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

合集下载

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战胜猪蓝耳病的突击方向

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战胜猪蓝耳病的突击方向
何启 盖对 湘鄂 赣豫 皖苏冀闽 等 1 6省规模 猪场
耳病 只引起乳 头发红 、乳头基部 变黑或 呈褐色环 。
双耳或 会阴部 “ 一过性 ” 灰色变 化 : 蓝 变异 蓝耳病 可
见双耳 鲜红 、 暗红 、 发绀 , 以及 会 阴部 、 下 、 腹 四肢下 部、 臀部 的鲜红 、 暗红 、 发绀 病变 。 解剖检 查时 , 普通 蓝耳病 多表现肺 间质增宽 ,肺 叶下部 蓝灰 色病 变 ; 变 异蓝耳病 则有肺 间质增宽 ,肺叶不 同程度充 血 、
例 有蓝 耳病 病毒参 与 ,占混 合感染 病例 的 9 .%。 8 2
其 中普 通 株 4 2例 占 6 . % (5 111 5 74 8 5 28 8 ,变 异 株 )
2 6例 , 3 . %(6 / 1 ) 混合感 染 的复杂性首 6 占 25 2 2 68 8 。 先表 明蓝耳 病存在 的广泛性 , 同时还表 明蓝耳 病在
25夏秋 酷热和冬春 寒冷 时发病 的季节性 特征 .
明 显
临床实践还 告诉我们 , 了历 年均在 高热高湿 除
临 床 最 为 常 见 的 是 蓝 耳 病 (R S、伪 狂 犬 P R)
的酷暑期 暴发疫 情之外 , 冬春寒冷 季节也 是该病肆
虐的重要 时期 。 春夏 之交 、 秋冬 之交 的通 风 良好 、 气
20 0 6年夏 季 , 东地 区大 面积 暴发 的“ 高 热 华 猪 病” 被定 名为 高致 病性 猪蓝耳 病 , 此后 , 然 国家投 虽 入 大 量人 力 、 力 防控 猪 蓝 耳 病 , 是效 果 并 未遂 财 但
人 愿 。20 0 7年 7月 、0 8年 8月 、0 9年 9月 , 20 20 疫 情 仍 然 发 生 。2 1 0 0年 1 0月 起 , 至 春 节 前 后 进 入 直

猪蓝耳病免疫的机理分析

猪蓝耳病免疫的机理分析

猪蓝耳病免疫的机理分析蓝耳病病毒感染后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最初出现在感染后的7~10d,中和抗体则在感染后14到28d才出现在血清中。

抗蓝耳病病毒的IgM 抗体在病毒接种后的5~7d将会出现,在2~3周后将检测不到其存在;抗蓝耳病病毒的IgG 在病毒接种后的7~10d首先被检测到,在2~4周后达到顶峰,将会持续数月,到300d左右降低到低水平;抗蓝耳病病毒的IgA 将在病毒接种14d后才在血清中被检测到,在25d到达最大值,35d后则不能被检测到。

机体在感染流感病毒后会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并且在一周内快速消灭流感病毒的感染。

而猪在感染蓝耳病病毒后6~7 周才能观察到病毒血症的出现,最初的反应却不是产生干扰素及相关的细胞因子。

蓝耳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病毒,它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使机体延迟产生保护性的抗体或其他免疫因子的时间达4~6周之久,有些猪只甚至成为病毒的携带者,持续不断地释放病毒达3~4个月,即使是那些胎盘内感染的仔猪出生后也可以成为病毒的携带者。

蓝耳病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存在提示了该病毒可以导致免疫系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体外培养的实验中发现,在有蓝耳病病毒抗血清存在的情况下,蓝耳病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细胞的能力被显著提高;在攻毒前若给猪注射中和抗体,病毒血症的平均水平和持续时间比注射正常IgG的猪要严重得多。

所以,可以推测,某些抗体实际上也许会增强蓝耳病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即抗体在一定程度尚引起了有害的且没有保护力的应答反应。

这种反应也被成为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在ADE 中,血清抗体不但不能中和病毒,反而会提高感染的严重程度,这一点与猫的感染性腹膜炎(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和人的登革热(dengue fever )是非常相似的。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
猪蓝耳病,又称猪传染性蓝耳病,是由猪传染性蓝耳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
触传染的病害,对猪群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造成的,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措施。

一、主因:
1. 病毒感染扩散
猪蓝耳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很容易在猪场内部或者是不同猪场之间传播扩散。

