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合集下载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 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

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思考——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

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思考——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

3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思考——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王鹏(吉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伯明翰学派国内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判断分析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的现状、发展、热点和趋势。

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早期虽以国外理论的转述、引入为主,但随着国内研究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向以理论阐释现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38-02一、引言伯明翰学派又称文化研究学派,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而得名[1]。

伯明翰学派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国内研究的落地与本土化应用对我国传播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基于5G 网络的智媒体应用时代,具有全新特征的文化、社会、传播现象层出不穷,亚文化种类不断涌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呈现交织汇聚的复杂状态,伯明翰学派理论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相关研究成果也随之激增,但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脉络整理极为有限。

国内关于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发展脉络有何特征,伯明翰学派及相关研究的议题与演变呈现何种趋势,值得深思。

二、文献采集与研究方法当下国内借鉴伯明翰学派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现于文学、社会学等学科,具体的研究议题各有不同,主要体现为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学术史的整体研究、代表人物与代表理论观点的研究、应用理论于具体对象和领域的研究三个方面。

据此,研究对三类关键词文献进行采集:一是学派名称,如“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二是学派代表人物,如“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爱德华·汤普森”)“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莫利”)“费斯克”;三是研究领域,如“种族文化”“亚文化”“女性主义”,由于这几个研究领域与其他学派理论有一定的交叉,因此在关键词搜索后,还需进行人工筛选。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Y2K服装风格分析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Y2K服装风格分析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Y2K服装风格分析作者:王雅洁肖海燕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1期摘要:近两年来,Y2K服装风格出现回潮现象,并受到以Z世代为代表的部分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喜爱。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首先对青年亚文化的概念与研究阶段进行阐述。

其次以青年亚文化研究中伯明翰学派提出的“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为依托,从Y2K风格的起源与发展、Y2K服装后亚文化的风格建构与分类、抵抗过程与收编等方面依次对Y2K这种带有青年亚文化特征的服装风格进行解读。

最后对Y2K服装风格的回潮原因展开分析,说明Y2K服装风格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Y2K;风格;抵抗;收编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数字人文时代‘服饰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多模态教学改革研究”(J2023-YB04);北京服装学院思政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问题及实践路径探索”(KCSZZT-2339)研究成果。

亚文化,又称次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1]3。

而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研究下的一大分支,通常代表着一种由处于社会边缘、拥有一致三观和着装风格的青年群体所创造出来的、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特有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越轨亚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后伯明翰时期人们对亚文化理论的回应与反思。

其中,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正式使用“亚文化”这一概念,提倡通过“民族志”和“参与考察”两大方法进行研究[1]4。

该学派着重关注社会外部大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塑造,并运用以上两大方法对该群体出现的一系列与主流文化相悖的反常行为本身和行为动机进行深入分析。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思路有所不同,主要从“阶级”的维度入手,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仪式抵抗”现象以及意义进行关注,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提出“风格”的概念[2]。

伯明翰学派“主动的受众”研究之缘起

伯明翰学派“主动的受众”研究之缘起

伯明翰学派“主动的受众”研究之缘起
周丽静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4(0)11
【摘要】西方专业化的受众研究自其诞生之日起,就秉承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究其原因,正如绝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研究活动的资金来源、关注内容、服务对象和研究方法,无一不承担着再生产"行政化""经验化"受众研究活动的角色,这也正是美国传播研究主导下国际传播研究的主导力量。

然而,英国伯明翰大学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诸如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等人的带领下,以其丰硕的成果充实着受众研究的领域,"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受众研究;伯明翰学派;传播研究;当代文化研究;伯明翰大学;威廉斯;霍加;经验化;资本主义工业;底层人
【作者】周丽静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 [J], 马驰
2.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社会和理论生成语境比较研究 [J], 高源
3.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 [J], 杜方伟
4.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评《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 [J], 张建英
5.梳理、反思与借鉴:四种受众研究解读的当代价值——评位迎苏《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J], 单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们对工人阶级和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下面是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1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3、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
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 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 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
《人民的选择》
《传播研究》
《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社会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 经典著作选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 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
《媒介事件》,【美】戴杨、卡茨著,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 版社2003年中文版
• 批判学派选读
《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为数不多的译本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大陆传播学寂寥的夜空。
日益规范的各届研讨会
1982年,在社科院新闻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参加人数和提 交论文都非常少。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后来的传 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16字方针,从而确定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会议还将开展传播学教育、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对后来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 起到了动员和组织作用。
二、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与介入实际
➢ 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冲击,新闻机构开始被称为“新闻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回归并突出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信 息”、“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等一系列 概念的引入,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新 闻”→“新闻传播学”;
➢ 对于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 ➢ 促使实现由传者向受者本位的艰难转变(受众理论影响);
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四)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亚文化是指一群人在主流文化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行为、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小型群体。

