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可可西里》观后感

合集下载

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5篇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1在<<可可西里>>这部真实的记录片中,我们能体会到一分残忍与一分感动。

在片头与片尾的地方都穿插了一小段藏族的乐曲,那雄壮,浑厚的男高音,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感觉到藏族人民粗犷'豪放'坚毅的性格品质。

当那名记者走到了他们中间,他们大摆宴席,热情地招待了这一个远方的客人。

这是他们热情'好客的品质。

神秘的可可西里,虽被人称为死亡地区,到处都分布着能令人死亡的因素,但还是会有一些让金钱给蒙住眼睛的人,闯了进去,残酷地杀害一种有着黄金一般皮毛的羊种------藏羚羊。

它们的生活从此被扰乱,无情的子弹穿透过它们的身体,它们挣扎着,而迎接它们的是再一次的攻击,终于,它们丧身在这一片冰冷的土地。

猎人的手如恶魔般向羚羊们扑去,待猎人走后,余下的就只是藏羚羊那没有皮的血淋淋的尸骨。

虽然如此,但我们能让这些不法分子继续做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这时就涌现出了一大群志愿打击犯罪,保护藏羚羊的藏族青年,他们以自己旺盛的精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打击了一批又一批的犯罪人员。

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们为了保护藏羚羊,在零下20多的温度下与不法分子进行搏击。

比起为了金钱去犯法的人,简直就是天上的神。

希望神能够永远保护藏羚羊,让这群可爱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也希望那些迷失的人们能够醒悟,一起来保护珍贵的藏羚羊。

可可西里观后感500字2最近在看《藏地密码》,其中有大部分篇幅是描述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景象,对书中感叹可可西里和大自然的美丽与冷漠心存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心血来潮的看了影片《可可西里》。

这是一部保护大自然、保护藏羚羊的纪录片,一位北京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向全世界传播了可可西里,传播了藏羚羊,传播了日泰精神。

藏羚羊多么珍贵的物种,却被那些贩卖藏羚羊绒的人大面积屠杀,只有骨架丢回到可可西里一望无际的沙漠里。

刘栋在给大家送汽油的路上,不慎掉入流沙窝,他不停的挣扎想要摆脱来自下方的吸附力,没想到他越挣扎人却陷得越深,最后绝望的任漩涡埋没,这个画面让我很心痛,多少善良的人啊,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消失在茫茫无际的旷野中,没给后人留下一点足迹,让人心头感到痛扯。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1《可可西里》作为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幅写照,弥漫着浓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气息。

影片以其惨烈的造型语言和壮观的地域画面,不断地撼动着我们的心灵。

可可西里的自然景象是美丽的,但可可西里的生存状态,却是令人焦虑的。

导演陆川通过将这二者的强烈对比,折射出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无数法则、无数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其他所有方面的条理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人类文明与地球灾难一块发展和扩大,这种文明最终就会将世界引向死亡。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纵深推进,无数可可西里的悲剧已经上演,无数藏羚羊的厄运也已经到临,我们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危机正在挑战人类一切的现代性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模式乃至基本的生存方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未来的冲突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明的冲突,人类必然会发展到为争夺生态空间而大动干戈的时候。

《可可西里》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

但又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也是一场战争。

是生态文明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选择!在十八大后的今天,我相信这个选择一点都不难做出,我们的政府,已经选择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经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已经选择了生态文明建设。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可可西里观后感15篇可可西里观后感(一):今日看完电影《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一群志愿寻山队员为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发生的一个杯具故事。

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是在气候极其恶劣的可可西里,但可可西里在藏语指的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

有许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很多捕杀藏羚羊,令藏羚羊的家园变成了藏羚羊的地狱,猎人们把羊肉吃了,羊皮高价出售,看到这一幕,我一边为藏羚羊的死而感到悲伤,又一边为捕猎者的凶残而感到愤怒。

保护区的队员和队长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当我看到一个个保护区的队员为捉那些可恶的猎人而一个个地牺牲时,生命的消失就这样残酷地呈此刻我的眼前。

同样,生命也是坚强的,巡山队员们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他们死得英勇,死得光荣。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日泰临死前与记者的交流资料:我明白这是犯法的,但我要照顾我的队员,我的可可西里。

我有得选择吗?也许他们的手和脸都异常的肮脏,但他们的心里比谁都还要纯洁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他们也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知法犯法,要是政府能多些投入到保护藏羚羊的事情去那样会更好。

