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志书写内涵及其讨论概要

合集下载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同学们,过了一个寒假,不觉开学临近,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大半的课程已经过去了。

我又坐在熟悉的书桌,写作这一节课的讲义。

写作不快也不慢。

因为民族志的写作也帮助我整理过去数年来从事的田野调查、田野报告以及毕业论文。

数年的田野调查还是围绕我的家乡豫北,陆续开展的不同议题的讨论与对话。

从华北村庄的社会结构是什么,到历史与结构的关系,再到历史人类学对事件的展开与文化的阐释。

这一过程是在田野的回访中完成的。

蓦然回首,顿觉岁月蹉跎,而所得甚微。

田野技术与工具也在进步,越来越精美的手工制图,数码相机的应用,笔记本的更新换代,不过看到当年用凤凰相机拍出的胶片照片,因为技术不熟练刚开始一卷胶卷大概要曝光一半,还是感到很亲切。

那时身背相机,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间奔波的情形,又因为连续的雨季在屋子里既烦躁又庆幸(为不出去下田野找到借口)的情形,为何恍若昨日?是否是我们急于赶路,都没有来得及把田野的脚步整理一番,而只看到繁复的文字,凌乱的章法,断章取义的理论。

若是能够总结民族志方法的注意事项或者实践心得,对于凌乱的章法,也是一个较为清晰的呈现。

从起点出发,再从起点出发,民族志的道路能够走多长,相信是没有止境的。

1. 民族志的任务是描述(记录)和解释文化。

2. 如何描述?3. 怎样解释?一、民族志的定义与方法定义:何为民族志?——我们怎么会遇到异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记录异文化?我们该如何记录异文化?生活的“符码化”:生活本身由人类的行为组成,行为本身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短暂性”,转瞬即逝的生活,只有通过“编码”化过程,才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存在。

人类通过文字(符号),将无法持续的文化现象,转换成可以反复体验的符号形式,给了人们经验的可能。

(试比较诗歌、纪实文学、小说、音乐、绘画,对生活世界的符码化过程。

)作为方法的民族志:1.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联系。

2.通过“描述”的方法,使之自我呈现。

3.描述不是漫无目的地叙述,而要意识到经济、政治、生态、习俗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议民族志撰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议民族志撰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议民族志撰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民族志写作的现状民族志写作是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具体场域下的实践。

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写作视角、修辞方法以及理论诉求等都是和人类学学科不断进步和完善相映衬的。

民族志撰写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描述到解释/阐释,再到反思/批判这三个阶段,具体到出发点及实践目地、具体写作方法、修辞、理论诉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第一个阶段以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这两部经典的问世为标志,确立了一种借助于田野作业参与观察而做的民族志撰写传统。

此后一段时期内的民族志虽然试图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平衡主客观,却仍然主要表现为一种单声道的权威性民族志叙述,基本停留在描述性民族志写作方式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以格尔茨、特纳、道格拉斯等人为代表,进入到解释性的民族志写作方式。

区别于前一阶段的“浅描”,格尔茨提出了“深描”的写作方式,认为它是微观层面的解释性研究。

从“深描”的出发点和实践目的看,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主位观追求对文化的准确理解和解释;在具体方法上依据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视角;追求一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而非宏大的理论建构等。

第三个阶段就是反思民族志或实验民族志写作方式。

事实上,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有了人类学文化批判;进入六十年代,列维- 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乔治•布兰蒂尔( Georges Balandier )的《迷茫的非洲》等作品的出现,开始了民族志写作方式向批判方式的转变;至1986年《写文化一一民族志的政治学和诗学》与《作为文化批判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为分水岭,标志着民族志写作进入一个新的实验阶段,将对民族志文本写作和表述危机的批判和反思推向高潮。

他们注重用主体间性的方式看待他者,用人观的方法研究他者内心世界和文化,用对话的方式“唤起”( evoke)—种可能的现实世界,提出一种新整体观,即“文本- 作者- 读者”为一体的整体观,开启了多声道的对话。

人类学民族志写作模板

人类学民族志写作模板

人类学民族志写作模板
1. 引言
- 介绍研究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 提出研究目的和方法
2. 研究背景
- 概述该民族/文化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 解释为什么选择研究该民族/文化
3. 研究方法
- 详细描述研究方法,例如参与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以及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描述数据收集的过程和工具
- 分析数据并提取关键主题和模式
- 结合理论框架对数据进行解读和解释
5. 社会结构与组织
- 分析该民族/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 探讨族群关系、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6. 信仰与价值观
- 探讨该民族/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
- 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7. 社会变迁与挑战
- 描述该民族/文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迁
- 分析这些变迁对该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8. 结论
- 总结研究发现和观察结果
- 回顾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9. 参考文献
- 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和资料。

