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品质特征形成的机理及营养调控

合集下载

猪肉品质及其营养调控

猪肉品质及其营养调控

猪肉品质及其营养调控随着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膳食成分与其身体健康的关系,对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于作为人膳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猪肉,不仅要卫生,而且还要口感好。

另一方面,猪肉销售商也对猪肉品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红润的颜色,最少的水分损失,更长的货架寿命。

能否满足以上要求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因此,猪肉品质的评定及其如何进行营养调控便成了当今畜牧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猪肉品质1.1品质的定义猪肉品质是鲜肉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综合体现,Hofmman(1986)和Russo(1988)将猪肉品质定义为四个方面,即感官品质、加工品质、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

感官品质是指影响消费者是否经常买肉和吃肉的性质;加工品质是指肉是否适合进一步加工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屠宰后的处理;营养价值包括肉的化学组成和适合人类食肉的特性;卫生品质意味着应不存在有害微生物及药物残留。

1.2猪肉品质评定的指标感官品质、技术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肉色、嫩度、肌肉系水力、肌肉脂肪含量及脂类氧化性、风味、pH值等几个方面。

1.2.1肉色肌肉色素主要是由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构成,而对肉色起主要作用的是二价铁与珠红蛋白的复合物,其色素环上铁原子的化学价对肉色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正常猪肉由于被切开后肉和氧充分接触形成氧合肌红蛋白而呈现鲜红色,这便是消费者所喜爱的颜色。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肌红蛋白中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而呈现暗红色,为消费者所反感。

1.2.2嫩度猪肉的嫩度是消费者对食肉的口感惬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常所说的肉嫩度是人们对肌肉结构特性的总概括。

1.2.3肌肉系水力肌肉系水力是指在外力(加压、加热、切碎、冷冻、贮存等)作用下,从肌肉蛋白质系统释放的液体量,是猪肉品质评定的重点。

系水力影响肌肉的风味、多汁性、嫩度、颜色、加工与贮藏性能。

1.2.4肌肉脂肪含量及脂类氧化性肌肉脂肪含量指肌肉组织内含有的脂肪,是用化学分析法提取的脂肪量,而不是肉眼所见的肌间脂肪。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发稿时间:2006-12-13 8:22:00】【作者:】【主题词:】【责任编辑:】【稿件来源:】【审核发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不仅要求营养丰富、卫生安全,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风味。

因而改善猪肉品质成为当今动物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包括品种、年龄、性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其中饲料营养是影响猪肉品质最直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主要措施有:1、控制好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适宜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除对动物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屠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起关键作用外,还对肉品的嫩度、多汁性、风味等品质特性产生影响。

用高蛋白饲料饲喂瘦肉型猪,可提高瘦肉率,降低肌肉含脂水平,但肉的嫩度下降。

随饲粮蛋白质水平增加,28—104kg 猪胴体背膘下降,瘦肉率增加,而肌肉大理石纹减少,肉嫩度下降。

有人总结认为,屠宰率随营养水平的降低而降低;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限制日采食量可明显地降低背膘厚;适当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

猪肉的瘦肉率、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品质都与脂肪组织有关。

猪肉的风味产生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和水溶性物质在烹调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控制猪肉的适宜肥度,是提高猪肉品质营养调控的重点。

通常认为肌肉含脂量控制在2.5%—3.5%范围内比较理想。

补充合成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的排出,缓解养猪业排泄对环境的压力,并降低猪肉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但也有报道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对猪胴体品质有不良影响。

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4%,猪的生产性能最佳,但胴体瘦肉率降低。

补充赖氨酸对肌肉纤维类型没有影响,但能增加某些肌肉体积和肌纤维的直径,增加背最长肌面积,降低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