最终日泰队长死在了那些可恶的捕猎者的乱枪下,看到那里我哭了,当时我看到心里想:对动物已经很残暴了,难道还要对同胞残酷吗?真不应当。

相信,那些沉眠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的灵魂,与可可西里公安,一同保护着他们的藏羚羊。

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片子的最终告诉我们,尕玉回到北京后写出的报道震惊了全世界,一年后中国政府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且派军警保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交易藏羚羊绒,自愿巡山队也解散了,昨日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此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回升到了6万多只,牺牲的这些巡山队员们最终能够瞑目了,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信,在以后,藏羚羊的只数会比此刻多上一倍,二倍,三倍同学们,我们都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不要学习捕猎者的残酷,让动物有一个属于自我的天堂。

可可西里观后感(二):很久以前就听说《可可西里》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里面所涉及的人性思考令我心生敬仰之意。

可可西里的观后感6篇

可可西里的观后感6篇

可可西里的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让我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启示,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可可西里的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可可西里的观后感篇1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是少不了诚信,少不了道德,更是少不了环保的。

环保是大家都应该做的,如果每人在沙漠种一棵小树苗,把它扶养长大,那每年不知减少了多少次沙尘爆,不知减少了多少回水灾。

只要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什么事都难不到我们这勇敢的,团结的队伍。

观看完后,它使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

在西藏的土地里,人人知晓,人人皆知。

有一种叫做藏羚羊的动物,它的皮,绒应为比黄金还贵。

所以藏族人总是到处去捕捉它,把它的皮,绒扒下来拿去卖,因此这种叫做藏羚羊的动物就不断的稀少了。

难道这样不残忍吗?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与环保有关的电影,题目为《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西藏人们不断地捕捉藏羚羊来赚钱,从而有一支志愿巡山队在山里到处捕捉犯罪团伙保护稀少珍贵的藏羚羊,这才意味着: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

而逼近它燃烧的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至此,志愿军队采集了许多藏羚羊的贵品种,也把藏羚羊给保护下来,使藏羚羊不会牺牲。

这难道不是劳动的好结果吗?想起此时,我便想了当年我读三年级学的一篇课文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村庄里后面有一个山坡,山坡上郁郁葱葱种满了树支,而村民为了做某些东西,使用锋利的锯子把树一棵一棵的砍了下来,不久,山上裸着平地,这时洪水便来临了,因为人们不保护树木才把水灾给请来了。

到了以后,人们又把树种上了。

过后,村子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又没来水灾了。

难道这不是环保和劳动的好处吗?环保是不可以少有的,有了它,等于是人类的卫星相信大家也都有懂活着为了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海。

这句名言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了解了它的含义吧!可可西里的观后感篇2《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约莫是我于几日前中午同好友一起观看的,自我感触颇多,所以兴起记录这段情节的性情。

《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1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1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15篇)《可可西里》观后感1第一次看完那部电影就想写观后感,为这个震撼人心的并不怎么被关注的作品留下点自己的念想,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面部没有表情,只有自己的那双手不停的在键盘上拍打着早就想写的这篇文章,走进那个的时代......我认为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自私的时代,没有规则,没有信仰,没有羞耻的一个时代,有枪就可以为非作歹,所到之处尽是杀戮,为了自己的虚荣,可以将万只的藏羚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屠杀至不到1万只,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不仅仅是屠杀才能证明你的价值,若背道而驰,正义和光明就会出现,让你无所盾形,丑恶的嘴脸终究要被审判,这巡山队就是来审判你们的......当巡山队出现的时候,我想我应该要为自己的言行反省,这并不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而是黎明来的稍晚,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只是无私的人被发现的稍晚,他们有规则,有信仰,知怜悯,在当时那种举日维坚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向正义出发,在浩瀚无垠可可西里的大地上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审判之路,飞沙走石,流沙沙眼,队员们每次离别的时候都会说声保重,面对装备好于自己的狩猎者加上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是最后的离别,家人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眼神里有不舍,有不安,有期望,有寒酸,有不解,有些脆弱的会流泪......是啊,他们也有家人,但好像又不是家人,因为正义,因为不堪,因为脆弱也需要他们。