民族志反思 -回复

民族志反思 -回复

民族志反思-回复“民族志反思”是对人类民族现象的思考和审视。

本文将从民族志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反思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逐步回答。

首先,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是一门学科,研究人类各个民族的成因、形态、演变以及相互关系。

民族志起源于19世纪,以社会学家弗兰茨·鲁道夫·海德格尔为代表。

他强调每一个独特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宗教、价值观等特征,并认为这些特征是民族自身发展和维系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民族志反思的特点和意义。

民族志反思通常发生在研究者对其所研究的民族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

这种反思往往是对传统民族志研究的质疑,以及对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的反思。

民族志反思的意义在于拓宽我们对民族现象的认知,促进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继续深入探讨民族志反思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民族志的典型特征。

首先,民族志是一门深入的研究,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来获取数据。

其次,民族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最后,民族志是一门文化相对主义的学科,即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民族。

在民族志反思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当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

首先,他们应该反思传统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和观点是否具有局限性。

例如,以往的民族志研究往往将某个民族的特征简单地归类和概述,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研究者还需要反思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和立场,是否存在偏见和假设。

他们应该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去研究和解读民族现象,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最后,研究者应该关注民族志研究对民族文化保护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

民族志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描述,更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民族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导。

总之,民族志反思是对人类民族现象的一种探索和思考。

通过对民族志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反思的意义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志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考研面试民族志写作

考研面试民族志写作

考研面试民族志写作考研面试中,民族志写作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民族志写作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进行研究和描述的一种学术方法和文学形式。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民族志写作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通过民族志写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从而增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写作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对于他者的偏见和误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民族志写作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民族志的写作,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和分析某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这种写作形式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等工作,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

此外,民族志写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

通过将对民族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表达,民族志作品可以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民族志作品常常以故事化的方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这种写作形式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叙事能力,以展现出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总结而言,民族志写作在考研面试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文学创作形式。

通过民族志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民族志写作也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以及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叙事能力。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一、“书写之椽”:一种民族志表述的反思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但是,民族志无论作为一种学科的原则,还是调查的方法,抑或是人类学家书写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人类学家都有着不同的主张,这也构成了人类学重要的历史内容。

古典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代表作《金枝》中,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古罗马狄安娜的神话原型在意大利尼米湖地区的仪式叙事:在当地庙宇有一棵神圣树,便是传说中的“金枝”。

它由获得“森林之王”称号的祭司守护着,任何觊觎者若能在与祭司的争斗中杀死他,便可得到祭司之位和“森林之王”的称号。

所以,它便成了“决定命运的金枝”。

这一神话叙事不仅经历了从克里特到意大利半岛的地理迁移,也经过了不同国家、族群长时间传承的变化;然而,其原始基型仍属神话的叙事范畴,即它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神话传说式的叙事类型来解释祭祀仪式的起源。

弗雷泽以此神话仪式为原点,从世界各地同类型的口述和文献资料的比较中发现了巫术和宗教的规则与原则,即著名的“相似律”与“接触律”,它们同属于“交感巫术”范畴。

毫无疑问,《金枝》是一部伟大的人类学作品,在很长的时间里,它在“民族志”的概念和叙事范式的讨论中既受推崇,也受质疑。

这一切都与民族志在不同时代所遵循的原则有关。

民族志作品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和“商标”已属共识。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性“参与观察”,即所谓“田野调查”;第二,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志表述主要体现为“文字文本”,即“志”的书写记录。

