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文学环境

合集下载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 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 中国作家过去受到的最大的压力是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的处理。在80年代后期开始, 作家们感到的日益紧迫的压力是转型期市 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 人际关系的改变 • 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2、文学的变化 • 文学存在方式变化,文学不再是纯粹的高 雅的精神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商品 。 • 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 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作家的利益要求和 其作为社会良知、智者、启蒙者的身份相 冲突,导致作家处于痛苦的选择之中 。
2、外来影响的特点 (1)整个社会以西方现代发达国家为模式建 立现代化国家,这就决定了文学也必然以 借鉴西方现代化环境中产生的现代性文学 为模板,建立自己的现代文学,实现文学 自身的现代化。
(2)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 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 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 荒诞派等。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 1979年3月《文艺报》编辑部召开了一次 文艺批判工作座谈会,就“文艺与政治” 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 的提法是错误的 。 • 《上海文学》于1979年4月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 争的工具”》。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 的标志 • 首先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肯定了建 国30多年来文艺战线取得的成绩;阐明了 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党如 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 文艺的任务。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 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 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 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 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3.
文学:
容 。 文 》 》、 《
(二)文学论争
• 对文学中人性、 人情、 1 、 对文学中人性 、 人情 、 人道 主义的讨论: 主义的讨论: •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 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 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 化”问题。 •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 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 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 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周 克 芹
从维熙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
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 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 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 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 《 化树》 。 文学的思 、 现 和 的 的 《 》是 学 作。 重要作品: 《 《 》、张 《 重的 李国文《 》、 》、 《 · 》
王 晓 明
汪 晖
90年代作家的“存在 年代作家的“ 年代作家的 方式”的复杂情形: 方①“自由撰稿人” ②作家下海 ③重返文坛 兼职诗人” “兼职诗人” 亚文学” “亚文学”写作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 为一” 为一” 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
(二)文学论争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 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 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 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 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 的关系 。
刘 再 复
2、文
学论争 的 识, 了 。 。
的讨论: 的讨论 : 文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三、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概况
1、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向往和回归: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 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集中的关注点
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 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 化的“主潮”。
重写文学史: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外学者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大陆研究界产生 很大反响。
如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夏志清《中国现代 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 人的介绍和推崇
重写的文学史对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 现代派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等 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张爱玲、 师陀等的“孤岛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 说,以及穆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 作都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地位。对于那些似有“定 论”的作家,如鲁迅、老舍、曹禺等的认识、评 价,在80年代,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辨识 与争鸣
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 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的批判,1983 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化”、 “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 在思想文化,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 件。
“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 “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 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身份重新确 立起来,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几代作家都以 复活的政治激情和极大的勇气来直面现实人 生,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力 量。

