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
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排查与防范方案

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排查与防范方案引言山区滑坡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给山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为了减轻滑坡灾害对山区居民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滑坡灾害隐患排查与防范。
本文分析了山区滑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滑坡隐患排查与防范方案。
一、山区滑坡灾害的成因与危害1.1 成因山区滑坡灾害的成因很多,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震、降雨等因素。
在地质构造方面,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质构造松散,易于滑动;而地震活跃频繁的地区常常引发滑坡灾害。
此外,降雨是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因,特别是长时间、强降雨容易造成山区滑坡。
1.2 危害山区滑坡灾害对居民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滑坡导致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会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不便,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其次,滑坡还会导致土地沉降和水资源污染,破坏农作物种植和灌溉系统,对当地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滑坡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植被丧失,加剧生态恶化。
二、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排查2.1 野外勘察对于山区滑坡灾害的隐患排查,首先需要进行野外勘察。
勘察人员需要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滑坡事件和滑坡发生的特征。
同时,应利用遥感技术和地质勘探手段,分析地质构造和滑坡形成的原因,准确掌握滑坡隐患的分布情况。
2.2 技术手段支持山区滑坡灾害的隐患排查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目前,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已经在滑坡灾害监测中得到应用。
利用无人机对山区进行全方位监测,可以高效地发现滑坡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三、山区滑坡灾害防范方案3.1 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可靠的滑坡灾害预警系统是山区滑坡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
预警系统应该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和信息传输的建设,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滑坡的发生情况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以便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3.2 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山区滑坡灾害的防范工作需要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滑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山体滑坡情况汇报治理措施

山体滑坡情况汇报治理措施
近年来,山体滑坡成为我国山区地质灾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了解山体滑坡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我们对山体滑坡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山体滑坡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山体滑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山体滑坡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山体滑坡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断裂、褶皱、节理发育,易发生滑坡;
2. 人为活动,大规模的采矿、建设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地表的自然平衡,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3. 自然因素,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也是山体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治理措施。
针对山体滑坡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治理措施: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滑坡隐患,减少损失;
2.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山体滑坡成因机理的研究,探索山体滑坡的发生规律,为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修复,加强对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植被,加固地表,减少滑坡的发生;
4. 合理规划,加强对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山区的开发建设,减少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5.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滑坡隐患地区的管理和治理力度,提高山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
以上是我们对山体滑坡情况的汇报以及提出的治理措施,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山体滑坡
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山区地质灾害问题,共同为山区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
山体滑坡的原因

山体滑坡的原因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山体滑坡的原因、预防及应对措施发生滑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就地理条件来说,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以及上部呈环状的山体是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形。
作为产生滑坡物质基础的土体,结构松软、抵抗风化破坏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一般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如黄土等从诱因上看,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都是诱发滑坡的自然原因。
如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松散;当出现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时,雨水在斜坡上渗入到土体或岩石缝隙中,岩石或土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从人为因素上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堆载、水路蓄泄水等都可能诱发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时,如进行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滑坡。
怎样预防山体滑坡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在选择建设场地时,充分重视斜坡的稳定性,尽量避免选择松散土石层较厚、岩层倾向与坡面一致的场地。
其次,应该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如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斜坡上的流水等。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如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在裂缝和裂纹、斜坡上的树木以及电线杆等是否出现倾斜、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发生变形等。
遭遇山体滑坡如何自救山体滑坡发生前,一些异常现象可看作是灾难即将发生的预兆。
如山坡上的树木和电线杆发生歪斜、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大、坡脚处流出浑浊的泉水、门窗突然打不开、老鼠乱窜不进洞等,这些都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在向下运动的信号。
滑坡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能选择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作为避难场地。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保护好头部,并离原住所越远越好。
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要避免二次遇险。
地质灾害注意山体滑坡

地质灾害注意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注意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山体滑坡所造成的损害和伤害,我们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地震、降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山体土石体发生断裂、破坏和滑移的现象。
常见的导致山体滑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活动是山体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导致了山体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当承载能力不足以支撑地表上的土石体时,就会发生滑坡。
2.地震:地震是引发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导致土壤松动,并破坏山体内部的结构,从而诱发山体滑坡。
3.降雨:降雨是引发山体滑坡的外部因素之一。
降雨过程中,大量水分渗入土壤,使土壤饱和并减小其抗滑性能,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
4.人为活动:人类活动对山体稳定性的破坏是引发山体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不合理的挖掘和开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筑等,都会改变山体内部的力学平衡,增加山体滑坡的概率。
二、山体滑坡的特征和预警山体滑坡具有以下的特征和预警信号,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这些特征来提前预防和避免山体滑坡的发生:1.沉降和裂缝:山体滑坡前常伴有地面的明显沉降和裂缝现象。
当地面出现大范围的裂缝,建筑物出现倾斜,或者地面出现陡峭的变化时,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2.山体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前常会出现山体形态的明显改变,例如山体虚化、山脚凸起等现象。
如果发现山体的外观和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应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山体滑坡的发生。
3.降雨量增加:降雨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降雨量增加时,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安全措施,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预防山体滑坡的措施为了减少山体滑坡所带来的损害和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山体滑坡的动态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安全措施。
山体滑坡的资料 -回复

