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10.1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指标

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
(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在某一年内,按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名义生产总值的计算可以 举例列表说明如下:
表10-1
2004年某地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表
产品名称
产量(万t) 价格(元/t)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产品名称 产品A 产品B 产品C
合计
产量(万t) 500 300 400 -
价格(元/t)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160.00
80000
360.00
108000
280.00
112000
-
300000
5
(三)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称
为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它反映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按某一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的对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倍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从基 期到报告期的物价综合增长指数(在统计学中把计算年 称为报告期,基年称为基期)。计算公式为: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某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某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 PTQT) ( POQT) 100%
上式中,PT是报告期的产品价格,QT是报告期的 产品产量,PO是基期的产品价格。
6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 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 一个地域概念。这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本国 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这两 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收入(简写为NI)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 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 金和利润的总和。 (三)个人收入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一)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净产品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构成情况: 构成情况: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 利润+税收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 利润 税收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利润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社会总产值 =工资 利润 税收 工资+利润 工资 利润+税收 (二)、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扩大再生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三)、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分
国民收入
分
课时1 课时1│ 要点探究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展 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 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课件

人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的主要税种
名称
定义
增殖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关税
纳税人
征税对 象
作用
高考试题选析
95年全国高考 12.1990年和1991年我国国民收入示意图:
根据上图,1991年与1990年相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其原因是 A.积累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C.积累率和消费率不变,国民C收入增加 D.积累率和消费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税 5 税收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人
3、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表现
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税收的 基本含义
主体
目的
凭借
依据
特点
地位
国家
为实现 国家职能
政治 权力
法律
无偿 取得
财政收入的 基本形式
强制性
无偿性
税收的 基本特征
固定性
5
第
税收与纳税人
课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我国税收的性质
财
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3 、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3者之间的关
系
第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课
2、财政收入和支出
5
财
1、财政:含义、特点、本质
政 税
2、预算
收
和
3、财政收入和支出
纳
税 人
4、财政收支平衡
5
第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课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财 政
1 、调节资源配置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三次划分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 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也称原始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主 要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
•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 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再分 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
• 一类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冲突。分为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 先论两种主张。 效率优先论者认为效率来自个人的努力 与勤奋,不重视效率,就是鼓励懒惰,社会经济就难以发 展,平等只会导致普遍贫穷。公平优先论者则认为,平等 应当放优先地位。其理由是,平等本来是人们的天赋权利, 竞争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对这种权利的侵犯。
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与效率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和谐 关系。他们基于对市场机制既有优点又有缺陷的认识,不同意将公平 与效率对立起来的“冲突论”,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优点, 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与协调。坚持 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凯恩斯,萨缪尔森、布坎南、奥肯和瓦里 安。其中,奥肯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立论依据主要是:
个人收入分配
• 个人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所能提供的各种要素 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的价格。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 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
• 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个人分配 形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 入一般指工资,而非劳动收入形式包括利息、地租等诸多 形式。
• 能否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考察分配制度运 行结果的标准。如果一种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 制的分配制度,既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又能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国民收入的增加 。
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定ppt课件

政府的收入
税金
企业的收入 劳动者的收入
企业利 润
工资
9
上述分析可见,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直接涉及到国家、企业(集体)和劳动者个 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分配中必须采取各 种正确的政策措施,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 调节处理好三者的矛盾,以便更好地调动各 方面的积极性。
10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 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得的收入表现为 派生收入。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1
内容框架结构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重
点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自
学
2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一)国民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总量:是从社会经济总体进行考察的,反 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活动,即社会再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数量指标。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实力的标志,通常可用社会总产品来表示。
12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
13
一、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资分配 1.概念 按资分配就是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
2.按资分配的形式 一般居民凭货币所有权得到的利息、或股息、 红利等。 职能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利润、利息、地租等。 存在剥削性质。
14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概念及实质 p248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 技术、信息等)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果的分配。实则是按生 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报酬。 2.市场经济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后备基金
非物质生产部
门
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保证基金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或工具 • 第一、国家财政预算(国家财政 政策)。 • 第二、银行信贷(货币政策)。 •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 第四、价格变动。
作业
1、名词解释:国民收入
2、名词解释:国民生产总值 3、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
4、简答: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 进行的分配。
国家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非物质生 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 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 “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浙江秦山核电站
165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
5000亿元
奥运会场馆造价
130亿
•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 要。 •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 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请把相关的内容用线段连起来:
国 家 国 民 收 入 企 业 个 人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 的原则
国家 (国民(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
个人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0.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GNP、 GDP
2、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三、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初 次 分 配 范 围 创造国民收入的生产性部门 税金 --- 国家收入 结 果 利润 --- 企业收入 工资、福利、奖金 --- 居民收入
再 分 配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范围:全社会 途径:国家财政收支 ( 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
青藏铁路 262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内的财 产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在国内的财 产和劳务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内的财 产和劳务的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外的 财产和劳务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 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 在国内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砍伐森林
小知识
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 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 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 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 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 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 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是指用货币表 示的社会总产 品.
联 系
二者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 品总和(即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 度叫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叫社 会总产值。
• 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 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 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 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 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 重要的指标。 •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 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 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 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 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 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 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 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 也是困难的。所以,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 值的指标。 • 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在世界第一位,这 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 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 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内 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本国居民 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 国范围和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 年),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取得的 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内 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在 国内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新增加的产品
价值形式=
价值
社会总产值 — 已耗生产资料的价值 = 净产值
(一年内) (同期) 新增的产值
想一想:如何增加国民收入?
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 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 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延 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 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可以增加 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 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 国民收入,其中哪条途径是最 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 根本的?为什么? 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劳动强度超一定 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
议一议
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 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 增加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形式表现的 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二、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 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 产值,称做国民收入。 劳动者新创造 的社会财富
标志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
两 种 存 在 形 式 实物形式= 使用价值 社会总产品 — 已耗生产资料 (一年内) (同期) = 净产品
实物
价值
一、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 1、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年)的产品总和。
实物形式 价值形式
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示——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的关系 :
关系 区 别
含 义 不 同 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由各 部门各行业的 劳动者生产出 来的产品的总 和。
社会总产值
绿色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粮票 肉 票 油 票
布票
三、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 进行的分配。
国家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非物质生 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 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 “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