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跟脸很脏,但是心很干净,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人的心到底有多干净?在生命的底线,在冷酷自然的环境下,到底应该怎么去坚持内心的干净?天葬师天葬后的人真的愿意去天堂吗?一声声枪响后每一枪都是邪恶吗?我不知道,我陷入了深思.......马占林虽然帮盗猎分子5块钱一张扒皮挣钱,但在临了日泰死后,还是他跟盗猎头子说的,这尕娃不是日泰的人才得以死里逃生,顺着我们的脚印再走5公里就能出去了,你能说他没有道德底线吗?还是教育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在那里普及教育知识和保护法则。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可可西里》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可可西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可可西里》观后感【篇一】如果说《寻枪》里的陆川还是一个仰仗姜文的力量才得以实现电影抱负并时时受到掣肘的新晋导演,那么在《可可西里》中,作为编剧兼导演的他已经完全获得了对电影创作的控制权,并使之印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李泽厚评价《可可西里》“是中国电影美学的革命”,美国“元哲学”名家罗蒂(Rorty)称其为“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为其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

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在《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里也将《可可西里》的品质归结为“真实,且有力量”。

《可可西里》受到当代中外哲学家的热捧与其营造的独特美学意境相关。

陆川将目前中国大陆电影少见的纯自然主义的“冷酷美学”贯穿《可可西里》全片始终,“表达了一种可以分析的美学观点”。

(赵汀阳,2005)1 .镜头语言:如果将电影分为分析性的电影和描述性的电影两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那么《可可西里》无疑是属于后者。

它的反心理分析的立场如此鲜明,以致于导演将人物本身作为坚实封闭的固体,大量镜头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场域,而不是人的自省或自审。

在片头和片尾两个表现死亡的镜头里,陆川都选择让摄像机在较远的位置拍摄全景(甚至大全景)。

观众看到的是,枪响,有个身影倒下,抽搐,开枪的人离开,仅此而已。

在影片的几个主要叙事段落,镜头下的人始终处于弱势(或者故意被漠视)地位,相反雪山、草地、高原、甚至大面积的藏羚羊尸体占据了画面主要位置。

在大面积的冷色调映衬下,人的力量被压缩、挤迫。

无论是日泰带领的巡山队员淌过冰河追捕非法剥皮者,还是这些剥皮者被日泰放逐,在风雪中独自走出山地,人的活动本身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因此就算是表现单个的人物刘栋陷入流沙直至被吞没这一场景,即便有全片最密集的一段特写,镜头也始终不强调面部表情,在陆川的镜头里,人物的脸并不比其他活动部位具有更高的表现价值。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

《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1)今日看完电影《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一群志愿寻山队员为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发生的一个杯具故事。

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是在气候极其恶劣的可可西里,但“可可西里”在藏语指的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

有许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很多捕杀藏羚羊,令藏羚羊的家园变成了藏羚羊的地狱,猎人们把羊肉吃了,羊皮高价出售,看到这一幕,我一边为藏羚羊的死而感到悲伤,又一边为捕猎者的凶残而感到愤怒。

保护区的队员和队长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当我看到一个个保护区的队员为捉那些可恶的猎人而一个个地牺牲时,生命的消失就这样残酷地呈此刻我的眼前。

同样,生命也是坚强的,巡山队员们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他们死得英勇,死得光荣。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日泰临死前与记者的交流资料:“我明白这是犯法的,但我要照顾我的队员,我的可可西里。

我有得选择吗?也许他们的手和脸都异常的肮脏,但他们的心里比谁都还要纯洁”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他们也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知法犯法,要是政府能多些投入到保护藏羚羊的事情去那样会更好。

最终日泰队长死在了那些可恶的捕猎者的乱枪下,看到那里我哭了,当时我看到心里想:对动物已经很残暴了,难道还要对同胞残酷吗?真不应当。

相信,那些沉眠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的灵魂,与可可西里公安,一同保护着他们的藏羚羊。

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片子的最终告诉我们,尕玉回到北京后写出的报道震惊了全世界,一年后中国政府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且派军警保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交易藏羚羊绒,自愿巡山队也解散了,昨日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此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回升到了6万多只,牺牲的这些巡山队员们最终能够瞑目了,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

可可西里观后感5篇《可可西里》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可可西里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可可西里观后感1可可西里,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

——题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心似乎还沉浸在可可西里。

曲折的剧情,悲惨的结局。

使我对导演的能力十分敬佩,这部演绎出的人类对生灵扼杀和人类对生灵的保护,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部影片讲了;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坐落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了宁静,保护站上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了戈壁,有一批藏羚羊惨遭屠戮。

