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2020.7.14
概况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以3.9%)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上升,40-60岁达到高峰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死亡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2/3与肝转移
相关。 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对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
后极为关键。
概况
高发。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肝 脏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而另有50%的患者在结直 肠癌病情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肝转移)。
6个周期以内的术前化疗一般不会增加术后肝 衰风险
手术联合射频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对于同时累计左右半 肝的多发转移灶,可以手术切除较大病灶,同 时再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小病灶
对于体积较大的肝转移灶,射频消融还可扮演 手术器械的作用,辅助肝脏切除术。 以Habib为代表的专用射频消融电极可以将手 术预切线消融成一个凝固性坏死带,既可以减 少术中出血,又提供了理想的无瘤切缘。
建议常规使用术中B超指导术中操作,有利于完 整切除肝内病灶,达到R0切除目的。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传统观点,手术禁忌: 1、肝内转移灶≥4个 2、单个转移灶直径>5cm 3、肝左右叶均有转移 4、转移灶距大血管<1cm 5、伴有肝外转移灶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新的标准: 1、无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包括原发灶) 2、肝切除量小于75%或至少保留2个相邻肝段
值得强调的是: 1、肿瘤在影像学上的消失不等于病理上的缓解,
仍需进一步手术切除。 2、加强复查监测、及时外科评估(6-8周) 3、原则上化疗不超过6个周期,一般建议2~3个
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 4、术后继续辅助化疗,手术前后的化疗时间总
长不超过6个月。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1],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3]。
1.1 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4,5]。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6]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 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 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 HZ等[7]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因此目前认为,不论转移灶的直径或数量多少,只要转移灶能够切除且留有足够的肝脏储备即推荐手术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结直肠癌肝转移极为常见,大约有一半结直肠癌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肝转移[1]。
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已有20%~25%病人发生同时性肝转移;在原发灶切除后,异时性肝转移达20%~25%[2]。
单纯对症处理的自然生存期为8~12个月,有效的化疗使生存期延长至15个月[3,4],大约30%结直肠癌病者仅死于肝转移[5]。
如何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过许多争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八十年代确立外科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唯一的治愈方法;进入二十一世纪外科治疗有了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提高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使手术切除的效果明显提高。
一、手术切除效果明显提高19世纪80年代初Victor Von Bruns首先切除肝右叶边缘结节后,经历了七十多年,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很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国纽约市纪念医院和明尼苏达州大学对肝转移切除的报告仍使人们失去信心,因其手术死亡率高,治愈十分罕见。
直到1970年Foster报告115例肝转移切除,手术死亡率17.3%(20/115),5年生存率为21%[6]。
1988年欧洲肝转移登记处报告859例肝转移切除,5年生存率为33%,5年无瘤生存为21%[7]。
90年代,特别步入21世纪以来,结直肠癌肝转移报告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术后5年生存率为33%~58%,10年生存率为22%~28%(见表1),而手术死亡率低达0%~5%[8,9]。
表1 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的效果二、放宽手术适应证,增加手术切除率按传统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仅有10%~15%结直肠癌肝转移能切除,85%的病人未能获益,传统的绝对禁忌证包括肝外复发、多于4个以上肝转移灶、肿瘤累及门静脉分支处或肝静脉汇合处或下腔静脉、不能获得至少1cm的无瘤切缘、不能保存足够有功能的肝实质;相对禁忌证包括原发灶属Ⅲ期、无瘤间期小于1年。
而现代观点认为原发灶已被控制(切除或根治)、估计切除转移灶后余肝>30%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施行肝切除术的先决条件,至于其它因素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但并非绝对禁忌证。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灶部位。
(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
(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
(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在影像学上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isappearing liver metastases,DLM)[1]。
本文拟对DLM出现相关的因素、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的关系、DLM的临床评估以及DLM 的治疗策略这4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展开论述,以期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一、DLM出现的相关因素1.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现有的临床研究发现,较小的肝转移灶(通常<2 cm)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
在对化疗敏感的情况下,对比大病灶,病灶越小,相同时间内更容易达到DLM状态。
