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合集下载

特殊人群的营养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特殊人群的营养 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基础代 谢增加
甲状腺素分泌 增加
耗能增 加
防寒服增加负 担
机体散热增加
肌肉寒战
(二)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低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代谢变化中,体内供能 方式先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为主 蛋白质 低温可引起机体对支链氨基酸的利用增强
(二)对能量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低温环境人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营养与膳食
二、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
• 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 • 一般可分为低温生活环境和低温作业环境
二、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生理和代谢特点
呼吸系 统
神经系 统
消化系 统
生理和 代谢特

内分泌 系统
心血管 系统
体温调 节系统
(一)生理和代谢特点
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
提供优质蛋白质 增加动物性和豆类来源的食物
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富含B族、维生素A及抗氧化维生素的食物
(三)膳食营养需要
注意补充钙、钾、锌和镁等矿物质,增加新鲜果蔬和奶制品的摄入。 控制食盐的摄入,建议每人摄入量15-20g/d 保证水的供应,防止水与电解质失衡,出现等渗或高渗性脱水。
维生素 与能量相关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消耗量明显 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A消耗增加。 矿物质 血锌、镁、钙和钠含量下降,体内钙和钠的营养水平 则明显不足 水 低温引起机体对水的需要量增加,以保持体液平衡。
食盐
适当增加
寒带地区居民摄入 食盐达26-30g/d
(三)膳食营养需要
保证充足的能量 能量提高10-15%,碳水约45-50%,脂肪35-40%,蛋白质13-15%

特殊环境下人群的食品营养要求

特殊环境下人群的食品营养要求

5L以上。
现在是20页\一共有165页\编辑于星期六
补水方式:应及时按出汗量饮水时应采取少量多次 的方式,以免影响食欲;
补充饮料的温度以10℃左右为宜。 在高温环境的人员随着体内水分的丧失,血液内可出现缺
钾,红细胞内钾含量降低。 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中暑病人血钾浓度下降。
故长期缺钾的人,在高温条件下最容易中暑。
现在是30页\一共有165页\编辑于星期六
一、低温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寒冷地区人体总热能需要量较温带同等劳动 强度者为高。
如:人体遇到低温寒冷刺激时,皮肤血管收 缩、皮肤温度下降,出现鸡皮疙瘩,使皮肤 表面粗糙,表面空气流动减少,散热相应减 少。
若皮肤继续受冷,就会发生战栗反射,必须 增加热量以保持体温。总能量约增加 5%~25%。现在是31来自\一共有165页\编辑于星期六
其原因有:
⑴是基础代谢,可增高10%~15%。
低温下出现寒战和其他不随意动作也是
造成 热能需要量增高的一个因素。
⑵是笨重的防寒服装可使人体增加5~10kg 的负担。
防寒服装不仅增加负重而且由于活动受限制,行 动笨重不协调也多消耗能量。
现在是32页\一共有165页\编辑于星期六
俄罗斯规定,轻体力劳动者,体重70kg ,
膳食中热能3400kcal,其中
脂肪35%,
碳水化合物50%,
蛋白质15%。
现在是37页\一共有165页\编辑于星期六
(二)供给优质蛋白质
为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比例,蛋白质中动物
蛋白应占50%~60%左右。
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对于耐寒能力很重要。
经常调换花色品种,适当用凉拌菜,多用酸味或辛辣调 味品。
还要注意,尽可能将三个主要餐次安排休息起床后、上班 前或下班后1~2小时,以适应劳动后食欲较差的情况。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ppt课件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ppt课件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 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 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 热致疾病 (acute heat illness)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热应激期 蛋白质高分解状态
蛋白质需要量↑
热适应期 蛋白质合成分解趋于平衡 蛋白质需要量↓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大鼠实验
1ml0.2%GS
葡萄糖↑
对照组 葡萄糖↓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特殊环境人群:处于特殊生活、工作环境 和从事特殊职业的各种人群
习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高温环境与机体的关系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高温环境人员的营养需要 高温环境人员的营养保障措施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什么是高温环境?
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或 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劳 动作业环境或辐射热强度超过4.1841J(1cal) / cm2.min,或通风不良而存在的热源散能 量超过83.7kJ/m2.min 。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PPT学习教案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PPT学习教案