80的课件

80的课件

投影仪
将文字、图片或视频投 射到屏幕上,常用于展
示教学资料。
录音机
用于录制声音,辅助教 学。
幻灯机
用于展示静态图片或图 表。
课件制作软件
01
02
03
PowerPoint
早期的演示软件,用于制 作幻灯片。
Authorware
早期的多媒体制作软件, 支持多种媒体元素的集成 。
HyperCard
早期的电子课件制作软件 ,支持交互式学习。
降低教育成本
课件的制作和分发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更多地区 和学校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促进资源共享
课件通过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 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80年代的课件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1 2
推动教育技术进步
80年代的课件制作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 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 进步。
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大 幅提高。
科技发展迅猛
80年代的科技发展迅猛,计算机、 互联网等新兴科技逐渐崭露头角。
80年代的文化氛围
摇滚乐流行
电影事业起步
80年代是摇滚乐的黄金时期,许多知 名的摇滚乐队和歌手涌现出来,摇滚 文化成为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兴起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 展,职业教育在80年代开始兴起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
人才。
02 80年代的课件制作技术
课件制作工具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作品在极左政治路线的中国 农村的背景下,刻画了木讷、本 分、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
邢老汉养了一条黄狗,却在 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 而邢老汉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 死去。
作品刻画出他精神的痛苦和 孤寂,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 线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控诉 和揭露的同时展现了苦难民间的 情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棋王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北方的河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期 新 是 这 而 为 探 潮的的同一对8险化80文文我时于精涌政年朦0年学学国期文神现治 代 胧代创作政的学。的与文诗文作品治文自特文学、学一来体学身点化的伤是方突制创的。的价痕当面破变作审启值文代是传革带美蒙追学文适统相有建是求、学应僵适许构。反8发0文化应多在文思年展学的的显初学文代过自表思著期在学文程身达想不的主、学中发模变同文题改在的展式革于学和革思重内需需前复形文想要在要要 面兴式 学方部规,决时之方等面分律另定期后面都的。,一的的,都呈主这要方。特迅充现导一求面因点速满出倾时有也而。成了思向,
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巴金、王蒙、茹志鹃等。 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五四精神”的再现。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朦胧派诗人,梁晓声等。 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现实的强烈怀疑和否定,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 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方哲学、文学理论、创作的大量“引进” ,以及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估,这些对中 国大陆“新时期”作家的视境,他们的感受 、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 • 对于文学“传统”的这些重评,显示了80 年代中国作家的思想艺术趋向:对于文学的 “独立性”和“艺术自足”的重视,和创作 主题、境界上对于时事性的社会政治问题的 “超越”。
• 2)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期 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批判 的作品“落实政策”。 • 3)5月,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 撤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4)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扩大 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家协会活 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这被看作是 文学回到原先轨道的重要措施。有所反省和修正 的五六十年代文学和文学活动方式,是这期间许 多作家文学复兴和“重建”的目标。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 望。 在与过去 年代(“文 反观 革”)的 “历史” 决裂和对 作出的 比中,来 发问和 确立未来 思考。 道路 .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存 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地意识到,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 过思想的震荡,经历过确立的权威的崩坏,思 考和反省的潮流已经存在。对于思想戒律的怀 疑、质询,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形成一股 巨大潜流。 •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这股 潜流冲出地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 ”的运动。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 80年代,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 20世纪的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 代文论和“现代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 1)1977年,开始批判“部队文艺工作座谈 会纪要”,和“纪要”中提出的“文艺黑线 专政”的论断。 结束文学的“一体化”局面 ,是许多作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这 是文学发展的症结:“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面前,不存在什么‘禁区’,不存 在什么‘金科玉律’”,“要有个艺术民主 的局面”
• “思想解放”,在最初主要表现为对当代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路线和政策的检 讨。 • 1978年5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 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p189) • 自此,思想解放路线始被确立。 • 而这一支持“思想解放”的命题,批评了维护僵化 教条的“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 终不渝地遵循。”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开 放 时 期 的 外 来 影 响
资 源 的 发 掘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1984年12月到次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以中共中央书记 处的名义在大会上宣读的“祝词”,更提 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作家有选择 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 有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 想的充分自由”,“我们党、政府、文艺 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 的这种自由”。
• 在这次会议上,作家们也提出了“繁荣文艺必 须要肃清封建流毒”,“人是目的、人是中心 ”的观点。 • 它既是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层面上肯定了 “伤痕文学”对文革这段野蛮历史的揭露,也 是对80年代文学的展望与呼唤。 • 这也体现出了,在文革结束后,人们对于十年 浩劫的痛苦回忆,对于历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对于“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 1979年10月,在距上一次会议近二十年后召开 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文艺 民主”的要求和想像,得到热烈的表达。 • 对有关文艺领导和控制的这一敏感问题,会议 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执政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 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 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 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 文学艺术事业”,并重申在1956年提出,但一 直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的有效性 。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 在五六十年代受到忽视或被湮没的作家、流 派,在文学观念的重大调整中,经由一些学 者的阐发而确立其文学史地位,并相当直接 地汇入这一时期文学创造中。
• 包括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 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沈 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 等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 张爱玲、师陀(王长简 、芦焚 )等的“孤岛 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说,以及穆 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作。 • 对于那些似有“定论”的作家,如鲁迅、老 舍曹禺等的认识、评价,在80年代,也发生 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 在开创文学“新时期”的初期,外来文化 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作家艺术观念和方 法上的革新,而且创造了重新激活“传统 ”,在作家的体验和创造力基础上,加以 “综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中外文化采取的是有高 度选择性的方针。“文革”期间,则实行一 种“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并根据现实政 治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采取奇特 的实用主义的阐释策略。 • “文革”之后,“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 都要求实施开放的政策。从80年代初开始,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封锁之后,出现了本世纪 不多见的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 潮。而“新时期文学”发生的变革,与外来 影响所产生的冲突、融会有直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