控制好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改善猪肉品质的基础。

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的饲料原料的利用率、不同的季节科学和消费者喜好等因素确定日粮中的能蛋水平。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营养调控方法》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营养调控方法》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营养调控方法》质量控制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营养调控方法刘晓华1,王定发1,凌明湖1,陈汉生2,王春芳1(1.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研所,武汉430065;2.武汉明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065)中图分类号:S828.9+1;S81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0084(2008)09-0020-0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愈来愈重视猪肉产品的安全、感官品质和保健功能,对猪肉产品的追求已由数量转为质量,即对品质的追求。

近几十年来,人们通过遗传育种的选择、营养水平的改进、环境条件的控制等手段,使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却是以猪肉品质下降为代价的。

所以,关注猪肉品质已经成为养猪科学、肉类科学、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基因工程、动物营养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对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并对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方法来提高猪肉品质进行综述。

感官质量加工品质项目表1猪肉品质的主要构成因素指标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活体和胴体测量);眼肌胴体品质面积;胴体瘦肉率或肥瘦比等系水力(失水率、滴水损失等);硬度;烹调损失(熟肉率);加工产量;肌肉糖原含量(糖原酵解潜力);肌肉蛋白含量和溶解度;肌肉的导电性;调味损失(干制火腿);pHⅠ(宰后45min);pHⅡ(宰后24h)等肉色;肌纤维特性;嫩度;多汁性;风味;总可接受程度;肌肉脂肪;肌肉胶原蛋白的含量及特性;宰后蛋白质水解程度等硬度;贮藏能力(酸败程度);水分、脂肪和结缔组脂肪质量(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织的含量;脂肪酸组成酸);雄烯酮、粪臭素的贮留量等1猪肉品质的含义狭义的猪肉品质主要指猪肉的感官品质。

其实,猪肉品质是一个复合性状,通常包括影响肌肉感官质量、理化性状、食用品质特性、胴体组成和(见表1)脂肪质量[1]。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及其营养调控策略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及其营养调控策略

3 2. 爹券与 目 微
L | V E S T o c K A N D P O U L T R Y l N D U s T R Y N o 2 9 7
影响猪 肉品 质的因素及其营养 调控策略
于春 梅 ( 辽 宁职 业 学 院 动 物 科技 学 院 , 辽宁 铁岭 1 1 2 0 9 9)
酸 胆 碱 的 分 泌 ,还 能 降低 神 经末 梢 和 肾上 腺 儿 茶 酚 肤 的 释放 ,儿茶 酚 胺 可
引 进 的 大 白猪 、 杜洛克等。 而 目前 发 现 的影 响猪 肉品质 的主要基 因有H a l 基
2 . 1 遗传 因素
遗 传 因 素主 要 是 品种 、 品 系 间 的 差 异 以 及一 些 遗 传 基 因 的携 带 。如 我 国 传 统 的地 方注 重 无 论 肉 色 、大 理 石
花 纹 、还 是 口感 风 味 上都 要 明 显优 于
猪 肉 的氧 化 稳 定性 ,延 长 猪 肉 的货 架
1 猪 肉 品 质 与 风 味 的基 本 构 成
失成 反 比关 系 .即 肌 内脂 肪 含 量 多 的
日粮脂 肪 类 型会 直 接 影 响猪 肉 的 脂 肪类 型 。 由 于猪 能 完整 吸 收 脂 肪 酸 并 沉 积 于脂 肪 中 , 因此 . 通 过 改 变 日粮 中脂 肪 的 组 分 和 含量 来改 变猪 肉 的 脂
高 猪 肉品 质 和 健 康 为 目标 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 定 饲 养 模 式 。如 断 奶 仔 猪 与 哺 乳 母 猪 采 用 优
质全 价 配 合 饲 料 ,其 他 成 年 猪 采 取 低 蛋 白质 高 能 量 日粮 ,配 合 适 当 比例 青 粗、 青贮、 青绿多汁饲 料 , 自由采食 为 主 同 时 与 限饲 相 结 合 ,尽 量 采 取 舒 适 的 接 近 自然 的饲 养 环 境 和 饲 喂方 法 。 3 . 4 维 生 素 的 添加 日粮 中V E 可减 少脂 肪的氧化 . 增 加 肉 色 和 亲水 力 ,可 增 强 贮 存 过 程 中

