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8次重大的课程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这一次改革的背景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

改革主要针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农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特点。

这一改革为当时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也存在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这一次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引入了通识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非学科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此外,这次改革还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次改革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这次改革以减负为主要目标,取消了一些繁重的课程和考试内容,提倡课程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一次改革是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和合作精神等。

这次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这次改革是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推动学校各个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教研部唐水明整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

建国以来各次教学改革中教学法及评论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法(一)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

在教学法上,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法的发展指明了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代表教学法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是要求“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而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中最突出的就是干部教育和工农群众教育。

而且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还需要有知识有文化大量干部与工农群众参与,可此时的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文盲的数量不在少数,为了能尽快满足新民主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使他们能在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这一时期的教学法主要以围绕如提高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成人教育为主1北京“工农速成中学”教学法为了加强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教育,大力创办工农速成学校,培养工农出生的知识分子和建设人才。

工农速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干部与产业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在3年时间要修完普通中学6年的基本课程,因此对于这一要求,就要探索如精简课程与教材,改革教学法等。

在这一探索中形成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法。

其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五面:第一,选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行速成教育,那必须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选取了具有本科学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该校上课,并且还有教育部分配的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就使该校迅速形成了一只有学识、有经验、勤奋好学、用于探索的教师队伍。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本文将对自建国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以调整学科为核心,取消了原先的八年制小学和四年制中学教育模式,建立了新的“一二九”学制,即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增加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的教学时间,这一改革为适应新国家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62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手工劳动、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提倡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这次改革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是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次改革着重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次重要调整。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这次改革进行了课程研讨和教材编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归纳在建国以来的5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全面考察这8次课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8次课程改革依据什么标准加以阶段划分,每个阶段该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者们并没有很好地加以讨论。

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据此,笔者以历史环境的变迁和重大教育政策的转变为依据进行阶段的划分,并对每个阶段的课程计划、标准与教材的变革进行厘定。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对这一时期的课程母锲鸬搅酥苯拥闹傅甲饔茫?哟丝?剂宋夜?谝淮慰纬谈母铩?br>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 务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1992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 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第一次将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统一设计, 并且根据各学校学制的不同情况,将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 “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 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 各科课程标准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
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 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 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 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 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修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在选修课中加大了地方和学校的作用。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小结: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育和工农
教育。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建运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