它们往往是由于特定背景、经历或兴趣而形成,通常与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和对立。

在社会学研究中,亚文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后来又经过伯明翰学派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以罗伯特·E·帕克为代表,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研究城市社会变革和移民社群。

他们通过在芝加哥贫民窟的实地调查,积极探索社会个体如何适应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亚文化群体,如黑帮团伙、街区族群等。

他们将亚文化视为一种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的边缘社群,进而探索了亚文化的形成、意义和作用。

芝加哥学派在研究亚文化时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他们认为,亚文化形成是社会适应的一种方式,通过加入亚文化群体,个体能够寻求群体认同、满足社会需求,并在亚文化中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身份认同。

帕克等学者的研究逐渐揭示了亚文化的形成机制和社会功能,为后来的亚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亚文化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成为了亚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

伯明翰学派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思想,强调了文化的角色和意义。

他们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亚文化是青年人对主流文化进行反抗和替代的表现,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引入了文化的角度,关注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创造和表现。

他们通过广泛的文化研究,例如音乐、时尚等领域的观察和访谈,揭示了亚文化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符号和行为来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反抗意识。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对于后来亚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对亚文化的文化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豪门恩怨》女性受众解码分析

《豪门恩怨》女性受众解码分析

《豪门恩怨》女性受众解码分析张舍茹【摘要】澳大利亚学者洪美恩是伯明翰学派电视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员,她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制码解码模式为理论依据,从电视文本及女性电视观众的角度,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电视剧<豪门恩怨>的女性受众进行了分类分析研究,并且提出"情感现实主义"和"悲剧性的情感结构"的电视解码范式.洪美恩对<豪门恩怨>的女性主义解读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并且丰富了伯明翰学派女性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8)003【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女性受众;电视文化;电视制码;解码【作者】张舍茹【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北京,102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牙买加却生活在西方接受着西方教育,被称为东方血统、西方教育的“两栖人”,是活跃于西方学术界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

霍尔最著名作品《电视的制码解码》简称《制码解码》,被视为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和里程碑[1]。

霍尔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也存在同样的阶段。

就电视话语的流通而言,可划分为三个阶:编码、成品与解码。

电视制作者在第一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一些文化代码把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组织了进去,其背后有“潜在信息”;第二就是霍尔强调编码后形成的电视成品的开放性和多义性,观众完全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意义;第三阶段的解码至关重要,没有这个阶段,观众无法获得意义,“意义和信息不是简单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出来的”[2]。

依据观众的解码立场与制作者意图的不同关系,观众生产意义的方式有三种:主控式、协调式和对抗式,即霍尔的解码立场(即“霍尔模式”)。

第一种为“支配——霸权解码”(dom inan t-hegemonic posi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受众是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传媒业界和学界经常通过定量方法来研究受众,获得相应群体的人口统计信息(如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等) ,了解其收视习惯、偏好,并预测其收视行为。

而在采取批判视角进行研究之时,学者们往往不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而是采用民族志(Ethnogra phy)等方式,记录和阐释受众文化的丰富性,从而反思现实、发掘理论。

何谓受众民族志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岛土著研究之后,民族志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强调通过田野调查和田野工作(Field work )对一个族群的文化进行资料获取和记录,进而展开对该文化的理解与分析。

“在民族志研究中,作者便是他的年代记录者,同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材料无疑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却又是无比令人困惑而且复杂费解的;这些材料并不收录于固定的、物质性的档案内,而是存活在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与记忆之中。

”(马林诺夫斯基,2009:3)民族志并非一套系统的方法,反而由于它对研究过程的改造成为一种方法论,进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并呈现出新的面貌。

对于传播与媒介研究而言,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致力于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做深入探究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2006)论及民族志时指出:“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

人类学家经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

这无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2006:6)民族志最重要的工作是两个:首先是进行直接观察,对日常行为做充分记录,有时这种观察还是一种参与式观察;其次是采取各种形式的访谈,从日常闲谈到小组座种文化仪式和个人生活史的材料,如照片、族谱、图腾、装饰物、日记、信件等。