山体滑坡的资料-回复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内部岩层或土壤的失稳导致山体向下滑动或滑落的现象。
这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对于山体滑坡的研究和预防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滑坡的定义、成因、分类、识别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山体滑坡的定义山体滑坡是指山体由于内部岩层或土壤的失稳,导致山体向下滑动或滑落的现象。
滑坡是由于山体内部重力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失稳并剪切破碎的过程。
二、山体滑坡的成因1. 地质因素:包括岩性、结构、断层、构造运动等。
岩性差异大、岩层倾向或断层发育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滑坡。
2. 水文因素:地下水位的升降或水压的变化会对山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降雨过多、地下水位上升都可能引发滑坡。
3. 人为因素:挖掘工程、地下开采、填埋和建筑物施工等活动会改变山体的力学特性,增加滑坡的风险。
三、山体滑坡的分类1. 滑塌:山体的整体运动,沿着滑裂面向下滑动或滑落。
2. 滑移:山体的部分移动,常见于山体上部土层或混合土石块的滑动。
3. 滑动:山体整体向下滑动,而不完全分离。
4. 冲击:山体的迅速侵蚀和冷却引发滑坡,常见于火山区域。
四、山体滑坡的识别1. 地质勘察:研究山体的岩性、结构和断层等特征,以确定滑坡形成的潜在因素。
2. 地形分析:观察山坡的形态变化、凹陷和裂缝等地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滑坡风险。
3.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分析山体表面的形变和地形变化。
五、山体滑坡的防治1. 巩固山体:采取加固措施,如灌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等,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2. 排水降水位:提前对地下水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对山体的浸润作用。
3. 疏散人员:在滑坡风险区域建立警示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综上所述,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通过对滑坡的定义、成因、分类、识别和防治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
对于山区地质部门和相关决策者来说,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对于减少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坡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力作用等原因,使得坡体发生断裂、滑移或倾覆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滑坡形成条件1.地质构造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当地质构造出现断层、褶皱等破碎带时,容易引发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动会导致坡体内部破坏,进而引发滑坡。
3.地质条件: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含水层存在于不透水层上方时,水分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坡体失稳。
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坡体的破坏也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采矿、爆破、挖掘等活动,会导致坡体结构失衡,引发滑坡。
二、滑坡防治措施1.地质调查与评价:在建设前进行地质调查与评价,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信息,预测滑坡风险。
2.坡体加固:对于滑坡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墙、加固地基等,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排水措施:合理排水是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排水井等设施,将地下水迅速排泄,减少坡体的饱和度。
4.植被恢复:适当植被可以增加坡体的抗冲击能力和抗滑性。
可以进行植被覆盖或者植树造林,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坡体稳定性。
5.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合理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坡地资源,避免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滑坡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深入了解滑坡形成的条件,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地质调查与评价、坡体加固、排水措施、植被恢复、监测与预警以及合理规划与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滑坡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治理方案1. 背景山体滑坡是自然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它是指山体因受到水、土、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使土石体发生失稳或破裂而发生的坡面的大规模滑移现象。
山体滑坡不仅会直接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探寻治理山体滑坡的方案,对保障人类生命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治理方案无论是现有的山体滑坡,还是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都需要制定一套可行的治理方案。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治理方案。
2.1.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治理山体滑坡的基础,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轻地表水压力:降雨是山体滑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降雨会导致地表水增多,从而增加山体的不稳定性。
因此,减少地表水的累积,降低局部地表水位,是预防山体滑坡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固山体结构:增加山体质量、改善支撑条件可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例如使用添加材料的土壤改良、加固山体基础结构等方法。
•监测安全状况:建立合理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山体滑坡的迹象,对防范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治理方案当山体出现滑坡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理滑坡:清理滑坡是治理山体滑坡的首要任务,要求使用适合的清理工具进行有效整治。
•减少山体负荷:如果山体的负荷过大,如建筑物、道路等,应该及时进行拆除或移除工作,以减轻山体的负荷,降低山体滑坡的可能性。
•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可以使用深层锚喷、钢筋网、挂网、网苫等技术进行过渡性的支护。
•建立监测体系:在治理山体滑坡的同时,需要建立山体滑坡的监测体系,及时监视山体滑坡的变化,为后续处理提供支持。
3.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针对山体滑坡的治理方案应该从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案两个方面出发。
预防措施是治理山体滑坡的基础,包括减轻地表水压力、加固山体结构、监测安全状况等。
治理方案是当山体滑坡已经出现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清理滑坡、减少山体负荷、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建立监测体系等。
滑坡灾害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地理说课教案