改善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摘要:饲料营养是畜产品形成的物质基础,很多营养素都参与了肉质变化的代谢和生化过程,对肉品质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营养学角度就调控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猪肉;品质;营养调控;措施1猪肉的食用品质及其影响因素肉的食用品质包括营养成分、嫩度、多汁性及风味。

嫩度、多汁性、风味和肉色,是描述猪肉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取决于动物活体或肌内脂胴体内肌肉的结构及一些生化现象[1] 。

肪含量、膻味、胴体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胴体排酸成熟状况、宰后的滴水损失和细胞膜完整性、肌肉中肌苷酸、谷氨酸、脂肪酸的含量与类型以及宰前应激等。

饲料营养是畜产品形成的物质基础,很多营养物质都参与肉质变化的代谢和生化过程,营养在肉品质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营养措施改善猪肉食用品质,成为近年来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2改善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2.1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调控一般认为,猪肉肥度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取决于肌纤维间所含脂肪的数量,即肌内脂肪的含量,食用品质的改善与肌内脂肪的显著增加有关。

背腰肉中肌内脂肪一般占0.50%~2.50% ,快速生长的瘦肉型现代猪种的肌内脂肪比例在这一范围的下限端。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保持肌内至少2%的脂肪对保证最佳食用品质是必需的。

但欧洲研究报道的数值比2%低很多。

另有研究表明,背膘厚度越小,肌内脂肪的含量就越低,肌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及总体可接受程度也越低。

日粮中加入饱和油脂或氢化油脂,可以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沉积,有利于改善肉质[1]。

对于非反刍动物,改变饲料中脂肪的种类和数量可改变胴体脂肪中的脂肪酸的组成,许多脂肪酸从小肠吸收后直接用于脂肪组织的合成。

肉中脂肪酸组成不仅关系到肉类的品质,而且也关系到肉的进一步加工问题。

消费者虽然喜欢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有利于健康的脂肪,但从加工角度看,这样的脂肪质地柔软而且油腻,加工品质下降,不受肉类加工业的欢迎,如在猪日粮中添加高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饲料,以降低猪肉中SFA(饱和脂肪酸)含量,生产对消费者心血管健康有益保健型肉品,但同时也带来了软膘肉和货架期易氧化变质的负面效应。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对猪肉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猪肉产品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猪肉产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品质,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本文主要就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生猪是泰安市畜牧支柱产业,2005年,泰安市肉产量达到42.1万吨,与实施“十五”规划前的2000年相比,肉产量增长66.7%。

到“十一五”末,2010年全市猪存栏达到210.9万头,出栏达到423.5万头,肉产量达到52.7万吨。

泰安市生猪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涌现出银宝和八戒两个猪肉加工龙头企业,成为猪肉产品的领军人物,但因卫生、添加剂、药物及有害重金属残留等问题影响,猪肉出口量相对较低。

质量安全问题既制约着泰安市猪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又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解决目前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猪肉加工企业处于核心地位的作用,其质量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是在精神追求上,都开始进入了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状态,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消费安全食品的意识增强。

由于发展安全畜产品可以减少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生产消费者常吃的安全猪肉就显得更为重要。

安全猪肉是指猪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标准,从种猪培育到商品猪饲养管理、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管理控制,使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尤其是安全卫生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及国际质量标准的猪肉。

研究表明猪肉质量安全受到猪的品种、饲料安全、兽药安全、饲养规模、猪的疫病、运输工具消毒情况、生猪检疫方法和结果、猪肉检验方法和结果、屠宰水质检测方法和结果、猪肉冷却温度、屠宰工人的健康状况和兽医的资格、销售人员健康状况、猪肉存储卫生条件、以及猪肉分割点的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营养因素分析

