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建筑到零碳建筑--概念辨析
从低碳建筑到零碳建筑--概念辨析

From the Low Carbon Buildings to Zero —— Concept Discrimination
■ 诸大建 1 王 翀 1 陈汉云 2 ■ Zhu Dajian1 Wang Chong1 Chen Hanyun2
[摘 要] 低碳建筑和零碳建筑概念均源自低碳经济理念,存 在多种定义及描述。本文经比较分析,提出了全生命周期 零碳建筑概念,周全且目标明确。但在实践中,需结合实 际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循序渐进地推动建筑由低碳往 零碳发展。
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 (Zero Carbon Life-cycle Building)
自主零碳建筑 (Autonomus zero carbon building)
包括建材内含 的碳排放
包括建筑全生 命周期内所有
的碳排放
无电网连接
碳正建筑(或负产碳建筑) (Carbon positive building、
挪威zeb的零碳建筑四个级别名称涵义备注zeboeq除了设备家电的能源消耗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为零设备家电的能源消耗往往与用户习惯有较大关联且难以设计为低有能源消耗加上建材和装置所内含的碳排放之和应为希望实现的级别zebcom在zebom基础上将建筑建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也计算在内尚缺乏相应的数据和方法来准确量化建筑建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此外torcellini等曾提出净零碳排放概念即建筑至少产生与其消耗的常规有碳能源同等数量的无碳能源
碳排放为零
设备(家电)的 能源消耗往往与 用户习惯有较大 关联,且难以设
计为低能耗
ZEB-O
包括设备(家电)在 内的所有能源消耗产
生的碳排放为零
包括设备(家电)在
浅谈零碳建筑

浅谈零碳建筑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随之急剧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所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且密切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为了减缓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提出了低碳、零碳的概念。
在大规模建筑建设中零碳建筑也成了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化石燃料,温室效应,低碳建筑一、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
在当今社会生产中人们所用的能源绝大部分都是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
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森林的大面积消失使得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急剧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所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也日益凸显。
全球变暖问题密切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
科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全球的建筑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碳排放的60%以上,碳排放主要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所以减轻建筑物的碳排放就显得极为重要,为了减缓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提出了低碳、零碳等生活关念。
因此就产生了零碳建筑的概念。
二、零碳建筑的含义谈到零碳建筑就要先说一说“零碳城市”,“零碳建筑”的构想来源于”零碳城市”。
”零碳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理论中。
所谓“零碳城市”是指城市对气候变化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零碳建筑是零碳城市的重要一个方面,它是采用综合建筑设计方法,不用常规污染性能源,不损失绿化面积的建筑,用以最大化地实现“零碳城市”。
我们要正确认知零碳建筑。
绝对的零碳建筑是没有的。
零碳排放,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指尽可能不用能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化石燃料,也就是说尽可能不产生碳排放,对无法避免产生的碳排放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
做到零碳排放,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充分利用,也就是将一种产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或燃料,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总结

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总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环保已成为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零碳建筑技术体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将对零碳建筑技术体系进行总结,包括其定义、原则、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
一、定义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指的是以绿色、低碳、节能为基本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造过程,通过优化能源利用、减少碳排放等手段,实现建筑物在使用阶段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建筑模式。
它可以通过整合建筑结构、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二、原则1. 绿色建筑原则:零碳建筑体系注重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且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2. 低碳建筑原则: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和高效能源利用等手段,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