众所周知,传统的民族志素以“科学”为圭臬和标榜。

早在19世纪的初、中叶,人类学就被置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被称为“人的科学”。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除了确立“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原则外,更对民族志方法(诸如搜集和获取材料上“无可置疑的科学价值”)进行了规定,并区分了不同学科在“科学程度”上的差异。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写作
阅读
写作
方法
文本
研究
包括
阅读
民族志
民族志 分析
读者
人类学家
人类学
技巧
对象
资料
指南
人类学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内容摘要
在内容上,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包括民族 志的定义、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民族志文本的结构和特点等。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民 族志描述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言行举止、如何选择和整理资料、如何 用文字生动地呈现研究对象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点等。第三部分则深入探讨了民族志分析和解释 的方法,包括如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如何挖掘研究对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 能,以及如何对民族志文本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等。
目录分析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是一本系统介绍人类学民族志写作方 法的书籍。通过对该书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框 架和要点,以及人类学家在民族志写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呈现方式。
从整体上看,该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导言”、“民族志写作的核心要素”、“民族志文本的构成”、“观察与参 与观察”、“写作者的身份与伦理”、“结语”。这六个部分相互,共同构成 了民族志写作的整体框架。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吸引:民族志不仅是记录和描述,更 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这使我想到了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项民族志研究。当时, 我深入到某个偏远地区,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俗、 信仰等。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族志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让 我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让我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民族志的思考与启示——读《写文化》

民族志的思考与启示——读《写文化》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的撰写出现了质疑科学与权威的声音,进入了反思时代。

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多声道叙事民族志、“写文化”之后民族志多维发展新样态出发,对当下民族志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民族志的撰写需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借鉴现代科学的发展,丰富民族志的叙事方式与内容,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以开拓民族志发展的新路径。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简称《写文化》)是一部由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E•马库斯联合主编发表的论文集。

这本书的出版在人类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争论,且享有“人类学思想的分水岭”之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一、三个时代对民族志书写的启示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的,不成体系的写作。

例如记述古代志怪的《山海经》,再如偏重历史型的著作《二十四史》,这部著作并不是由哪位皇帝要求编纂的,而是作者出于兴趣和一种记录的心态将其收纳。

在西方,最早的民族志可追溯到希罗多德的《历史》。

他们或记录史实,或记录奇闻轶事。

虽然那时还没有民族志的概念,但内容和方法已趋近于民族志[1]。

第二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家撰写民族志的“科学性”时代。

这个时代的民族志因客观而成立,摒弃了源于路过,遭遇,旁观,信手拈来的随意获取资料的方式,而是以一种专业规范,科学态度引导的参与观察来进行调查。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著作。

他强调人类学家要融入调查对象的社会,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学习当地人的语言,并从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文化,这种调查方式是其所倡导的民族志范式标准[2]。

第三个民族志发展时代是基于批判而产生的反思时代。

民族志研究处于一个反思的审查维度之中。

如1977年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强调将民族志资料与个人参与观察的辩证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用民族志的方式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将以前未曾展露在读者眼前的田野作业的过程,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文字叙述出来,这种创新的研究手法开启了民族志的反思之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當代民族志書寫內涵及其討論—學科史與方法論的思考一、民族志的學科屬性與特色二、Characteristics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es :1. Anthropologists travel to the location of the people that they wish tostudy.2. Anthropologist’s entire person is used as the primary instrument ofresearch.-Subjectivity, objectivity, homogeneity, heterogeneity3. Continual cross-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4.Set the parameters for anthropologist’s job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pproach.-Like Charles Darwin, ecology, geologyMarion Lundy Dobbert,Ethnographic Research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2. pp.5-11.※The Past,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 h?-如何面對「過去」、「歷史」與「史學」?1. 民族史(ethnohistory)2. 歷史人類學(historical anthropology)3. 歷史民族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參考文獻:1. 黃應貴,〈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會合: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收入氏著,《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91,頁295-334。

2.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頁11-29。

3. Emiko Ohnuki-Tierney 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Approach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25.“Introduction: The Historicization of Anthropology” by EmikoOhnuki-Tierney1. Anthropologists travel to the location of the people that they wish to study.◎西方人類學所說的“being there”(到點研究)與“waddling in”(實際投入)A. 如同C. Geertz所說:“最起碼要比旅遊描寫和土地登記書的內容來的嚴謹些;要有忍受一定程度的寂寞、隱私侵犯以及肉體不適的意志;是對於(自己)特殊的成長過程與無法解釋的熱誠的一種疏解之道;也是培養忍受外界自然無心的羞辱以及投入大海撈針式研究所需要的耐心的一種過程。

