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研究浅议

合集下载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通过实地生活经历和调查研究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

而民族志则是指对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他们的社会组织、文化实践、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田野调查与民族志进行浅析。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田野调查常常需要人类学家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从而获取真实和全面的数据。

田野调查要求人类学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在实地调查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获得大量的原始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比较和理论研究。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民族志研究的重点是对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深入了解和描述,例如对他们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分析。

民族志研究通常需要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搜集,从而获取全面和准确的资料。

通过民族志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描绘出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人类学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素材,有力地支持了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

而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帮助人类学家揭示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共同构成了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传统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方法可能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调查对象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混杂等。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文化的学科,而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则是人类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性。

本文将对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田野调查的概念与特点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指人类学家亲自深入到所研究的社会群体中,通过长时间的生活和观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田野调查通常包括对社会组织、生产方式、信仰习俗、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和研究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田野调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野调查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强调亲身经历和实地观察,强调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直接感知和了解。

第二,田野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需要人类学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客观地掌握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

田野调查是一种长期的、深入的研究活动,通常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以便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文化。

二、民族志的概念与内容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是指对某一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全面调查和描述。

民族志通常包括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

民族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

第二,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政治体系、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民族志需要对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语言、文字、艺术、习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了解和探讨该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

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

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宗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重视。

从宗教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习俗、宗教历史以及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宗教民族志研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宗教民族志研究是一种非常丰富、复杂的研究领域。

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研究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法律、习俗等文化中的各种细节,来增加对该民族的了解。

因此,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考虑到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对该民族的整体文化进行了深度的了解。

宗教民族志研究既包含了对于某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也会对该民族社会中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宗教的视角来看,宗教民族志研究主要关注内容是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其中,包括该民族的神、鬼、天使、仙人等众多的神灵信仰。

例如,研究某个民族的天主教信仰,需要对该信仰的历史、教义、礼仪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此外,宗教民族志研究也将关注到该民族的祭祀、祈祷、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诸如赛季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民族志研究也涉及到某个民族的习俗和法律体系。

在某些情况下,习俗和法律都以宗教信仰作为特定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部分穆斯林社区中,降低声音风俗(如聆听和说话的方式)是由宗教信仰决定的。

类似地,有关捐赠和慈善事业的实践也往往与某种宗教信仰有关。

通过研究宗教民族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某个民族的习俗和法律体系以及它们如何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宗教民族志研究可以增加我们对某个民族的全面了解。

当我们理解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和法律体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民族的整体文化和历史。

与此同时,宗教民族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加深文化和宗教交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宗教民族志研究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研究者需要有深入了解某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基础的能力。

浅谈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浅谈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浅谈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自我民族志。

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这种个人叙事对个人亲身经历进行了描述并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了反思性说明。

近年来,自我民族志已成为研究个人与文化问题的首选工具。

本文首先界定了自我民族志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民族志的由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四种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对自我民族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社会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唤起式叙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学术关注。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研究运动的兴起,民族志等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备受诟病。

研究者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民族志(VanManen,1988),突显个性化叙述和表达性说明,试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来表达文化,讨论文化,深化对文化的解读。

这种“唤起式”写作实践被冠名为“自我民族志”(Reed—Danahay,1997)。

本文在揭示自我民族志内涵的基础上,把自我民族志置于质性研究方法发展逻辑中进行思考,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基础、表达方式和优劣进行了探讨。

一、自我民族志的内涵自我民族志学者首先提出了“亲身体验是如何可能的?”的问题:即我的亲身体验如何提供有关我自己的文化、境遇、事件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具体而言:民族志学者如何能够研究她/他自己的文化?(Patton,2002)如果别人不能成为研究对象,我如何研究我自己的群体文化、社区文化、组织文化和文化经验?自我民族志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将自我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上来考察的研究样式和写作形式(Reed—Danahay,1997)。

自我民族志是一种探讨研究者自我生活经验的自传式个人叙事。

正因为如此,自我民族志最初被视为“局内人民族志”(Hayano,1979)。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记录了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作为历史的考察工具,人们对于民族志的真实性常常产生疑问。

本文将探讨民族志的真实性,并分析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限制。

一、民族志的定义与作用民族志是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和描述,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的起源、谱系、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

民族志的编纂和出版对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然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常常引起争议。

一方面,民族志的编纂常常受到时代背景、政治影响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干扰。

有些作者可能存在偏见或误解,导致对于某些民族的描述不准确或片面。

另一方面,民族志的内容可能存在出版者或编者的选择性,对于某些敏感或不合时宜的信息有所隐藏或篡改。

因此,读者在阅读民族志时应保持批判的态度,同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三、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尽管民族志存在真实性的问题,但它仍然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民族志记录和保留了许多无法在其他历史文献中找到的珍贵信息,例如失传的语言、传统技艺和习俗等。