3. 节能建筑原则:零碳建筑体系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使用,通过优化建筑的结构、采光、通风等方面来实现节能效果。
三、关键技术1. 建筑结构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能源利用优化:采用高效的绝缘材料和隔热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3.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精确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废物处理技术:采用有效的废物处理技术,实现废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应用前景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在未来的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零碳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主流趋势。
其次,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在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建筑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最后,零碳建筑技术体系还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结: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以绿色、低碳、节能为基本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实现建筑物在使用阶段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零碳建筑的概念及实现的技术路径

零碳建筑的概念及实现的技术路径为应对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早在2020年我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建筑领域作为我国主要碳排放的来源之一,零碳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BIPV的有效利用是近零碳建筑实现的重要措施。
一、零碳建筑的概念在“能源、碳排放”的双重约束下,我国推动了建筑领域的低碳转型,在零能耗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全生命周期,提出了近零碳建筑、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更是全面考虑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目标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碳的零排放。
零碳建筑是指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年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
它除了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中的高效保温、高效节能窗等被动式节能技术外,更多的是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的效率,引入更多的智能控制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
同时注重实现材料和产品的循环利用,有效的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减少碳排放。
二、零碳建筑技术路径零碳建筑通过主动式建筑理念与被动式设计理念相结合,最大幅度地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使建筑排放的碳量处于较低水平。
1、主动式建筑设计(1)太阳能系统太阳能系统在建筑中的利用主要有附加光伏系统(BAPV)和光伏一体化建筑(BIPV)两种形式。
BAPV是最早且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与建筑结构常见的安装形式,主要是屋顶光伏电站;BIPV是将光伏建材与建筑融为一体,直接替代原有建筑结构,BIPV采用的光伏技术目前主要可分为晶硅光伏组件和薄膜光伏组件,晶硅组件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单位装机功率高,转化效率可达16%至22%,同样装机面积下发电量优于薄膜组件。
依托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创新晶硅工艺,通过光学纳米镀膜技术解决了晶硅色彩单一的问题,可定制化外观、无热斑、透光率高等特点让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更加多样化。
零碳建筑分析

设计理念
1. 产能建筑 2. 优化气候
零碳建筑发展愿景
世博零碳馆馆长陈硕说:“零碳馆2.0版问世后,你可以把 它建在海边,也可以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感受雪域高原的风 貌 ”。 世博零碳馆“升级版”,它集成了众多低碳、智能技术,能自行 发电、供水。由于丌需要接入电网和自来水管网,它可以被集装 箱卡车运至任何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地搭建,成为度假旅馆 戒私人别墅。
世界上首个零碳建筑装配体系—— RuralZED;
中国最早的建筑能源管理模型—— 金茂大厦; 中国最早的零碳城市交通解决方 案——北汽福田新能源充电站; 中国最早的低碳技术供应链——零 碳联盟; 中国最早的城市碳模型——世博会 一轴四馆碳核算; 中国最早的全生命周期碳模型—— 大自然地板碳核算。
•
•
香港首座零碳建筑
• 2013年开放。“零碳天地”采用太阳能以及较环保的生物 柴油发电,其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比营运时所需能源更多, 幵可将剩余能源回馈公共电网,以抵消建造过程及建筑材 料本身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
项目简介
• 建筑师:吕元祥 • 主要设施:项目集工作、教育及小区康乐于一体,连地库共有三层, 包括展览及教育场地、绿色办公室、绿色家居及会堂。公众休憩绿化 区包括广场、室外展区、香港首个都市原生林以及绿色茶室。
•
• 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
由于英国夏季温度适中,但冬季寒冷漫长,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 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 ;此外,每户住宅都设计有朝阳的玻璃房 ; 社区建筑的 屋顶还种植了大量的景天植物.
