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20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20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同学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名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六、体会诗境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XXX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XXX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XXXXXX课后题: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XXX 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研究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粗心。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设想诗歌所描画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蜜意厚谊,受到古诗文明的陶冶。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古诗文的基本办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研究古诗的过程傍边,教授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研究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预设目标: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
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
说说“使”、“之”的意思。
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
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
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
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
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使用教学素材听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涧河小学电子备课专用纸课题20、古诗两首页码100~102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是个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及其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李白的简介教学流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课题)(二)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吧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2 、听老师范读课文。
3 、板书标题。
(适当点评,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广陵即扬州)4、简介李白(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善用夸张写法。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理解诗意体验诗情:1、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学听。
2 、交流自学所得:(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说哪个都行?)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2、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1)烟花三月:(看注释)。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示标:1、导入: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示标:二、知诗人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是一伟大浪漫诗人,有“诗仙”之称。
三、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
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
师:那是多么惬意啊!(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
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
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
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3、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作业练习: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示标1、导入: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示标二、知诗人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有“诗佛”之称。
三、解题使,出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师补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板书: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 明诗意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
(5)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中的意境、作者的心境。.
①孤帆的“孤”,让你想到了什么?
②唯见的“唯”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情知诗音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③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理解多音字“朝、舍”,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④读熟这首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这首诗借这荒寒壮阔的环境,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提示:抓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以及后两句中的“莫愁、天下”等词,予以体会。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教案

20、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
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
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
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
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
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
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
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
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
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
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
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
于是,写
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
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
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
(板书:读
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
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
(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辞”平
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