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志 民族志
试述人种志研究设计的核心内容

人种志研究,又称民族志研究或族群志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之间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种、民族、族群的界定:人种志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即要确定研究的人种、民族或族群。
在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对相关人群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和分类,避免模糊不清和混淆概念。
文化:人种志研究关注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和,包括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艺术、语言、传统等方面。
人种志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探讨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社会结构与组织:人种志研究研究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包括社会等级、家族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不同文化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经济活动:人种志研究探讨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的经济活动,如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贸易等。
研究不同文化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了解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历史与传统:人种志研究对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的历史和传统进行考察,包括传说、神话、习俗、节日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了解历史和传统,可以揭示文化的渊源和传承。
跨文化比较:人种志研究进行跨文化比较,将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和联系,发现共同的文化模式和规律。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人种志研究关注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面临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挑战。
这包括全球化、城市化、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影响。
人种志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不同人种、民族或族群的深入研究和比较,了解其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从而增进对人类社会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认识。
人种志研究

缺点
1 、对人种志的研究员要 求 更 高, 需 要接受 技 术 的 训 练, 观 察者也 常 会
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2 、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金 钱 3、记录冗长、量化不易 4 、观察者会有感性和感
情的投入
经典案例
张同道《小人国》
班干部权利的人种志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 研究范围及 研究过程
人种志概述
人种志 研究特征及 理论基础
人种志 研究伦理
人种志研究 优缺点
经典案例分析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ethnography,又译民族志、 俗民志)一词源于人类学,其基本含 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即人类学 家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某一原 始民族或异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 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 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研究发展
01
早期民族志研究
02
19世纪下半叶以前
03
博厄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实地调查方法
人种志研究特征
自然
1
开放
2 5 7
参与 有选择
3
灵活
个案Leabharlann 46 8循环
描述
人种志的理论基础 1.人种志是一种实在的研究、不脱离事物本 身的研究 2.人种志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本质上是现象学 的 (1)“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态度与人种 志的自然主义的态度 (2)现象的“显现”与人种志研究的“意义” (3)现象学的“悬置”与人种志的无前设性 (4)现象学的“描述”信念与人种志研究的 描述性
人种志(Ethnography),在希腊文的字 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Ethnography一 词的词根ethno来源于希腊语中的ethnos,意 思是人类,民族,或一个文化群体,而graphy 意指描述某事物,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 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 地、动态地、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 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 为模式。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 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 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目前,“民族志”已经成 为质的研究中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2021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合理性范文3

