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业发展综述
马边茶业发展情况介绍

马边茶业发展情况介绍一、马边概况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是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属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定点帮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4万亩,荒山荒坡88万余亩,辖20个乡镇,总人口20.1万人,农业人口17.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县境内海拔448米—4042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森林覆盖率为51.4%;年均降水量1093毫米,平均气温16.90℃,相对湿度80%。
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海拔600米—1300米的二半山区。
马边是中国西部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区域之一、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基地强县培育县、四川省精品农业(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
二、马边茶业现状马边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明清时期曾作贡茶进贡,在1959年走进中南海敬献毛主席。
茶叶是马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全县茶农的“绿色银行”。
自2002年以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林茶畜富民”的总体思路,狠抓茶叶产业发展,成效卓著。
新建生态茶园11.4万亩,2011年底茶园面积达20.2万亩,万亩以上茶叶乡镇8个,千亩以上专业村60个;无性系良种茶园13.6万亩,良种率达67.3%;有机茶园面积(含转换认证)3万多亩;2011年,投产茶园13.6万亩,全县茶园鲜叶总产量26960吨(有机茶鲜叶产量960吨),鲜叶产值3.77亿元(有机茶鲜叶产值6800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090元。
干茶产量6100吨,产值4.1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60吨(有机茶产量215吨),名优茶产值2.61亿元(有机茶产值9860万元),大宗茶产量4240吨,产值1.56亿元。
茶叶综合产值达7.71亿元。
三、“马边绿茶”概况马边绿茶指以采摘于马边境内的茶树鲜叶为原料,按绿茶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其系列产品有扁形茶、毛峰、炒青和烘青等。
荣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荣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荣县是一个以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
的不断扩大和茶叶消费的增加,荣县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下面我将就荣县茶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荣县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
近年来,荣县茶叶种植面
积逐年增加,茶园面积已达到XXXX亩,茶叶品种也逐渐丰富,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满足了市场对不同茶叶品种的需求。
其次,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荣县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引
进和创新,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均得到了提升,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再次,茶叶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荣县茶叶销售渠道不断
拓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荣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
最后,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茶叶种植和加工带动了当
地农民的就业增加,茶叶销售收入也成为了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看,荣县茶产业在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扩大销售规模,为荣县茶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
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出口现状对策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
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
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
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
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
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
雅安茶文化的介绍

雅安茶文化的介绍一、雅安茶文化的概述雅安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雅安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誉为“天府之国”的代表性文化。
二、雅安茶文化的历史1. 茶树在雅安的发现与传播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就有了采摘和饮用茶叶的习惯。
而最早种植茶树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唐玄宗为了奖赏忠臣孙思邈而将其封为“太医令”,并赐给他一块土地让他种植草药。
孙思邈在这块土地上种下了许多草药,其中包括了茶树。
从此以后,雅安开始有人种植和采摘茶叶。
2. 雅安茶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雅安茶文化逐渐发展成熟。
宋代时期,雅安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明清时期,雅安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四川茶王”的美誉。
现代以来,雅安茶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雅安茶文化的特点1. 品种丰富雅安是一个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多样的地区,这使得雅安所产的茶叶品种非常丰富。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雨前龙井”、“太平猴魁”、“金盖头”等。
2. 独特口感由于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雅安所产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口感。
一般来说,它们都具有浓郁香气、清爽回甘、滋味鲜美等特点。
3. 精湛工艺在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雅安人民一直秉承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
他们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在保证品质和口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了茶叶的自然风味和色泽。
四、雅安茶文化的传承1. 家庭传承在雅安,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种植、制作茶叶的传统。
这些家庭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使得雅安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2. 学校教育为了更好地推广雅安茶文化,当地政府也在学校中开设了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让年轻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雅安茶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3. 旅游推广除此之外,雅安还通过旅游推广的方式来宣传和传承自己的茶文化。