第12页/共51页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宏量营养素需要
低温环境下生活或作业人群能量需要增加包
括如下的因素:寒冷刺激使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机体散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需消耗更 多的能量,故寒冷常使基础代谢增高10%-15%;
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的寒战,以产生热量,这
也使能量需要增加;笨重的防寒服亦增加身体的 负担使活动耗能更多,也是能量消耗增加的原因。
第32页/共51页
(三)脂肪代谢的变化
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可能引发脂质过氧化,
照射后生物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失去平衡,
所造成的自由基浓度增高也会使脂质过氧化,高
峰常在第3-5天。在接受大剂量照射后,出现高
脂血症,总脂含量中以中性脂肪增加最多,其次
是磷脂与胆固醇。
因此,有人认为血脂升高的程度可作为判断
富含果酸及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等。最后考虑选
食双糖类的白糖、水果糖等。
(二)脂肪
高脂肪膳食不利于缺氧习服,其理由与碳
水化物基本相反。
第27页/共51页
(三)蛋白质营养问题
从某些方面,蛋白质有利于缺氧习服,因为习服
过程中蛋白质合成加强.而且某些氨基酸能够提高缺
氧耐力,如色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等,所
此外,寒冷地区因条件的限制,蔬菜 及水果供给通常不足,维生素C应额外补充, 日补充量为70-120mg。维生素A也有利于增 强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日供给量应为 1500ug。寒冷地区生活户外活动减少,日 照短而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每日应补 充l0ug维生素D。
第16页/共51页
寒带地区居民极易缺乏钙和钠,钙缺乏的主
以需要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另一方面,高蛋白膳食

营养师 课件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营养师 课件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建 议增加到65%~75%。 3、蛋白质 高原环中人往往出现负氮平衡,应增加优 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
4、脂肪 脂肪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还是会保持较高的 能量供给,应占总热量的25%~30%为宜。 5、维生素 维生素A1000,维生素B12~2.6,维生素B2 1.8~2.4,维生素C80~150,烟酸20~25.
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
6、水和无机盐 初登高原者,体内水分排除增多,但不应 大量饮水以免造成肺水肿,可使饭菜更可 口以促进食欲保持水盐平衡,未适应低压 者还要避免摄入过多盐分,有助于预防急 性高原反应。
三、职业接触有毒(害) 物质人群的营养
营养素与毒性物质
1、蛋白质
良好的蛋白质状况可以提高机体对毒性物质的 耐受能力。 谷胱甘肽 金属硫蛋白
(三)不同运动项目营养需要
1.举重、投掷、短跑、跳高、跳远、跳 水、武术、柔道和摔跤等项目 蛋白质 达到2g/kg.bw以上,优质蛋白占50%。 2.击剑、射击、乒乓球和体操等项目应 给予充足的维生素A,必要时给维生素A 补充剂,如鱼肝油等。
(三)不同运动项目营养需要
3.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对各种营 养素的供给应全面考虑。 4.马拉松、自行车、摩托车、长跑、 竞走、长距离游泳和滑雪等项目,脂 肪占总能量32%~35%,供给蛋氨酸丰 富的食物。
四、运动员 营养与膳食
(一)运动员的生理特点
1.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2.能量消耗骤然增多,代谢旺盛。 3.代谢产物堆积,身体内环境改变。 4.心血管系统容量明显增大。 5.心输出量水平升高。
(二)运动员营养需要

特殊环境的营养名词解释

特殊环境的营养名词解释

特殊环境的营养名词解释一、特殊环境下的营养需求1.1 营养需求的变化特殊环境包括高海拔地区、极地、航天、极寒地区等,这些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体在这些环境中的营养需求与一般环境有所不同。

在特殊环境下,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应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高强度的运动以及其他适应特殊环境的需求。

1.2 营养需求的调整特殊环境下的营养需求需要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导致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呼吸,因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需要相应增加。

在极地环境中,寒冷的气候会导致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保持体温,脂肪的摄入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二、特殊环境下的营养名词解释2.1 登山者病(AMS)登山者病是高海拔环境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失眠、食欲不振等。