3个或更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也与DLM出现的高概率有关[3]。
其可能原因是较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使得在病灶中出现小病灶的概率更高,而小病灶更容易达到DLM状态。
因此,对于存在较多且较小肝转移灶的患者,在进行术前化疗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及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及时发现DLM。
2.化疗方案、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一方面,化疗对DLM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肝转移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术前化疗周期的延长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生国塞旦医药垫!!生兰旦箜!鲞筮垒塑g!i塑堡些丛鲤:塑b垫!Q,Y!!:!:№:垒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韦之见孟翔凌【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一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引。
1.1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jJ。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旧1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HZ等…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2022结直肠癌的发展趋势及诊疗进展(全文)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我国全民消化肿瘤早诊早治,《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设立“齐力荟聚 -消化肿瘤频道”,聚焦消化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
旨在报导国内前瞻性、创新性和高学术水平的关于消化道肿瘤防治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把握学术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整体提高国内消化肿瘤防治的临床与研究水平,结合国内研究特色,以及国内临床规范制度,推动消化肿瘤防治的进步,普及推广临床规范化诊疗。
01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外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已排到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但由于大肠癌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较长,五年生存率数据可观,死亡率在国内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五位。
在消化肿瘤工作中,有一个明显现象,有不少被称为“老病人”的患者,多年坚持配合医院治疗、随访,即便初诊时已是晚期或者复发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都相对较长,生活质量也较理想,甚至有望获得长期更好的生存获益,这大概是目前大肠癌诊疗现状的缩影。
那末是否有年轻化趋势?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并没有发布关于大肠癌患者年轻化趋势的数据。
临床工作中,兴许浮现了年轻患者逐渐增多的现象,但并不能作为大肠癌年轻化趋势的定论,需根据全球或者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探讨,才是严谨的。
02近年来,临床上大肠癌一期、二期肿瘤发现机会逐渐升高,那为什么浮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百姓健康科普的深入,人们健康意识和体检意识的增强,社区的体检筛查项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不少社区早些年已经开展了大便隐血筛查等试验,阳性结果人群须进一步肠镜检查,这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举措。
此外,关于早期大肠癌的一些症状,除了刚才谈到的大便隐血,我们现在也非常关注高危人群。
消化肿瘤可能会存在某些遗传综合征如 Lynch 综合征,指的是家族连续好几代人中有多人患大肠癌,这种人群须引起重视,即使当下是健康状态,也应提醒和建议这种人群高频地进行筛查,如果有瘜肉发生,应及时切除,避免癌变。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5 !#P @#$Q@;?:
$$
! E1881R &5 S1)-0) FS5 T6-.1/ IE5 1. ,8:
K’,-1 " ./(,8 0M C’1D01DU08(R,.(0) M0/ .’1
./1,.D1). 0M D1.,-.,.(C C080/1C.,8 C,/C()0D,
.0 .’1 8(N1/ ,)V /1N(1W 0M .’1 8(.1/,.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M 一 N 手术切除肝转移癌
于半肝,多于 < 个者也可手术切除 , @%,; B 化疗以及肝动脉化疗。口服化疗主要用
目前为止,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转移 肝切除量低于 #"> ;M = N 腹腔淋巴结无转 于术后预防性治疗或患者体质差,无法耐
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条件许可,应 移;M < N 肝功能可耐受手术。有报道,肝脏 受血管化疗者。其余 = 种途径均可用于无
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也增加,故适应证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超声介入治疗
作者单位:!""<=%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 应严格掌握。复发病灶较小且位于肝脏
超声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
方肝胆外科医院
表面、易显露、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在 O 个 局部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0().1-. 23/45 *,)3,/6 !""#5 708 %5 90: $
通过 C 超、&D、EFG 检查,结直肠癌 不超过 < 个,肝切除量小于 #"> ;M = N 位 转移性肝癌的缩小率明显增加,约 $">
211111091_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局部治疗临床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约占癌症患者和死亡人数的1/10。
由于肠系膜静脉引流至门静脉,肝脏被认为是CRC 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
15%~25%的CRC 患者在诊断原发性肿瘤时就伴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CRLM ),另外18%~25%的患者将在5年内发生异时性肝转移[2]。
尽管治疗CRC 的新型系统治疗药物明显提高了CRC 患者的生存率[3],但唯一可以提供长期疾病控制或在部分患者中甚至可以治愈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根除肿瘤。
