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社会风俗

1.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很快提出改用阳历案。
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
当时有人反对,说:孔子主张“行夏之时”。
孙中山说:孔子是殷的子孙,他反对周历,可当时又不能提出用殷历,所以才主张“行夏之时”。
我们的始祖轩辕氏以冬至为岁首,而现今世界流行的阳历,以冬至后第十日为岁首,两者相近,还是用阳历比用夏历好。
最后,多数代表赞成孙中山的意见,通过了改用阳历的提案。
2.孙中山废止了跪拜礼即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
3.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
4.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
1912年3月5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
当时,革命党人视蓄辫为清王朝的恶政,是满洲贵族奴役汉人的象征。
“剪辫文”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
有不遵者违法论。
”那时候,各地都掀起了剪辫风潮。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当时兴起了戴帽子。
1912年3月13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全国各省劝禁女子缠足,从此,女子缠足的恶俗逐渐废绝。
5.孙中山总感到西服式样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又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于是,他请裁缝设计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装,上衣把立领改成直翻领,前身开四个口,装上四个兜,每个兜上加一个“倒山形”的兜盖;裤子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有一个大暗兜。
这套新式服装就叫“中山装”。
中山装很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后来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
6.辛亥革命期间,新剧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民国初年,孙中山挥毫书写了“改良新剧”四个大字,赠给新剧艺术家黄喃喃,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那时北京剧坛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的扮演,根本不许女人登台演戏。
天津离北京很近,由于它被辟为商埠,受西方文化影响,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那里就涌现出一批女伶。
1912年,著名京剧演员俞振庭借改良新剧的东风,邀请女伶赴京献艺,开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关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但它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的一些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首先,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文化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还扫除了旧时代的诸多风俗之害。
从古至今,皇帝被视为之最,不可侵犯的皇权谁听了就会为之一振。
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人人都敬畏的皇权,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被铲除的。
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之情与民族觉醒,思想封闭的大门也就此打来。
其次,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中国也绝不会再出现帝制,一旦有人有此想法都被人民群众一举推翻,从袁世凯皇帝梦的昙花一现中可以看出。
民主共和的思潮已经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的准备。
此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国成立。
这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举起民主旗帜的第一把。
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南京政府成立了,孙中山颁布经济政策受益广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
辛亥革命把中国引入了近代化发展的热潮,贫穷落后的中国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
以上便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遗址辛亥革命遗址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保存的较多,其中很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受到较好地保护,而辛亥革命遗址大多集中在武汉三镇和广州地区。
因为武汉三镇是打响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是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而广州地区则是辛亥革命的大本营,是革命的策源地,因此辛亥革命遗址大多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分布在武汉三镇的辛亥革命遗址主要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位于武昌阅马场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其他如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发难处、首义公园、汉口孙中山铜像、辛亥百年纪念碑林、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蛇山炮台、起义门、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等众多遗址。
这些遗址分布较为集中,并且都受到政府专门保护,每年还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而作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由于辛亥革命遗址分布较为分散,且多藏身于居民区或者郊区,有的甚至在乡间,因此大多被埋没遗忘,很多已经荡然无存,受保护程度远远不如武汉的辛亥革命遗址。
谈辛亥革命的影响

谈辛亥革命的影响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在这个极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想浅谈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的影响。
虽然百年前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次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重大的。
一、辛亥革命对当时的影响:(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的腐败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挽救了民族危亡,推动中国走向民主、自由。
(二)辛亥革命使革命意识深入人心。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仁人志士和清政府都曾试图进行过改革,来暂时和缓国内矛盾,但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没能得到腐朽的清政府的重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还是因为局限在“中体西用”,没有改变中国的不合理的政治体制而最终在日本的战舰的威胁下屈服了,一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比较有革新精神的资产阶级由于迫于当时政府的压力,也只能主张和平演变,可是还是遭到封建体制的排挤。
他们这种求稳怕变,即使是变,也力求温和渐变的思想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
相对于改良,人们更相信革命才是解救中国于水火的良方。
辛亥革命后,革命意识深入到各个阶级心理之中,甚至越来越多的立宪派转向革命。
时人这样描述立宪派政治心态的变化过程:“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政府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
而且很多地方的光复,都是暴力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辛亥革命唤醒了很多下层民众的意识,使原来仅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运动延伸到人民大众。
辛亥革命后,下层民众各种形式的反抗运动已成燎原之势。
(三)辛亥革命使参政意识深入人心。
虽然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也曾提到让普通民众也能参政议政,但是,收效甚微。
而且,这些普通民众大多是资产阶级,他们代表的仅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使原来仅为涓涓细流的民众参政意识变成了一股世俗浪潮。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对当时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思想观念、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变动和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
在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为振兴中华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国划时代的功业,为以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力量的涌现创造了条件。
诸如:它首先将中国旧社会经营了千百年建立的统治秩序完全打乱。
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旧统治秩序赖以稳定的重心所在。
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旧秩序就乱了套,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传统秩序。
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正给以后中国人民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此外,辛亥革命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
比如:一是通过政党来组织阶级队伍,建立起革命的领导核心;二是创造阶级的主义(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制定革命纲领,以明确革命方向和指导革命斗争;三是引进西方革命学说,大造革命舆论,以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四是坚持暴力斗争,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所有这些,不仅保证了革命的顺利发展,而且给中国人民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以巨大影响。
(二)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影响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论辛亥革命为什么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