队长日泰在和盗猎者的斗争出不幸牺牲,死里逃生,尕玉带回了队长的尸骨……这部影片把凶残的盗猎者和义不容辞的巡山队员构成了鲜明对比,盗猎者的贪婪、残忍、凶暴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

巡山队员的义不容辞、勇敢更是形象生动。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起了旅鸽,旅鸽曾经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鸟类,后来是由人类大量食用而灭绝。

在1994年9月1日下午1时,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当时许多人围在它的身旁掉下伤心地眼泪,因为人们从此再看不到这种美丽可爱的动物了,再也看不到它们迁徙时成千上万的壮观景象了。

那只老死在动物园中的旅鸽,被制成了标本送进美国博物馆。

“玛莎”那永不闭合的眼睛圆瞪着,那永不饶恕的目光,似乎谴责着人类,又似乎在提醒着人类记住往昔沉痛的教训。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立怀厄卢辛公园立有一块旅鸽纪念碑;上书:“旅鸽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

”旅鸽的绝灭是一个惨痛的教训,那“高原精灵”藏羚羊也濒临灭绝,为什么人们还不醒悟呢?做事情非要做的那么极端。

不到动物灭绝就不会回头。

藏羚羊在急剧锐减,可盗猎者还是在大规模屠杀。

使本来有百万只的藏羚羊剩下还不到一万只。

美丽的可可西里,因盗猎者的出现,变得血流成河。

面对富饶的地球,人类的出现,变得伤痕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可可西里》读后感
在这周星期天观看了《可可西里》电影之后,感想很多。

影片《可可西里》由陆川导演的根据一些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讲述一群巡山队保护藏羚羊的经历的纪录片,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的挣扎和绝望与人和自然的相互抗争,也使我们得到了自然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平均海拔4.6千米以上,它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

在这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自发地加入到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中,他们终年奋斗在保护藏羚羊和打击盗猎者的战线上,为此,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快乐,甚至是生命。

这便是影片《可可西里》的主要内容。

《可可西里》中的一群巡山队为保护藏羚羊而身陷绝境,他们的处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

无论是“好”或“坏”的一方,他们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权利。

只是有些人为了生存要保护环境,有些人为了生存要破坏环境,如那些剥皮藏羚羊皮为生的牧民。

陆川平等地面对他们,抛弃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断。

使用的镜头很简洁,也很冷漠。

它告诉我们,在可可西里,生命的无常,人的渺小,理想的无奈;人与自然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与脆弱,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之后,自然便会实施无情的报复。

陆川用它独有的镜头,以第三者
的角度,完整的描绘了可可西里的真实与恶劣。

在角色的表现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现出了难得的生活逻辑上的真实,避开了假想、虚构。

《可可西里》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真实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现了人在特定环境所表现出来地复杂性及人性中本质的部分。

陆川以记录的手法真实的描绘出人性与生命这一思想主题,并使这一主题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表露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的可笑。

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

影片中,给盗猎分子剥羊皮的马占林,他剥羊皮的技术最好,剥一张五块钱。

“他们问他‘为什么干这个?’,他的回答是“原来放牧,养羊,养牛,后来没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

”这是巡山队与盗猎者的黑白对抗中,他是个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挣扎着生存。

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存,沿袭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

就连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样。

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卖羊绒,对捕鱼者随意的罚款,为了查出偷猎者而对被获的偷猎者同党近似疯狂的殴打。

这些人性中对生存,道德方面本质的反映与透露,更是陆川揭示的观众还要观众去深思的。

他们的这些行为,丰富地表达了他们内心世界地感受,也传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可可西里》中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

最为壮观的
一场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白骨安静地躺着,冰冻的白骨显得那么的无助。

黑色的秃鹫啄食着粉色的肉。

巡山队员们沉默无语,因为任何语言都失去力量。

它们被葬掉,挤在一个大坑里,每一个心脏的温度也跟着埋葬。

再壮阔的生命还是脆弱的。

羊是如此,人也一样。

刘栋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直到最后一丝呼吸也被淹没,镜头定格然后拉远,沙地上一丝痕迹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在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

生命是多么庄严神圣,可在可可西里失去却如此轻易。

在这我们感受到的了大自然的残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

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带刺,暗藏杀机。

电影《可可西里》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通过该片,我开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生存来捍卫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敬畏。

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挣扎,永不放弃,不管它多么渺茫。

《可可西里》所展现出的对于人的深层的探索,对于人性,生命的叩问,都值得我们这一批生活于温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

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与生命地真谛,更加坚定地去寻找自身,实现自身地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