其次,民族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使研究者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审视。

最后,民族志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描述经常与当地传说和口头传统相吻合,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

四、民族志的局限性和拓展虽然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有其价值,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民族志的对象常常是小范围的社群或民族,反映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全貌。

其次,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志收集的局限性,有些民族的信息可能并未得到充分记录,这对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和工具,如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等,扩展对历史的研究角度,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证据。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研究是一门专门研究民族学的学科。

民族志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并为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民族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首先,民族志研究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宗教、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特征是不同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彰显民族个性和独特性的关键要素。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其次,民族志研究还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工等方面的情况。

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交往规则。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社会运行的方式和规律,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外,民族志研究还对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不同民族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特点。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这些经济状况的分析,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最后,民族志研究还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追溯其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民族的历史是其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民族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现实情况。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和评估民族发展的路径和趋势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历史记述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民族志研究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规律,进而为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和民族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这门学科的发展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其核心是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研究。

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研究者亲身走访目标社会的过程,并通过直接参与、观察、记录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文化材料以描绘目标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族志则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结果进行的一份详尽的民族史和民族生活的记录,是记录和描述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其中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都需要在实地走访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摸清目标社会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基础和历史传统等。

只有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记录。

第二,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都强调研究者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地与目标社会直接接触、交流和参与,以取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这种方法不仅善于发掘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和细节,而且也更易于获取完整、真实、准确的历史文化资料。

第三,研究内容。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实地调查所得到的社会文化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以呈现目标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生活。

所不同的是,前者通常侧重于描绘目标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环境等,后者则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深度,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生活风俗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强调研究者需在实地进行调查和记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自身进行慎重思考和审视,在保护人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态度。

总之,田野调查和民族志记录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记录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类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有益的支撑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在乡村社会研究中常常采用的分析性概念都是“社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型社区”。

这种方法传播到中国,就成了所谓的“微型社区研究法”。

王铭铭认为:“一个区域性的范式被认定为人类普同性的范式之后,又被运用到另一个区域性范式的建构之中,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成为中国社区论的实质过程”。

[2] 在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不同的。

前者研究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后者则是研究前工业社会。

而吴文藻和他的学生们认为,芝加哥学派主张的“社区研究法”不仅适合都市社区,也适合中国的乡村社会。

虽然从本质上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19世纪以来又面临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

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学。

要使社会学更细致地反映中国社会,社区研究的办法是值得采纳的。

然而,一般认为,中国的村落是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因此传统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在田野工作范围上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小村落,注重村落社会的“共时性”研究,忽略了村落以外的广大区域社会,而且普遍都是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对村落社会的调查出现了两种新的研究取向:一种是关注“村落社会”之上的集镇(或者说乡镇),另一种是进行多村落的调查。

相关的研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3]二、民族志方法论1、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民族志在方法论上的基础是整体论。

“当我们谈到整体论的时候,固然会描述各个部分如何拼凑在一起(fit together)及其背后的机制。

这机制是来自制度或人的行为,其基础必须是超越现象本身或‘常识’而在理论上是不可化约、有其独立自主性的社会事实。

”[3]因此,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民族志时,不但能够看到对社会文化现象“面面俱到”的“深描”,而且也可以读出从社会事实中抽象而来的“一般性意义”。

比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及其运作的描述,勾画出一个由各项相关要素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并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概括性的理论问题。

2、符号互动论,研究重点在於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质与过程,其基本概念乃是: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藉由象徵的符号(语言、文字、手势、表情)来表达其意念、价值、思想。

而符号的意义随个人与情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释。

理论内涵如下:(一)社会是由其成员在互动中建构的,社会结构是处於动态的过程中,其乃由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微观的社会现象,而非广大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秩序是共识符号的产物,也是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认为知识形成是经由“磋商”的过程而来,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他人所接触的事物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协商而成,而达日常生活的共识与规则。

3、现象学现象学由胡赛尔(E.Husser)所创立,乃二十世纪欧陆的显学之一。

其主张“存而不论”,“回归事象本身”,将主观“放入括弧”,认为要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便需摒除臆测,清楚直接了当地观照我们经验中的基本事物,检视心中所思所想.而民族志研究强调研究时要将所有的“预设”去除,要“放空”自己,让事物呈现出自己最原本的样貌,如此才能客观地掌握现象背后的本质。

