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 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手段和方法。
民族志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
而要进行民族志研究,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首先,田野调查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中,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
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文化习俗等,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数据支持。
其次,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是民族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以便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者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民族志研究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
此外,参与观察也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中,通过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和仪式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观察,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特征,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最后,比较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比较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民族志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各位研究者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概述民族志传播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学研究路径,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民族志传播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民族志传播学起源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它强调从人的现象性行为出发,深入探究传播的功能和机制。
这种方法注重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观察和理解人们的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并反映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以人的现象性行为为研究中心的特点,使得民族志传播学在揭示传播现象的深层次含义和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理论层面,民族志传播学强调文化作为共享的意义体系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传播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这种理解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学对传播功能的狭隘理解,将传播视为一种更为复杂、多维的社会现象。
民族志传播学也强调传播活动的文化特定性,即传播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并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志传播学采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传播现象的真相,还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
民族志传播学也注重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
民族志传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还能为传播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随着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它将在传播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简述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与传播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财富的集合体,是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知识、习俗以及艺术形式的总和。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是研究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对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语言、宗教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和了解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有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田野调查是进行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对特定的民族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以获取关于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详细信息。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需要与当地的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等。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运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并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分析。
其次,文献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献研究是通过分析和评述历史文献、民间故事、宗教经典等相关文献资料来探索和解释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研究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一个民族的传统和习俗。
同时,文献研究也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此外,对比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比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比较,找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以揭示各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比研究,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从而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最后,网络研究方法也在民族志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来进行民族志研究。
比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博客、评论等,研究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在虚拟空间中的观念、习俗和文化表达方式。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调查和访谈,收集大量的研究数据。
总之,民族志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巧。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如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网络研究等,以揭示和解释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中国民族志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背景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我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和传播学的发展需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民族之间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沟通问题,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成为了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研究方法民族志传播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实际传播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传播理论的适用性。
