机遇,面对新的挑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然而由于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评价不公平等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着护理事业及护理质量的提高。认真分析护士压力的原因,探讨其应对措施,对维护病人权益,体现医院职能,更好地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护士在工作上及心理上所存在的压力,复习了相关文献,比较具体的介绍了护士工作压力的构成,还介绍了针对这些压力的应对措施。这些阐述可能给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如何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做一个着重阐述。 摘要]目的随着人类医学和临床医疗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质量的护理会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而低质量的护理,则会阻碍和延缓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故在治疗患者疾病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护理,常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护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护士的身心健康问题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了解护理专业的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所以我们应该研究探讨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因素。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针对本市三级甲等医院90名护理专业的人员进行调查。讨论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标准;与正常工作相比较, 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比较大;护理专业的人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性别与是否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女性, 参加自考的护理专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未参加自考的护理专业人员。结果其结论显示护理专业的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管理部门在对其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要注重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临床支助中心;工勤人员;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