• 热电联产发电站丌使用天然气和电力。而是使用木材废弃物发电。
• 循环利用的节水系统 • 社区建有独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绿色建筑知识:绿色建筑中的低碳和零碳设计

绿色建筑知识:绿色建筑中的低碳和零碳设计绿色建筑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通过合理设计、施工和管理,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舒适性等目的的建筑。
低碳和零碳设计是绿色建筑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旨在进一步降低建筑产生的碳排放量,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低碳设计低碳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考虑CO2排放的减少,采用低碳材料、能源效率、太阳能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措施,降低建筑物的碳足迹。
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材料选用、设计、建设过程到使用与维护,低碳设计旨在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低碳材料低碳材料是指在建筑物的材料选择中优先选择CO2排放量低和能源效率高的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和回收材料等。
生物材料是指以植物、其他有机物料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材料,如竹子、生物质燃料和麻麸板等。
回收材料是指采用二次利用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新材料,如废旧铸铁的回收、破碎玻璃的再利用以及废弃建筑结构材料的再利用等。
能源效率优化建筑能源效率是降低碳排放的最佳途径之一。
建筑中能源消耗较高的是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技手段,能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
能源效率设计的方法包括优化建筑外壳的绝热性能、提高建筑设备的能效比、在建筑内部加装先进的照明控制系统等。
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一个非常环保,且可再生的能源来源。
将太阳能利用到建筑物中,可以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在白天可以将多余的能源储存,晚上供电削峰减负。
此外,利用太阳能还可以热水、空调、采暖等方面。
通过在建筑中采用太阳能利用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的碳排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低碳设计中的一种新型能源系统。
该系统基于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配置,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能源互联网技术,将区域内的发电、储能和负载打通,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灵活地满足用户能源需求,同时降低碳排放,对加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零碳建筑发展历程

零碳建筑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零碳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零碳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以达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零碳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节能建筑的概念。
随着对能源危机的担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行业逐渐开始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建筑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零碳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零碳建筑的发展。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和建筑企业也开始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材料技术的创新,零碳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们开始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同时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一些零碳建筑项目也相继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过去的几年中,零碳建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零碳建筑的政策和标准,推动零碳建筑的发展。
一些知名企业和建筑师也开始致力于设计和建造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建筑,为零碳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零碳建筑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零碳建筑的发展,使其更加普及和可行。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将为零碳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零碳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节能建筑到零碳建筑,我们见证了建筑行业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未来,零碳建筑将继续引领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零碳建筑简介演示

技术创新推动零碳建筑的发展
新型节能技术:研发新型节能墙体、门窗、屋顶 等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减少能源消耗。
智能化管理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能源管理效率,实现精 细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
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可再生能源技术,为建筑提供清洁、低碳的能源 供应。
少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
零碳建筑的经济优势
能源成本降低