2021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合理性范文 人种志,是人类学特有的一种崇尚客观和描述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人们对人种志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普遍. 本文力图使用辩证的目光,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应用的推广有所贡献. 1人种志理论概述 1.1人种志的涵义 人种志,英文对应单词为"ethnography".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单词源于希腊文的 ethno,意为民族、种族或人们,而 graphy是描绘的意思,所以人种志意指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也译为民族志、俗民志、族志学等. 1.2人种志的主要特征 1.2.1生产式假设 人种志研究并不先预定假设,而通常是在研究过程中 "生产"假设. 人种志研究者在研究之前或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可能会形成一些比较宽泛的观点, 这些观点将指导他们进行选择性的观察,而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可能支持最初的观点,但也有可能使他们改变原先的观点. 与这种"生产式"假设相对应的是,人种志的研究结论也是非预设的,它并非是在研究者头脑中事先设想好的.也就是说,人种志研究的结论也非 "验证性", 而是在充分占有实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成的. 1.2.2自然性情境 人种志研究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源泉,它拒绝在人为控制的情境下测量行为和态度,而是非常注重研究文化所体现的自然情境和所研究的文化成员的主位观点.[1] 人种志不仅要求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而且要完全沉浸在所研究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研究对象中的一员.同时,人种志研究要求所有的资料都必须在收集的环境和情境中得到解释,因为只有在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情境下,描述的意义被建构、使用和推广的可能性才更大. 1.2.3整体性观念 人种志研究秉承的是一种整体性观念,是对一个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是对社会生活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它重点关注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个情境,而不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变量或元素,它注重从整体上而不是以零碎的方式来研究. 1.2.4循环、发展的视角 人种志研究方法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研究,而是在得到初步探索性资料后,寻找问题、界定、再次调整研究计划,再次进入研究场域.这一研究过程是具有循环性的,这便使人种志研究更加灵活,并成为与其他研究方法区别的一个特征.[2]它尽可能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2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合理性 2.1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应用 把人种志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而在比较教育学界首先倡导并采用人种志法的学者当推加拿大比较教育学家梅斯曼(V.Masemann).1976 年,梅斯曼在《比较教育评论》上发表了《论人类学方法在比较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极力倡导比较教育学者采用人种志方法.之后,梅斯曼于 1982 年再次在《比较教育评论》上发表了《论比较教育研究中批判人种志》一文,说明了比较教育研究与当代教育思潮的关系.[3] 2.2人种志方法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合理性 而今,随着全球化浪潮、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以及比较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质性研究方法逐渐获得比较教育研究者的青睐. 2.2.1人类学和比较教育在学科属性上都具有跨文化研究的特征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无不打上文化传统的烙印.要认识、理解他国的教育,就不得不研究该国的文化.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因此,比较教育始终面临着对文化的理解、选择、改造、吸收与创造,从而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人种志研究立足于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强调"综合"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应考虑所涉及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能够在更深入、更完整的层次上把握某一教育现象. 2.2.2人种志与比较教育研究的情境性相契合 人种志方法提倡一种"局内人"的观点,强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着述他人.而比较教育研究也十分强调教育活动的情境性. 就教育实践研究而言,一旦离开了对教育活动具体情境的关注,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深入度就会大打折扣.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在平等客观地看待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真正地理解比较研究对象,并在不断拓宽研究空间广度的同时,深入地研究特定区域内的教育现象. 2.2.3对反思性的共同追求 人种志研究者的反思,是要暂时丢弃日常的生活方式,转化为第三者的眼光.而比较教育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教育比较研究,要建立自身的科学理论, 就不应局限于对别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的描述,或者只是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进行简单的对比,而是要进一步就这些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反思,对在比较研究中的发现提出自己的理论解释. 3人种志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人种志研究的方法在具体阐明理论与引发实际的研究工作两个方面都有许多优势,但其同根而生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 首先,人种志研究是要参与到研究对象当中对其进行观察的,但观察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如果事先没有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或是在研究者没有把握好研究的伦理规范的情况下,就把涉及个人隐私的研究材料发表出来, 那么其中的伦理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就算是研究者遵循了严格的伦理规范,也不能完全回避伦理问题.与此同时,还有研究者为取得支持其预设假说或理论的证据而对各种文化的"打劫". 因为定性材料很容易被操纵,又很容易得到选择性的删节. 而这对研究者的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人种志研究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人种志的研究时间必须相对长到足以允许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能形成一种模式.而在现实情况下,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很难在一个现代学校组织中度过几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就空间范围而言,人种志的研究只能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查,不可能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4]因此,调查结论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 这就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再者,实际上,研究者很难真正达到对另外群体的观念与/或语言的理解.即使研究者与被研究群体达到融合的程度,也不排除研究者离开后这一群体会发生某些变化.。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1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摘要:人种志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最早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后来社会学和教育领域都开始应用。
本文试从人种志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特点、研究过程、伦理道德原则、信度和效度、优点和局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辅以个人对人种志的理解。
关键词:人种志质性研究一.人种志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人种志(ethnography)最早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
“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 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
“Ethno”作为前缀与“graphic”(画)合并组成“ethnographiy”意即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
目前, ethnography在我国有不同的翻译,如“人种志”、“民族志”、“俗民志”、“族志学”,但后两者并不多见,本文采取第一种译法。
何谓人种志?目前,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界定。
克雷兹韦尔(Creswell)和哈里斯(Harris)认为:“人种志是对某一文化、社会团体或制度的描述和诠释。
”在研究中,“研究者对该团体察觉得到的和习得的行为模式、风俗和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文科认为,人种志是一种观察形式,也是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的策略。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田野观察、访谈以及记录所选取场所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过程。
陈向明在她的著作中引用Peacock的定义:“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
笔者认为,虽然各人对人种志涵义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人种志是研究者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实地考察,是质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领域运用人种志研究教育问题,就是教育人种志。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信度、效度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民族志幻灯片1

