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初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及特质——基于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视角

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教育科学E ducat i on Sci enceFeb,2013V01.29N o.121世纪初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及特质*——基于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视角王国辉(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暨田家炳教育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
因此,推进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下放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
犬山市的以自律性为前提的民主发展模式、土佐市的共同参加模式和东京都的市场本位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颇具特色,使21.甘纪初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实质性进展。
【赉键词]日本;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基础教育改革;模式七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13)01—0072—05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化改革可以说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教育改革的潮流,它重在提高学校内外部的权力平衡与机制盘活,以及促进教育的民主与效率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
因此,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布的《关于今后的地方教育行政方式》(1998年9月,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报告中,下放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推进教育的分权改革成为其明确目标。
由此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化的改革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中爱知县犬山市、高知县土佐市和东京都等的颇具特色的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走在了日本教育改革的前列。
关于日本的教育分权化问题,目前在我国对其改革的实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的研究还没看到。
因此,本文在把握新世纪日本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化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爱知县犬山市、高知县土佐市和东京都为代表,对新世纪教育行政地方分权背景下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模式及特质加以探讨,以把握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及其特点。
简评当代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弹性化政策。 ()根 据 《 3 教育公务 员特例法 》 的部 分修改 条款规定 ,从 2 0 4月 2 起对现职教 师创设研 究生院 00年 11 3 研修休假制度。 ( )根据 < 于地方教 育行政组 织及运 营 4 关 法律》 的修改条款 ,从 20 年 6 2 01 月 9日起对涉 嫌 “ 指导力
维普资讯
20 O6年 7 月 第 7 期
J l 20 uy.0 6 No .7
简 评 当代 日本基 础 教 育 改革
朴正 龙
( 东北 电力 大学 外国语 学院 ,吉林 121) 302
( 摘 要】 日 本的基础教育经过 了二战后的一 系列改单,实现 了教育 民主化和公平教 育,对 日本经济 的腾 飞发
(r ) e n y aa a e o e f m i f dm n l uao ,w c nhs rr dro a et ctn h hhst e i s pf wr wt a 7 el pf m e r n u n ae d i i a g e o d h
社会 和经济所存在的结构与制度性障碍凸显在教育层面 上。 比如 ,学 生学习欲望低 下 、逃学 、校 内暴力 和欺负学 生现 象、考试 竞争带来的负 面效应 、家庭 和社 区教 育能力 下降 等。为解决 日本基础教 育所存在 的诸多 问题 ,日本 政府和
情 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过 教育改 革。 18 94年设立 临时教育 审
[ yw rs f dm n l u tn ece eu tnadt i n ;n Ul u tn Ke od ] u a et ci ;t hr ci a g l n e ci n ae a o d a a o n rn d i  ̄ ao d [ 中图分类号]G 1 [ 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02 20 )0 —09 —0 08 8 1【06 7 18 2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作者:徐永祥初礼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4期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34-02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
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
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
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
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
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
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
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原有的三个领域并行的一个领域。
学校周五日制的实行必将使课时减少。
总课时约削减70 课时,教学内容削减了30 %。
为了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学校周五日制,课程审议会的报告要求各学校进一步精选学校活动,适当实行短课时教学。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

42成长ROWTH专业G育儿等家务技能、持家知识为主的“家庭科”课程。
旨在达到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终极目标。
而日本当时正值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希望以家政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通过贤妻良母培养效忠国家并能与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伍的新一代国民。
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投降,废除了战前日本天皇专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民主、自由和地方分权等教育理念,确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新体制,对日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重建。
改革之后设置了中小学的现代家政教育学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建设民主平等的家庭,进而培养在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教育变革,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家政基础教育在这三次改革中也不断地整合、发展,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为了学习和赶超西方,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发展教育,模仿欧美的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家政教育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被引入。
在西方,家政教育首先由美国开始,在1880—1890年10年间,为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国民的生存技能,培养国民当家理财、操持家务的能力,以女生为教育对象,最初在初中,继而发展到公立小学,设立以裁缝、烹饪、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May 2016成长专业家庭服务生学“家庭”。
