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意义字的联 想
3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 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的例子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 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 感上“推敲”。
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 5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直指的意义易用, 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 显得丰富。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性随 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 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 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 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十 分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一 般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 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 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 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 笔的行文讲究文采,笔调轻松 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 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 人也就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 注重推敲文字。1943年,针 对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 潜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文 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 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著 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 译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 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 《诗论》《西方美学史》等。 朱光潜学贯中西,是中国美 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 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 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 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 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课堂小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5《无言之美》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5《无言之美》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5《无言之美》知识点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素材整理:黄家惠2020年3月29日朱光潜档案: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曾有一个学生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请教朱光潜,朱光潜给这位学生写下了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也是朱光潜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淡泊名利的精神,潜心做着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志趣,不斤斤计较利害与得失。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

也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才能留下那么多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思想深度极高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

柳鸣九在书中这样谈到他的老师朱光潜,“他必须排除纷繁的世俗干扰与世俗诱惑,而为了使他瘦小的身子能扛得住这样永无间歇、艰难枯涩的精神劳作,他就从不间断地坚持打太极拳、跑步,尽管跑得那么手脚笨拙,姿态可笑......据他的家人回忆,直到他逝世前几天,他还手脚并用,亲自爬上楼,为他翻译的维柯著作查对一个注释。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潜

朱光潜

个人生平
•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 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 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 • • • • •
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 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 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 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 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 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 到北大西语系执教。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 年回国, 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 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 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 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 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 院院长。 院院长。 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 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年夏转入哲学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二、 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民盟第三、 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民盟第三、四、五届中 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朱光潜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年-1986年), 朱光潜(1897年 1986年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 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 大学一级教授、 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 院学部委员, 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 五届委员、 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 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 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 中央委员, 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 合委员会委员, 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 学会常务理事。 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谈美

朱光潜谈美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 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 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 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 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 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什么叫做美,美不 仅在物,亦不仅在心, 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 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 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 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 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 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 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 创造。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 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 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 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 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 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 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 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 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 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 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 理学,将《文艺心理学》现代人 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 文学研究。在康德开始的近代美 学研究后,朱光潜将审美同情与 道德同情的质的区分作出揭示, 指出审美同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 界限,“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 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 体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美 同情中的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 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 “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 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 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 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 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 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 “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 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1898-1966)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文化评论家,他的著作涵盖文学、美学、心理学、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是《谈美》和《诗论》。

在《谈美》中,朱光潜提出了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以下是他对美摘抄的一部分:
1.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感觉。

2.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并不受主观意识的制约,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 美是人类对于自然、艺术、人文等各种形式美感的享受和表现,是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4. 美感具有个人性和普遍适用性,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但美感的性质和经验是可以互相交流和启发的。

5. 美感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 美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和深化。