特别是
在养殖密集的猪场中,猪蓝耳病的传播更为迅速,并且难以控制。

2. 生物检疫不严
一些猪场由于生物检疫不严格,导致了外来猪种或者是猪群中患有猪蓝耳病的猪只进
入猪场,从而传播病毒,加重了疫情的扩散。

3. 猪群免疫力低下
由于猪群的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减弱,猪蓝耳病的传染性更为严重,病情发生的可能
性也更大。

二、防控措施
1.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在猪场内部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对外来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避免病毒的扩散。

2. 加强猪群免疫力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和强化免疫力的干预,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
生。

3. 禁止猪群与外来猪只接触
避免猪群与外来猪只接触,减少不必要的病毒传播可能,保障猪群的健康。

4. 定期做好猪场内部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猪场内的环境和设施进行消毒,杀灭病毒,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总结:在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要通过加强猪群的免疫力、禁止外来猪只的接触以及定期做好猪场内部的消毒工作,来防控猪蓝耳病的发生。

希望各大养殖场和猪场能够严格执行以上的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保障猪群的健康。

猪高致病蓝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建议

猪高致病蓝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控建议
免疫应答:猪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病毒感染导致肺部、淋巴结、脾脏等器官出现病变,如肺泡炎、淋巴结肿大、 脾脏肿大等。
病毒变异:猪蓝耳病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导致疫苗效果不佳,疫情难以控制。
猪高致病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和 诊断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猪 只体温升高至 40-42℃
国际上猪高致病蓝耳病的最新 研究进展和成果
国际上猪高致病蓝耳病防控经 验和技术分享
国际上猪高致病蓝耳病疫苗研 发和推广情况
国际合作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展示
国际合作项目的 背景和目的
国际合作项目的 主要内容和进展 情况
国际合作项目的 成果和影响
国际合作项目的 未来规划和发展 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建议和展望
评估方法:统 计分析、实地 考察、专家咨

改进建议:加 强数据收集和 分析,提高预 警系统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加强与相关部 门的协作,提 高预警信息的 传递速度和覆
盖范围
定期对预警系 统进行维护和 升级,确保其 持续有效运行
猪高致病蓝耳病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国际上猪高致病蓝耳病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分享
国际研究机构和组织在猪高致 病蓝耳病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
THANK YOU
汇报人:
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共享 研究成果和信息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 合作,共同应对猪高致病 蓝耳病
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 施,提高全球防控水平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 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防控 技术和方法
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和 合作,共同应对猪高致病 蓝耳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加强国际间的人才培养和 交流,提高全球防控能力
鉴别诊断和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猪蓝耳病的防控及其免疫

猪蓝耳病的防控及其免疫
授于 2 0 0 5年 通 过攻 毒实 验证 实并 著文 报道 了该 现象 的存在 。
笔者从 近 几年 的实 验室 检测 总 结发 现 . 当猪 群 中蓝 耳病 抗体 S / P值 高 的 比例偏 大 ( 未免群 S /
P值 > 1 . O者 比例> 1 O % :免 疫 群 S / P值> 2 . 0者 比 例> 1 0 %) , 且 S / P值 离散 度偏 大 ( 样品 S / P值 变异 系数 超 过 4 0 %) 时, 该 猪 群 猪瘟 抗 体 检 测 合 格率
得谈几 点不 成熟 的看 法 , 谨 与 同行 交 流 。
1当 前 P RR S对 猪 群 危 害 的 主 要 表 现
1 . 3 . 1影 响猪瘟 免疫 质量
猪瘟 免疫 检测 不达 标 的现 象越 来越 普 遍 . 许
多猪 场 的母猪 猪瘟抗 体 阳性 率徘 徊在 6 0 %左右 。 碰上 这 种现 象 , 许 多 猪场 会理 性地 深挖 猪瘟 疫 苗 及 免疫 操 作 等 因 素 , 这 是必 要 的 , 但 往 往 对 蓝 耳 病 因素缺 乏关 注 。 关 于蓝 耳病 影 响猪瘟 免疫 质 量 的问题 , 国内 许 多专 家很早 就发 现并 呼 吁关 注 。 早在 2 0 0 1年 ,
西 南 农 业 大学 余 永 健 教授 从 临 床 现 象结 合 实 验
1 . 1繁 殖障碍 时有发 生
母 猪 繁 殖 障 碍 主要 表 现 为妊 娠 后 期 母 猪 的 流产 、 早产 、 难产、 产死 胎 ; 围产 期母 猪 的持 续 高 热; 初 生仔 猪 的大批 死 亡 ; 公 猪精 液受 损 、 母猪 返 情率 高 , 发病 猪 场 的病 程约 4个 月 ,围产 期母 猪
的病 死率 3 %~ 5 %不 等 。哺乳 仔猪 的全群 死亡 率