二、民族志发展阶段
1. 2.专业 3.经
业
三、民族志学者及作品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玛格丽特·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礼》 ☆保罗·拉比诺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 ☆弗雷泽 《金枝》 ☆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 法》 ☆莫斯《礼物》
报道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 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 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 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观 与客 观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 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 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 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 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二)归类 (三)技巧 (四)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进去 走出来
1.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 说同样的事情,当在社会中真实 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 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2.并没有所谓的“原始人”,只有 其他的人群,过着别样的生活。
3.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 ◇明确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模式化的思想和 情感方式。 ◇找出典型化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某一 给定社区的习俗和文化对应,并以最有说 服力的方式理清结论。 基里维纳语言材料集成。
总之:
☺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 下来。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 式提供。 ☺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 型来充实。(精确观察,民族志日记,与土著人 亲密接触) ☺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 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 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调查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相机、录音机、 录像机、电子计算机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帮助 记录和整理资料,并丰富记录的手段。
人种志 民族志

人种志ethnography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
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
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
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
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
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
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
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
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
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课堂志研究 资料

课堂志研究一、课堂志研究的基本含义就教育领域而言,一般人们把课堂志研究定义为:教学研究者对特定场域中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科学描述过程;课堂志研究者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直面研究现象,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现象,或探究其发展规律,或进行合理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王鉴)二、课堂志发展的主要阶段1、传统教学论阶段阅读他人资料,在此基础上归纳写作,(书斋中的专家),此时的课堂志研究没有科学规范,处于一种的状态2、现代教学论的课堂志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影响,研究者纷纷走出书斋,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并因此为基础撰写课堂志。
(人物:杜威芝的芝加哥实验课堂,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教会实验等),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出现,但课堂志作为一种教学论的稳定方法还未成形,还处在潜在的发展过程中。
3、“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课堂志20世纪6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运动,斯金纳德程序教学实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等)这一阶段教学论与课程论学科开始结合,逐渐形成了新型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一新兴学科,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课堂志研究成果。
三、课堂志研究的特点1.质性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课程志研究出现了两种范式:一种是带有量化研究的质性研究,另一种是直接坚持质性研究。
2直观性课堂志研究的直观性是指研究者亲临课堂现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本身,通过观察课堂场域中教学活动的现象来探究教学规律和解释、理解教学活动。
在这种直观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学理论构建而言,更具有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3描述性课堂志研究往往运用深描(目的是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直接真实的了解,引起共鸣,促进思考。
)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细致地描述出来,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深入到现象后面隐藏的各种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种志
ethnography
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
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
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
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
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
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
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
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
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
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
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
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
某些学术
传统,特别是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运用民族志研究做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其做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发展阶段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
如二十四史中的“蛮夷传”
2.专业民族志
民族志专著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
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们的文化。
3.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透过对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
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
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概观;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民族志的说明。
书写方式
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
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
特色
民族志特色在于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内容的开放心灵。
然而,这种特色并不代表其内容不严谨。
而这些开放的特色散见于被访问族群或团体的理论形式、范例研究设计、资料蒐集技巧、分析工具及一个特定撰写的形式。
偏见的避免
20世纪之前的“前殖民时期”,以西方世界(含日本)为主的民族志研究活动及内容多少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
事实上,研究的问题、地区或人群的选择本身就是含有偏见的。
后殖民世界中的民族志工作除了控制偏见,将偏见集中焦点外,也经由多方检证,脉络化及非主观的方向降低这些该学问偏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蒐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蒐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
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围绕着民族志研究而发展的,而且它们的经典文本大多是民族志:例如,布朗尼斯劳·马凌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伊凡普里查的《努尔人》;或是贝特森的《纳芬人》(1958)。
今日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实际进行民族志研究赋予极高的价值,这是相对于民族学----对于民族志资讯的综合比较研究。
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志研究重点
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志其重点于民族志为实际的体认与实行,花费时间可能长达一年半载,甚至数年,数十年。
民族志不是他者生活方式文献化而是是具有主观起源的一种呈述。
民族志化的研究方式或对待主体的方式起源必须为深入的“被注视性”。
民族志虽为人类学一旁支,但并非光只是人类学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