登山者病的发生与身体对高海拔环境中氧气稀薄的适应能力有关,因此营养在其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可以提供富含能量的食物,减轻身体对氧气吸收的依赖。

此外,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也有助于减轻登山者病的症状。

2.2 极地困境症候群(Polar T3 Syndrome)极地困境症候群是在极地环境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寒冷的气温导致身体失去过多的热量而引起。

为了应对极寒环境,人体需要大量的热量来维持体温。

因此,在极地环境下,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需要相应调整。

增加高能量食物(如脂肪)的摄入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热量,同时增加热量的摄取也能够减少身体的热量损耗。

2.3 航天食品航天食品是为满足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下的营养需求而研制的特殊食品。

由于在太空中无法进行常规的烹饪和食物储存,航天食品需要满足高能量、高营养、低体积和长保质期的要求。

航天食品的研制不仅考虑了人体的营养需求,还需要解决食物的储藏、消化吸收和排泄等方面的问题。

常见的航天食品有脱水食品、真空包装食品和特殊配方的能量棒等。

2.4 极端运动者饮食极端运动者是指从事极限运动的人群,如登山、越野跑、极限滑雪等。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热适应,也称为热习服(heat acclimatization),即机体在长期反复的热作用下,可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表现为机体对热的反射性调节功能逐步完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高温排汗增多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尿量↓血液浓缩,肾负担过重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冷习服:水:(1)调节体温(2)维护人体生理生化功能钠:保持体液的渗透压和体液平衡,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和保持酸碱平衡高温环境人员的营养需要(一)能量温度在30℃~40℃之间在RNIs的基础上,按环境温度每增加1℃,则增加能量0.5%(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供应量可占总能量的12%。

脂肪不超过总能量的30%为宜。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不低于58%。

(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钙:1 000mg。

铁:增加10%~20%。

锌不应低于15mg。

氯化钠的补充应考虑出汗量的问题,如全天出汗量<3L,食盐需要量为15g;出汗量在3~5L/d,食盐需要量为15~20g;出汗量>5L/d,食盐需要量为20~25g。

(四)维生素维生素C:150~200mg;硫胺素:2.5~3.0mg,核黄素比常温时增加1.5~2.5mg。

维生素A:1500 μgRE。

低温环境营养需要(一)能量需要基础代谢可提高10%~15%(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给比例我国寒冷环境下膳食供能营养素供能比例建议为蛋白质13%~15%,脂肪35%~40%,碳水化合物45%~50%。

低温环境人员的营养需要(三)维生素:低温条件下各种维生素需要基比常温下高,约高30%~50%。

前苏联寒冷地区居民维生素推荐摄入量建议泛酸10~15mg、维生素B122~3μg、叶酸l~2mg、生物素200~300μg、胆碱0.5~1.0g、生育酚15~20mg、维生素K 200~300μg维生素C:100mg~500mg(四)矿物质钠钙微量元素高原环境人员的营养需要能量: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5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2%~5%,9天后,将增加到1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学

大鼠实验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2)

水:(1)调节体温(比热高) (2)维护人体生理生化功能 (溶解力 强)
99%水分
汗液:低渗性
0.3-0.8%固体成分(氯化钠),25g 2-4%:口渴、头昏、办事效率低 脱水 5-10%:口渴、皮肤干燥、声音嘶哑
>10%:烦躁、精神恍惚、甚至昏迷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3)
常见于高温高湿环境
防暑降温措施
(一) 技术措施 1.改革生产工艺流程 2.隔热 3.通风降温 (二) 保健措施
1.供应饮料和补充营养 2.个人防护 3.预防保健
高温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1)

能量代谢
①机体代谢率增加 ②心率加快、大量出汗使能量消耗增加
在30℃~40℃的环境温度中,每增加1℃,增加 能量0.5%


热射病(日射病) 突然发病,四肢酸痛,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体温高于40℃,大量出汗后“汗闭”,脉搏微弱, 呼吸急促
常见于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热痉挛 —大量失水、失盐 肌肉痉挛、疼痛,以腓肠肌最常见,呈对称、阵发 性,患者神志清楚,体温正常
常发生于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 —大量失水、脑供血不足 先有头痛、头昏、心悸、恶心,体温不高,脉搏微 弱,血压下降,晕厥,严重时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案例三:务农者,女性,52岁因长时间顶
着烈日做农活,发生晕倒,并出现四肢和
腹部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