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前景

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前景雅安市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人工栽植茶叶的地方,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的五代贡茶史,在这里曾经留下了吟唱千古的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如今,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圣地的地位日益被确立,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茶叶,在雅安被发展起来。
茶产业是雅安农业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一个茶业经济强市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进一步促进雅安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雅安茶产业的现状1.1茶叶总产量已达到一定规模截至2006 年,雅安市茶园总面积达到 44.05 万亩(其中投产28.85 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5,名列全省第 3 位。
茶叶总产量 3.31 万吨,鲜叶总收入 6.34 亿元,均在全省范围内排名第一。
其中,名优茶产量 0.89 万吨,收入 4.13 亿元,占总产量的 26.9% ,总收入的 65.1% ;无公害茶园面积近43.06 万亩,产量3.27 万吨,分别占总面积、总产量的 97.8% 和98.8% ;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3.96 万亩,产量412 吨。
1.2茶叶采制机械化达到一定水平雅安市目前拥有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120台,机修机采面积达10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32.3%。
各种名优茶加工机械600台,机制名优茶达茶叶总产量的30%以上。
1.3龙头企业初步形成雅安市现有大小茶叶企业514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5亿元,实现税收700万元,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有15家,年加工量均超过万吨,占全市茶叶总加工量的65%。
1.5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建立雅安茶叶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而大部分规模小、手工作坊式企业则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即原料采购、营销都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已形成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十茶农”经营模式和“市场+茶农”经营模式两种。
荣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仅有红豆树村 、 朱家河村 、 双古村 、 一洞桥村 、 山王村等茶 叶 产区 , 除了6 0 0 0余亩茶园发展依赖退耕还林 、 退耕还林后续
项 目、 扶 贫连片开发项 目外 , 其余 6 万余亩茶 园均属茶农 自
4 .无性 系良种夏秋茶资源利用低
由于 春季 名茶效益好 、 夏 秋茶采工仍短缺 等因素 , 荣县 夏秋茶基本机采生产大宗茶 , 没有充分利用名 山白毫这一类 夏季持嫩性强 、 产量高 、 无紫色芽的优质鲜叶原料 , 若能选择
发种植 , 零星分散呈常态 , 布局也依各 自喜好而定 , 同时也不
利于标准化生产 。 规模 以上企业和茶 叶专业合作社数量 虽较 多, 但几乎没有 自有茶 园, 且形成公 司 ( 合作社 ) + 基地+ 农户
绿色食品认证 , 4家茶 叶企业通过 I S 0 9 0 0 1国际质量体 系认 证。 全县有各类茶叶企业 4 0家, 其 中地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
茶 叶产业是荣县传统优 势产业 。 目前 , 全 县共有茶 园面 积7 . 3 8 万亩, 其中无性 系良种茶园面积 4 . 3 8 万亩 , 良种化率 5 9 . 3 %。 全县建立 了 1 O个重点茶叶乡镇 , 2 0 1 2年全县实现茶 叶产 量 7 2 0 0吨 , 农业产 值 1 . 7 8 亿元 。全县 6万亩茶 园获得
荣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梁琪 惠 刘 刚 李旭升 邹 晓梅
( 四J l l 荣县 茶 叶 生 产技 术推 广站 , 6 4 3 1 0 0)
荣县位于 四川省西南部 , 生 态环境优越 , 享有 “ 花茶之
乡”的美誉 , 荣县也是 “ 恐龙之乡”自贡市 的茶 叶主产 区 , 茶
高县茶产业调研报告

高县茶产业调研报告高县是中国茶叶之乡,茶叶种植发展非常迅速,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种植基地。
近期,我对高县茶产业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茶叶种植现状高县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
茶叶种植面积广泛,主要种植绿茶、红茶和黄茶等品种。
高县的茶叶以其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茶叶生产工艺高县的茶叶制作工艺非常严格,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炒青、烘干等环节。
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与种植、采摘和制作的工艺密切相关。
高县茶叶的采摘工艺十分独特,采用精选嫩叶,并在傍晚或清晨进行采摘,以保证茶叶的鲜嫩和口感。
三、茶叶品牌和市场营销高县茶叶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高县绿茶”、“高县红茶”等。
这些品牌通过建立自己的包装和宣传体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县茶叶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进行销售,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四、茶叶产业升级随着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变化,高县茶产业正努力实现升级。
一方面,茶叶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推出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茶叶产品,如花果茶和茶饮料。
另一方面,茶叶企业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活动,加强与其他茶叶生产区域的交流和合作。
五、茶叶旅游发展高县茶叶的独特品质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茶叶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许多茶园和茶叶加工厂都开展了茶叶旅游项目,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高县茶叶。
茶叶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为高县的经济增添了新动力。
综上所述,高县的茶叶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高县茶叶的知名度和销量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茶叶旅游的发展,高县茶产业将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2024年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分析现状引言中药饮片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个人健康保健领域。
四川省作为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药饮片的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基地。
本文将对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生产规模、产品特点、市场竞争等方面。
1.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四川省中药饮片的生产规模逐年增长,市场需求也在逐步扩大。
目前,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