猪蓝耳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doc

猪蓝耳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doc

猪蓝耳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概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俗称蓝耳病)病毒所引起,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可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猪蓝耳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猪蓝耳病发病机制蓝耳病病毒(PRRSV)进入猪机体后,侵入肺泡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入侵的第二天即可造成肺的损害,7天后损伤整个肺尖叶,呈多中心病状,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衰竭状态,同时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细菌和病毒免疫力。

另外,因为毒株的变异,导致免疫细胞识别能力降低,从而逃避抗体的作用,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使病情非常复杂。

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本病春、秋季多发、盛夏较严重,全年均可流行,多呈地方性流行,传染快,通过空气、饮水、饲料及各种带毒媒介传播,10公里范围内迅速蔓延,初生仔猪和刚断奶猪最易感染,可死亡80%甚至100%,育成猪、肥猪能发病,但死亡率不高,耐过的猪只生长发育停滞,能长期带毒。

营养好,健康状况好的猪群主要是隐性带毒或持续感染。

目前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往往不是蓝耳病单一感染,而是两、三种病混合感染,常与猪瘟、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病、流行性感冒等混合感染,临床为表现“三高两快一长”蓝耳病单一感染死亡率不高,中大猪很少死亡,母猪约30%以上表现流产、死胎、不孕等繁殖障碍。

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免疫程序比较合理,环境条件较好,综合防治搞得好,故而很少发病,而中小型专业户和散养户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猪蓝耳病治疗方案就猪蓝耳病的发病症状,不同的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确保猪能够迅速恢复。

1、若是病猪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的症状,可以使用每次注射20ml的维生素B1,甲氧氯普胺1mg/kg,肌肉注射方式,每天注射1次。

2、若是病猪的体温增加,每天肌肉注射2次,30%的安乃近注射液,含量为20~30ml,地塞米松20~25ml,青霉素350~400万单位,链霉素2g。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猪蓝耳病,又称猪耳疮病或猪传染性耳炎,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以猪的耳部受感染为突出特征,引起猪耳廓可见病理性改变,严重时还可引起全身性症状。

猪蓝耳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了解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1. 病原学特点: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病害,属于鼠疫分枝杆菌属(Blue ear disease virus)的一种。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在猪体内引起严重的病变。

2. 临床表现: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耳廓出现淡蓝色或紫色的斑点、斑块,逐渐蔓延成片,最终形成坏死性溃疡。

患猪通常出现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等全身性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 传染途径:猪蓝耳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病毒,在猪圈内形成病毒污染,易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传染给健康猪。

4. 发病季节和地域:猪蓝耳病在冬春季节多发,尤其是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地区更易发生疫情。

在密度较大的养猪场,疾病的传播速度更快,致病性也更强。

5. 对养猪业的危害:猪蓝耳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造成猪只的生长发育迟缓、屠宰率下降,还会使养猪场疫情严重,严重影响了猪肉生产的正常进行。

对猪蓝耳病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1. 保持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猪蓝耳病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

养猪场内应经常清理卫生,保持干燥通风,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 强化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控制猪蓝耳病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猪蓝耳病的感染率。

3. 加强对猪只的免疫措施:对猪只进行规范的免疫接种非常重要,只有在保证免疫措施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

4. 隔离传染病猪只:一旦发现有猪只患有猪蓝耳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病猪隔离到专门的隔离病房,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

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症,是一种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猪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传播,造成严重的生产损失。

研究发现,猪蓝耳病的发生主要和猪场管理、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病毒特点、疫情防控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猪蓝耳病发生的主因与防控方法。

一、病毒特点猪蓝耳病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属于一种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和粪便传播。

感染猪体后,病毒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肺泡腔内有大量细胞外液和渗出液,肺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猪蓝耳病还会引起流产、畸形仔猪、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疫情防控1. 加强免疫力要防治猪蓝耳病,首先要加强猪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猪蓝耳病疫苗可供选用,养猪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接种疫苗的猪能够产生抗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猪场管理人员还应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按季进行免疫,确保猪的免疫水平。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猪蓝耳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和粪便传播,因此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其次要加强猪舍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的传播。

要加强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的消毒管理,防止外源性病毒的传入。

3. 控制猪群密度猪群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猪蓝耳病的传播。

养猪户在养殖过程中应控制猪群密度,避免过度密集的圈舍养殖。

合理安排猪舍内猪只的存栏数量,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病毒的传播。

要定期对猪只进行搬场,避免长期在同一圈舍内养殖,减少病毒的滞留和传播。

4. 定期监测猪只健康状况定期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是预防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