这一时期的家政教育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和家庭。
过去高中阶段家政课程为选修,该时期实行女生必修制度。
作为女生必修的家庭基础,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保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简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由初创时期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民主家庭为宗旨、男女共学必修、专注于普通教育的学科,转变为以科学主义为向导、以养成家庭经营技能为宗旨、男女分设、倾向于职业定向教育的学科。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日本中学教育的方法
日本大力发展电化教育; 日本认为规模太大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故而减少大规模 的学校,发展中等规模的学校。
日本的教师
一、教师的许可证、培养与进修 二、校长、教导主任、教员的职务
日本的学生
根据日本宪法,日本国民有使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 育的义务。保护人必须把6-12岁的儿童送到小学,把1315岁的少年送到初中上学。
3.教师评价制度的导入 教师评价制度的导入是日本对教师教育进行改革的一大 举措,京都府在2000年4月导入了教师人事考勤制度,实 施“根据个人能力和业绩进行人事考评”的措施,即实行 以“自我评价”、“业务评价”及“人事考评”三项评价 相综合的教师评价制度。 4.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战后的日本奉行“重经济、 轻军备”路线,重点发展经济,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 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合4.91万亿美元。截 至2009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为1.049万亿美元。至2008 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达10185亿美元,为世界第二;拥 有约2.5万亿美元海外资产,连续十多年为世界最大债权 国。
日 本 一、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学制政策的改革 1.建立新型高中 2.推进初中和高中一贯制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1.重视道德教育课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2.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权限,设置“综合学习时间” (三)教师教育及研修制度的改革 1.教师准入门槛提高和资格证书长期化 2.教师研修制度升格 (1)对新任教师的 “初任者研修制度” (2)对现职教 师的长期研修:
日本教育概况
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约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 日本学校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四个阶段,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 学4年、大专2年至3年,其中小学到初中为9年义务教育。
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引进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并通过立法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单轨新学六三、三四制,即小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3年,大学四年,并实行9年义务教育,使战后日本教育步入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调整学校结构,加强理工科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把以往教育重视经济的价值取向转变为强调丰富人文精神,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并突出了教育的灵活性、个性化和特色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现代的社会问题是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孩子的出生率降低,青少年人口比例减少,这使得学校和家庭有能力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
社会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成为时代必然的要求。
日本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偏重知识的量,忽视身心的培养;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自我约束的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爱心。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期待着教育能发挥出强有力的作用。
新世纪初的课程改革日本学校的学习内容是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进行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基本上是每十年修订一次,1989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面有了新的进展,1998年12月文部省第七次发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
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关心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通过课内课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愉快地成长,满足学生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是学生理解他人,获得尊重、体验自身价值。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日本文部省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需要的是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有自学精神的人。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是知识和创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

的事物的丰富人性 。为能使儿童茁壮成长 , 能力 。具有在泛滥的信息中选择真正对自己
当然 ,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将这 必要的信息 ,独立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是‘生
些素质与能力称之为能在今后变化激烈的社 存能力’的重要要素 。”
会里‘生存的能力’,我们认为均衡地培养这
“其次 ‘, 生存能力’不仅仅是理性的判断
要求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 51 初高一贯制教育的课程编制 近年 ,日本一直在探索初高一贯制学校
的建设 。推行 6 年一贯的中等教育是为了创 造一个宽松 、安定的学校生活 ,实行 6 年一贯 的有计划的 、持续的课程 ,以发展学生个性 , 发现学生才能 。6 年一贯的有计划的 、持续 的课程的目的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 能力的培养外 ,应引入自然和社会的体验性 学习 ,展开丰富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初高一 贯学校能适应学生的特点 ,编制多样的 、可选 择的 、有特色的课程 ,6 年一贯课程上的主要 措施是 ,前期 (初中阶段) :放宽选修课的课时 上限 ;在各学年必修课的一定课时内 (每学年 70 课时) ,用选修课方式替代 。后期 (高中阶 段) :放宽“其他科目”的学分的上限 (原为 20 学分) 。并且“其他科目”的选定可以由学校 独立来决定 ,最大可以达 30 学分 。根据上述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初高一贯学校在选修科 目的种类 、数目 ,以及学校设定的学科科目 、 学分数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即在课程编制和 实施上可有较大的自主权 。
