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标准测试卷(简答)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

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

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

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

学生的心理节奏。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

3)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

4)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用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争斗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7.简述班主任如何做好先进生的教育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8.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环境,

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

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

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

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

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9.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这些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

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通过集体活动,儿童的集体观念得到增强,

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的增加、同伴交往的深入,使学生产生了

友谊感。此外,小学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

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经开始

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

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

渐消失。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

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1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指: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2.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特点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3.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14.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15.简述心智技能的训练要求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

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

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

做那些动

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治理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

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

内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

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16.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包括: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

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

范时速度的控制。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

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形影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重要的意义。

17.简述教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

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

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

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

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18.简述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应注意: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

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9.简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小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

20.简述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

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2)上课。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

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

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

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

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21.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

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式思维”的影响,充分

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3)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要讲究效果。班主任处理突发

事件一定要自己的方法和措置的效果如何。

4)可接受原则。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

见或结

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

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

22.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基本途径如下: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3.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主义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4.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者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真题卷(简答)

1.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2.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复习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7.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8.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9.简述教育研究中心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0.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1.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2.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3.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4.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5.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6.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17.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标准测试卷(简答)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 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 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 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 学生的心理节奏。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

3)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 4)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用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争斗变化的过程。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育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理论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知识: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 4. 教学资源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技术设备、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能够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 学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2. 培训进修: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论文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4.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2020年)辨析与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2020年)辨析与简答题 第一章辨析题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王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吕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5·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6·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7·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目的反映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因而不能将二者等同。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前提和支持)。 9·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 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 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 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 解。 【参考答案】正确。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具有盲目性,制约着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 4.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参考答案】错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上,常能调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1)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00道)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Ll的受生产力的制约;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U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U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Ll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Ll 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00道)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00道) 1. 什么是教育? 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3.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何不同? 4. 教育系统包括哪些层次? 5. 什么是教育理论? 6.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7. 合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什么? 8. 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9. 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0.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 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13. 在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14.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15. 教师的角色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6. 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7. 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 18.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9. 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20. 学校中应该有哪些课外活动? 21. 如何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23.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24. 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考试压力? 25.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6. 如何在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27. 如何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8.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9. 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30. 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1. 如何受益于移动学习技术? 32. 如何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学校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特殊需求? 35. 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36. 如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7. 如何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 38. 学校中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欺凌问题? 39. 如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40.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1. 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42. 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的家长合作? 43.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4. 如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5. 如何教育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46. 如何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47.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48. 如何在学校中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49.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0. 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1. 如何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30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维度包括哪些领域? ①小学生发展知识 ②学科知识 ③教育教学知识 ④通识性知识 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①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②组织与实施能力 ③激励与评价能力 ④沟通与合作能力 ⑤反思与发展能力 6.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养。 (5)善于与学生沟通。 7.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这主要是指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这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除上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8.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范围。合理确定问题的范围,需要考虑问题是用于小范围的典型调查还是大范围的统计调查等。 (2)问题的内容。问题对研究目的应具有较好的覆盖。 (3)问题的数量。数量适度,即通过控制时间保持被调查者对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4)问题的文字表达。问题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5)问题的排列顺序。问题应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不要涉及个人隐私,若涉及隐私,填答者一般不愿意如实回答。 9. 简述家校合作的途径。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可通过以下途径: (1)家校互访。家校互访的方式包括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教师家访是教师走入学生家庭,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长共同研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访校是家长到学校,观察学习教师的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家校通信。传统的家校通信是以纸笔为媒介;现代通信有新的途径,如“家校热线电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挑选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进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进展的个不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以为人口、财宝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以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刻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谢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连续性 C.制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别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阶段,还会妨碍到学生毕业往后。 4.在小学生品德进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青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进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具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别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身边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淌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经过对故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日子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办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解析】D。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 8.对于儿童“最近进展区”的观点,别正确的是( )。 A.进展要先于教学,以更好的举行教学 B.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进展水平

2020《小学教育教学与能力》小学教育基础简答题(全部)

小学教育基础简答题集锦 第一章 第一节: 1.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巧记:三个专门(专门的人用专门的方法进行有专门目的的活动) 2.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学校教育); (4) 个体主观能动性。 3.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 (1) 文化影响教育观念; (2)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3) 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4)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6)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巧记:方程值内目+观念 4. 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巧记:方向途径两全一个性 6. 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巧记:社会+人+理论 7.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参考答案】 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 世纪的欧洲国家,英法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 (2)单轨学制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型学制是20 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 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巧记:双欧+单美+分支 第二节: 8. 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启蒙性;基础性;义务性;全民性;全面性;活动性;趣味性。 第三节: 9.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2020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级简答题)

一级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4.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了的促进作用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功能 1.} 2.文化传承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融合功能。 5.文化创新功能。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的依据。 (一)基本精神 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

力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4.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确立的依据 1.社会需求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5.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 2.课程计划。 3.课程标准。 4.教材。 6.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 3.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8.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者教育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是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应用语言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整理)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整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级全民现身多个星球)(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 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性质两权一目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二级人鱼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一级两传选新促文化)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1)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严规塑个性)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一级)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附 答案(典型题) 单选题(共40题) 1、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答案】 C 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答案】 A 3、李老师拿了一枚曲别针到课堂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曲别针的用途,李老师旨在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答案】 B 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 A 5、 (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答案】 C 6、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应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段话说明该课程具有()。 A.活动性 B.生活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答案】 C

7、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C 8、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答案】 C 9、在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满足少年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这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A.教育性 B.创造性 C.实践性 D.趣味性 【答案】 D 10、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 A.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设想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设想中的发明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设想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XXX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顺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通俗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研究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研究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性。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之简答题题库(内含19次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之简答题题库(内含19次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2021年上半年 21. 简述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答案: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22.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答案:(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23. 简述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案: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2020年下半年 21.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答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把个体认知发展分成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其对教育教学启示如下: (1)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按照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性。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所处的水平。

(完整word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真题(81道)整理

1:辨析: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 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 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为 教育。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 的活动才是教育。 2: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 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 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3:简单题: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辨析题: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 特征。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即遗 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 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 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 很守纪律的人。 5: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育和教学, 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 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素质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