在田野工作中,找到关键报道人谈,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

此外,民族志方法还可能搜集各Informant )至关重要。

受众民族志借用这种方法对媒体的使用者进行观察和访谈,从而理解其传播实践。

当然,它与人类学家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传统的人类学的民族志要在固定的“田野”里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调查(从而涵盖农业社会的一个周期),而受众民族志调查时间相对缩短,且地点更倾向于都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提出“虚拟民族志”,它“以网络虚拟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互联网的表达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资料,以探究和阐法的引入,进一步拉近了传播研究与人类学方法的距离。

释互联网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 。

卜玉梅,2012)这种方民族志最早进入传播研究,主要依靠两个学派的推动。

个是20 世纪前期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另一个则是20 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对大众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分析。

这两个学派的民族志研究,既有契合,亦有不同。

芝加哥学派的民族志研究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活跃于20 世纪上半叶,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主阵地,代表人物包括约翰?杜威、赫伯特?米德、查尔斯?库利、罗伯特?帕克等人。

他们的方法论逐渐与欧洲社会学的理论思辨路线脱离,将经验和解释性研究放置在更重要的位置。

芝加哥学者们注重从社会生活中搜集资料,从中生发出观点和理论,同时,这种资料的搜集方式是民族志的,而不是统计学的。

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库利在研究人类社会意识的构成时,是通过对自己的两个儿女(他称之为R和M)童年生活状况进行观察来发展出理论的。

对于这样的方法论思路,统计学家们很容易提出批判:仅凭两个样本,怎么能推算出整个人类儿童时期意识发展的情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人类意识这样一个深邃的事物,如果没有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观察,只靠实验室里的测试或者数据的搜集,恐怕很难达到如库利所思考的深度。

那么,这是否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库利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家的资料来作为旁证或者批判靶子,这是一种自反意识(Reflexivity )的体现。

库利(1999)在论及传播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议题时,对这种方法论基础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说:“最重要的是使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从最简单的日常的互致问候到民族的政体或者社会的等级制度,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这样。

如果说库利建立了芝加哥学派的方法论方向,那么帕克和他的博士生们则将这种方法广泛应用到社会研究中。

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尼尔斯?安德森(1923)对流浪汉的研究。

安德森本人就曾经是一个流浪汉,后来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就读。

从1921 年开始,他除了白天听课之外,其他时间仍然混迹于流浪汉集中的麦迪逊-霍尔斯特德大街地区,了进行参与式的观察之外,也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访谈,了解流浪汉们的生活史。

帕克告诉他:“像一个新闻记者一样,族志式的研究思路。

安德森的研究成果后来出版,其中描述和解释了芝加哥流浪汉遭到的社会歧视和他们的反抗。

只要把你看到、听到和知道的事情写下来。

”这正是一种民另一位芝加哥学派研究者克雷西(1932)对职业舞女的调查也是一种典型的民族志研究。

他和4 位学生研究助手扮作舞厅常客,进入舞厅,与调查对象进行非正式的接触,从职业舞女和舞厅顾客处获得关于他们/她们生活史的大量资料。

除此之外,芝加哥学派学者们还对贫民窟、犹太人聚居区、犯罪团伙等进行了观察和调查,搜集研究对象的生活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生活史的研究,其实就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翻版。

它通过搜集大量的背景、脉络、细节、相关人物,为研究对象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丰富描绘。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解释性成果,或许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潜在规则。

芝加哥学派的方法论是建筑在特定认识论基础上的,也与其人道主义和社会进化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芝加哥学派学者们认为,阐述一个社会问题,能够导致或者促进它的解决。

帕克领导的芝加哥学派后期研究已经和社会工作脱离,致力于深刻展示社会现象的方面和根源,因为他们担心价值评判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过程与结论。

因此,他们的民族志是经验的受众”主义的,却不是应用主义的。

伯明翰学派与“主动20 世纪60 年代,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核心形成了文化研究思潮,其学者也常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伯明翰学派对于受众的理解建立在文本与意义的创造过程这一基础之上。

因此,学者们从来不曾将受众从其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拔除,进行实验室式的真空研究。

这也使得文化研究者拒绝采用美国式的定量研究方法论,与传统传播范式划清了界限。

早期的伯明翰学派学者如霍加特、威廉斯、汤普逊做了开拓性工作,确定了民族志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认为它是阶级、性别、种族/民族等社会关系抗争的结果,并再生产了这种社会关系。

这三点(民族志与文本分析、关注大众文化、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了伯明翰学派思想的核心。

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1973)中构想了受众研究的框架,提出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偏好阅读、妥协阅读和对立阅读。