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情况、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从而揭示传播规律。
理论研究是通过对已有传播理论的梳理和整合,提出适合民族志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
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而深入探讨民族志传播规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三、研究成果我国民族志传播学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法,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情况和传播方式。
研究者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有的民族更注重口头传统传播,有的民族更注重书面传播;研究者还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效果也存在差异,有的民族更容易受到传播影响,有的民族对传播信息保持一定的抵抗性。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已有传播理论的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适合民族志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
研究者提出了“文化接触理论”,通过对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接触的机制和状况进行探讨,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我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和传播学的发展需求,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
民族志传播学是研究民族志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
于加深我们对于民族志文化的认识以及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
对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进行综述,概括其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
在
传播媒介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民族志在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传播
情况,探讨不同媒介对民族志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媒体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传播内容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民族志的主题、体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
的民族志作品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民族志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传播
过程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传播者、接受者和传播环境等因素对民族志传播的影响,探讨
不同传播方式和策略对于民族志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民族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文献综述主要涵盖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的研
究内容,研究者通过研究不同媒体、内容和过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
传播策略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加深我们对于民族志传播
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以及推动民族志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够
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我国民族志传播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借鉴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借鉴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
刘丽彬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2)006
【摘要】传播学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导入.其他学科业已成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适用于传播学研究,我们均可以"拿来主义".本文介绍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方法,在详述该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民族志传播学关于文化与传播的相关理论,揭示了该学派把文化视为共享的意义体系为传播研究所提供的新视野,同时也展示了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此外,也进一步指出该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总页数】2页(P105-106)
【作者】刘丽彬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浸泡式教学——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J], 胡彩玲
2.教育孩子最著名的几种方法,每一种都值得借鉴 [J], ;
3.现象学:一种可资传播学借鉴的哲学方法 [J], 范龙
4.股票期权──值得借鉴的一种激励方法 [J], 汪伟农
5.略论出版学实证研究方法--以经济学实证方法为借鉴 [J], 石姝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实践话语民族志

“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实践话语[摘要]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通行做法,在国外传播研究中,最近20多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中文传播研究文献中有少量介绍介绍民族志的文章,但采用民族志进行传播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
基于研学过程中对此进行过的尝试,归结了对民族志本身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某些问题的一些理解。
并在对民族志之于传播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耙梳的同时,结合个人研学体会,顺便对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民族志传播研究实践话语Abstract: ethnography is an usual method of culture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 foreign research, many scholars have taking attempt inthis area for recent 20 years. There are a few articles introduced ethnography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ocumentaries, but few research is used the method of ethnography. I have concerned a little during my research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mature experience. Besides, during the attempting, I also found some immature understanding to the theory connotation and operation issues. The thesis tried to have discussed to empirical issues as the same timeas combing the relevant issues on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Keywords: Ethnograp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Empirical Language“民族志”(ethnography)源于文化人类学中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时创造出的一种方法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吴飞(2006-03-02 15:53:54.0)[摘要]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
