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族志教学材料

合集下载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

【专题名称】民族问题研究【专题号】D5【复印期号】2008年04期【原文出处】《卫拉特研究》(乌鲁木齐)2007年4期第35~43页【作者简介】[蒙古]S.巴达姆哈坦(S. Badamkhatan, 1934-1998),蒙古国著名民族学家,著有《库斯古勒的达尔扈特部落》等民族学经典著作。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281(2007)04-0035-09Ethnography(民族志)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人的学问”。

早期的某一国家或部族与附近其他人民建立联系时,以研究、认识他们为目的派遣外交使节或专员去研究其日常生活,这就是民族志研究的起源。

因此民族志的产生条件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需要密切相关。

民族志研究与地理大发现有关,并从那时开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对亚、美、澳、非洲殖民地和其他落后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结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大量研究,对民族志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那时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执行殖民主义统治政策的重要手段。

即使在现代,英美国家从事民族志研究的反动学者,作为帝国主义的奴仆,在推行殖民政策的部门和地区担任职务,企图传播有害的思想。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志研究与资本主义民族志研究在原则和意识形态上有根本区别。

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民族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世界上诸多部族、民族文化的全部形式,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起源、历史分布、居住形态、相互联系等。

民族志的根本材料是人民。

从这一点上讲,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民族志研究,就不能正确认识和研究人民的历史。

即使在文献史料中有人民历史和生活的记载,也是不充分的甚至是错误的。

这也反映了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我国,虽然可以说在过去还从未开展过民族志研究,但国内外学者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关于人民文化和生活的记载,因此我国历史三卷本①的编撰,也需要民族志研究的材料。

我国的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基本方向:1.研究我国境内民族部族的现代生活,进而认识过去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民族志与田野工作

民族志与田野工作

民族誌與田野工作蔡錦昌19990507;20010911;20071215;200908292.0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的特色在於從事田野工作(fieldwork)。

田野工作的成果則為民族誌(ethnography)。

2.1何謂「田野」?何謂「田野工作」?「田野」(field)的原意是「一塊有寶可挖的野外之地」,是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用語。

第一次大戰之後,「民族誌之父」馬凌諾斯基以他所做過的新畿內亞調查經驗為例,批評以往的民族學研究都是安樂椅上做的書齋研究,或者只是旅行家、探險家、傳教士、殖民官員的玩票之作,不算是專業的社會人類學研究。

馬凌諾斯基提倡走到野外去實地觀察,而且必須以深入浸淫其中的方式來觀察。

(此種「田野」觀念在全球化和後現代的狀況中備受挑戰。

在法國提倡全球化人類學和後現代人類學的歐隋,就有所謂「非地」或「非地方」(non-place)的說法,意即在諸如高速公路、地鐵站、旅館房間、飛機場、超級市場等地方,人就沒有「地方性的」熟悉和歸屬之感,但也不能說人在此只是過客,最後總會回到他的家。

由於「交通」(communication)太發達,在此種「非地方」,人所用的語言符號與其經驗感受之間就會脫節,合不起來。

所謂「異己」和「他者」就不那麼「異」和「他」了,反而只是互為陌生人的孤獨感。

)2.2田野工作與其說是一種「方法」(method),不如說是一種「以研究為宗旨的經驗」(experience for research)。

方法是一套可成文的技術運作規範。

以研究為宗旨的經驗卻是一種視野(vision)探索的活動,研究者以自身意識狀態的轉變作為捕抓研究對象特質的必經過程。

2.21田野工作在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是:一、盡可能親近被研究者,跟他們一起作息,以觀察其整體生活的樣態;二、不但與被研究者建立人情關係,而且還經常談話和一起活動;三、學會當地的語言,達到不依賴翻譯即能聽講自如的地步;四、住在當地一段夠長的時間(絕大多數的民俗都是一年一循環)而且再追蹤觀察一兩次;五、要雅俗不拘、常變皆顧,有形無形兼收,全面地掌握當地生活的結構和脈絡,不預設任何分類的想法,當然更不會只觀察預先分割好的局部現象;六、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自己必須時刻自我反省,調整自己的理解方式,以便更準確地掌握當地人的世界觀。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2)

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2)
3.启发性:我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情感教育:本案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二是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体包括: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涵、特点和历史发展过程。我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案例,如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成效。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调研或实践活动;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四)反思与评价
4.利用课后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教学开始时,我会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丰富多样性。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你们知道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引言:音乐民族志是一门研究音乐与民族关系的学科,通过对音乐和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揭示民族音乐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介绍音乐民族志方法的导论,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

一、研究对象中国传统音乐是音乐民族志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从传统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到宗教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型,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之一是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深入到音乐的发源地或相关社群,观察和记录音乐的演奏形式、演唱方式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了解音乐的本土化特点和社会功能。

4.语境分析:音乐民族志研究常常需要将音乐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音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民族习俗等,揭示音乐与民族的关系和文化内涵。

三、研究价值1.保护传统文化: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了解音乐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制定保护传统音乐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2.丰富文化多样性: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丰富文化多样性,提高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推动文化创新:音乐民族志研究不仅关注传统音乐的保护,也注重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研究音乐民族志,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推动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变革。

结论:音乐民族志是研究音乐与民族关系的学科,通过对音乐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揭示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丰富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创新。

第八章宗教人类学

第八章宗教人类学

• 恩伯夫妇: • 当人们认为,其行为能够强迫超自然以某种特定的而且是预期的方式
行动时,人类学家就把这种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称为巫术。
• 哈维兰(W.A.Haviland) : • 通过求助于某些明确规定的方式,能迫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为善
的或者恶的目的起作用。 • 这是经典人类学的巫术概念。 • 巫术是通过特定的咒语、物件和行为来达到预想效果的信仰和活动。
• 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 • 二者都认定事件的演变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 • 所以它们是可以被准确地被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 • 一切不肯定的、偶然的和意外的因素均被排除在自然进程之外。
• 巫术断定,一切有人格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神,最终总是从属于那 些控制着一切的非人力量。
• 二、宗教的类型 • 杨庆坤:制度化宗教与普化宗教 • 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al):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
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如基督教等。 • 普化宗教(diffused):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
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
• 三、人类学对宗教的不同理解 • 心理学途径: • 以泰勒和弗雷泽为代表。 • 泰勒认为:宗教信仰产生于对梦、神志恍惚状态和死亡这类情况的反
• 2、超自然生物 • 超自然生物又分为两类: • 一是来源于非人类的,如神和精灵; • 二是来源于人类的,如鬼和祖灵。神是非人类起源的超自然生物的主
体,鬼和祖灵是过去曾经是人的超自然生物。
• 在不同的信仰体系中,超自然生物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 有的神灵是严厉的,有的神灵是仁慈的。 •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是与社会生活的特点相关的。 • 有学者提出,超自然生物的人格特点可能与人们培养儿童的方法有关。 • 神人关系是父母子女关系的投影,培养儿童的做企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