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下是几点: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

它认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个观点与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非常相似,认为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 尊重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保护环境,主张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也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认为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3.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它主张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种植、养殖等方面也有很多注重环保的传统做法。

4. 德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品德的培养非常注重,主张人应具备德行、品质高尚,以此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与环境的和谐不仅取决于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其生态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
宝贵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黄三平【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生态智慧的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源泉,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文化资源.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当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物资丰足,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皆是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理念.高校要通过恰当的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既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公正和谐的生态文明品格的一代高素质人才.【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黄三平【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广博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根本。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都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素质教育。

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鏅烘収鏍戠煡鍒般€婁腑鍥戒紶缁熸枃鍖栦笌鐢熸€佹枃鏄庛€嬬珷鑺傛祴璇曠瓟妗?绗竴绔?1銆佲€滄湁澶忓缃紝澶╁懡娈涗箣銆傗€? 鍑鸿嚜浜庛€婂皻涔︺€嬨€?A.瀵?B.閿?绛旀: 瀵?2銆佸缇℃灄鍏堢敓璁や负澶╀汉鍚堜竴璁烘槸涓浗鏂囧寲瀵逛汉绫绘渶澶х殑璐$尞銆?A.瀵?B.閿?绛旀: 瀵?3銆佸ぉ浜哄悎涓€鑷劧瑙傜涓€灞傚惈涔夊氨鏄汉涓庡ぉ鍦板叡鍚屾瀯鎴愪簡涓€涓嚜鐒舵暣浣擄紝鍓茶浜嗕汉涓庤嚜鐒讹紝灏卞舰鎴愪笉浜嗕竴涓郴缁熺殑姒傚康銆?A.瀵?B.閿?绛旀: 瀵?4銆佸崟閫夐锛氥€婇亾寰风粡銆嬬殑浣滆€呮槸锛埪犅狅級銆?A.鑰佸瓙B.搴勫瓙C.鑽€瀛?D.澧ㄥ瓙绛旀: 鑰佸瓙5銆佲€滃か浜虹敓浜庡湴锛屾偓鍛戒簬澶╋紝澶╁湴鍚堟皵锛屽懡涔嬫洶浜恒€傗€濊繖娈佃瘽鍑鸿嚜浜庛€婄礌闂€嬨€?A.瀵?B.閿?绛旀: 瀵?6銆併€婂反榛庡崗瀹氥€嬫槸2015骞?2鏈?2鏃ュ湪宸撮粠姘斿€欏彉鍖栧ぇ浼氫笂閫氳繃锛?016骞?鏈?2鏃ワ紝锛埪犅狅級澶氫釜鍥藉棰嗗浜哄湪绾界害鑱斿悎鍥芥€婚儴绛剧讲鐨勬皵鍊欏彉鍖栧崗瀹氥€?A.150B.160C.170D.180绛旀: 1707銆併€婅タ閾€嬫槸鍖楀畫澶ф€濇兂瀹跺紶杞界殑钁椾綔銆?A.瀵?B.閿?绛旀: 瀵?8銆佹墍浠ョ湡姝g殑閬撳痉涓嶆槸鎵€璋撯€滅ぜ鈥濆浣曠害鏉燂紝鑰屽簲鏄€滈亾鈥濆浣曡姹傦紝鏄€滈亾鈥濈殑瀹炶返娲诲姩銆?A.瀵?B.閿?绛旀: 瀵?9銆併€婃父閽熷北銆嬧€滅粓鏃ョ湅灞变笉鍘屽北锛屼拱灞辩粓寰呰€佸北闂淬€傚北鑺辫惤灏藉北闀垮湪锛屽北姘寸┖娴佸北鑷棽銆傗€濈殑浣滆€呮槸锛埪犅狅級銆?A.鏉滅敨B.鏉庣櫧C.鐜嬪畨鐭?D.闄舵笂鏄?绛旀: 鐜嬪畨鐭?10銆佽В鏀句竴璇嶈鍑哄寳榄忚淳鎬濆嫲銆婇綈姘戣鏈峰畨鐭虫Υ銆嬶細鈥滃崄鏈堜腑锛屼互钂茶棾瑁硅€岀紶涔嬶紱浜屾湀鍒濅箖瑙f斁銆傗€?A.瀵?B.閿?绛旀: 瀵?绗簩绔?1銆併€婃槗缁忋€嬪寘鍚敱浠ヤ笅鍝嚑閮ㄦ槗涔︾粍鎴愶紙聽聽锛夛紵A.銆婅繛灞便€?B.