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由来(单选,次重点)

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重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次重点)

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次重点)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工具、手段

四、教育的起源(单选,次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神创造的(不考)

(二)生物起源说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

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

(四)劳动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

夫(米凯爱劳动)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单选、次重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

1、奴隶社会(单选)

(1)中国

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核心是礼乐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欧洲(单选)

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封建社会

(1)中国(单选)

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

(2)欧洲(单选)

①教会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

②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的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简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单选)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单选、简答)

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单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非重点)

(一)我国古代

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

(二)我国近现代

1、近代小学的开端:1878 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最早公立小学:1897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

2、清末小学

3、民国小学

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2 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口诀:意面特饥渴

本节简答题汇总

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2.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

一、萌芽阶段

(一)中国

1、孔子

1.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作品:《论语》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庶、富、教(立国治民三要素)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类别)(释义: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3)教育目的: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文-文化知识,行忠信-道德要求

(5)教育原则:

①因材施教:孔子最早运用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的启发式教学(释义: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③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记忆技巧——孔子

我是古往开来最伟大的老师,所以我什么人都要教(有教无类),我要教他们文行忠信,完善他们的人格,这样国家才能庶富教。

想要教好所有的人,肯定得因材施教,怎么因材施教呢,肯定得启发他们,而不是把知识塞给他们;当然了,学生也要思考,要学思结合。

2、《学记》

1.地位: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非重点):

学制;年级制度(小成;大成)

(3)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原则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集体教育原则

③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④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三弗)

⑤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教师观: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

能才能得到尊重)

(二)西方(单选、重点)

1、苏格拉底

(1)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2)提出问题:美德是否可教

2、柏拉图

(1)代表作品:《理想国》

(2)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单选)

(1)地位:“百科全书式教育家”

(2)著作:《政治学》

(3)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和谐发展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昆体良(单选)

(1)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2)著作地位:古代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单选、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

口诀:段容摸狗肚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单选)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单选)

1、提出者:(美)舒尔茨

2、核心观点:人力资本大于物力资本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单选、简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口诀:零售木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单选、简答、次重点)

1、教育可以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可以形成舆论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口诀:人才+舆论=民主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5 上已考简答,单选)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单选,简答)

1、教育的文化保存/传承/传递功能

2、教育的文化整理/选择/提升功能

3、教育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口诀:包拯传新人

三、学校文化(单选)

(一)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二)类型

1、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非重点)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单选,简答,次重点)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口诀:数质节流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单选)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单选,次重点)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3、课程目标-学科

4、教学目标-教师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单选,次重点)

1、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性质

3、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单选,次要)

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个别)

两者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例子: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政策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意义/价值(单选,次要)

1、导向作用-出发点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归宿

六、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2 下已考简单,简答备考)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价值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单选)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单选,次重点)

1、宗教本位论(非重点)观点:培养虔诚的教士

2、社会本位论

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赫钦斯、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子:培养忠君爱国的贤人和君子

柏拉图:培养哲学王

赫钦斯:为社会培养智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

凯兴斯泰纳: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尔干:社会学家

记忆口诀:掰开两孔会干喝

3、个人本位论

观点:从个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卢梭: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帕克: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

记忆口诀:卢梭怕三洛

4、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教育目的存在于教育过程

5、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观点:辩证看待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

二、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非重点)

(一)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二)中国近代教育目的

(三)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四)西方国家近代教育目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教育从业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本文将结合自身从教的经历和阅读的相关文献,对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从教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是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教育问题,深入研究与评价教育问题的学科体系。以下是教育知识的重点内容。 1. 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教育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问题。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主义三大流派。 2.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从业者必须了解的是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意在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它研究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发展。重点领域包括儿童发展、学习动机、教学策略等。 4.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利用、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该学科在教育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能力知识 能力知识指的是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定能力知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而言,能力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能力知识。 1. 教学能力:教育从业者所必备的第一项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能力是评价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标准。

2. 团队合作能力:如今,教育领域注重团队合作,教育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也应该朝着协作和合作方向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协作、协商能力等方面。 3. 学科知识:教育从业者应在学科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不仅包括在学科领域的知识面广度,还包括深度的知识储备。只有掌握充分的学科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4. 学习能力:教育从业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深入地学习新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充实自身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结水平。 结语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是教育从业者必备的重要知识点,掌握了这些内容,教育从业者就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并对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那些想要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更要了解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不断学习,用心感悟,不断进步,在教育事业中有所作为。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标准测试卷(简答)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 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 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 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 学生的心理节奏。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

3)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 4)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用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争斗变化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育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理论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知识: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 4. 教学资源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技术设备、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能够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 学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2. 培训进修: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论文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4.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单、辨) 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 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三)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构成要素(单、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教育者主体)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受教育者(学习者):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中介、桥梁(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主导):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 四、教育的属性(单、辨)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自然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 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由来(单选,次重点) 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2、狭义:就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重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次重点) 1、永恒性: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次重点)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工具、手段 四、教育的起源(单选,次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神创造的(不考) (二)生物起源说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 人物:孟禄(心理仿梦露) (四)劳动起源说观点: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