大卫?莫利依据霍尔的理论,对电视节目《举国上下》(Nationwide )做了民族志研究(1980)。

他发现三种受众态度中,妥协态度是最主要的方式。

另外,莫利(1986 )还对家庭收看电视的行为进行了民族志观察,他观察到家庭遥控器的掌控,家庭空间的分配,无不体现了性别权力关系。

莫利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除了宏观的权力关系外,在观察受众对电视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情境。

另一位学者洪美恩(1985)通过对肥皂剧《达拉斯》进行的民族志研究,在这个电视剧的喜爱者、反对者和讽刺者的态度中,发现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和“平民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并肯定后者在社会文化实践中的力量。

洪美恩(1991)还进一步对美国的受众调查进行了广泛探索,认为这种来自于产业力量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重新建构,因此,所谓“受众”不是天生的身份群体,而是被业界建构出来的,是一种“幻影受众”(Phantom audience)。

她在《拼命寻找受众》(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 一书中对“受众”在美国整体媒介系统中的地位作出了探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 彼此呼应,揭示了西方受众调查与受众测量的本质。

英国学者肖恩?莫斯( 1990)总结了受众研究逐渐形成的特色民族志式的受众研究。

它脱离了美式思路,开始思考媒介消费在社会脉络中的作用。

詹姆斯?鲁尔( 1991)的著作《中国打开了电视》(ChinaTurned On),最早以民族志方法对中国电视观众进行研究。

他进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家庭,进行调查、拍照和访谈,以描绘这些人的电视消费行为。

他一方面观察中国观众对于电视内容意义的解读,例如,他详细讨论了一个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新星》带来了怎样的理解。

另一方面,他观察电视机在家庭空间中的位置。

例如,他发现中国人把电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并且罩上一个罩子,甚至专门做了个电视机柜,这反映了中国人对电视机的珍视,而正是这种珍视折射了当时媒介使用与中国阶级状况的嵌合。

此外,英国女学者詹尼斯?拉德薇对浪漫小说进行的研究1991)、多萝西?霍布森对家庭主妇与大众媒介的研究2002)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对女性受众的深度调查来理解其身份、行为与媒介消费行为的互相建构。

作为方法论的受众民族志我们将受众民族志与量化研究方法(如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行比较,会发现不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都将日常生活、细节和灵活性作为自己研究方法论的要点。

对于研究人类传播与社会之关系来说,这种方法可能提供更加深入而具启发性的认识。

民族志研究对细节的追求胜过对数字的渴望。

细节代表的是丰富性,而数字则代表确定性。

既然人类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人类精神如此深邃多变,要对它进行把握,就不能不尽量获取最具体最丰富的资料,虽然可能无法量化和计算,以至于在确定性和方便性上有所损失,但这可能是认识人类及其社会的另一条有价值的途径。

芝加哥学派的民族志与伯明翰学派的民族志研究也有所差异。

芝加哥学派更关注社会行动,体现了一种更加实在论的态度;而伯明翰学派则大量引入符号与表征,从话语冲突和符号反抗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进程。

这种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差异使得灵活的民族志形成了不同面貌,通过观察、访谈所搜集的资料也侧重于不同层面。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受众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迁移,日常生活视角的分析则提供了新的转向。

总体而言,概念转型的学术共识还有待进一步达成。

参考文献:①【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②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③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2012 年第6 期④【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⑤Anderson ,Nels (1923). The Hobo :TheSociologyof the Homeless M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⑥Cressey,Paul (1932).The Taxi-DanceHall : ASociological Study in Commercialized Recreation and CityLif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⑦ Morley ,David (1980).The 'Nationwide'Audience :Structure and Decoding. London :British FilmInstitute.⑧Morley ,David (1986).Family Television :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 ,London ,Comedia.⑨Ang , len (1985) . Watching Dallas : Soap Operaand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Methuen.⑩Ang , Ien (1991) . Desperately Seeking theAudience,Routledge.(11) Moores, Shaun (1990) . Texts, Readers andContextof Reading: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Media Audiences ,Media,Culture and Society,12(1)9-31.(12)Lull , James (1991) . China Turned On :Television ,Reform and Resistance. Routledge.(13)Radway, Janice (1991) .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and Popular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Press.(14)Hobson , Dorothy (2002), Soap Opera. PolityPress.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资讯美国全球网络监控广受批评5月27日至28日,在瑞典首都召开的第三届斯德哥尔摩互联网论坛上,来自90 多个国家的450 名与会者就互联网治理、个人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