若通过有效的系统治疗和适当的局部治疗,肝转移病灶能够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no evidence of disease ,NED ),则患者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在CRLM 多学科综合诊治中,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局部治疗临床进展蓝东媚1,黄小准2,冉义洪2,徐林2,黄璋侃2,殷鑫2,车旭2,毕新宇3,赵建军3,王树滨4*(1.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 515041;2.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肝胆外科,广东深圳 518116;3.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4.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深圳市胃肠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肿瘤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036)摘要肝脏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随着系统治疗药物的研发,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良好的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是目前可以长期控制疾病甚至治愈的治疗策略。
热消融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在特殊部位的转移病灶、老年患者或有合并症的患者中均可以安全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路径: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初诊时合并有肝转移的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0个月和13个月[3],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次于肺转移,但好于其他部位转移[4],详见图1。
对于肝转移病灶无法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7%[5]。
以上生存结果提示,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正确的诊疗路径,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图1.比较结直肠癌单个部位转移病变的OS分析[4]
ESMO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策略建议治疗目标应达到“无疾病证据(NED)”状态,治疗原则推荐为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6]。
COLLISION研究组专家共识针对结直肠癌单纯合并有肝转移的患者提出了明确的诊疗路径:①从患者特征出发[7],易于切除/消融的IVa期CRLM以及部分难以切除/消融的IVb期CRLM,推荐根治性切除和/或消融且不需要接受辅助化疗;而对于部分IVb期、全部的IVc期和IVd期CRLM患者,需依据化疗是否获益、早期异时性、肝脏转移病灶数量和大小、残余肝体积以及是否适合肝移植等角度综合判断,选择根治性切除和/或消融,或全身姑息治疗,详见图2。
②从肿瘤特征出发[7],依据肿瘤大小、解剖学位置、手术/消融禁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详见图3。
图2.结直肠癌肝转移可切除性和消融性标准——患者特征[7]
图3.结直肠癌肝转移可切除性和消融性标准——肿瘤特征[7]《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8]建议依据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病灶是否可切除,选择不同治疗方式:①肝转移病灶可切除时,在同步或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病灶的同时,选择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化疗方案、或肝动脉灌注治疗±全身化疗。
②肝转移病灶不可切除时,通过全身治疗尝试进行转化治疗,当仍不可切除时考虑全身系统治疗。
详见图4。
图4.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治疗
(上图:转移灶可切除;下图:转移灶不能切除)[8]
约6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仅有10%~25%的CRLM在初诊时可通过手术切除[9],因此,以射频消融(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技术可以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达到NED状态,提高长期生存。
CRLM的经皮消融手术指征包括:单个转移灶<5 cm;多发性肝转移时,肿瘤数目≤3个,其中最大肿瘤的直径≤3 cm;有4~8个多发转移灶,最大肿瘤直径<4 cm,可分批消融;消融后复发或出现新转移灶[10]。
多项研究表明,RFA对CRLM的治疗相较于手术切除,近期并发症较少,但在肿瘤复发、无复发生存以及总生存期的疗效方面逊色于手术治疗[11-13]。
对于CRLM转移灶位置特殊、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人群,RFA是一种适宜、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可选方式。
影响RFA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3 cm、消融边缘没有达到5 mm以上、消融边缘残余肿瘤细胞以及Kras基因突变。
当前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头对头比较RFA与
手术切除在CRLM人群中的疗效,期待更多研究结果的不断出炉,为CRLM提供最优治疗路径。
随着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结直肠癌发病和治疗相关的基因,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目前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临床治疗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直接影响了晚期结直肠癌的规范治疗。
目前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性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包括RAS、MSI/MMR和BRAF等。
在CRLM人群中的常见生物学标志物、检测阳性率及预后意义总结如下,详见表1。
表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预后意义
全身化疗是CRLM人群的重要基础治疗,在一线全身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是应用双药还是三药方案,是联合抗VEGF还是联
合抗EGFR,以及序贯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进行探索。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期MSI-H的直肠癌患者中显示出根
治性潜力,提示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可以进一步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
而以介入为代表的局部治疗如何更好联合全身系统性治疗,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总结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逐年升高的恶性肿瘤,消融、肝动脉导管途径给药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治疗中有重要的角色,熟悉化疗、靶向和免疫等系统治疗,有助于介入医生更好地进入CRLM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