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的道和术缺一不可
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无外乎道、术、势三位一体的贯通运用。
道(或法):天规、人约。
术:方法、谋略。
势:优势、趋势。
行动过程中要善于明道、优术、取势。
庸人逐利,智者谋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势,是一切可供借助利用的关联事物[静态]特别是其发展趋向[动态],比如时势、环境、氛围、机缘[机遇、偶发事件]、灵感、兴趣、好奇、热情、声势、气势、名声、地位,甚至包括危机、挫折,……。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天然优势的人为利用。
发现、发掘和发展自身潜在的天资,是自身顺势成长壮大的捷径。
天生一副好嗓子,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歌唱家;有运动天赋,可以投身体育竞技;有表演才能,向演艺圈发展;善于思考,致力于科学研究;…… 如果天生不如人,就付出百倍的勤奋,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1975年,美国一个肉食加工公司的老板菲力普·亚默尔,在翻阅报纸时,突然发现一则短讯:墨西哥在近期发现了疑似瘟疫的病例。
亚默尔产生了如下的联想: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瘟疫,那么,同墨西哥毗邻的美国南部两个州,即加里弗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一定会受到此种病毒的影响;而这两个州恰又是美国肉食供应的主要基地。
可以合理地推断,这两个州的肉食生产会受到质疑,那么,整个美国的肉食供应肯定紧张,肉食价格会猛涨。
但这个信息是不是准确呢?为核实这一信息,亚默尔派家庭医生亨利赶赴墨西哥。
几天后,发回电报,证明那里已有厉害的瘟疫,原有的信息准确无误。
于是,亚默尔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在肉品原产地加、德两州购买肉牛及生猪,及时运到美国东部。
果然,不久后,瘟疫蔓延到美国西南部几州。
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一切食品从这几个州外运,也包括牲畜。
于是,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暴涨。
亚默尔由于捕捉信息及时,举措得当,在短短一个月内净赚900万美元。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人微言轻,挟势自重。
“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的意思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
离道之术,术必衰。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道”就是规律、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而“术”是“道”衍生出来方法、手段、技巧。
古人常说,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
也就是说高明的人用“道”,即用规律、趋势做事。
一般人用“术”,即用方法、手段做事。
愚蠢的人则只会用蛮力。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的意思是,只有遵循“道”的原则和方法,技术或策略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脱离了“道”的指导,单纯依靠技术和策略,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以道驭术”强调在运用技术或策略时,必须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技术和策略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离道之术”则是指脱离了本质和规律的技术和策略,这样的技术和策略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换言之,掌握了“道”的人知道当前所学的所有方法都是死的,所有技巧都是死的,甚至当前所做的平台都是死的,平台会衰落、会倒闭。
但有一些东西它不会死,那就是规律、趋势,这是“道”。
这一观点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为什么有些人,干一行成一行。
有些人,屡战屡败,总做不起来?因为道不可变,而术,则千变万化。
总之,“以道驭术”强调的是在运用技术和策略时,必须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成功;而单纯依靠技术和策略,往往难以取得大的成功。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谋定而后动,顺势方有为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谋定而后动,顺势方有为“谋定而动,顺势而为”,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既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又要能敏锐地洞察时代的趋势,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就一番事业。
谋定而动,强调的是在行动之前要有充分的谋划和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就如同茫茫大海上失去方向的船只,只能随波逐流,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谋定而动,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谋定而动还要求我们在行动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顺势而为,则是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
时代的发展如同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顺势而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顺势而为,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时代的变化和趋势。
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涌现。
