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合集下载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贸易迅速发展。

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不仅使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而且正在改变几乎所有行业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规模,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从消费者视角看,数字贸易可直接或间接增加贸易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升消费者福利。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与金融、娱乐、教育、医疗、零售等众多行业深度融合,数字贸易将渗入几乎所有行业的诸多部门,并推动大多数传统贸易产品转型升级。

此外,数字贸易能使交易成本下降,有利于贸易企业推动新产品研发,间接增加贸易品种类,促使贸易品价格下降。

从生产者视角看,数字贸易能有效提供全球价值链发展新动力。

经过几十年发展,全球生产分工的价值链链条越来越长,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有些分工所需的成本已大于收益,这也是近年来全球生产分工深化放缓的重要原因。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已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还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产品全球价值链。

从市场效率视角看,数字贸易能降低贸易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程度。

数字贸易的直接效应是增加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主体间互动,改善市场效率。

数字贸易集约化、无界化和平台化发展趋势将促使贸易参与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

从贸易发展新动力视角看,数字贸易能够助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数字贸易本质上是服务的交换及其价值的实现,这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数字贸易产品中,也蕴含在电子商务和平台企业的服务中。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受数字技术和数字贸易的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比商品贸易增速高60%,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超传统贸易统计所能涵盖的范围。

在数字贸易产生显著经济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贸易的生产和交换属性使其发展面临诸多规则方面的约束。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角(jiǎo)落木圭 (guī) 混 (hùn) 沌一丘之貉 (hé) B. 豆豉 (chǐ) 应届 (yīng) 应届考生既往不咎 (jiū) C. 洗马蓦 (mù)然遏(jié)制暴虎冯 (píng)河 D. 肄 (yì)业筵 (yán)席言简意赅 (g āi) 戛 (jiá)然而止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经走出传统模式,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B. 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8次飞行。

C.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破解病毒这一难题,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D. 通过查找、筛选、分类、整理,使我们建立起可信可靠的中华辞赋数据库,这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福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季怀属马,母亲王氏属羊,在旧时婚配习俗中,他们理所当然的被街坊四邻认为是“绊马索”和“大羊小羊”。

B. 我们看过很多网络小说,听过很多创业传奇,但这一段不期而遇的创业历程,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一番遭遇。

C.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红楼梦》里贾母提到的“千红一窟”吗?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就在我们一张张小小的课桌上。

D. 从《乌兰牧骑的孩子》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些灵魂闪光的时刻,也找到了编造弥天大谎时的良苦用心,而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则更让人啼笑皆非。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象昇,字建斗,宜兴人。

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七年迁御史。

八年巡按浙江,不久遭母丧归。

象昇虽文士,而廉知民间疾苦。

九年遭父丧归。

语文高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碧血丹心B. 恍若隔世瞬息万变C. 风驰电掣色厉内荏D. 精卫填海水滴石穿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但这也给人们的视力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B.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还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B. 她貌美如花,才情出众,堪称女中豪杰。

C.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D. 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公认的道德楷模。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写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论文。

改句:关于环保,他写了一篇论文。

B. 原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改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C. 原句:她每天早上都会去跑步。

改句:每天早上,她都会去跑步。

D. 原句: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

改句:这个任务,他已经完成了。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勇敢面对。

以下是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文章。

勇敢面对困难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跑。

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勇敢面对困难,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认识困难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

困难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工作中的难题。

认识困难,是勇敢面对困难的第一步。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

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

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

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

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

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

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

“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

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语文模拟高考试卷答案及答案

语文模拟高考试卷答案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剥削(bō xiāo)稀释(shì suí)恶搞(è gǎo)B. 气氛(qì fēn)荒诞(huāng dàn)招摇过市(zhāo yáo guò shì)C. 悲怆(bēi chuàng)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D. 毅力(yì lì)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比比皆是(bǐ bǐ jì s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决定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他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勤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英勇顽强,力挽狂澜,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B. 她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C. 那个画家技艺高超,他的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D. 他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4.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B. 《红楼梦》共有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作。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

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

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

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

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材料二: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作者:————————————————————————————————日期: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 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辅助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责罚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推荐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观察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

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

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

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分)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分)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

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铁圈〔俄〕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