未来几年,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四川省中药饮片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同时,健康养生产业的兴起也为中药饮片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2. 产品特点与品质控制四川省中药饮片的产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的中药资源:四川省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包括中草药、中药材等。
这为中药饮片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差异化的产品种类:四川省中药饮片市场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涵盖了多种中药材和中草药。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产品。
•品质控制与安全性:中药饮片的品质控制非常重要。
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普遍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市场竞争与发展趋势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格竞争:中药饮片产品市场上较为多样化,价格差异较大。
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来提升竞争力。
•品牌建设与营销:中药饮片市场目前存在品牌认知度较低的问题,企业应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力度,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
•国内外市场拓展:中国的中药饮片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四川省的中药饮片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国内外市场来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四川省中药饮片加工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市场,以及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整个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每年超过十亿的人在饮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四川,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有着绵延数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构成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川茶叶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几起几落,兴衰交替。
新中国建立以来,四川的茶叶得以恢复生产。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四川茶叶得以迅速的发展。
三十年过去,在各界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与规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四川茶业的发展历史四川是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发源地,饮、种茶有3000余年的历史,茶出国门亦缘于四川。
同样,四川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发展和利用茶叶据史料记载已有4、5000年历史。
最早的茶叶,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苦菜”“荈”“茗”“槚”等,茶叶还没有作为专门的饮料使用。
历史资料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巴人献姜、桂、茶等山野珍味。
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茶……皆纳贡之。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飞速发展,茶叶也由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在逐渐的推广开来,尽管规模还很局限。
清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这个考证,说明西蜀地区最早的饮茶的文字记载约在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的建立,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王褒的《僮约》中有两处关于茶叶的记载,“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而且对于茶叶的品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要求,茶具的洁净与环境的舒适,茶叶品饮文化已经开始萌芽。
步入唐宋,四川茶叶进入了一个异常繁盛的阶段。
唐时的四川茶叶,不仅是产量最多,而且品质也最好,四川茶叶在唐帝国拥有崇高的地位。
从皇帝、贵族到乡野村夫,都嗜茶如命。
文成公主入藏,将四川茶叶带到了西藏,也开了茶马互市的先河。
宋朝时,此事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政治大事,朝廷极为重视。
宋朝时,在唐朝的基础上,四川茶叶依旧保持了特殊的地位,此时还形成了榷茶使制度,茶叶的生产经营归属国有,成为国有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明清之际,其他各地的茶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还产生了绿茶之外的其他茶叶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品饮文化。
而四川茶叶,受制于土壤、气候、地形、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已经没有唐宋时期的繁盛,步入了一个逐步衰退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茶叶得到了恢复。
尤其是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四川茶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种植面积、生产量,还是销售网络、茶叶品质,得达到了之前各个时期无法企及的高度。
茶叶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省内很多县市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发展茶叶仍然是四川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四川茶业的发展状况(一)四川茶业的基本情况四川是人类茶叶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
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
早在唐代,川茶产量就位居全国之冠。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省年产量 3.0万吨,名列全国前茅,外销、边销、内销各占三分之一,产销两旺,名重一时。
2005年时,全省茶叶产区超过120个县(区),茶园面积达到15.2万公顷,茶叶年产量增加到9.8万吨,茶叶农业年产值达15.7亿元。
到2007年,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6.8万公顷,采摘面积10.67万公顷,产量达到了13万吨。
茶叶综合总产值为60亿元,农业产值为21.7亿元。
四川的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3、第4、第4位。
同时,全省良种茶园面积和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发展速度与年均10%的增幅,也位居全国各产茶省市之首。
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茶叶企业不断壮大,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已凸现,其茶园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等,均位居全国一流行列。
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茶叶优势产区和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重点示范区。
(二)四川茶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1、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
