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
新闻专业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学》参考书目1、《创造性的采访》,(美)梅茨勒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3、《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4、《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周胜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5、《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6、《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周海燕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6月版7、《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刘勇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8、《当代西方财经报道》,(美)安雅·格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张倞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9、《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10、《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胡润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11、《调查性报道》,(美)盖恩斯著,刘波,翁昌寿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12、《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13、《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林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14、《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新京报编,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5、《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新世纪传媒大视野》赵世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16、《军事新闻的采写与制作——专业新闻采写与报道丛书》,温国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5月版17、《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与报道丛书》,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18、《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谢春雷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19、《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陈燕,刘东平主编,外文出版社,2007年4月版20、《行走在火上: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骆汉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21、《国际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江爱民、寒天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版22、《调查<新闻调查>》,张洁、吴征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23、《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新闻调查》栏目组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12月版24、《中国媒体记者调查》,凌非著,光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版25、《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李子迟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调查性报道范文

调查性报道范文前言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它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真相,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介绍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案例背景最近,一家知名的快递公司因为“丢件门”事件而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该公司在快递过程中频繁出现包裹丢失、损坏、延误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损失。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过程第一步:确定调查方向在开始调查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调查的方向和目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调查方向是:了解该快递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员工素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导致快递服务质量下降。
第二步:收集信息为了收集信息,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采访消费者: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电话等方式,联系了多位曾经使用过该快递公司服务的消费者,了解他们的快递经历和遭遇的问题。
•采访员工:我们联系了该快递公司的多名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资待遇等情况。
•调查公司资料:我们查阅了该快递公司的官方网站、年报、公告等资料,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管理制度。
第三步:分析问题通过收集信息,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问题的多方面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避免陷入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
第四步:撰写报道在完成信息收集和问题分析之后,我们开始撰写报道。
在撰写报道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标题的准确性和吸引力: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门槛,需要准确、简洁、有吸引力。
•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需要清晰、连贯、有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和跳跃性。
•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报道需要客观、中立、真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
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3.追求细节的真实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新闻媒体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
异同点: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
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
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采访手段,进行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提升,综合提高学生的新闻采编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及其写作的基本特征与规范。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在西方以及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历程,以及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新闻采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深度报道采访与写
450
作的差别及注意事项。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深度报道采访的突破策略、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策略、特稿的采写与攻略、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策略。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媒体的制作流程对完全真实的采访对象进行深度报道采访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采访技巧,独立完成实验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专业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451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452
453
454
45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书:
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第二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 年。
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56
457。
调查性报道写作要求讲义(ppt 41页)

调查性报道的由来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是 深度报道的一种体裁,有人称之为揭丑报道,是 西方新闻界一种比较特殊的报道方式,是隐瞒的 消息经过记者亲自调查弄清事件真相所进行的报 道。
•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 查,逼近真相;不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到手的单个秘密 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情况。” ——【日】川岛保良:《大众传播视点》
•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 新闻报道形式。” ——《新闻学大辞典》
在新华社出版的《调查性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参考 《新闻学大辞典》和《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作了下 面的定义: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自主性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界自主选择揭露目标,自主进
行调查活动。记者的主体意识在这里得到集中体 现。
新闻性 调查性报道揭露的目标是今天的、现实社会中存
在的,而且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科学性 调查性报道不靠虚张声势吓人,它的威力建立在
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同时,调查性报道费时、费力、篇幅长、份量重,同时风 险性大。
另有一种分类将调查性报道分为两大类型:
• 揭露性报道 重点是揭露政府官员、公司企业经历以及公 共机构中个管理人员的不法行为和丑闻;
• 调研性报道 从传统揭露性报道发展而来的这类调查性报 道,其重点既非揭露某桩丑闻,也非追踪某个特定的违法 者,而是系统地调查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 会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如《南方周末》:《“武 隆滑坡”反思:一栋楼的垮塌与一个城镇的成长》。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双主体
③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 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 哪个最重要、哪个新闻价值最大。 哪个最重要、哪个新闻价值最大。 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力。 ④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力。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 ⑤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 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双主体
(2)从社会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 A、热情的配合 、 B、消极地应付 、 C、借故回避 、 D、故意阻挠 、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第一节:获得线索: 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特点 较为简略,没有细节, 1、较为简略,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 全貌和全部过程, 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 概况