养猪户应该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温检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血清学检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图一蓝耳病病毒(PRRSV)1 猪蓝耳病(PRRS)的发病机理蓝耳病病毒(PRRSV)进入猪机体后,侵入肺泡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入侵的第二天即可造成肺的损害,7天后损伤整个肺尖叶,呈多中心病状,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衰竭状态,同时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细菌和病毒免疫力。

另外,因为毒株的变异,导致免疫细胞识别能力降低,从而逃避抗体的作用,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使病情非常复杂。

图二正常巨噬细胞(Healthy macrophage)图三巨噬细胞被PRRSV攻击破裂(Unhealthy macrophage)2非特异性免疫与巨噬细胞2.1 非特异性免疫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猪体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等所组成。

其中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2.2巨噬细胞及其特点2.2.1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由单核细胞发育而成,成熟后的体积较大。

游离于血液中与固定在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其形态与名称不同。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核,染色质较浓缩,经特殊染色还可见到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可进一步看到内质网、溶酶体、微丝、微管和吞噬体等。

巨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初只知道它有吞噬外来异物的作用,因此只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协同T、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在抗感染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2巨噬细胞特点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免疫功能,它可吞噬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有害异物,清除损伤、衰老、死亡和突变细胞及代谢废物,能加工、提呈抗原给淋巴细胞。

所以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基础之上,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完善。

巨噬细胞之所以能完成这些功能是由于它具有三个特点:(1)巨噬细胞是机体最早识别外来异物的细胞。

人们惊异地发现,巨噬细胞可以识别和吞噬各种各样的外来的或“自身”的物质,没有这种广泛而有效的识别,也就谈不上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和有效保护。

研究表明这种识别的基础是在巨噬细胞膜上存在很多的受体(表1),这种能力是在物种系统发生中逐渐形成的。

注:(1)MIF可阻止巨噬细胞游动。

CSF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生长,LDCF(淋巴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招引单核巨噬细胞趋向异物;(2)包括对各种激素、神经肽、多糖质、糖蛋白、脂蛋白及脂多糖的受体,可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功能。

(2)巨噬细胞具有多种胞内酶和胞外酶(表2),使之有效地消化、杀灭被吞噬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及异物。

表2 单核巨噬细胞的酶类及其功用酶系名称主要功能溶酶体水解酶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细胞内水解消除吞噬的异物及病原体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糖苷酶(gucosidase ) 细胞外破坏炎症组织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RNase ) 溶酶体中性蛋白酶 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 ) 促进创伤愈合 弹性蛋白酶(elastase ) 降解弹性蛋白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PA ) 促进溶解血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se )促进降低血压溶酶体脂酶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 )降解脂质及磷脂、消除内毒素脂多糖 氧化及催化Cl -水解杀菌磷脂酶(phospholipase ) 溶菌酶(lysozyme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胞外酶核苷酸酶(nucleotidase ) 在细胞外进行物质代谢,供给养分及能量亮氨酸氨肽酶(leucineaminopepto dase )碱性磷酸酯酶(alk.phophoesterase ) 精氨酸酶(arginase ) 脱氨酶(deaminase )其他酶类(3)巨噬细胞还可以分泌很多活性物质,其分泌产物之多,可与肝细胞相比拟。

这些分泌产物对组织、细胞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表3)。

表3 巨噬细胞的分泌产物1 . 单核因子(mo nokines )5 . 细胞外基质及连接蛋白 IL-1=LAF纤维连接素(Fibronectin )IL-3=CSF 95000明胶结合蛋白IL-6=BCDF 凝血扬升素(thrombospodin)干扰素(IFN-α/y)=MAF 6 . 反应性中间物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superxide)2 . 激素(normones)样物过氧化氢(H2O2)前列腺素(PGE2,PGF2a)羟基(hydroxylradical)凝血噁烷(thromboxane)亚硝酸盐、硝酸盐白三烯(leukotriene)7. 生长因子及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eicosatetraenoicaci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中性粒细胞活化因子(NAF)胰岛素样物(insuline-like)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胸腺素B4(thymosine B4)促红细胞生成素β-内啡肽(β-endorphin)细胞集落增强因子二羟基维生素D 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活化因子及转化因子3 . 补体(comlement, C)成分浆细胞瘤生长因子C1、C2、C3、C4及C5 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备解素(P)、B因子、D因子谷胱甘肽(glutathione)抑制物:C3b抑制物、β1H 8 . 酶及细胞抑制物补体裂解成分(由Mφ蛋白酶裂蛋白酶抑制物解):C3a、C3b、C5a、Bb a1抗胰蛋白酶4 . 凝血因子a2巨球蛋白(a2M)凝血因子V、V11、1X及X 胶原蛋白酶抑制物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磷脂酶抑制物组织因子、血纤维蛋白溶酶脂调节素(lipomodulin)抑制物、血纤维蛋白溶酶1L-1抑制物原激活剂及抑制物9 . 嘌呤及嘧啶产物转铁蛋白(transferrin)胸腺嘧啶脱氧核苷(dT)同族铁蛋白(isoferrin)脱氧胸苷(deoxycytidine)转钴胺素Ⅱ(rtanscobalamine Ⅱ)尿嘧啶(uracil)尿酸脱辅基脂蛋白E(apolipopreoteinE)新蝶呤(neopterin)脂质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preotein)10 . 其他结合蛋白亲和素(avidin)3 特异性免疫与蓝耳病疫苗3.1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主要参与细胞是T、B 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一般可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是对抗原的识别及处理阶段。