患者,男,37岁。入院前5h在封闭高温环境中劳动后突 觉发热、头晕、意识恍惚,伴四肢肌肉痉挛,发病后约 10 min入院。 入院查体:T42℃,R42次/min,BP90/60 mmHg, 意识不清,皮肤黄染,前胸及四肢可见散在出血点;双 瞳孔缩小,直径均为2 mm,对光反射消失;双肺底可 闻及少量细湿啰音;HR 130~150次/min,律齐,无 杂音;四肢肌张力高,四肢阵发性痉挛。 辅助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血浆凝 血酶原时间延长;便潜血阳性;谷草转氨酶(AST) 329U/L、谷丙转氨酶(ALT)331 U/L;尿常规: RBC2~4/HP,蛋白>3g/L,可见颗粒管型0~2/HP, BUN15.93 mmol/L,Cr 170.3μmol/L;血气分析: pH 7.19,FiO2 0.37,Pa O2 47.5 mmHg,PaCO2 32.7 mmHg,Pa O2/FiO2=12。胸片:双肺多处斑片状影; 血K+2.5 mmol/L,血Na+133mmol/L,血Cl-97 mmo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高原环境下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三大生热营养素中,碳水物分子中含氧最多, 氧化生热消耗机体的氧最少,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 代谢变化。 高原缺氧情况下,机体利用脂肪的能力仍保持 相当程度,有较高的脂肪消化利用率,一般脂肪占 10%-20%。 10%-20%。 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机体需摄入足量优质 蛋白质以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单位 体积和血液的氧饱和度,一些AA 体积和血液的氧饱和度,一些AA 如谷、酪、赖氨 酸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有积极作用。但因Pro 酸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有积极作用。但因Pro 氧化 耗氧最多,蛋白质占10%为宜。 耗氧最多,蛋白质占10%为宜。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 职业性接触有毒、 3.1 铅作业人员的营养 铅作业常见于冶金、印刷、玻璃、蓄电池 等工业。 铅经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作用于 全身,尤其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产生危 害。 主要病变是:阻滞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 引起贫血;对植物神经及酶系统作用,引 起平滑肌痉挛;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 脏病变 。
3.2 苯作业人员营养
苯及其化合物苯胺、硝基苯均是脂溶性并可挥发的 有机化合物。 苯主要经过呼吸道进人人体。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 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受 到损害。 膳食营养调整 : (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2)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2)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3)适当补充各类维生素 (3)适当补充各类维生素 (4)矿物质 (4)矿物质 同时可补充铁、钙制剂。
思考题
1.在高温条件下机体的消化功能。 1.在高温条件下机体的消化功能。 2.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 2.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3.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的原 3.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的原 因。 4.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最易丢失的水溶性维 4.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最易丢失的水溶性维 生素是哪种?
4.3 维生素: 应较多地摄入VA、 应较多地摄入VA、C、B1、B6、PP B1、B6、 (正常量的5 (正常量的5 倍)。 4.4无机盐及水: 4.4无机盐及水: 初登高原者,体内排水较多,尿量增加, 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还要适当降低食 盐摄入量,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在 高原缺氧初期,骨髓生成较多红细胞,应 补充铁以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膳食营养调整
(1)补充优质蛋白质 (1)补充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AI应占总热能的14% 15%,其中有1 蛋白质AI应占总热能的14%-15%,其中有1/2为优质蛋 白质。 (2)调整饮食中钙磷比例(即呈碱食品及呈酸食品的比例) (2)调整饮食中钙磷比例(即呈碱食品及呈酸食品的比例) 膳食为高磷低钙的呈酸食品如谷类、豆类、肉类等食 品时,有利于骨骼内沉积的正磷酸铅转化为可溶性的磷酸 氢铅进入血液,并进一步排出体外,常用于慢性铅中毒时 的排铅治疗; 膳食为高钙低磷的呈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奶类等 食物时,则有利于血中磷酸氢铅浓度较高时,形成正磷酸 铅进入骨组织,以缓解铅的急性毒性。 (3)补充各类维生素 (3)补充各类维生素 VC的摄入量应达150-200mg/d。其他如VB1、VB2、 的摄入量应达150-200mg/ 。其他如V VB6、VB12、叶酸等对于改善症状和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 也有一定效果。 (4)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4)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脂肪的供热比不宜超过25%。 脂肪的供热比需要增加: 人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 氧空气中取得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 量,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维持 量,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维持 正常的酸碱平衡。机体营养代谢变化,热 能需要高于平原工作者。高原适应5d 能需要高于平原工作者。高原适应5d 后, 对能量需要比海平面提高3%-5%, 对能量需要比海平面提高3%-5%,9d 后 增加17%-35%,重体力劳动增加幅度更 增加17%-35%,重体力劳动增加幅度更 大。