我们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顺势而为还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敢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在面对机遇时,我们不能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而要果断行动,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谋定而动与顺势而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谋定而动是顺势而为的基础,只有在充分谋划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趋势,顺势而为。
而顺势而为则是谋定而动的延伸,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的谋划和行动才能更加有效,更有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是谋定而动、顺势而为的典范。
比如,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时,就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
后来,他顺应时代的潮流,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道德经》:懂得顺势而为,让你的是人生越来越顺

《道德经》:懂得顺势而为,让你的是人生越来越顺《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句话的译文是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始终保持硬直容易损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则会被人翻新或者更新;想要完成的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最终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清楚真正能够得到的,最终往往一无所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是老子哲学,也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原则。
老子寥寥数语便将为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点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到一定程度就会伸直,低洼之处反能充盈,凋敝到一定程度就会更新,少取就能实得,贪多就会迷惑。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突显。
为人处世,必须善于“曲线以达目的”,只此一转,便可化腐朽为神奇。
以言谈为例,善于言辞之人,讲话婉转而圆满,既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
不过善用曲线,也必须坚持直道而行的原则,不然会沦为奸猾。
那么要如何处理“曲直”之间的关系?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宓子贱曾在鲁国朝廷做官。
一次,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名叫亶父的地方。
他受命时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担心到地方上做官,离国君甚远,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夙敌和官场小人的诽谤。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假如鲁君偏信谗言,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在临行时想好了一个计策。
宓子贱向鲁君要了两名副官,以备日后施用计谋之用。
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亶父,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
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儿,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
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了一顿。
宓子贱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术、道、势的辩证关系

术、道、势的辩证关系
术、道、势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的背景下具
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术。
术通常指的是具体的技能、方法或技巧,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手段。
在许多情况下,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术可以是技术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
它强调的是具体的操作和实施。
其次,道。
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原则或者是方法论。
道强调的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它超越了具体的术,更加注重的是对问题的全局性把握和长远性考量。
道是一种指
导性的思想,它可以指引人们在行动中把握大局、把握方向。
最后,势。
势可以理解为形势、态势或者是局势。
势是一种客
观存在,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多变的状态。
势
与术、道密切相关,它受到术的操作和道的指导,同时也会影响到
术和道的实施和发展。
势的变化可能需要术的调整和道的修正,而
术和道的发展也会对势产生影响。
因此,术、道、势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术是具体的手段,道
是指导思想,而势是客观状态。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
定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术、道、势的关系,既要注重具体操作,又要把握全局思维,同时也要不断