④要学会并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具有 要学会并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 究根问底的思想品质。 究根问底的思想品质。 a、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现新闻。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现新闻。 b、善于运用纵深思维发现新闻。 、善于运用纵深思维发现新闻。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发现新闻。 c、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发现新闻。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双主体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双主体
二、采访对象:地位被忽视的另一主体 采访对象: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复杂性 (1)人口特征 (2)个体性格差异 (3)个人兴趣的差异 (4)人生经历 (5)对采访主题所持的立场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双主体
2、专业性 ( 1 ) 采访对象往往是最了解情况的个 他们常是某一群体的代言人, 体,他们常是某一群体的代言人,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采访对象往往是具有较大发言权 的人。 的人。 3、鲜明的目的性
浅谈新闻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浅谈新闻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资料和访问新闻人物,知情人物的活动;新闻写作,则要求准确、鲜明、及时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表达出来。
采访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要写出好新闻,首先要采到好的材料——抓到好的题材,挖掘好的事实,反映出好的主题思想。
这个“好”,就是要体现出更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否则,将一一落空。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采访后的写作,只能实现新闻事实所固有的价值,而不能“拔苗助长”地“提高”新闻事实所不具备的任何“价值”。
从这一点看,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在整个新闻生产的工序中,新闻工作者从发现新闻线索到最后传播出去,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而新闻采访处于新闻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闻采访以写作和传播新闻为目的,其成果则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新闻作品。
1、新闻采访、新闻写作1.1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新闻采访究其本质来说,具有明显的调查研究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的观点,新闻采访的主题是记者,客体(对象)是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
采访从性质而言,就是记者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对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进行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访问、观察、调查、对比、分析的一种业务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强烈地干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
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由事实到新闻,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
1.2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新闻写作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且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
所谓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及时、全面、真实地用一种简洁的文本形式向大众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写作过程。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及问题梳理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及问题梳理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形式,它需要记者深入挖掘事实,揭示真相,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问题梳理能力。
本文将探讨调查性报道写作的技巧和问题梳理过程。
调查性报道写作技巧1. 挖掘资料调查性报道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记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包括采访当事人、调查报告、统计数据等。
记者要善于挖掘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
2. 保持客观公正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外界影响,不偏袒任何一方。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客观地呈现事实真相。
3. 深入调查调查性报道强调深度和广度,记者应当深入调查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梳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还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和动机,为读者呈现更全面的信息。
4. 结构清晰调查性报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事件背景、问题梳理、调查过程、结论等部分。
记者应当注意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和转折,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报道内容。
5. 注意事实和论证在撰写调查性报道时,记者要注意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事实。
同时,记者还应该通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问题梳理过程1. 确定调查主题在开始调查性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主题和范围。
主题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和议题性,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提出问题在开始调查过程中,记者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定位调查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
3. 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应该根据之前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来源,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记者还需要注意搜集异议观点和反方意见,确保报道全面客观。
4. 分析问题在搜集完资料之后,记者需要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加以解释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朗门事件
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以换取人质自由一事被揭露, 一直以来美国采用绝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同他们谈 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换人质立即引起美国国内外巨 大的震惊。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 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一、调查性报道的含义
1.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①把记者调查采访的详细过程写入报道,以此为主线串联新闻素材; ②运用调查得来的大量引语和背景材料来反映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2)要在报道中写人 (3)写好开头 (4)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
《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 王克勤
1999年8月17日,55岁的李京华老太太因为炒股跳进了黄 河…… 2000年10月,63岁的张东平老太太因为炒股被外甥举刀 砍杀
一、调查性报道的含义
2.我国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1)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 形式。 (2)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 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权势企图掩盖的事实 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 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1.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1)发现和确定采访目标 (2)查阅与调查目标有关联的文件和资料 (3)调查取证,掌握充足的证据 (4)保存证据,以备后用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2.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1)要注意展示记者调查的全过程,通过报道调查过程,把林林总 总的材料连为一体。 展示调查过程通常有两种方法:
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
主要内容
调查性报道的含义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水门事件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 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 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 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 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华盛顿邮报》的 两名记者对此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导致尼克松于1974 年8月8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 统。
(1)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 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也包括庸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 公司企业、慈善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这是比较早 期的定义,由美国学者大卫·安德森和皮特·本杰明提出来的。 (2)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认为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 尽、更带分析性、更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大多数日常 性报道”。它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 广泛,广泛到涉及人类活动各个方面”。
2000年11月24日,十几个黑衣青年在省政府门口殴打上 访的股民
50岁的徐作刚,因为炒股使老伴精神失常,在寒冷的冬天 常常赤脚奔波在大街上……
一、调查性报道的含义
3.《新闻调查》中对真相的界定
真相就是正在掩盖或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 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无意识遮蔽,有的被狭 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调查性报道,就是新闻媒介探寻被遮蔽的事实的真 相的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1.所报道的新闻必须是被遮蔽的事实真相 2.调查性报道应当是新闻媒介和记者独立的调查取证工作 3.调查性报道报道设定的问题重大,影响广泛,为公众普遍关心 4.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费时、费力而且高风险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