来评价人 。这种异化了的学习造成了学习者 发展上的障碍 ,造成了精神上 (人格上 、心理 上) 的自我分裂 。这是关及现代这一时代状 态的问题 。〔3〕在日本社会里 , 一方面 “, 过度 的考试竞争”继续激化 ; 另一方面 “, 欺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次基础教育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 设想来自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 教审”)的报告。
,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实施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 教育,高中学校学制比较多样化,其主要类型有:
全日制:修业年限为3年 通信制:修业年限为3年以上 定时制:修业年限为3年以上,其课程安排形式 有日间部和夜间部两种形式,夜间部占多数 从1993年开始,日本的全日制课程实行学分制。
2.分流制
分流制是日本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内容。在日本,从 初中向高中分流的方式有两种:
❖ 日本基础教育学制系 统基本和我国相似, 由小学教育、初中教 育、高中教育三部分 组成。
(一)学校教育制度
日本采取的是“633 制”,即小学6年、初中3 年、高中3年,其中前九 年为义务教育。在学期设 置上日本每学年分为三个 学期,一般每年4月份入 学,3月份毕业。义务的 履行受到国家的督促,对 不履行义务者将被处以罚 款。在日本,国立或公立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收学费。
1.基本制度
(1)义务教育学校
在日本义务教育中,“学习指导要领”占有重 要地位,它是制定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决 定着日本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各学年的授课内容。
在日本义务教育学校中,公立学校是其主体, 全日制是其基本形式,所有日本公民必须严格执行 国家义务教育方面的相关规定。
(2)高中学校
日本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
日本历史的三次教育革命
❖第一次基础教育革命:明治维新开始至二 战结束——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建立
❖第二次基础教育革命:二战后至六十年代 末——日本民主主义教育体制建立
❖第三次基础教育革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至今——追求个性化教育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代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二、第一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 三、第二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 四、第三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当代) 五、当代日本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 六、当代日本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七、改革方向与趋势 八、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 •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 •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 •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 •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 •既勇敢而又懦怯; •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 活方式;
————《菊与刀》
双重性格的民族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日本人的两面性,由于反 差太强烈而给人特别深的印象。大到国际关系、民 族感情,小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细小习惯,日 本人处处显出他们性格中顽强的两面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第一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
(一)《学制》时期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从1872年8月至1878年是以《学制》为依据实 施教育的时期,因而称之为《学制》期,这一时期 是日本小学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创始期。
1.体制:《学制》在体制上参考了西方各国, 包括法、德、荷、英、美、俄等国家的学制。主要 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划一性 和强制性。
经济强国的文化大国梦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日本及其教育概况
❖ 日本地处亚洲东部,呈 南北走向的狭长岛国, 地域窄小,人口稠密, 资源贫乏。
❖ 为弥补自然资源不足、 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 展,日本政府的一贯作 法就是通过教育来提高 国民素质。日本社会的 发展与其历史上几次成 功的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2.日本地方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
日本对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 育体制,除私立学校外,义务教育主要由都道府县 和市町村负责建设管理,高中全部由县教委直接管 理,高中校长由县教育委员会直接任命。日本对地 方基础教育的管理方式是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
日本历史的三次教育革命
❖ 第一次基础教育革命:始于1872年8月(明治5年) 《学制》的颁布,至二战结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对传统教育体制进 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
二、第一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
(一)《学制》时期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1.体制 2.指导思想 3.课程
(二)《教育令》时期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1.第一次修改 2第二次修改
(三)《学校令》时期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1. 《小学令》时期 2.《再改正小学令》时期 3.《中学校令》时期
(四)《国民教育令》时期的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1.背景 2.教育基本政策 3.课程
一、当代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一)学校教育制度
1.基本制度
(1)义务教育学校 (2)高中学校
2.分流制 (二)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1.日本中央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 2.日本地方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
一、当代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推 进,当代日本基础教 育学制受欧美国家, 尤其是美国的影响较 深。
• 一个是中央教育行管理体制,一个是地方教育 行政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型
中央与地方教育 行政管理机构之 间是指导与合作 的关系
地方分权型 中央与地方权利合作型的体制
1.日本中央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 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 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日本基础教育行政的中央 首长和行政机关。
其一是预选制。所谓“预选制”,即日本学生通过升 入普通高中,最终进入好大学上学的道路。否则,就只能 进入职业高中。
其二是竞争制。对日本学生而言,竞争制就是通过让 所有学生参加最后的高考竞争的方式来升入大学。
(二)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 日本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为一都二府一道,外加 43个县。日本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分为两 个部分:
2.指导思想:第一,功利主义的思想。第二, 实学主义的学问观。第三,教育平等的思想。第四 ,个人负担教育费的原则。
二、第一次改革时期的基础教育
3.课程: 普通小学分为初小高小。
❖ 初小(6-9岁)课程有识字、习字、单词,会话、朗 读、修身、文法、算术、养身法、地理、物理、 体育、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