銆婂綊钘忋€?C.銆婂懆鏄撱€?D.銆婂崪绛€?绛旀: 銆婅繛灞便€?銆婂綊钘忋€?銆婂懆鏄撱€?2銆併€婃槗缁忋€嬪張绉般€婃槗銆嬶紝鎴愪功浜庤タ鍛ㄥ垵鑷虫櫄鍛紝璺濅粖绾?000骞村墠銆?A.瀵?B.閿?绛旀: 瀵?3銆佸彜浜鸿涓哄悰瀛愬涓栬鏁堟硶鈥滃潳鈥濈殑鎰忎箟锛屽簲澧炲帤缇庡痉锛屼互鍘氬痉瀵瑰緟浠栦汉銆?A.瀵?B.閿?绛旀: 瀵?4銆佷腑鍥藉彜浜鸿涓哄ぉ鍦版渶澶э紝澶╁湴闂存湁褰㈢殑涓滆タ锛屾病鏈夋瘮澶у湴鏇村帤閬撶殑浜嗭紝涔熸病鏈変粈涔堜笉鏄壙杞藉湪澶у湴涓婄殑锛屾墍浠ュ彲浠ョ敤鈥滃潳鈥濇潵姣斿柣鍚涘瓙鐨勭編寰枫€?A.瀵?B.閿?绛旀: 瀵?5銆佲€滅ぜ涔嬬敤锛屽拰涓鸿吹鈥濈殑涓嬩竴鍙ユ槸锛埪犅狅級銆?A.鈥滃ぇ灏忕敱涔嬧€?B.鈥滃厛鐜嬩箣閬擄紝鏂负缇庘€?C.鈥滀笉鑷紣锛屾晠鏈夊姛鈥?D.鈥滃杽琛岋紝鏃犺緳杩光€?绛旀: 鈥滃厛鐜嬩箣閬擄紝鏂负缇庘€?6銆佲€滃ぉ鏃朵笉濡傚湴鍒╋紝鍦板埄涓嶅浜哄拰鈥濓紝鍑鸿嚜鎴戝浗鍝綅鎬濇兂瀹剁殑鐞嗚锛燂紙聽聽锛?A.鑰佸瓙B.鑽€瀛?C.瀛斿瓙D.瀛熷瓙绛旀: 瀛熷瓙7銆佸瓱瀛愮殑浜烘€ц鏄紙聽聽锛夈€?A.浜烘€ф湰鍠?B.浜烘€ф湰鎭?C.浜烘€у彈绀句細鎬у奖鍝?D.浜烘€ф槸涓嶇‘瀹氱殑绛旀: 浜烘€ф湰鍠?8銆佲€滀腑搴镐箣涓哄痉涔燂紝鍏惰嚦鐭d箮锛佹皯椴滀箙鐭c€傗€濆嚭鑷紙聽聽锛夈€?A.銆婁腑搴搞€?B.銆婇亾寰风粡銆?C.銆婅璇€?D.銆婂ぇ瀛︺€?绛旀: 銆婅璇€?9銆佽€佸瓙鐨勩€婇亾寰风粡銆嬩腑锛屸€滈亾寰封€濅竴璇嶄笌浠婂ぉ鎴戜滑鎵€璇寸殑鈥滈亾寰封€濆畬鍏ㄧ浉鍚屻€?A.瀵?B.閿?绛旀: 閿?10銆佲€滈亾鐢熶竴锛屼竴鐢熶簩锛屼簩鐢熶笁锛屼笁鐢熶竾鐗┿€傗€濆嚭鑷紙聽聽锛夈€?A.銆婇亾寰风粡銆?B.銆婃槗缁忋€?C.銆婅璇€?D.銆婁腑搴搞€?绛旀: 銆婇亾寰风粡銆?绗笁绔?1銆佺敓鎬佺編瀛︽槸浜轰笌鑷劧鍜岃皭鐩稿鐨勭編瀛﹀舰鎬侊紝鐢熸€佺編瀛︾敤瀹$編鐨勭溂鍏夊瑙嗕汉绫讳笌鐢熸椿鐜鐨勫叧绯伙紝鍦ㄤ汉鐨勫缇庢椿鍔ㄤ腑寮鸿皟锛埪犅狅級鐨勫拰璋愮粺涓€銆?A.浜鸿嚜韬?B.浜轰笌鑷劧C.浜轰笌绀句細D.浜轰笌瀹跺涵绛旀:ABC2銆佲€滄湸绱犺€屽ぉ涓嬭帿鑳戒笌涔嬩簤缇庘€濊繖鍙ヨ瘽鍑鸿嚜浜庯紙聽聽锛夈€?A.銆婂簞瀛愩€?B.銆婂ⅷ瀛愩€?C.銆婅崁瀛愩€?D.銆婅€佸瓙銆?绛旀:D3銆併€婂瘜鏄ュ北灞呭浘銆嬬殑浣滆€呮槸榛勫叕鏈涖€?A.瀵?B.閿?绛旀:A4銆佷腑鍥藉巻鍙蹭笂绗竴閮ㄧ郴缁熸€荤粨鍜岄槓杩伴€犲洯娉曞垯涓庢妧鑹虹殑钁椾綔鏄€婂洯鍐躲€嬨€?A.瀵?B.閿?绛旀:A5銆佲€滃ぉ琛屾湁甯革紝涓嶄负灏у瓨锛屼笉涓烘浜°€傗€濊繖鍙ヨ瘽鍑鸿嚜浜庯紙聽聽锛夈€?A.銆婅璇€?B.銆婂ⅷ瀛愩€?C.銆婅崁瀛愩€?D.銆婂瓱瀛愩€?绛旀:C6銆併€婅鏂囪В瀛椼€嬬殑浣滆€呮槸璁告厧銆?A.瀵?B.閿?绛旀:A7銆佷腑鍜岀編鐨勫摬瀛﹀熀纭€鏄剴瀹剁殑锛埪犅狅級銆?A.绀间箰鏁欏寲B.浼︾悊绾插父C.鍐呭湥澶栫帇D.涓焊涔嬮亾绛旀:D8銆佸拰鐨勬剰鎬濆氨鏄浉鍚屻€?A.瀵?B.閿?绛旀:B9銆佲€滆繚鑰屼笉鐘紝鍜岃€屼笉鍚屻€傗€濊繖鍙ヨ瘽鐨勪綔鑰呮槸锛埪犅狅級銆?A.