4、诠释学诠释学乃海德格(M.Heidgger),高达美(H.Gadamer)的思想,是一门意义诠释的理论或哲学,主要概念在於“精神世界”和“理解”,认为诠释和理解是掌握“意义”不可或缺的方法,主张以同理心,即“拟情理解”去了解别人。

而民族志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进入脉络情景去检视其信念、价值、观点、动机和意义建构,以理解、分析其生活世界,此与诠释学的理念相同。

5、日常语言分析学派此学派受到维根斯坦(L.Wittgenstein)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字词的使用,需视使用的个别情况或脉络,才能了解它的功用,把握它的意义。

换言之,相同的语言或字词,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解读。

而语词行动的背后往往有行动主体背后的价值观与受社会情境的影响。

这也就是维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原因。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有如游戏,规则可随时随地自订,具有无数的种类及多重性。

而民族志研究关注特定的情境脉络脉络,,意图理解当事人的意义建构,故此派可说是民族志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6、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主要以马库塞(H.Marcuse)与哈伯马斯(J.Habermas)的学说为代表,强调对於意识型态宰制的批判以及自身的反省,强调对於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社会,文化层面应了解其本质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民族志研究者於研究进行时,也应时时批判反省自身的价值、信念、避免造成另一种意识型态霸权以及为特定利益团体服务而不自知。

[4]三,民族志的发展史最早的民族志是自发的,随意性和业余性的。

有文字而又重文献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志。

中国史籍中的“蛮夷”传是偏重纪实的,而《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也可以归入此类。

而在西方,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

各个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对异族的描写多有想象的内容。

在中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是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

而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出现的民族志主要以无文字的原始部落为对象,由于探险家们不懂当地语言,与当地土著接触又短暂,描写大都很肤浅。

库克船长在1768-1779年对太平洋岛屿的探险受到后世人类学家的关注。

而在土著地区居住(被俘或传教士留居)的西方人所写的则相对较详尽,比较有参考价值。

直到二十世纪初,里维斯才开始强调由有训练的观察者直接进行密集田野工作(intensive field)。

他主张研究者要与他所研究的对象住在一起,说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文化,他也提倡利用恰当的资料报导者(informants)搜集当地文物,家谱及生活史,并做系统性的纪录。

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撰写民族志的时代,被称为“通过学科规范支撑起的科学性的时代。

”马林诺夫斯基可说为民族志的创始者,其主张研究者要确知自己的研究目的.而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事人眼中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从当事人的视野及角度看他们自己的生活及文化并主张应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藉由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当地人的生活过程(刘仲冬,民85,页174).现今的人类学家已经变得较有自我知觉,明确,并且更能反映自身及他人的工作和生活马林诺夫斯基在美拉尼西亚东部的特洛不里安岛上生活了四年,不依靠翻译直接和当地人交流,居住在当地人中间,写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这种田野调查的研究原则和“图书馆式”研究方法有根本上的区别。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的主流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范例和规则所构成的。

民族志发展的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

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全部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现实和真相?研究者集各种角色于一身,这种专业素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的,而且研究者如何去除偏见和预设,摒除前概念、事先了解,以客观来解释主观的经验和感受,都有待继续研究。

反映了真实的现象以后又可以作什么?能不能建立一种具有通识性的理论体系?民族志重在观察自然的情境,浸润其中,忙于描述和分类,捕捉情境的立即性和瞬间性,容易忽视过去和未来的因素,而且偏于“小宇宙世界”的分析,昧于研究结果的脉络,陷于非历史和非结构的弊端。

民族志研究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工作,研究者集观察者、访谈者、记录者、分析者的角色于一身,个人就是全部的研究工具,缺少团体的共同评价,研究结果多属地方化的个案研究,使用自己的参照架构,偶尔研究共同的研究主题,也大部分是内省的,这些特质都阻碍了理论的建立。

近来,民族志扩展为学派或民族志的次典型,包含不同的理论取向,并在发展上受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文化和认知人类学、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等影响。

而在70年代,受到后现代的冲击,民族志强调以超现实主义撰写并以“对话”式或多重声音的叙述方式取代人类学家的独白,强调与报导对象之间的对话。

近年来,民族志研究已被承认,并广受欢迎,其乃以一种“另类”的研究策略来探索教育实务现状。

参考文献:[1][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3页,1997[3] 刘朝晖:《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J] 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4] 王文科:《.质的教育研究法》[M],台北:师大书苑民族志阅读:当代议题,1994[5] 黄应贵:《人类学的评论》[M],(台北)永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312页,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