”-Clifford Geertz, 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s as Author.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23-24.B. 問題意識:1.、傳統西方人類學與研究物件之間的「空間性」與「文化性」的差異,會出現在中國人研究中國漢人社會或少數民族社會現象中嗎?如果有,依程度不同,我們如何看待並進行這種「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研究?如果沒有,我們如何面對並投入這類「同質型」(homogeneity)的研究?2.、如何「選點」?(1)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最重要的構思點(2)已有前人從事過田野研究的場域:對於時間差距、以及研究深度、主題與「社區」範圍的差異性和重疊性的自我評估(3)從來沒有人從事過田野研究的場域:對於研究主題的代表性和研究成果呈現的結合意義的自我衡量(4)個人際遇所產生的「優勢」考慮C. 參考文獻:1. (美)古塔、弗格森編著,駱建健、袁同凱、郭立新譯,《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線與基礎》(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Akhil Gupta and James Ferguson, 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Boundaries andGrounds of a Field Sci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Berkeley Press, 1997.2. John H. Stanfield II and Rutledge M. Dennis ed., Race and Ethnicity in Research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1993.3. (英)Ann Gray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文化生活》(台北:韋伯文化,2008)2. Anthropologist’s entire person is used as the primary instrument of Research◎人類學/民族學的「田野典範」(paradigm in field work)-如何從「民族學史」中理解田野與民族志寫作的重要互動意義1. 西方人類學/民族學史(含日本、蘇聯)2.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史(民國時期、台灣與中國大陸)3. 從傳統「民族志學」到當代人類學/民族學4. 人類學:文化現象及其模式呈現的詮釋5. 民族學:族群/民族現象及其發展意義的解析6. 當代「田野」實踐的意義及其反思7. 田野倫理問題的重要性與自我要求8. 「東方主義」(Orientalism)現象的認識與反省※Edward Sai d:《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遮蔽的(採訪)伊斯蘭》、《知識份子論》、《鄉關何處》(Out of Places)◎參考資料:1. 台灣與中國大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史與述評,參閱本學期初所發的〈中國民族學研究史、研究評論〉、〈台灣地區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史、研究評論〉兩份書目2. 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民81。

3. Adam Kuper著,賈士蘅譯,《英國社會人類學》(Anthropology andAnthropologist: 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7。

4. George W. Stocking, Jr. ed., Observers Observed: Essays on EthnographicFieldwork.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3.5. George W. Stocking, Jr. ed.,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and Other essays in theHistory of Anthropology.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2. ◎田野工作者的角色認定-研究者「自我的身份」與「他者的視野」1、「自身經驗」的投射與體會(1)自我文化和族群屬性的反思(2)個人價值觀和群己關係的體認(3)學習經驗和學科訓練的型塑(4)職業參與和社會歷練的影響2、「在地經驗」的認知與建構(1)釐清研究者「他者」的角色特徵和自覺性(2)分辨研究物件「展演」內容的原生性和建構性(3)歸納田野資訊「學科屬性」的內涵和意義(4)規劃民族志書寫「問題意識」的導向和分析架構◎西方學界對於「經典式」、「科學式」的民族志的批評與反思1. 美國人類學:◎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ed.,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甲、文本(text、discourse、narrative)研究的吊詭:*「詩意式」(Poetics)的迷境-書寫(writing、literary)與文化的「事實」:虛構、建構或具體描述?人類學家是在收集文本還是「製造」(making)文本?*「政治式」(Politics)的困境-“Ethnography is actively situated between powerful systemsof meaning”-by James Clifford乙、跨學科訓練(學科整合研究,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當代人類學的學理(紀律,discipline)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呈現?*以人類學的歷史學化(historicization of Anthropology)與歷史學的人類學化(anthropologization of history)為例*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及其反思2. 英國社會學:◎Martyn Hammersley,What’s Wrong with Ethnography?London: Routledge, 1992.※The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 (1995)甲、民族志: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再現(representation)或建構(construction)?乙、民族志無法深入的部份:研究成果與政策的矛盾丙、質性(Qualitative)與量化(Quantitative)方法的抉擇與互動※Chapter 4:“By What Criteria should Ethnographic Research beJudged?”甲、民族志呈現「架構」(framework)的共通的標準:1. A generic conceptual framework2. A novel framework of concepts3. An elaborated framework of concepts4. An eventful framework5. A framework interpenetrated with the empiricalmaterials乙、「正當性」(validity):Ex. 準確(plausibility)與可信(credibility)丙、「相關性」(relevant):Ex. 主題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topics)、書寫文獻的運用(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當代台灣‧中國大陸民族學‧人類學的自省與反思1. 田野、民族志書寫的典範意義,諸如「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文本」(text)描述與分析等研究取向,在中國民族學發展史中的檢視與再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