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合集下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六章)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六章)

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一、关于土壤的概念1 、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层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2 、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土壤质量: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的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

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是联络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和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是四大圈层的交界过渡地带(2)作用:与四大圈层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保持能量平衡。

三、土壤形态1 、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即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六个主要发生层。

2 、耕作土壤耕作层的划分和命名: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其剖面构造与自然土壤不同,基本上划分为耕作层(A11)、犁底层(A12)、心土层(C1)和底土层(C2)。

3 、土壤一般形态特征(新生体、侵入体):(1)新生体: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2)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1)概念: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

(2)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类型、风化强度和造土过程的不同而异。

(3)种类:主要有硅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2 、次生矿物:(1)概念: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2)类型: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3 、岩石矿物分解的阶段性(风化壳发育的阶段性)答: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碎屑型风化壳)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 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  土壤圈
⑥土壤干湿度 ⑦新生体
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物体。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 可判断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⑧侵入体
10.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的有机整体。 ①土壤矿物质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基本上来自于成 土母质,母质又起源于岩石。
④富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土体脱硅与铝铁富集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 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 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
⑤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 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 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最活跃的钙镁元素发生淋溶和淀积,并在土体中下 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④地形因素 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 响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了能量交换。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 太阳幅度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还影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 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 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 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发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
9.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质地 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③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胶结情况。土壤结构由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 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 根据雷达波的传播路程和传播时间计算传播速度,进而推求土壤介 电常数和土壤含水量
• 卫星遥感 – 可见光与热红外遥感 – 微波遥感
第六章 土壤
Soil
第一节 土壤的概念
•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土壤的基本属性:具有肥力
–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 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 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 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产 物。
8
二、有机质
有机质转化
▪ 腐殖质化过程 (Humification):指进入土壤中 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 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暗黑色高分子有 机化合物的过程。
▪ 矿质化过程 (Mineralization):指进入土壤中的 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将复 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12
膜状水
▪ 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 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 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 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 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 (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 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 分子持水量
15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 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的称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的称为有效水。
▪ 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为萎蔫系数 ▪ 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 旱地土壤最大有效水分量 = 田间持水量 -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第六章 土 壤 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 一般概念:土壤=土地。英语soil的词源:拉丁文solum,意 为土地 • 科学概念:土地:自然综合体,景观。地球表面的区域。其 特征包含上下与该区域垂直的生物圈的所有相当稳定或周期 性循环的属性,包括大气、土壤、下面的地质水文和动植物 群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后果,这些属性对人类 现在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有明显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6):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生 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 类提供粮食的自然资源
(二)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 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 合物,其中包括动植 物残体、微生物体和 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 分解阶段的产物,以 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 腐殖质(humus)等。
•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分解后再缩合或聚合而成的 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根据腐殖质颜色 的不同,腐殖质可分为黄色腐殖质、棕色腐殖质和 黑色腐殖质。一般情况,胡敏酸和富里酸占腐殖质 总量的60%左右 。
土壤圈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 1. 对生物圈的影响 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 圈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
• 2. 对大气圈的影响 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 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物和氨气, 这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 3. 对水圈的影响 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 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 4. 对岩石圈的影响 作为地球的“保护层”,对岩石圈具有 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导致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因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限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提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由于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派。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性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重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互相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互相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互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也许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合。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土壤圈)【圣才出品】

第6章土壤圈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答:(1)土壤和土壤圈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3)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生物转化和水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等。