瀛欒繃搴?B.鐜嬬静涔?C.绫陈犅犺娋D.璧德犅犱蕉绛旀:A10銆侀粍搴潥鏄寳瀹嬭憲鍚嶇殑鏂囧瀹躲€?A.瀵?B.閿?绛旀:A绗洓绔?1銆佲€滈亾娉曡嚜鐒垛€濅腑鐨勨€滈亾鈥濇寚鐨勬槸閬撹矾銆?A.瀵?B.閿?绛旀:B2銆佲€滈亾鐢熶竴锛屼竴鐢熶簩锛屼簩鐢熶笁锛屼笁鐢熶竾鐗┾€濊繖鍙ヨ瘽鍑鸿嚜銆婅€佸瓙銆嬨€?A.瀵?B.閿?绛旀:B3銆佲€滃ぉ鍦颁笌鎴戝叡鐢燂紝涓囩墿涓庢垜涓轰竴鈥濊繖鍙ヨ瘽鍑鸿嚜锛? 锛夈€?A.銆婅璇€?B.銆婅€佸瓙銆?C.銆婇亾寰风粡銆?D.銆婂簞瀛惵烽綈鐗╄銆?绛旀:D4銆佲€滅煡姝笉娈嗏€濊繖鍙ヨ瘽鍑鸿嚜銆婅璇峰崼鐏靛叕銆嬨€?A.瀵?B.閿?绛旀:B5銆佲€滄不浜轰簨澶╄帿濡傚暚鈥濊繖鍙ヨ瘽鍑鸿嚜锛埪犅狅級銆?A.銆婅璇€?B.銆婅€佸瓙銆?C.銆婇亾寰风粡銆?D.銆婂簞瀛愩€?绛旀:B6銆佷互涓嬩笉灞炰簬閬撴硶鑷劧鍙戝睍瑙傜殑鏄紙聽聽锛夈€?A.澶╁湴涓庢垜鍏辩敓锛屼竾鐗╀笌鎴戜负涓€B.鐭ュ拰鏇板父锛岀煡甯告洶鏄?C.浠ュぉ鍚堝ぉ锛屾棤浠ヤ汉鐏ぉD.鐭ヨ冻涓嶈颈锛岀煡姝笉娈?绛旀:AB7銆侀亾瀹舵彁鍑虹殑鈥滅煡鍜屾洶甯搞€佺煡甯告洶鏄庘€濓紝鏄亾瀹剁敓鎬佹枃鏄庢€濇兂鐨勪竴涓噸瑕佸師鍒欍€?A.瀵?B.閿?绛旀:8銆侀亾娉曡嚜鐒剁敓鎬佸彂灞曟€濇兂瀵圭ぞ浼氫富涔夌敓鎬佹枃鏄庡缓璁炬湁鐫€閲嶈鍚ず銆?A.瀵?B.閿?绛旀:A9銆佷繚鎶よ嚜鐒舵槸浜轰笌鑷劧鐩稿鏃跺簲绉夋寔鐨勯瑕佹€佸害銆?A.瀵?B.閿?绛旀:B10銆佸皧閲嶈嚜鐒跺氨鏄鎸夎嚜鐒惰寰嬪姙浜嬨€?A.瀵?B.閿?绛旀:B绗簲绔?1銆佷紶缁熸秷璐规€濇兂鍦ㄤ粖澶╀粛鐒舵槸娴峰唴澶栦腑鍗庡効濂崇殑鏂囧寲鍩哄洜銆?A.瀵?B.閿?绛旀:A2銆佺敱浣欎笌绉︾﹩鍏鍙婁凯涓庡浗瀹跺緱澶卞叧绯荤殑瀵硅瘽鍑鸿嚜锛埪犅狅級銆?A.銆婇煩闈炲瓙.瑙h€併€?B.銆婇煩闈炲瓙.鍠昏€併€?C.銆婇煩闈炲瓙.鍗佽繃銆?D.銆婇煩闈炲瓙.瀛ゆ劋銆?绛旀:C3銆佲€滄伃鑰呬笉渚汉锛屼凯鑰呬笉澶轰汉鈥濈殑鏄紙聽聽锛夈€?A.瀛斿瓙B.瀛熷瓙C.鍙搁┈鍏?D.鍛ㄥ笇闄?绛旀:B4銆佹璁姙瀛︾殑鏁呬簨鏄凯鑳藉箍鐨勫吀鍨嬩唬琛ㄣ€?A.瀵?B.閿?绛旀:A5銆佹檹瀛愯涓哄悰瀛愪箣閬撳簲璇ュ潥鎸侊紙聽聽锛夈€?A.鍚?B.鍟?C.鍚濆暚D.鐖?绛旀:B6銆侀亾瀹舵妸鈥滄棤鐭ユ棤娆测€濅綔涓轰汉鏈€鑷劧鐨勭姸鎬併€?A.瀵?B.閿?绛旀:A7銆佲€滈ケ椋熸殩琛c€侀€稿眳鑰屾棤鏁欙紝鍒欒繎浜庣鍏解€濆嚭鑷紙聽聽锛夈€?A.瀛斿瓙B.鑽€瀛?C.瀛熷瓙D.鏈辩喒绛旀:C8銆併€婃卑渚堛€嬩竴鏂囦腑璁拌堪鐨勮豹寮烘枟瀵岀殑涓や綅涓昏鏄紙聽聽锛夈€?A.鍙搁┈鐐?B.鐭冲磭C.鐜嬫祹D.鐜嬫伜绛旀:BD9銆佺敓鎬佸嵄鏈烘槸鍙戝睍涓浗瀹剁殑闂锛屽彂杈惧浗瀹跺凡缁忔櫘閬嶈В鍐充簡鐢熸€佸嵄鏈恒€?A.瀵?B.閿?绛旀:B10銆佸綋浠f秷璐逛富涔夌殑娉涙互涓庡ぇ浼椾紶濯掔殑鍏磋捣瀵嗗垏鐩稿叧銆?A.瀵?B.閿?。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不容忽视。