绝大多数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后,须经巨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 细胞)。

反应阶段是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进行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致敏T细胞和B细胞,由B细胞产生抗体的阶段。

此阶段尚有少量细胞停止分化、增殖,成为保留抗原信息的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是致敏T细胞及抗体发挥免疫功能的阶段。

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致敏T细胞直接作用于抗原,同时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消灭抗原,发挥细胞免疫的作用。

而抗体可直接作用于抗原,或与巨噬细胞、补体等协同作用,杀灭或破坏抗原异物,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

图四巨噬细胞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3.2 猪蓝耳病疫苗随着PRRS的发现,PRRS的疫苗研究也就随之开展,对于蓝耳病的免疫现在养猪界的说法很多,到底应不应该注射疫苗,在疫苗的选择上是应用弱毒苗还是灭活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目前,世界上商品化的PRRS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类。

弱毒苗的缺点是:把它注射入体内的效果与感染野毒没有多大差别。

对完全蓝耳病阴性的场或已经是蓝耳病阳性的猪,当注入另外一种毒株的的PRRS疫苗后,它会同野毒一样照样穿过胎盘侵害胎儿。

有时,如果我们所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某一群体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70%~80%时,疫苗会比较有效。

如果我们所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我们本场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不同时,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场新的蓝耳病到来。

Botner等报道,在丹麦,对1000多头PRRS血清学阴性猪使用了弱毒疫苗,可是不久后猪群发生了PRRS,而且从流产胎儿和死胎中分离到了疫苗病毒,发现疫苗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并向未接种的母猪传播,有些猪群则表现出急性PRRS样综合症状。

Opriessnig报道从一个多次接种Ingelvac PRRS MLV的猪场发生PRRS后分离到一株PRRSV 98-38803,并证实该毒株来自于Ingelvac PRRS MLV。

所以PRRS 弱毒疫苗的毒力返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以上结果来看,PRRS弱毒疫苗免疫产生期快,在控制PRRS临床症状上明显好于PRRS灭活疫苗。

但PRRS强毒和弱毒在猪体内的反应过程是一致的,所以长期使用PRRS弱毒疫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仍是目前PRRS免疫中最大的争议。

灭活苗的缺点是:免疫剂量大、免疫次数多、免疫力产生期较长,诱导有效免疫力的能力比较差。

但毫无疑问,灭活苗在使用上是比较安全的,可以诱导一定的抗体产生,如果抗体与野毒的基因序列比较相似,同样还会产生保护;如果基因序列不相似,则保护力比较差。

这就是这两种疫苗的不同之处,了解到他们的缺点后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就要避免它。

所以要根据每个养殖场不同的情况来选择疫苗。

灭活苗的安全性大大高于弱毒苗,而且不存在散毒的危险,然而再好的灭活苗的效果也不能和弱毒苗的效果相比较的。

所以对于种猪和阴性场应该选用灭活苗,而阳性场为了净化蓝耳病最好选用免疫效果好的弱毒疫苗。

专家之音南方农村报:当前,不少地方养殖场出现接种蓝耳病疫苗(尤其是弱毒苗)后大量死猪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弱毒苗有很大的危险性?樊福好:我个人觉得,接种疫苗只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权宜之计,市场上个别厂家的产品也存在着灭活疫苗灭活不完全、弱毒疫苗混有强毒的情况,建议养殖户在选用疫苗产品时,一定要慎重。

从理论上说,弱毒苗虽然在实际效果上会好于灭活疫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蓝耳病的免疫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尚未解决,匆匆忙忙推荐某些疫苗(弱毒或灭活疫苗)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