地对形势进行分析和应对。
只有全面把握术、道、势的关系,才能
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达到预期的目标。
论势道术

论势道术经华长江商学院读书两年,对校方提倡的“取势、明道、优术”学习宗旨印象尤深。
学之愈多,品之愈深,也愈觉其之于治企的妙用。
势,《辞海》释意是位置的差距,由高俯低谓之势。
也作格局之讲。
范仲淹咏瀑布诗云“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无一字说势,但说的就是势;李白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说的也是势;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讲的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大格局;诸葛孔明草堂纵论三分天下,分析的是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态势。
当今竞争经济社会中的企业取势,讲的是公司战略。
在纷繁复杂的格局中,只有站的高,取势高,才能有高远的战略、高蹈的格局、高明的谋略、高级的队伍。
唐太宗《帝范》卷四语“取法乎上,仅得为中;取法乎中,故为其下。
”再好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打折扣,可见取势之重要性了。
道,即事物的发生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建立对道所蕴含精髓的理解和诠释上,道家之说一以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
古人所谓得道,其实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我们的东瀛邻人拿来之后更是推崇备至,以花道、剑道、茶道、武士道等等日常行为来承载了对世间万物和宇宙的理解及解释,也算是得道了。
术,是解题的方法。
如果说道是世界观的话,术所代表的应该是方法论了。
近代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而被动挨打,人们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了中国,于是乎有了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认为是术的失败,希望在传统中国道的基础上对西方的富国强民之术全面“拿来主义”。
其实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旧中国是势、道、术的全面落后,只不过在术的层面表现的更充分罢了。
势之于公司,讲的是公司的战略。
只有对公司面临的大环境和背景充分了解,对所处的行业充分了解,对自身基本条件充分了解,才有可能制定出合乎实际、能够引领公司前进的战略。
反之,不切实际的战略只能带来公司资源的浪费,贻误发展的机会,严重的会使企业走向深渊。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周敦颐《通书》第十一讲冯学成“天下,势而已矣。
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
识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
天乎?人也,何尤!”(周敦颐《通书·势第二十七章》)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势是对几而言。
几,在前面已对此谈论了很多,“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几微故幽”。
我们要善于识几,商机、战机、杀机、危机等。
只有识几,才能够在一定的状态下成为势。
势由几而来,君子独善其身是识几,兼济天下是势。
势的力量和影响与几就完全不同了。
先秦时期,有法家,有术家,还有势家。
法、术、势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法是政策法律,是公开的;术,是隐蔽的,策略性的;在法和术之间就是势,它似公开似隐蔽,似有形似无形,可以感觉,但是说不清、道不明。
势,有声势、气势、形势等,有着与几不同的影响力。
若懂法术而不懂势,那么其懂法术的层次也就不可能高了。
“天下,势而已矣”,短短几字,但其涵义太深、太广。
什么叫天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就叫天下。
势而已矣,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我们如何知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我们自身之中,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左右我们的工作,左右我们的生活,左右我们的身心。
可能大家在这点上并不是很敏感,发现不到,感觉不到。
也许身处紧张的局势中,就会有所悟。
所以,我们应该要培养对势的敏感性。
“势,轻重也”。
我们谈势,要明白势的质和量是什么。
质和量并不好论述,周敦颐在这里用轻和重来比喻。
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去形象地感觉势的轻重,只有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才可以感受到。
股市中的牛市、熊市,说穿了还是一个势,也要各人自己去感觉、去把握。
居于其位的人就对势非常敏感,不居其位的人,就觉无所谓了。
下一句“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我们看黄河之水天上来,要想其倒流回青藏高原,是不可能的事。
形势和水一样,是由上而下的,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是很难反回的。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此句和前句的关系是什么?对势要识其重,若不识,侵犯其锋,就有可能落在刀口上。
为人处世的道与术

为人处世的道与术
人类社会是由人们组成的,所以为人处世的道与术十分重要。
道是指人们的处世原则,而术则是指人们的处世技巧。
首先,为人处世的道要以真、善、美为基础。
真是指要诚实守信,不说谎、不欺骗;善是指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美则是指要有良好的品德、有礼貌、有修养。
这些道德原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为人处世的术也很重要。
首先要学会与人沟通,要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要随意批评或指责别人。