零碳建筑通过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显著减 少能源消费,从而降低能源成本,为居民和企业节省开支。
提升资产价值
零碳建筑往往具有较高的建筑品质和技术含量,能够提升建筑的市 场竞争力和资产价值。
创造经济机会
零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可再生能源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
在建筑屋面、墙面等位置安装太 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
能供给建筑使用。
风能发电
在适合的地区,通过风力发电机将 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供电。
地源热泵技术
利用地下热能,通过地源热泵系统 为建筑提供采暖和制冷服务。
碳排放控制技术
低碳建材:选用低碳排放的建 筑材料,降低建筑建造过程中
通过以上政府政策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及技 术创新推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未来零碳建筑将 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挑战作出重要贡献。
THANK YOU
04
未来零碳建筑的发展前景
政府政策推动与市场机遇
政府政策驱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各国 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推动建筑行业减 少碳排放,鼓励零碳建筑的发展。如 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家电)的 能源消耗往往与 用户习惯有较大 关联,且难以设
计为低能耗
ZEB-O
包括设备(家电)在 内的所有能源消耗产
生的碳排放为零
包括设备(家电)在
ZEB-OM
内的所有能源消耗、 加上建材和装置所内 希望实现的级别
含的碳排放之和应为
零
ZE程产生的
备生产、建筑建造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Xu & Chan 则提出既有建筑也可以通过升级现有设备能效 等措施来提高建筑能效,成为低碳建筑。至于碳排 放量要低到何种程度才算低碳建筑,所见文献少有 提及。Wikipedia 依据斯特恩报告指出的需要在当 前水平减少 80%碳排放,才能恢复地球对大气中温 室气体的自清除能力这一推论。提出与常规建筑相 比,减排能力达到 80%以上的建筑才能称为低碳建 筑。
导致建筑内含的能源消耗(用于生产和运输建材和
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明显变多,有的甚至与整个生
命周期内运行期间的不相上下。由此提出真正的零
碳建筑应该不仅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抵消运行能耗造
成的碳排放,还要能抵消建材内含的能耗所对应的
碳排放。至于零碳排放的标准,Jones 认为综合考
虑建材内含能耗和造价等因素,建筑自身达到 100%
碳排放也计算在内
尚缺乏相应的数 据和方法来准确 量化建筑建造过 程产生的碳排放
此外,Torcellini 等曾提出“净零碳排放”概
念,即建筑至少产生与其消耗的常规有碳能源同等
数量的无碳能源。Mertz 等曾提出“碳中性住宅”
概念,即在运行过程中没有碳排放,或通过购买可
交易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凭证
零碳建筑项目的介绍和讨论。操红指出零碳建筑以
零碳排放为极致目标,拒绝使用煤、气、油、柴等
常规污染性能源,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追求可
持续发展。林武生等认为零碳建筑是指按年度考量,
借助建筑内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减碳技术,实现零
能耗、零污水及零碳排放的建筑。陈硕则提出零碳 建筑需要满足三大定义条件:所用全部能源由可再 生能源提供、所需全部水源由雨水和中水提供、所 产生的废弃物经分拣后全部本地销毁和再利用;无 法满足此三项条件的则可以通过绿化和植被等增加 碳汇的途径实现碳中和,即“相对零碳”;并提议全 生命周期范畴的零碳建筑也可以通过森林碳汇补偿 等方式来实现。2012 年 11 月,中新天津生态城公 屋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其官方网站对“零碳建筑” 的描述是“在不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的情 况下,全年的能耗全部由现场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提 供”,主要特点是除了加强建筑围护结构、被动式节 能设计外,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太阳能、风能、浅 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此外,香港建 筑业议会(HKCIC)认为零碳建筑是指“建筑物每年 运行所需的能源,完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或补偿”, 其 2013 年投入使用的零碳天地即以每年运行计算、 通过光伏板和以生物柴油推动的三联供应系统,现 场生产可再生能源,就地发电并回馈电网,抵消从 电网中使用的能源及相应的碳排放量。台湾成功大 学林宪德则认为理想的零碳建筑是完全不使用地球 能源、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建筑;实践中尽可能 做到减排后,可以通过造林等来中和建筑碳排放; 台湾第一座零碳建筑“绿色魔法学校”即在达到 65% 节能效果后,尝试在周边造林以“碳中和”方式实 现零碳建目标。 三、 概念辨析
[Keywords] carbon emissions, low carbon buildings, zero carbon building
引言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世界上约 1/3 的能
源最终是在建筑物里消费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建 筑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已占据其人类活动碳排放 的 40%~50%。在中国,包括建筑建造和运行在内的 能源消耗也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 30%以上。随着城 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已经成为终端能 源消费及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另一方 面,借助新技术的应用,建筑领域的减碳也被认为 具有可观的潜力和极高的成效。国内外为此展开了 广泛研究,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等概念也应运而生。