以2005年为例,全省拥有茶园总面积达到228万亩,年均增长17.47%,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值的4.8%;茶叶总产量达到9.79万吨,年均增长15.93%,是全国平均值6.92%的2倍还多。
这些数据表明,四川的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2、区域优势突出,实现规模化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川西的成都、眉山、乐山、雅安四市发展最快,茶园面积年均增长33%,产量年均增长22%,较之省内其他产茶县市要快得多。
而四个市的茶园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不到四成提高到现在的超过一半。
茶叶产业,正在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因此带动了产业集聚。
3、茶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效益显著提高。
四川茶叶,经历过之前的以粗为主、增细稳粗、绿茶改红、红茶改绿的反复。
现在,在汲取过去的教训的基础上,把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名优茶。
名优茶的产量和产值,占整个茶叶的比重在不断的提高。
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量已经占到37.7%,而产值,则达到57.4%。
名优茶,真正成为了茶产业的支柱力量。
4、企业实力壮大,品牌意识在不断提高。
全省现有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12家,还有一批历史名茶和老字号品牌。
另外,“蒙山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
尤其是四川省“十大”名茶的评选,成为了四川茶产业新的亮点和契机,四川茶叶由此进入品牌经营和名牌打造的阶段。
5、科技力量显著提高,质量明显改善。
以优良品种为在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面积都超过了100万亩,无性系良种的比重提高到一半。
其他的园艺技术、加工技术、保鲜技术等的大量推广和采用,不仅是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四川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6、茶文化空前活跃,宣传力度增强。
各种形式的茶艺表演、茶艺大赛、茶旅游节、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周、名茶评选会、名茶馆评选会等,活跃了整个茶叶文化市场,有力的宣传了四川茶产业,增强了川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茶叶消费和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四川出口茶的发展历史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商品,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农业部的联合指示,开启了四川出口茶的新篇章。
1、50年代推广制造工夫红茶。
红茶当时被定位特许商品,中央确定了皖南、苏南和川南三个红茶区。
在具体的推广中,以成立“红茶生产互助组”和“社队联办茶厂”的形式,变分散制茶为集中制茶,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同时,大力推广科学制茶机具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
川红功夫品质过硬,产量与出口量逐年增加,省内产地也由4个县区扩大到8个县区。
川红的品质也在逐步提高,其品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58年,早白尖川红荣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2、60年代推广制造红碎茶。
红碎茶占国际茶叶贸易总量的90%,为了扩大中国茶叶出口,四川开始了红碎茶的生产加工,最早是国营新胜茶场。
之后,逐步推广到筠连、重庆、江津、涪陵、万县、达县、乐山等地。
到80年代,全省30多个县兴办240多家红碎茶厂(场)。
1986年,全省年产红碎茶13000多吨。
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1986年,南川大观茶社的南川大叶种红碎茶还荣获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3、70年代开发多类茶,增加外销茶。
四川茶叶群体品种适制性强,70年代经过试制试销,四川逐步开始由单一的绿茶出口销售增加到了多茶类的出口,包括了四川普洱茶、四川乌龙茶、四川绿茶、重庆沱茶、川青毛茶改制出口绿茶。
四川的茶叶销往港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国和地区。
据统计,四川出口茶从零起步,共计出口137816吨(含重庆),其中调拨出口102577吨,自营出口35238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绩。
(四)四川茶业发展的优势作为茶叶产业非常发达的四川,究其发展的原因,除了各方的努力之外,还在于自身的发展优势。
四川茶业的优势表现在:1、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
四川是茶叶最早的人工种植区域,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工种茶历史超过2000年。
而在中国特有的贡茶历史中,四川的贡茶历史也最早,超过1000年。
因此,四川的茶叶文化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四川茶叶的极高的知名度。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这些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名句,就是四川茶叶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2、茶区辽阔,种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四川全省120多个县都有茶叶种植,分布于四川各地,总面积超过16.8万公顷。
这些地区条件独特、气候适宜、云多日少、雨量充沛,是发展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
3、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四川省地形复杂,各类地质地貌都有分布。
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优良品种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20余个,国审品种10余个。
重点推广的名山131、特早213、天府茶11号、18号、蒙山11号、16号、福鼎大白茶、乌牛早、福选9号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等优点。
4、产品种类丰富。
四川省的茶叶产品异常丰富,是应有尽有,包括了绿茶、红茶、花茶、边茶、普洱茶、乌龙茶等。
从外形上看,则有条形、针形、卷曲形、珠形、片形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茶叶上市早,是我国最大的名优早茶优势产区。
四川气候是冬暖夏凉,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四川茶区开园采摘,也普遍比浙江、江苏等省份提前20-30天,像川南地区,2月上中旬,就可以开园采摘新茶。
每年2-3月,大批省外客商,云集四川收购早茶,占四川同期产量的70%以上。
四川的名优早茶全国第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6、价格优势明显。
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之其他东南部产茶省,要低上许多。
而茶农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如茶叶这样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廉价的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也大大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
因此,同其他产茶省份相比,四川茶叶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绿茶出口潜力较大。
中国绿茶出口优势很强,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左右,远销摩洛哥、俄罗斯、阿联酋、法国、突尼斯、比利时、英国、阿尔及利亚等国。
但我省茶叶出口量很少,2007年仅仅只有800吨,其出口量为全国倒数第2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川是绿茶的最适宜产区,良好的生态、较大的规模、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品质,都是川茶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