[3]要提醒的是,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所以有学者认为,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4]。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文化人类学催动的民族志研究谈到民族志时,我们必须谈文化人类学家们。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民族志研究方法才这样广受关注。
在20世纪初,里弗斯(Rivers)对民族志的初步论述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他说:“强化的研究工作,必须对研究的规模有所限定,还必须使研究深化。
其最典型的做法是让(人类学者)在某个社区或四至五百人的社群中生活一年以上,同时研究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所有方面。
在此社区或社群中,研究者能够对当地的所有人有所认识,能够研究当地生活习俗具体的体察,能够用当地话来进行调查,而超越一般的印象。
”[5]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vski,1884-1942)对民族志研究方法更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他在西太平洋中的一群平坦的珊瑚岛——“特洛布里安德”(Trobriand)进行了为期两年(1915-6,1917-8)的田野调查。
马氏常问一些十分无聊的问题,比如“你们在栽种的时候是把种子的芽端向上还是向下掩埋?”或者,“你们放棺材时是把它竖放还是倒放?”马氏显然不只令当地人不安,而且还令住在当地的其它白种人(传教士和殖民地官员)不安。
为什么他问这么多细节?更“无聊”的是,马先生还满热衷于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而且常参与特洛布里安德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观看当地的仪式,他常和当地人去打鱼、下田、参加巫术的表演。
有时马先生还当场把看到的事件画成图表,展示它们的组织。
[6] 不过,也许此时,马氏对他的调查研究方法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如他写道:“我看土著的生活离我自己的生活很远,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他们的生活好像狗的生活一样无聊。
不过,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我想我在做的事是令人荣耀的……我对他们的生活和语言很了解,如果我能把这些东西‘记载’下来的话,就会拥有很有价值的材料。
我必须用心实现我的雄心,必须把语言和记录的材料搜集、整理出来,找寻研究当地妇女生活、社会表象等等方面的方法……”[7]他在1922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一书中,马氏归纳了民族志方法的三条原则,即:“首先,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了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其次,他应当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是指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无须白人介入;最后,他得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搜索、处理和核实他的证据”[8] 。
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调查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民族志田野工作的目标,有三条路径:1.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下来。
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式提供。
2.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来充实。
这方面的资料必须通过精细的观察,以某种民族志日记的形式来收集,而这只有密切接触土著人的生活才有可能。
3.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9]多娜尔·卡堡(Donal Carbaugh)和萨莉·海斯廷斯(Sally Hastings)把民族志研究归纳为四个阶段:[10]第一个阶段是确立研究主题及其基本取向。
在此,研究者要评估自己对于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所做的假设。
例如,从事传播的民族志研究的学者,首先要确定传播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值得进行人种志的研究,并且确定该项研究应该聚焦于传播当中哪些方面。
比方说,他们会进一步假设衣服是意义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也是一种传播的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确定所观察的行为的层次和种类。
在上述的例子中,研究者应当确定衣服的穿着方式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下一步,研究者应对其所研究的具体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化。
在此,应该在文化本身所处的特殊语境内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读解。
例如,当你发现许多青少年爱穿肥大的裤子,你就会把它理解为群体内从众和接受意识的一种符号。
最后一个阶段,研究者回头再看看他所运用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用具体的个案来检验它。
例如,研究者可以得出结论,肥大的裤子提供了又一个例子,证明文化群体中的成员会用穿着来建立一种共同的联系。
民族志作为研究方法的弹性民族志方法研究资料搜集的途径相当丰富。
常用的方法有参与观察、无结构性的访问和文件分析等,文件包括会议纪录、课表、日记、书信等;其它可用照片、录音(影)带,以纪录参与者的语言、交谈、行动和姿态等。
因此民族志方法的数据来源包括说、问、视、听、感觉方面的,以搜集一般被认为是“主观的”、“印象的”、“轶事记录”的数据。
马凌诺斯基曾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第一类是有关制度(institutions)和风俗的整貌概观,他通过所谓的“具体证据的统计法”加以研究。
研究这一类素材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系列的图表,用以使研究者更方便进入社会中与习俗有关的活动。
这种图表包含两个内容,它一方面概述社会活动的元素,另一方面指明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图表的基础是当地人讲述的情况和人类学者的观察。
第二类资料则是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马林诺夫斯基把后者称为“日常生活的非思索性素材”。
它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类学者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笔记,或者是人类学者对被研究者的实际行为与理想规范的比较观察。
第二类是第一类资料的补充,因为第一类资料局限于对人们认识中的制度、风俗与活动。
第三类素材是一系列的民族志说明,以及对被研究社区的人们的叙说风格、典型的口语表述、民俗、巫术模式等的说明。
马氏把这一类东西当成对被研究的“土著”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这三方面素材的搜集,有助于证明文化对活动的影响和个人对规则的操纵,以及这两个不可分隔的方面在被研究者思维中的位置。
[11]民族志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质化研究,具有质化研究的许多特征,如搜集数据以软件数据为主,详细地记述人、地、物或谈话的内容,而不以统计的程序来处理。
研究的主题不是操作变项,或验证假设、回答问题,而是探讨问题在脉络中的复杂性。
从研究对象本身的架构来了解行为,外在的因素是次要的,质的研究者多用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方法,先进入研究对象的世界,系统地纪录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然后加以分析,并以其它的数据如学校的记事、纪录、校刊、照片等来补充,因此研究方法上是相当有弹性的。
[12]如威利斯(Willis)整整花费三年时间,完成《向劳工学习:劳动阶级青年如何得到劳动阶级工作》(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1977)一书,专门关注逃学的劳动阶级青年。
威利斯集中焦点研究一群大约有十二个男孩子的团体,而且他们都“不喜欢念书”、出身自劳动阶级、彼此关系密切、在他们学校中具有叛逆的文化色彩。
威利斯采取参与观察、小组讨论、非正式面谈、日记等研究方法,可以将研究主体当作一个团体,可以视为各自独立的个体。
威利斯从他们再两年就要毕业时岔入,从整个在校最後一年的时间,再跟随他们进入社会工作的前六个月时间。
他的一部份研究方法,就是和这些男孩一起进入他们的班级及工作场所;当男孩在校读书时,威利斯访谈他们的父母、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就业辅导员;当男孩们进入社会工作时,他则访谈他们的领班、经理、管理员。
另外,威利斯找到其它五组年轻人群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是从同个学校、其他学校、混合不同阶级和学术的群体选取出来。
整个研究也对该城镇和当地情况进行详尽了解。
《向劳工学习》除了告诉我们书中的研究主体之外,也分析他们学校中的训练和控制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系统,了解这些主体的建构过程。
这种方式和陪某个家庭一起看电视,也许一同相处一个半小时,基本上是非常不同的操作方式。
[13]传播的民族志研究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