一、尊重自然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道德经》中就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自然界万物皆有其规律,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应当借鉴这一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节约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节约和淳朴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有“光盘行动”的习俗,提倡节约粮食。

也提倡“物尽其用”,倡导人们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这样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伦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待人宽容、宽厚。

这一思想也可以延伸到生态伦理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个人观点及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国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共建美丽我国。

通过以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其和谐、节约、伦理等方面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希望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都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智慧贯穿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共同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气、保护生态环境等。

如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根据农历和气象条件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二、生态文明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中国自古就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有着许多关于山水自然之美的诗词和画作。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拟人化的态度。

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然,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道德伦理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伦理的引导,教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爱人,爱人则爱物”,这种爱物也包括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儒家思想还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保持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以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些道德准则指引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其成为人们行为准则中的重要部分。

四、传统节日与自然的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然息息相关,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与自然进行了深度的互动。

例如春节,人们欢庆新春的到来,同时也庆祝春天的到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端午节时,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也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五、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试题及答案
我的答案:×诗经
【多选题】
体现道家消费思想的论述有( )。
窗体顶端
A、
见素抱朴
B、
少私寡欲
C、
俭不违礼
D、
悭号者,纯俭之道
我的答案:AD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化书》是一部佛教典籍。
我的答案:×道教
【多选题】
墨家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 )。
窗体顶端
A、
见素抱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节用
C、
俭不违礼
D、
节葬
我的答案:BD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墨子》一书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强调了节用节葬的重要性。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 )的名言。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我的答案:B
2
【判断题】
“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出自朱熹。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汰侈》出自()。
A、
《孟子》
B、
《论语》
C、
《世说新语》
D、
《幽梦影》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
本义是用大鼎熬汤的为()字。
A、

B、

C、

D、

我的答案:B
【单选题】
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
《幽梦影》的作者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 ,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实践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技术和绿 色消费模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 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监管和执 法力度。
绿色发展价值
绿色发展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 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和国际竞争力。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
总结词
尊重自然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这些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思想在《道德经》、《易经》等经典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 价值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 的应用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关系。
倡导绿色生活
总结词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提倡绿色、简约 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 。
VS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因此,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建筑、园林 、服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编者按:为了大力弘扬敬老崇文理念,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市精神文明办、市老年基金会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9月、2012年11月先后成功举办了以“敬老崇文与现代社会”、“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三届敬老崇文论坛。

今年9月,三家单位再次联合举办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四届敬老崇文论坛。

本报摘取论坛现场的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提高我们的生存智慧□赵雯由上海市文史馆、市精神文明办和市老年基金会共同组织发起的“敬老崇文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传承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理念,弘扬文以载道、尊贤尚德的优良传统,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敬老崇文文集》撷英成册,出版发行,播洒慧语,启迪大众,可喜可贺。

本届论坛聚焦“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诸作者或以史为鉴,诠释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在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基础作用;或古为今用,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升华理念,结合世界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技术,为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和美境界,出谋划策。

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源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是对“掠夺式”非均衡发展的反思,更是对科学发展的深化和提升。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耕文明,短暂的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经历了对自然生态恐惧、敬畏,破坏、掠夺,保护、修复的种种实践,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也关系科学发展,关乎世界未来。

建设生态文明不易,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尤为不易。

在广阔的国土上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世界性难题。

当我们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发展桎梏,面临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失范社会,如何提高我们的生存智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每个有良知的人,应该重视、应该思考、应该从自己做起的重大课题。