夫(米凯爱劳动)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单选、次重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 1、奴隶社会(单选) (1)中国 ①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核心是礼乐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欧洲(单选) ①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②雅典: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封建社会 (1)中国(单选) ①西汉: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宋代: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 (2)欧洲(单选) ①教会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三科四学(七艺) ②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的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简答)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xx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 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 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与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1.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 学生自主 B. 教师主导 C. 教学相长 D. 因材施教 2.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 公共性 B. 明主性 C. 免费性 D. 强制性 3. 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阶段性 B. 整体性 C. 顺序性 D. 差异性 4. 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 少先队活动 C. 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 班主任工作 5. 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 专制型 B. 民主型 C. 放任型 D. 对抗型 6. 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 沟通与合作能力 B. 激励与评价能力 C. 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 组织与实施能力 7. 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 肥皂水 B. 蒸馏水 C. 食用醋 D. 稀盐酸 8. 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 直觉 B. 错觉 C. 幻觉

D. 联觉 9. 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10. 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 监督策略 B. 复述策略 C. 计划策略 D. 组织策略 11. 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A. 概念学习 B. 符号学习 C. 表征学习 D. 命题学习 12. 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 激情 B. 共情 C. 热情 D. 反移情 13.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科学性原则 D. 思想性原则 14. 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A. 实验法 B. 练习法 C. 演示法 D. 探究法 15. 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深刻理解。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 A. 知识与技能 B. 思维与创新 C. 过程与方法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 B. 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C. 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D. 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7. 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周老师上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基础 1•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2)小学生对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1)教育观察法: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教育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 (2)教育发的观察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实验室设置单向玻璃观察)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教育调查法 (1)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 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根据调查内容)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根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2)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1)抽样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 3)访谈法:具有灵活、范围广、真是有效的优点 3.教育试验法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试验 (3)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4)根据实验对象分配方法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实验 4.教育行动研究法: 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验者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必备的教育理论、教育心 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掌握教学技巧、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1.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教学变得更 加系统、更加有序。根据教育理论,教师应该具备知识与技能,了解教育战略,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策略。 教师需要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例如:建构主义、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技术理论、信息理论等。此外,教师们还应了解下一些根本性的理论和概念,例如:交互式教学、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评估和反馈、学生行为和教育领导等。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它着眼于研究 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科学、学习理论、发 展心理学、教育评估、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育法律法规 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并遵守其要求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程。教师必须了解如何调查并了解各个层面的法律和要求,以及如

何在教学过程中遵守它们。他们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权利和自由等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反欺凌、学校纪律、安全、健康、福利和隐私等方面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应确保遵守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将这些法律和要求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 4.教学技能 优秀的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从教学活动的规划到课堂管理和个体差异的处理。 这些技能包括: (1)培养积极的向学态度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2)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最大化学生学习效果; (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备和材料; (4)借助科技和网络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 (5)帮助学生处理个体差异和困难,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6)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度来更新教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教学技能和知识点上的优越性,并敢于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必背知识点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养与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目的的分类: (1)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心理、智力、道德、身体、美育等各方面的素质。 (2)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特定职业技能。 (3)国民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国家、文化、民族的精神。 3. 教育的形式的分类: (1)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的教育。 (2)非学校教育:学校以外的教育方式。 4.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门、人民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 5. 课程的分类: (1)核心课程:教育部门规划的、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 (2)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报名参加的课程。 6. 教育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科水平评价、学校满意度评价。 8. 教育教学常用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知识来达到教学目的。 (2)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起到指导作用。

(3)讨论法:学生自由发挥、交流思想,教师仅起到引导作用。 9. 教育教学常用手段: (1)板书:教师用黑板或白板记述课堂内容。 (2)多媒体教学:使用电子、影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10. 毕业生就业指导: (1)签约招聘: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2)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前景等,进行职业规划。 1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品德评价:交往态度、学风纪律等。 (2)能力评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3)兴趣爱好评价:体育运动、艺术、社会公益等。 12. 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1)性别意识:了解自我性别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 (2)性别平等:强调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13. 对外语教学的要求: (1)语言输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2)语言输出: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14. 教育科研的方法: (1)调查法: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采访、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教育的事实材料。 (2)实验法:按一定规定和要求,有意策划、有目的的尝试。 (3)比较法:对比研究一定的事物或现象,以发现它们

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次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桥梁、中介)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劳动起源说:运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观点,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2个时期。 奴隶社会: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教育。根据《礼记》记载,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的“痒”“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印度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最典型特征。 封建社会: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西方则出现了2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整理

教育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点 第一章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 四、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发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里的发展。 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 社会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 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B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C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 二、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盘古开天辟地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塔、桑代克、沛西能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存在教育活动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劳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没有阶级性;水平低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夏出现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商出现学校 2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份子 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连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未付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3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4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吠陀》--僧侣是教师 ---佛教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以僧为师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文士(书吏)学校--熟练运用位置从事书写和计算的人 古希腊--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体、德、智、美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和政治道德灌输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00道)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Ll的受生产力的制约;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U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U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Ll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Ll 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商时代 2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小学教育是在1904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不包括协调性 4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5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6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壬戌学制 7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8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9“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与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12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4信息论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1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课程评价 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17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8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以改进工作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形成性评价 19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20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造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21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感受、参加、养成 22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与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三个方面 2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4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25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6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 2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务教育28基础型课程注意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读、写、算 29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31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构思与设计 32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是组织与实施 33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改革 34教育科学工作者必须把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与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