③土壤圈与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2.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 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质的 本质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 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
•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 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它的形成 和发展,取决于各种自然因素质量、数量及其 组合适当与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 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 天然植被。
• 土壤水分平衡
△水=水收入-水支出
•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 吸湿水 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收的水汽,不能移动, 植物不能吸收。 • 毛管水 毛管孔隙中毛管力所吸附保存的水分,是自 由液态水, 是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 • 有两种: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 • 重力水 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 达最大值)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 •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 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 如用颜色命名的 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等。
• 土壤质地
• •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三)土壤溶液
•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解离 出H+和HO –数量中和 •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m+ +n 电子≒还 原剂 •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冲酸碱 度改变的能力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 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 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3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 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灭或有进 有退的自然体。 4 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有 由极地经温带至赤道的地带性规律。
4.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4.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和多 二、三羧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能力 • • 1. 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种微量元素,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 5.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 • • 2. 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代换能力,可以大量吸 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强缓冲酸碱的能 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力。 • 3. 土壤有机质和氨基酸等是络合剂,与钙镁铝形 • 成稳定性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溶解性。 6. 腐殖质是胶结剂,能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 改善土壤耕作。 • 7. 腐殖质色暗,可增加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 性小,有利于保温。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 1~100mm之间的物质。
•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
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
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 合体。
土壤结构
松紧度 • 孔隙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 土壤湿度 • 新生体 • 侵入体
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
水分含量的多少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 集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判断出 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四、 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胶体的性质
1 巨大的表面和表面能 2 带电性 3 分散和凝聚性 •
土壤的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 子相交换。
(三)土壤溶液
• 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 总称,溶液中所含物质有以下几类:
不纯净降水及其在土壤中接纳的溶解性气体 无机盐类 有机化合物类 无机胶体类 络合物类
•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 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
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
农产品。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
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 仅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类过去劳 动的任何痕迹。而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由于
1.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硫 含磷化合物。 2.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转化的作用 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 物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3.有机质的转化 两个过程
1 矿物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 壤微生物的参 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 有机质的过程 2 腐殖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 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 黑色高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五、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一) 土壤机械组成
组成土壤的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表 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
比作为标准的
• 土壤质地的性质
•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运动, 也影响养分的转化(质地和有效水容量之间有密切 关系)。 •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类型,含粘土高的土壤 易形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和裂隙;细砂或极细砂比例 大的土壤只能形成不稳定结构;粗砂无法团聚。
• 原生矿物质 • 次生矿物质
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 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 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由原生矿物质经风化后重 新形成的新矿物。土壤次生矿物分为三类:简 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 铝硅酸盐类
(二) 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 物体及其分解和生成的物质
A层 E层
B层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的 划分和命名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母质层 (C) 母岩层(R)
C层
R层
耕作土壤剖面
•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 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 状结构,紧实,腐殖质含量比上层少。 • 心土层(生土层) 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 淀积作用明显,颜色较浅。 • 底土层 (死土层) 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少, 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
农业土壤
• 也叫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 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改良等 以及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如 耕地、果园、茶园里的土壤。 主导因素:人类 生产活动。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 3 1 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 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 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占据一定的不 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 CO2、CH 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 植被的分布。 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 、水圈、生物 大气变化。 2 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 土壤圈 与水圈 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 圈 上,是地球各圈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 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 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 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 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 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的化学组成 .
•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等三相 物质组成的
孔 隙
空 气 20-30 % 矿物质 95 % 有机质 5 %
水 分 20-30 %
土 壤 固 体
(一)土壤矿物质
•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构成土壤的“骨骼”。
• 土壤矿物主要组成元素 地壳中已知的90多种元素土壤中都存在 • 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以分为: 原生矿物质 次生矿物质
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则凝结有人类的劳动。由
于人工肥力是凭借人的生产活动形成的,人们
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促使人工
肥力的形成,并加快潜在肥力转化,使土地尽
快投入生产
•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创造人工肥力,充分发挥自 然肥力作用的动力。土壤肥力经常处于动态变 化之中,土壤肥力变好变坏既受自然气候等条 件影响,也受栽培作物、耕作管理、灌溉施肥 等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 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上,能为植物或农作物 即时利用的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叫“有效肥 力”,不能即时利用的叫“潜在肥力”。潜在 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 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对土壤就有了 朴素的认识。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 文解字》中就记载着:“土,地之吐生 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 壤。”。古代土同吐,壤同月襄,月 襄——肥肉也,即肥沃的土称之为壤。
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
•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
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 热量的能力。土壤中养分、水分、 空气、热量 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 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 •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包括自然与人为条 • 51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 ,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动态变化,土 • 2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现代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 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地退化,土壤 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 及环境效应。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 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对农林适宜土壤生态系统的结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构,功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