衷心希望与会的各位馆老、各位专家,博采中华传统文化之长,直抒建设生态文明之见,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上海献计献策,贡献智慧。

(作者为上海市副市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沈祖炜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它将人类视为自然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将自然界视为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

所谓“人定胜天”充分显示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

近现代以来,工业化急剧推进的后果目前已经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地球生态退化,人类自身开始遭到自然的报复。

在这样的危机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奋起疾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认为,依托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可以化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

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确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但是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行为模式,节能环保产业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发展,尽管可能降低单位能耗和排污指标,但是不会改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

所以,从治本的意义上说,还是应该从哲学文化层面上提升人类的共识,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要流派儒、道、释的思想内核中都有合乎生态文明理念的地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超越自然法则的违规之事。

释家则把人看作世间万物中平等的一员,把不杀生当作修身的重要信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儒家重“人学”,从人伦社会关系契入天人关系,并将天道人伦化,以人伦解释天意,建立了一套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强调生态环境为人服务,优美的环境因人而彰。

柳宗元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时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

”道家则从自然之道出发,以自然无为为基本要求,告诫世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释家告诫世人,以节欲苦修来世,减少生活资源的消耗,节制社会的物欲横流,从而求得精神与肉身的平衡,人体与世间万物的平衡。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其实践对今天仍有历史教益。

上古舜治天下,设九官,其中“虞”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

到了周代,朝廷分设山虞、川衡、林衡、泽虞四个部门来加以管理。

秦汉时改设“少府”,三国以后又恢复“虞官”,唐宋明清历代朝廷均设“虞衡司”或“虞部”。

可见历代皇朝对于环境资源都是十分重视的,这既是出于物产之考虑,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敬畏之心,具有平衡生态,保护环境的潜意识。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发布春季“山禁”、夏季“休渔”的命令,目的同今天的相关法规完全一致。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生态平衡的理念相当清晰。

以上说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理。

那么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上海□燕爽从2010年起,我们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敬老崇文论坛,弘扬了敬老、尊贤、崇文的优秀传统。

今天,我们再次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

今天,我们举办这样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论坛,既有理论借鉴意义,也有现实实践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并达到和谐相处。

这种追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思想传统,显示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优势。

第二,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今后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关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深刻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状况。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积极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作为各类文明创建先进的重要标准。

第三,中国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和推进公众广泛参与。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无论是儒、道或释,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都鼓励和追求大众的广泛参与,从而凝聚共识,形成实现目标的更大力量。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就能实现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作者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主任)倡导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张国强今天我们论坛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主题鲜明突出而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我们认识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思想认识、观念行为、体制机制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从历史上看,“顺天应物,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它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因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基因突变、化核威胁等新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是以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我国古代就有着以“家族本位”为特征的传统观念,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传统文化中的家、伦理、孝道都含有积极因素,仍需大力提倡,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

今天我们积极倡导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兴邦治国的优秀理念,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实现国泰民安,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正能量。

随着上海跨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老年基金会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近年来,我们以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工作,我们应更加努力,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把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大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一刻也不能分离。

我们要扎实做好理论研究和推广,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增进全民生态意识,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为实现伟大中华的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理事)山水自然与开发有道□王家范一部人类与天地奋斗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生态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地在调适自己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历史。

生态方面的历史经验包括教训值得记取,但不可能用以直接解决当下的现实难题。

现在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迅猛是古代中国人从未遇到过的,旧日的经验完全不敷应用。

如果我们能从生态史的通感里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抽象出一些有关生态保护的文明意识和思维方法,借助中国古典哲学以提升认识水平,或许对改进我们目前的工作会有更好的启发。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从天地人三者的复杂关系中做出思考,这突出地反映在《易经》所构造的八卦几何图形以及象数系统里。

《周易》说它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种认知始于直观地对天地人的现象观察,是经验性的,感性经验不算哲学,但哲学往往产生于透过经验获取的灵感。

用天地人、一阴一阳三合两对的思维方法,通观万物之性,体会自然和合的奥秘,就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进入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辨境界。

这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贝。

一部《周易》全是讲“变化之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