其次,要学会掌握人际关系,要学会交朋友、交际往来,要懂得如何保持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有自己的底线、原则,不被他人侵害。
总之,为人处世的道与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和技巧,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寥寥八个字,愚钝如我,却实在是花了太长时间才真正的“懂得”的。
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懂得”,而不是“知道”。
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记不得准确的表述,大意是说:愚钝的人,总是要从自己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而智慧者,往往能从别人的得失中感悟,并缩短自己弯路的过程。
我也曾是这种言论的拥趸,并自诩了好多年。
从懂事开始,我便始被认为是聪慧一族,因为无论是什么东西,我总是大多能比别人上手的速度快、领悟的程度深,学习、运动、工作、对新生和突发事物的理解,无不如此。
于是,在亲属、朋友的一片赞誉声中,众口铄金下的常人思维惯性导致了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习惯于将自己区别于常人,现在想来,着实可笑。
在投资投机的道路上,一晃16个年头走过,人终于了解,“知道”只是一个智力和悟性的范畴,“知道”距离“懂得”实在千万里之遥,但有时也仅仅页纸之薄,晋升到真正觉悟、“懂得”的层级,以我而言,竟全部需要自己的成败得失,借不得任何外力。
“顺势而为”,是众所周知的交易格言,我自然也从入行之初就“知道”了。
但是,真正觉悟其中深意,做到“懂得”、深信、并坚持执行,却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
原因何在?只因我太聪明,一直愚蠢的以为自己太聪明。
之前很长时间,总是因为自己有过很多次对不同品种顶底接近完美的预测和交易经历,就片面的认定自己聪明过常人,甚至聪明过市场。
于是,在大多数顺势而为的交易之余,总还是偶有逆势之举。
原因决不是虚荣的为了哗众取宠或者要显得特立独行,而是就是愚蠢的觉得自己聪明,可以做到。
这就是“知道”和“懂得”的差别。
结果是,一次逆势的错误中,只要一次,因为感性战胜理性导致的没有纪律保护,
市场就将你打回原型。
只是“知道”,却不觉悟,自不“懂得”,这次躲过了,总有一次躲不过,最终结局不会改变,发生的时间早晚而已。
经历不多的投资人会对此不解,逆势错了也不要紧啊?坚持止损纪律不就行了?而所有有多年经历的老投资人却都会了解,在这只是知道而不懂得的层级,一切的法家之御都没有绝对效用。
你设定的东西,你同样可以更改,规则人定之,人亦可改之;即使有人监督执行,只要不建立在法人行为下的法律强制监督下,你的权威仍然会将这种监督践踏得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人有能力向你的权威挑战,也没有人愿意承担不按照你的意愿更改,而可能带来的一旦错误的责任。
贪婪恐惧是人性,期望侥幸是人性,不愿意轻易承认错误更是聪明者、自负者的共性特征,历史的进程告诉了我们很多:
1,股神巴菲特近日宣布,在本次金融风暴中,证券投资部分的损失约为136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过去一年自己在股票方面的损失超过了整体投资的30%,从现在的市况看,应该又超过了这个比率。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估价格与价值的乖离,但事实是他不但从来不看重趋势,也不在意趋势,表现行为即是逆势买入,所以我之前有“如果金融危机转化为类似1929年的大衰退,巴菲特也可能晚节不保”之说。
2,海龟法则的创始人理查德丹尼斯,其管理基金十几年的平均收益,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无人可比,所有基金经理都以其为师、为楷模,无人可望其项背,但1985年一次大的逆势无纪律行为,一次其自行制定后又被其强行修改的止损比率和逆势加仓,导致了基金下破50%亏损限制被予以摘牌,他也因此结束了他的投资投机生涯,退而从政。
3,十九世纪初最声名显赫的投资客杰西里费弗,四起四落,他的空头交易一度将影响到美国衰退的时间,其交易影响力可见一斑。
他的«股票做手回忆录»更始终为我钟爱。
但最后,正是他自己再一次的逆势交易,并违反了他在他的书里一再强调的交易规则和纪律,导致他在最后一次破产后吞枪自尽。
许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负债规模而自杀,但我想他的自杀一定与人的理性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战胜感性而失望有关。
4,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逆势抄底,结果破产。
5,巴菲特另一个老师费雪,虽然预见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在下跌中逆势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一蹶不振。
6,大鳄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逆势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
当时,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当年损失了32%。
7,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当初从台湾股市1000多点进入一直做到10000点,然后把股票全部抛掉,完成巨额盈利,并坚持握有现金。
后来台股上冲到12000点之上后开始下跌,当跌到7000点时,她认为进入合理价值投资区间便满仓逆势买入,结果后来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乌有。
8,香港业内名人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灾前1200点看空,结果差点被公司解雇。
1973年港股达到1773点后大幅下跌,老曹因躲过大熊自然信心百倍,遂在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点后认为可以捞底,拿全部积蓄50万港币结合融
资逆势抄底,全仓买入和记洋行。
当时该蓝筹股已从1973年股市泡沫的高点43块跌到5.8元,看似很低了。
但后来5个月,港股再度跌至150点附近,和记洋行更是跌至1.1元,老曹无奈斩仓,亏损80%以上。
他们无疑都是聪慧有加之人,对交易的铁律也全都“知道”,却都没有能够真正“懂得”,更不知道在自己的绝对权威下,如何用法律形式来进行法家之御,来约束自己、控制风险、控制感性,去“做到”,失败的结局自是必然。
如何确定趋势,是一个“术”的范畴,是建立在大量统计基础上的概率结论。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