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营养因素分析

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营养因素分析[摘要]猪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肉类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猪肉成为了动物科学研究重要的课题。

本文主要就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营养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猪肉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因素;瘦肉率;肉色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也越来越关注。

人们对猪肉不仅要求营养丰富、卫生安全,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风味。

因此,如何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猪肉成为了动物科学研究重要的课题。

1.饲养方式动物的养分供给量可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的比例,从而影响胴体品质。

欧秀琼等(1995)研究表明,猪自由采食高营养水平的日粮,能导致其肉品失水率、贮存损失率升高,pH值降低,肉质变差,饲养水平影响猪肉品质的机制尚不清楚。

肌内脂肪的增加可能不是自由采食时嫩度和多汁性提高的唯一原因,内质的改善可能与生长速度快有关。

在一定范围之内,饲喂水平越高,动物的生长速度越快,肌肉内脂肪含量越高,肉质就越好。

2.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能量和蛋白质摄入水平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动物的生长肥育性能和胴体瘦肉率起着关键作用。

动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很大差别,因此,根据不同阶段的代谢特点配制合适的能量、蛋白质水平的饲粮,既能充分发挥机体生长潜力,提高日增重及瘦肉率,又能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

饲粮能量和蛋白质的水平除了影响瘦肉率外,还对肉的风味、嫩度、多汁性等特性发生影响。

饲粮蛋白质和氯基酸(尤其是氨基酸)水平对猪生长速度、瘦肉和脂肪沉积率的影响巳有不少研究。

Mcclaim研究表明,日粮蛋白质摄人不足可能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数量,并减少胶原蛋白交联结构的形式,这可能与低蛋白饲粮改善肉嫩度有关。