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低温环境多指温度在10℃ 低温环境多指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常见于寒带、海拔 较高地区的冬季及职业性接触低温如南极考察、冷库作业 等。 2.1 低温条件下热能代谢特点及需要 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 15%; 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15%; 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地寒颤以产生热量,造成能量消耗 增加; 笨重防寒服增加了身体的负担等亦使能量需要增加。 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 15%。在总热能的来 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15%。在总热能的来 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 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 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 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 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 15%。 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15%。
第15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15章
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 职业性接触有毒、 的营养 4. 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 养需要特点。 2.熟悉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 2.熟悉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 养需要特点 。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1.1 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1.1.1 高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的丢失增多 (1)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1)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2)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2)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最容易丢失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最容易丢失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3)氮的排出量增加 (3)氮的排出量增加 高温环境下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1.1.2 高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液的酸度降低,使得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胃的排空受 影响;由于高温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使摄水中枢 兴奋从而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影响。 1.1.3 能量代谢的改变 体温上升引起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加大,热 能消耗也增加。
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高原地区的特点是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 和紫外线强。其中缺氧是影响身体健康和营养膳 食的主要因素。 人对高原的适应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急性 适应,另一为逐步持久的适应。未经适应的人, 在高原地区发生的高原反应(急性高山适应不全 症)主要是由于缺氧造成,低氧使血液供氧不足 引起各组织缺氧,呼吸加速,厌食、恶心呕吐、 细胞中ATP 细胞中ATP 合成下降。缺氧可致肺动脉压升高, 并由于呼吸加速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发生肺 水肿,全身水肿,导致高原性心脏病。在高原环 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能适应缺氧环境, 这种适应叫住高原习服。
2.2 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代谢特点及需要
硫胺素的摄入量为2 3mg/d; 硫胺素的摄入量为2-3mg/d; 核黄素为2.5-3.5mg/ 核黄素为2.5-3.5mg/d; 尼克酸为15~25mg/ 尼克酸为15~25mg/d; VA的AI应为1500µg /d; AI应为1500µ /d; VD应补充10 µg /d ; 应补充10 增加V 增加VE 的供给量。 增加碘、锌、镁 的供给。
2. 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要
1.2.1 水和无机盐 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 3~5L。补水方法宜少量多次。 3~5L。补水方法宜少量多次。 出汗量少于3L/ 者,补食盐量约15g/d,出 出汗量少于3L/d者,补食盐量约15g/d,出 汗量大于5L/d者,则需补充20~25g/ 汗量大于5L/d者,则需补充20~25g/d。 1.2.2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50-200mg/d,硫胺素 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50-200mg/d,硫胺素 为2.5-3mg/d,核黄素为2.5-3.5mg/d。 2.5-3mg/d,核黄素为2.5-3.5mg/d。 1.2.3 蛋白质及热能 优质蛋白质比例不应低于50%。热能的供给以 优质蛋白质比例不应低于50%。热能的供给以 原供给量为基础,环境温度在30-40℃ 原供给量为基础,环境温度在30-40℃之间,每 上升1 、热能供给应增加0.5%。 上升1℃、热能供给应增加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