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端午节的诗词翻译(一)
《小重山·端午》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重山·端午》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重山·端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小重山·端午元代: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
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
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
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小重山:词牌名。
又名“小重山令”。
《金奁集》入“双调”。
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
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亦以纪念相传于是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
碧艾:绿色的艾草。
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蒲草。
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
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
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
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
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
”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端午节楚辞的英译翻译

端午节楚辞的英译翻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端午节楚辞的英译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端午节楚辞的英译翻译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Qu Yuan was a Chinese poet and minister who liv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He is known for his patriotism and contributions to classical poetry and verse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oems of the Chu Ci anthology (also known as The Songs of the South or Songs of Chu). Together with the Shi Jing, the Chu Ci is one of the two great collec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verse. He is also remembered as the supposed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谈及屈原,就不能不提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它影响甚广,也出现过很多译本,今天,我们就以大卫·霍克斯的版本为例,稍作赏析。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Heaving a long sigh, I brush away my tears,Sad that man's life should be beset with hardship.解析: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六首唯美端午节诗词

六首唯美端午节诗词,翻译注解都有,一起学习端午传统习俗文化01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02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03减字木兰花·竞渡宋代: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
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
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
《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
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竞渡(dù):划船比赛。
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端午节古诗词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原文翻译及赏析

端午节古诗词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注释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
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创作背景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赏析《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
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
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
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端午节的古诗名句 -回复

端午节的古诗名句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注释:这句诗说的是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仲夏时节,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翻译:端午节降临在仲夏时分,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赏析:描绘了端午节时夏日渐长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氛围。
-作者介绍:李隆基即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注释:“艾符”是指艾草和驱邪符,“蒲酒”即菖蒲酒。
-翻译: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赏析:表达了诗人对习俗的不同态度和对和平生活的祈愿。
-作者介绍:殷尧藩,唐代诗人,工诗,诗风清丽。
3.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注释:“碧纨”指绿色薄绸。
-翻译:微微小汗湿透了绿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赏析:刻画了一位在端午前夕准备沐浴的女子形象,细腻而生动。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注释:“彩线”指五彩丝线,“小符”指驱邪符。
-翻译:五彩丝线轻轻地缠在红润的玉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赏析:描绘出端午时节女子的装扮,充满节日氛围。
5.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注释:“粽包”指包粽子,“艾束”指插艾草。
-翻译:两个发髻上分别包着粽子,高高的帽子上插着艾枝。
-赏析:形象地展现了端午节的特色习俗。
-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6.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注释:“浴兰”指端午时节用兰汤沐浴。
-翻译:这正是沐浴兰汤的时节,大家共饮菖蒲美酒。
-赏析:烘托出端午节欢乐的氛围。
-作者介绍: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关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

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有关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11、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4、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刘禹锡《竞渡曲》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殷尧潘《端午日》7、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宋祁《屈原祠》9、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10、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苏轼《屈原塔》1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小重山端午全词翻译赏析

小重山端午全词翻译赏析小重山端午全词翻译赏析《小重山·端午》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舒頔。
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重山端午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重山·端午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⑴小重山:词牌名。
又名“小重山令”。
《金奁集》入“双调”。
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
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亦以纪念相传于是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
⑶碧艾:绿色的艾草。
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蒲草。
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
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
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
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
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
”⑷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⑸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⑺吊:凭吊,悼念。
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
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
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
端午诗歌文言文翻译

节届端午,龙舟竞渡,角黍盈盘。
遥思故人,不禁泪下。
乃赋诗一首,以抒怀古之情。
原文:端午佳节至,龙舟竞水中。
彩旗翻波动,鼓声震云空。
角黍香盈盘,蒲酒醉芳丛。
故人何处寻,泪眼望苍穹。
翻译:《端午诗》译文:端午佳节临,龙舟竞逐于水中。
彩旗随风翻动,鼓声震撼着云霄。
粽子香气四溢满盘,蒲酒醉人的芬芳丛中。
思念故人不知何方寻觅,泪眼望向苍穹。
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到了。
龙舟比赛在水中激烈进行,彩旗随风飘扬,鼓声震天动地。
盘中的粽子香气四溢,蒲酒醉人的芬芳弥漫四周。
遥想故人,不知他们在何方,不禁泪眼婆娑,仰望苍穹。
原文: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佳节。
悬钟馗像,蒲剑斩妖邪。
角黍香盈盘,蒲酒醉芳丛。
遥思故人,泪眼望苍穹。
翻译:碧绿的艾草和香气四溢的蒲草到处忙碌,哪家的小孩和女子,欢庆这个佳节。
悬挂着钟馗的画像,蒲剑斩断妖魔鬼怪。
粽子香气四溢满盘,蒲酒醉人的芬芳丛中。
遥想故人,泪眼望向苍穹。
在端午节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准备节日所需,无论是小孩还是女子,都在欢庆这个佳节。
人们悬挂着钟馗的画像,手持蒲剑,斩断一切妖邪。
粽子香气四溢,蒲酒醉人的芬芳弥漫四周。
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我不禁遥想故人,泪水模糊了双眼,仰望那遥远的苍穹。
原文:龙舟竞渡,波光粼粼。
鼓声如雷,激情四溢。
角黍飘香,蒲酒芬芳。
佳节思亲,泪满巾裳。
翻译:龙舟竞渡,波光闪烁。
鼓声如雷,激情洋溢。
粽子飘香,蒲酒芬芳。
佳节思念亲人,泪水湿透衣裳。
龙舟在水中竞速,波光粼粼。
鼓声如同雷鸣,激情四溢。
粽子香气飘散,蒲酒散发着芬芳。
在这个佳节,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泪水湿透了衣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端午节的诗词翻译(一)
描述端午节的诗词翻译(一) 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端午节)了。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注释
鹤发:指白发。
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描述端午节的诗词翻译(二) 端午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释
①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自:自从。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
名平,字原。
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
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
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③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描述端午节的诗词翻译(三) 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1)宫衣,指官服。
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
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
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
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意内,指心里。
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
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