猪肉品质评定与营养调控措施

猪肉品质评定与营养调控措施
pH 是评定肉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猪屠宰后肌 肉中的肌糖原通过无氧代谢途径酵解生成乳酸,随 肌肉中乳酸的积累肌肉的 pH 下降。 pH 越高的肉意 味着酸性越小,而酸性是造成肉色变浅、肉质松软 和腐烂的重要因素。 pH 还与屠宰前后的处理方法 有关,屠宰应激会使动物高度兴奋和狂躁,糖原酵 解加强,产生过量乳酸,使肌肉 pH 大幅下降;而屠 宰前长时间的绝食和肌肉运动,会使肌肉中糖原耗 竭而几乎不产生乳酸,pH 较高。 pH 下降的程度对 肉色、嫩度、系水力和货架期都有明显的影响。 提高 猪肉 pH 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保证屠宰后的畜 体被迅速冷藏。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12,2009 23
生理代谢调控
种、性别、年龄、营养、环境、屠宰方式、加工工艺及 烹饪方法等,其中对于特定条件和特定品种性别的 猪来说,营养因素对猪肉风味的影响最大。 猪肉中 的风味物质和风味前体物质计有 1 000 多种, 难以 一一测定,故通常的肉质风味评定仍以口感品尝评 定小组的形式进行。 1.2 理化指标 1.2.1 pH
嫩度评定有主观评定法和客观评定法。 主观评 定法通常采用口感品尝来评定。 客观评定法采用嫩 度计等仪器进行测定。 也可对肉样进行处理,切片 后在显微镜下测定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等指标进行 辅助判定。 1.1.3 风味
风味由滋味和香味组合而成。 滋味的呈味物质 是非挥发的,如:无机盐、游离氨基酸、小肽、肌苷酸 和核糖等;香味的呈味物质主要是挥发性的芳香物 质,主要是由肌肉基质在烹调加热后一些芳香前体 物质经脂质氧化、美拉德反应以及硫胺素降解产生 的挥发性物质,如:不饱和醛酮、含硫化合物及一些 杂环化合物等。 猪肉风味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品
维生素 B2 即核黄素,是氨基酸代谢和脂肪代谢 的必需成分。 Rosson 指出,现在 NRC 关于核黄素需 要量的规定已不太适宜。 武英等(2005)研究表明:日 粮中添加 3 倍于 NRC 的 B 族维生素效果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粗 糙 , 度 更 低 。 G l( 9 4 对 牛 肉 的 研 究 证 明 了 上 述 嫩 ol 16 )
现象 。
2 2 3 肌 内 脂 肪 。一 般 认 为 , 肉 内脂 肪 含 量 对 猪 肉 品 质 .. 肌
影 响 较 大 , 其 是 嫩 度 和 多 汁 性 。B jr o 和 B r n 尤 e hl e m a t ~ o
白具 有 必 要 的 韧 性 和 强 度 。动 物 发 生 严 重 山 黧 豆 毒 素 ( 一 B 氨基丙腈) 中毒 时 , 出现 骨 骼 畸形 , 脉 血 管 和其 他 含 胶 原 蛋 动 白的 组 织 软 化 等 症 状 。 这 是 因 为 山 黧 豆 毒 素 是 赖 氨 酰 氧 化 酶 的 抑 制 剂 , 制 了 分 子 间 的 交 联 反 应 , 胶 原 蛋 白 不 具 有 抑 使 应 有 的 强 度 。 很 明 显 , 原 蛋 白 的溶 解 性 取 决 于 分 子 间 的交 胶 联 程 度 。交 联 程 度 越 高 , 可 溶 性 和 热 稳 定 性 就 越 高 , 而 不 因 肉 的嫩 度 就 越 差 。 随着 动物 年 龄增 长 , 内 胶 原 蛋 白 的 总 量 体 并 不 明显 增 加 , 胶 原 蛋 白 的 交 联 键 更 加 稳 定 , 而 肌 肉 就 但 因
理 以及 营养 调 控 的措 施 , 于 合 理 组 织 养 猪 生 产 和 屠 宰 加 对 工 , 高 猪 肉 品 质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本 文 总结 了 猪 肉及 提
醛 亚 胺 键 ( H—N Hz , 种 分 子 间 的交 联 作 用 使 胶 原 蛋 C —C ) 这
断裂 。
2 肉质 特征 的形 成原 理
2 1 肉 色 .
猪 肉 的 色 泽 主 要 受 肌 红 蛋 白状 态 的 影 响 , 次 也 受 光 线 其
反 射 、 化 作 用 的影 响 。肌 红 蛋 白 的 含 量 对 肉 色 有 一 定 影 氧
响 , 量 越 多 , 色 越 深 , 决 定 肉色 的 关 键 是 肌 红 蛋 白 的 化 含 肉 但
解 ) 肉 的 嫩 度 具 有 决 定 性 作 用 。 如 前 所 述 , 肉 在 出 现 对 肌 尸 僵 之 前 , 原 纤 维 处 于 松 驰 状 态 , 质 较 嫩 ; 僵 出 现 肌 肉 尸
后 , 肉收缩 , 得 坚 韧 , 度 大 大 下 降 ; 熟 化 过 程 中 , 肌 变 嫩 在
色 。但 随 着 时 间 的 延 长 , 红 蛋 白 转 化 成 变 性 肌 红 蛋 白 , 肌
肉 色 即 变 成 暗 褐 色 。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 肉 眼 观 察 到 肉 色 用
变 为 暗 褐 色 时 , 经 有 6 以 上 的 肌 红 蛋 白 转 化 成 了 变 已 0
性肌 红蛋 白。
Gae 1 8 ) 究 了 肌 肉 内 脂 肪 含 量 对 烤 猪 排 嫩 度 的 影 响 , d (9 6 研 结 果 表 明 , 肌 肉 内 脂 肪 含 量 的 增 加 , 度 也 相 应 改 善 。肌 随 嫩 肉 内 脂 肪 通 过 两 方 面 的作 用 来 改 善 肉 的 嫩 度 , 是 切 断 了 一 肌 纤 维 柬 间 的 交 联 结 构 , 是 有 利 于 咀 嚼 过 程 中 肌 纤 维 的 二
作 用 丧 失 , 生 物 易 于 滋 生 , 的贮 存 期 也 会 大大 缩 短 。 微 肉

