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精华资料(精简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导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教材1~5) 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材P 14-18)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研究生全面、系统和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显著特征。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什么是自然观?(教材P19)

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思想和特征。

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3.什么是人工自然?(P93) 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指导。按照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要建设生态社会,需要依靠生态技术的发明、创新及其运行来解决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要为创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制度和管理保障;在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进行生态的文化建设并促进社会的有机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是一般生产力,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与结果。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实验的科学和真正的知识。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研究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

2.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证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客观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生产知识的社会劳动。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作为理性化的实证知识体系,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基本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内部动力4.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 1.实践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辩证思维方法的特征。

1.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

2.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

3.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

4.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

6.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整合和灵活运用。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1.怎样理解18-19世纪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有力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3.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4.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5.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6.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

3.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自然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

4.怎样理解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对工程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通过对工程这一独特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方式的辩证思考,揭示工程“我造物故我在”的本质,以及工程的唯一性、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等基本特征。

2.工程是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你如何理解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爱生命原则,安全可靠原则,关爱自然的原则,以公平正义原则。第一,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类福利;第二,为人诚实公正,衷心为公众、雇主和委托人服务;第三,努力提高工程职业的威信;第四,支持本学科的职业协会和技术协会。其核心就是,工程师的至高无上的义务是公众的健康、福利和安全,对环境负责,对人类负责,对国家负责。

3.工程具有演化的特点,请从具体的工程案例出发说明之。

作为引起生产、生活,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等产生“巨变”的工程活动,其演化机制与模式涉及工程研究的普遍性和应用性。但具有个体性和经验性的工程是由逻辑异质性因素构成,因此,工程演化何以可能就成了工程哲学中的难题。具体从演化论视域出发,将我国钢铁工业的案例研究放在世界冶金工艺流程变化之中,通过对专向案例和多项案例的分析,运用一般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元系统跃迁理论方法,提出了工程演化的机制与模式,并对工程演化与工程合理性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工程演化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国内外钢铁产量的增长轨迹。在分析工程观和人工界的基础上,将冶金流程工程学和元系统跃迁理论引入工程研究领域,由此确立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工程演化的涵义以及研究方法。本论文遵循案例研究方法创建理论的原则,在描述冶金工艺环节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武钢一米七轧机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案例进行考察,并运用元系统跃迁理论方法,揭示了它的系统跃迁的机制与模式。同时,通过鞍钢、宝钢和首钢(曹妃甸)等案例的分析,重构了工程演化的机制与模式,层次与特征。本论文将复杂性科学原理的适应性概念,引入到工程合理性之中,得出工程的合理性在于适用性和适应性。这样,在工程演化与工程合理性之间建立起联系。

马克思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认为产业中各企业是有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是累积的和进化的.

第七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

1.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一、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发展又总是离不开社会条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功能,科学促进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科学推进社会改革的功能,

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政治对科学通过制定科技法、规范科技政策和完善科技体制等,来影响科技活动。经济(经济与科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育对科学的影响: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4.公众如何理解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