论辛亥革命为什么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学号:班级:姓名: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伟大革命,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遗忘和抹灭的,可以说他真正地把一种不同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资产阶级制度带入到了中国。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的启蒙,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在中国实现民主、自由、独立、富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奋斗终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
它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关键字:辛亥革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状况影响(一)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缔造了民主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篇章,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步伐,是该革命最伟大的成果。
人们常把中国沉沦的原因归之为封建专制政体,变革政体的任务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到辛亥革命时才得以解决。
辛亥革命就推翻封建专制政体来说是胜利的。
孙中山用巨人之手挂起了中华民国的招牌,树立了民主共和制的尊严,中国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近代化有了良好的开端。
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虽然遭到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破坏而使议会制度扭曲变形而名存实亡,但形势始终保留下来,封建专制主义的一统天下已被打破。
(二)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创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孙中山在建国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令法规,推动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华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极为振奋,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就是一些军阀也争相给自己戴上实业家的帽子。
据农商部的统计,辛亥革命后注册开办企业数增长十分迅速。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一。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总体概括(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小结: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二。
辛亥革命巨大意义具体剖析(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
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
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变法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
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
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
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辛亥革命与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与社会风历史0801班王臣0社会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俗是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有很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进行改革。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而且采取了一些措施,颁布了一些法规条例,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习,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整个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
下面就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习俗的改革加以论述,来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一些陈规陋习不断的沉积,它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其中主要的陋习有:男子结发垂辫、吸食鸦片、赌博、女子缠足,还还有跪拜礼仪、迷信鬼神、包办婚姻、重视厚葬等等。
这些陈规陋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旧习俗往往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广大妇女,长期受到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重重压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蓄奴、纳妾、缠足等恶习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成为家庭的奴隶。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尽管一些企业或多或少的雇用一些女工,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批妇女依然是足不出户,被排斥在工厂的大门之外。
如湖北省织布局不用女工而用男工,原因竟是这样可以防微杜渐,对风化大有裨益。
封建迷信也同样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人迷信风水,近代筑铁路、采矿、开运河等措施,均受到了百般阻挠。
如当刘铭传奏请修铁路时,顽固派的刘锡鸿就上万言书,坚决的反对,其中一条反对的理由便是认为铸铁路会惊动山川神明,龙王之宫。
这一切对中国走向近代化都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旧习俗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抵制社会改革的消极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民养成了一种顺从的心理,对君权、神权鲜有反抗精神。
因而清末的人们对封建统治安之若素,守腐旧而惮改革。
大凡改革之举,均会遭到非议,很难贯彻下去。
最后,陈规陋习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和谋生。
是造成中国长期“极弱”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很快提出改用阳历案。
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
当时有人反对,
说:孔子主张“行夏之时”。
孙中山说:孔子是殷的子孙,他反对周历,可当时又不能提出用
殷历,所以才主张“行夏之时”。
我们的始祖轩辕氏以冬至为岁首,而现今世界流行的阳历,以冬至后第十日为岁首,两者相近,还是用阳历比用夏历好。
最后,多数代表赞成孙中山的意
见,通过了改用阳历的提案。
2.孙中山废止了跪拜礼即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
3.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
4.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
1912年3月5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
当时,革命党人视蓄辫为清王朝的恶政,是满洲贵族奴役汉人的象征。
“剪辫文”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
有不遵者违法论。
”那时候,各地都掀起了剪辫风潮。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当时兴起了戴帽子。
1912年3月13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全国各省劝禁女子缠足,从此,女子缠足的恶俗逐渐废绝。
5.孙中山总感到西服式样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又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于是,他请裁缝设计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装,上衣把立领改成直翻领,前身开四个口,装上四个兜,每个兜上加一个“倒山形”的兜盖;裤子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有一个大暗兜。
这套新式服装就叫“中山装”。
中山装很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后来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
6.辛亥革命期间,新剧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民国初年,孙中山挥毫书写了“改良新剧”四个大字,赠给新剧艺术家黄喃喃,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那时北京剧坛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的扮演,根本不许女人登台演戏。
天津离北京很近,由于它被辟为商埠,受西方文化影响,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那里就涌现出一批女伶。
1912年,著名京剧演员俞振庭借改良新剧的东风,邀请女伶赴京献艺,开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
随后,一批又一批的女伶进军京城,给北京剧坛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辛亥革命在历史上可以比喻为昙花一现。
但是,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革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深刻和广泛。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