3 ・ 6
《 上海 畜牧 兽 医通讯 》 2 1 0 1年 第 3期
公 猪 膻 味 。引 起 膻 味 的 阈值 : 臭 素 0 2 ~ 0 2 / g 雄 粪 . 0 . 5mg k ,
随 着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和 保 健 意 识 的增 强 , 猪 肉品 对 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 高 , 质 的好坏 直接 影 响价格 的高低 。 肉 猪 从 活 体 动 物 到 猪 肉 产 品 的 转 化 涉 及 一 系 列 组 织 学 、 理 学 生 和生 物 化 学 的 变 化 过 程 , 过 程 的 结 果 决 定 了 猪 肉 的 品 质 该 ( 别 是 感 官 品 质 ) 征 。 了解 猪 肉 及 其 品 质 特 征 的 形 成 原 特 特
2 3 肉的 系水 力 .
肌 肉系 水 力 是 影 响 肉 的 颜 色 、 味 和 嫩 度 的 重 要 因 素 。 风 影 响 系 水 力 的 因素 包 括 : 2 3 1 肌 肉 p 。肌 肉 的 水 分 主 要 以 吸 附 状 态 存 在 , 肉 蛋 .. H 肌 白 质 是 高 度 带 电 荷 的 化 合 物 , 而 能 吸 附 大 量 水 分 。 肌 肉 因 p 能 够 改 变 肌 肉蛋 白 质 带 电 荷 状 况 , 而 对 系 水 力 有 很 大 H 从 的影 响 。 活 体猪 肌 肉 p 为 7 1 ~ 7 1 , 时 蛋 白 质 分 子 带 H .2 .4此 净 负 电荷 , 够 吸 附 大 量 水 , 蛋 白 质 分 子 间 的 相 互 排 斥 , 能 且 也 为 水 分 留 下 了 足 够 的 空 间 , 时 肌 肉 的 系 水 力 高 。 猪 屠 宰 此 后 , 于 糖 原 的 酵 解 和 乳 酸 积 累 , H 下 降 , 肉蛋 白质 正 负 由 p 肌 电 荷 间 的平 衡 发 生 改 变 , 白 质 带 净 负 电 荷 的 数 量 减 少 , 蛋 吸
3 改 善 肉质 的 调 控 措 施
3 1 限 饲 对 肉质 的 影 响 .
限饲 主要 通 过 以 下 几 种 方 式 影 响 肉 质 。首 先 , 于 易 出 对 现 P E 肉 的 猪 种 , 宰 前 限 饲 时 间 超 过 1 S 屠 6h有 助 于 降 低 P E 肉 的发 生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屠 宰 前 限 饲 能 够 降 低 骨 骼 肌 S
烯 酮 0 5 1mg k 。 . ~ / g
24 肉的风味 . 正 常 猪 肉 的 风 味 为 肉类 特 有 的 香 味 和 滋 味 , 猪 肉在 有 但 时候 也 具 有 一 些 特 殊 的 异 常 味 道 。 肉 香 味 和 异 味 的 产 生 均 与体 内 某 些 物 质 的含 量 和代 谢 过 程 有 关 。 2 4 1 肉 风 味 。早 在 上 世 纪 5 . . O年 代 初 , 开 始 了 对 肉类 就
肌 原 纤 维 碎 裂 , 的 嫩 度 几 乎 又 可 恢 复 到 刚 屠 宰 时 的 肉 肉 嫩 度水 平 。 2 2 2 结缔 组 织 肌 肉中 结 缔 组 织 含 量 与 结 缔 组 织 中胶 原 ..
蛋 白 的种 类 和交 联 程 度 是 影 响 肉 嫩 度 的 重 要 因 素 。 胶 原 蛋