然而,当前对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等概念的涵 义、联系与区别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易于混淆、出 现多种解读,不利于建筑减碳政策的制订、措施的 落实及横向比较的开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收 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中提出的定义及 描述,展开了比较与分析,并指出需要重点关注的 若干问题。 一、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Low Carbon Buildings)概念源自 2003 年英国政府提出的低碳经济理念,其 2006 年 启动的低碳建筑项目把采用各种技术提高建筑能 效、实现碳排放量显着减少的建筑定性为低碳建筑。 Tang 认为低碳建筑的一般理解是指在其从设计、建 造、运营直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做到碳排放量尽 可能低的建筑。Wu & Cheng 认为,低碳建筑应减少 化石原料的使用、改进能源效率,并减少建材及设
国内对低碳建筑的论述始见于 2008 年,一般理 解为应用了节能技术、做到碳排放量尽可能低的建 筑。龙惟定等指出低碳建筑是和约定的历史基准线 相比实现了实质性减排的建筑。陈飞从建筑全生命 周期内的物质流角度,提出了低碳建筑应满足进口 环节、使用过程、出口环节三个方面的物质活动。 在进口环节,“要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 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建筑使用过 程,“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建筑 节能”;在出口环节,“要通过植树等绿化面积的增 加,吸收建筑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赵黛青等认 为低碳建筑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 种建筑发展策略,需通过“协调、整合和优化实用、 有效的建筑技术”,在“满足社会对风、光、热等人 工环境的基本舒适性要求和特殊功能服务需求”的 同时,还要在全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节 能、省地、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温室气体、固体 废弃物等的排放”。李启明等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人们提 供具有合理舒适度的使用空间的建筑模式”。姜虹等 认为,低碳建筑的涵义包括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 在建造过程要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尽可 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使用过程则需要用 户改变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采用高能效的空调、 照明和节能家电,延长建筑和生活用品的使用寿命, 并提倡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以减少碳排放。陈硕提 出建筑碳减排量即其碳排放量与基准排放量相比所 减少的数额,认为只要建筑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与 2005 年基准线相比有所减少即可称为低碳建筑。王 崇杰等提出,只要是在建造和运行维护过程中满足 国家和地方有关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其他 与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筑均可称为低碳建筑。 陈洪波等的定义是“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至少低 于依照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的参照建筑的建 筑”,实现途径包括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等。2012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 重庆市《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给出的定义则是“在
(TRC)或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额度来完成。Lausten
的定义则是“全年不使用涉及碳排放的能源,能够
产生足够的无碳排放能源以供自身使用的建筑”。
Jones 认为零碳建筑是有着已减少的用于热力和电
力能源需求,且所使用的能源来自集成在建筑的、
或邻近的可再生能源的建筑。Jones 还指出,很多
政策的目的只是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结果
放和因用电、采暖等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为零的建
筑;其中建筑的运行包括所有交付使用时的建筑结
构、热水器、内置灶具、固定照明、共享的基础设
施,以及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装置等,同时必须满足
特定的能效标准,其合规性则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量 (Kg CO2-e/m2/年)的模拟或监控结果。ASBEC 还提 出了 5 个引申术语,见表 1。
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 (Zero Carbon Life-cycle Building)
自主零碳建筑 (Autonomus zero carbon building)
包括建材内含 的碳排放
包括建筑全生 命周期内所有
的碳排放
无电网连接
碳正建筑(或负产碳建筑) (Carbon positive building、
的减排并非最合理选择,70%则比较合适,其余部分
可以通过其他“容许的解决方案”完成,包括从集
中供给或社区供给网络中取得可再生能源,或者对
周围既有建筑有所贡献等。Hui 进一步提出严格的
零碳建筑定义还要把建材生产与运输及建筑建造过
程,甚至拆除阶段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都考虑
在内。
国内对零碳建筑的研究初见于 2009 年对英国
2013 年挪威零排放建筑研究中心(ZEB)则提
出要基于决心水平、计算依据、系统边界、碳排放
因素、能源质量、产需比例、最低能效要求、室内
环境要求以及使用中验证等九个要点建立新的零排
放建筑定义,并提出四个零碳级别,见表 2。
表 2 挪威 ZEB 的零碳建筑四个级别
名称
涵义
备注
ZEB-O÷EQ
除了设备(家电)的 能源消耗之外,所有 其他能源消耗产生的
从低碳建筑到零碳建筑 —— 概念辨析
From the Low Carbon Buildings to Zero —— Concept Discrimination
■ 诸大建 1 王 翀 1 陈汉云 2 ■ Zhu Dajian1 Wang Chong1 Chen Hanyun2
[摘 要] 低碳建筑和零碳建筑概念均源自低碳经济理念,存 在多种定义及描述。本文经比较分析,提出了全生命周期 零碳建筑概念,周全且目标明确。但在实践中,需结合实 际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循序渐进地推动建筑由低碳往 零碳发展。
图 1 英国零碳住宅层次概念 表 1 ASBEC 提出的零碳建筑术语
名称
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