7. 美感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的体验,是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以自己深湛
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
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
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
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1986年3月6日在 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h
3
朱光潜长期在英国和法国学习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有非 常全面的了解。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美学 的基本观念综合为完整体系的美学家,他的名著《文艺心 理学》(1933)实际上是一部自成系统的西方现代美学著 作。
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
h
10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 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 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 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 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 《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一方面为了维护艺术的独立性, 他坚持直觉说, 认为美感经验是 对孤立意象的纯粹直觉, 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 观赏者心目中只有单纯的意 象;另一方面, 为了主张艺术的功用性即“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 他坚持 移情说, 认为正因为审美经验具有移情作用,它一则可以表现主体自我的情 趣, 一则可以通过主体对物的姿态的模仿陶冶性情, 起到道德教育不能起到 的心灵教化作用。
h
8
四、美学观念的定型
在经过了“文革”的考验,朱光潜的美学 思想也越来越成熟。“文革”之后,他仍旧笔耕 不辍,有出版了《美学书简》、《艺文杂谈》等 书,同时有修订出版了《西方美学史》,并提出 了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相当尖锐的问题, 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另一方面,他积极翻译西 方美学名著,为中国的美学建设贡献了一生的精 力。
h
9
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 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 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 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
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 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 “创造精神”和 “实证精神”。
朱光潜美学思想转折的标志,是他1956年6 月发表在《文艺报》 上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但不久,这次对朱光潜美学思想 的批判运动却演变成为一场持续六七年之久的美学大辩论。在这场 讨论行将结束的时候,朱光潜开始了“西方美学史”的教学和研究 工作。
当然,在朱光潜美学观念的转变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朱光潜在其思想转折中,虽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过去的观点,但他 的新观点与旧观点间的联系已纯粹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他接受了 自己过去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却又不停止在那里,而要不断容纳新 的内容。第二,朱光潜的新观点的内核,最根本的还是他把美理解 为是“社会意识形态性”的。这是他在这个时期思想转折的最新基 础。
从1925年开始,朱光潜先后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学 习,在欧洲滞留了8年。在此期间,他学习了许多西洋书籍,并于1929 年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也正是 因为这8年的留学生涯,让朱光潜选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美学。
h
6
二、唯心主义美学
朱光潜认为“美”实际上就是人们精神上的饥渴,是人们的主观意识。
他的名著《文艺心理学》(1933)实际上是一部自成系统的西方现 代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走完
了向西方美学学习的阶段。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 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 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 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 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 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 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者
朱光潜
h
1
时间
表现
第一阶段
4万年前仪式和艺术出现到公元 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 之前出现的原始时代
原始艺术
第二阶段
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始的五大文明 国家型的宗教 到公元前700年轴心时代之前的 艺术
神庙文化时期
第三阶段
从2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到17世纪 现代性开始的时期
西方以理论方式来 论述美,中国与印 度采用与西方不同 方式
第四阶段 现代性以来至今的400多年历史 西方美学与非西方
h
美学的互动
2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
代美学奠基人。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
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
总之, 朱光潜认为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意象的世界, 但是, 这个意象世界 并不是与人生无关的空洞的形象,而是更深刻地启示人生奥秘的世界。这样, 朱光潜美学以“为人生而艺术”为旨归,面临着直觉说与移情说的矛盾,但 他利用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达成自己的美学理想。
h
7
三、唯心主义美学的转型
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是朱光潜唯心 主义美学的转型时期,在这段时间他的美学思想由唯心主义逐渐向 既唯物又辩证的方向转变。
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是中国现代 美学的开拓者,那么,朱光潜可算是中国现代美 学的重要建筑师。他的全部的结论无一不是通过 实践的观点提出和论证的,这就使得他的美学思 想全面地蜕变为辩证的美学,而他提出的所有观 点,也都可以被认为散发着实践精神的光辉。他 的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引领中国一个时代的潮流, 还对会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一直影响下去。
h
12
h
13
在这个美学系统中,朱光潜借用了克罗齐(B. Croce)的 “直觉”(intuition)、康德的“无利害观赏” (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布洛(E. Bullough) 的“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和立普斯(T. Lipps)的“移情作用”(empathy)等等,构成了一个典
型的现代性美学体系。
这个以“审美的无利害关系”和“为艺术而艺术”观念为
核心的美学,长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正统,朱光潜因
此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h
4
一、初识美学 二、唯心主义美学 三、唯心主义美学的转型 四、美学观念的定型
h
5
一、初识美学
朱光潜于1923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 英文教员,同时兼任上海大学逻辑学讲师。这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新 文化阵营明显地分化,朱光潜对左右两方面的人物都有所接触,但却尽 量回避卷入斗争,只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改良社会。但是,因江浙军阀 的战争,他所供职的中国公学停办了,他只好另谋他就。自然,他所能 做的,仍是教育工作。因夏丏尊的介绍,他转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 学教英语。在这里,他结识了对他颇有影响的几位朋友:匡互生、朱自 清、丰子恺等,在他们的鼓励下,写出了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 美》,这是朱光潜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