力 最 低 。p 值 降低 的 另一 效 应 是使 肌原 纤维 的 肌 球 蛋 白 和 H 肌 动 蛋 白的 负 电 荷 减 少 , 互 问 的 排 斥 力 降 低 , 原 纤 维 细 相 肌 丝 间 的 空 间 减 少 , 量 水 分 被 压 迫 挤 出 。在 肌 肉 熟 化 过 程 大 中 , 原 纤 维 降 解 产 生 的胺 类 使 肌 肉 p 值 升 高 , 肉 的 系 肌 H 肌 水 力 也 随之 升 高 。 2 3 2 脂 类 氧 化 程 度 。研 究 表 明 , 细 胞 膜 和 亚 细 胞 膜 中 . . 肌 的 磷 脂 富含 多 不 饱 和脂 肪 酸 , 易 发 生 氧 化 分 解 。正 常 膜 结 最 构 和 功 能 一 旦 受 到 破 坏 , 胞 内 液 即 可 释 出 , 致 猪 肉 表 面 细 导 有 较 多 的水 分 , 汁 损 失 增 多 。此 时 , 但 猪 肉 的 品 质 大 大 滴 不 下 降 , 济 损 失增 大 , 且 由 于 生 物 膜 作 为 保 护 细 胞 的 屏 障 经 而
《 海 畜牧兽 医通 讯 》 2 1 上 0 1年第 3期
・ 5・ 3
猪 肉品质 特征 形成 的机 理及 营养 调 控
杜 杰 陈 亮 黄 红 卫 吴 瑞 芹
(1宁 夏 畜 牧 工 作 站
汪 燕
银 川 70 0 2宁 夏 中宁 县 畜 牧 局 中 宁 7 1 0 502 5 20) 白 中最 重 要 的交 联 反 应 是 赖 氨 酸 分 子 在 赖 氨 酰 氧 化 酶 作 用 下 氧 化 脱 氨 形 成 醛 基 , 与 另 一 赖 氨 酸 分 子 的 氨 基 缩 合 形 成 再
白( 铁 肌红 蛋 白 ) 呈 现 暗 褐 色 。 高 ,
猪 屠 宰 后 , 切 开 肌 肉 切 面 的 肌 红 蛋 白 尚 未 与 氧 结 刚
合 , 呈 暗 红 色 ; 空 气 中 的 氧 接 触 后 , 红 蛋 白 很 快 成 故 与 肌 为 氧 合 肌 红 蛋 白 , 肉 呈 现 鲜 红 色 , 为 消 费 者 喜 爱 的 颜 使 此
学 特 性 。肌 红 蛋 白 的 呈 色 作 用 源 于 其 分 子 内 的亚 铁 血 红 素 , 亚 铁 血 红 素 对 氧有 很 强 的 亲 合 力 , 其 未 与 氧 结 合 时 , 红 当 肌 蛋 白呈 暗 红 色 ; 氧 结 合 后 , 红 蛋 白 呈 鲜 红 色 。若 亚 铁 血 与 肌 红 素 中的 F 氧化 成 F 。 , 肌 红 蛋 白成 为 变 性 肌 红 蛋 e。 e 后 则
附 水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 力 下 降 。 当 p 下 降 到 接 近 肌 肉 蛋 白 质 的 等 电 点 H
( H5 1 ~ 5 1 ) , 白质 的 净 电荷 为 零 , 时 肌 肉 的 系 水 p .O .5时 蛋 此
2 2 肉的 嫩 度 .
嫩 度 主 要 决 定 于 肌 肉组 织 各 组 分 及 肌 肉 内 部 的 生 物 化 学变化程度 。 2 2 1 肌 纤 维 状 态 。 肌 原 纤 维 的 状 态 ( 缩 、 张 与 分 . . 收 舒
肌 纤 维 中肌 糖 元 的 数 量 , 因为 限饲 时 肌 纤 维 中 的 糖 原 会 分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