滑坡灾害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地理说课教案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多地方都需要将山地开发为城市用地。
然而,这种做法的风险在于山地是滑坡灾害的高发区域,当大量土地被破坏时,会引起土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此,分析滑坡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一、滑坡灾害的原因(一)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是导致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滑坡灾害发生在地质年代比较久远的山地、丘陵上,这些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形地貌问题。
比如,山区的陡坡、台地、峡谷等地形,都是滑坡灾害的高发区域。
(二)水文水利因素水文水利因素是导致滑坡灾害的另一主要原因。
在下雨季节,水分会大量积聚在山地地层之间,降低土层的稳定性,极易导致滑坡灾害。
此外,河流的冲积作用也可能对土地的稳定产生影响。
(三)人为因人为因素是导致滑坡灾害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山地都被开发为城市用地或者农业用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划不科学、开发过度、土地滥用等问题,导致底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如同“破窗效应”一般,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二、滑坡灾害的防范策略(一)加强地质勘探,合理规划针对山地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应用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技术,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分析,确定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并在规划建设前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尽可能的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二)加强水文水利管理在滑坡灾害的高发区域,需要加强水文水利的管理,提高山区水文的监控能力。
及时排放积水,保持山区水源属分布均衡,尽量避免出现山洪灾害,并加强河流和水库的管理,减少冲积作用对山地地质的破坏。
(三)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加强对开发者和建设者的规划管理和监督,采取更加科学规范和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对于已经开发建设的山地区域,应加强地形扫描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加强地面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出现滑坡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及防治
摘要:山体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分析了山体滑坡形成的原因,提出滑坡防治措施,从排水、削方卸载、抗滑支挡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优化治理方案,实现滑坡综合治理。
关键词:山体滑坡成因滑坡防治
1、山体滑坡的形成规律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由于种种原因改变坡体内一定部位的软弱带(或面)应力状态,或因水和其他物理、化学作用降低其强度,以及因震动或其他作用破坏其结构,该软弱带在应力大于强度下产生剪切破坏,带以上的岩土失稳而作整体、或几大块沿之向下和向前滑动的现象。
滑动一般长期而缓慢,有时滑、时停阶段,亦有瞬间急剧大滑动者。
确定滑坡变形现象的最主要依据之一是坡体沿坡内一定部位的“滑带(或滑面)”作整体滑动。
滑带中自身应力大于强度而变形、破坏、沿之滑动者为主滑带。
受其影响而破坏者,在其后部为牵引段滑带,在其前部系抗滑段滑带。
主滑带的生成与发展为反映滑坡特点的关键。
2、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
2.1地层岩性
滑坡的发生与组成斜坡的岩石和土的性质最为密切。
同一岩性又因构造、地貌等条件差异而有所差别,软弱岩土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对于土石性质比较软弱,结构比较松散破碎而蓄水条件较好、排水不易的地层,就比较容易产生滑坡。
地层
岩性是坡体组成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滑坡产生的一种主要地质条件。
实践表明,滑坡多发育于泥质、粉质、泥灰质、凝灰质等及其变质岩系的地层组成的坡体内。
它与这些地层中含有水化性强的岩土如黏土、粉土、特别富含高岭土、伊利土等在岩性上易于滑动者密切相关。
2.2地质构造对滑坡的影响
岩层的结构和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山体的地质构造也是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地质构造对滑坡的影响有以下几种:(1)活动性强的大构造及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带易于产生滑坡;(2)大断层带附近滑坡常集中分布;(3)褶皱轴部滑坡分布较为集中;(4)各种软弱结构面上陡下缓的组合是产生滑坡的重要条件。
2.3水文地质条件
(1)堆积在山区缓坡、凹形山坡或河谷坡上的大量第四系松散土层,由于结构不均一,故常具有多层不连续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相间的水文地质结构。
同时,堆积层与其下代基岩顶面的透水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量地下水沿基岩顶面活动,并降低该带上的强度,这是各种土质滑坡,尤其是堆积层滑坡广泛分布的主要水文地质条件。
斜坡堆积层中,主要地下水主类型为上层滞水或多层带状水造成坡体中的多层滑动面,滞积于基岩顶面的地下水,则会造成全部松散土沿基岩顶面的滑动。
(2)地表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风化破碎
岩层内,并在下伏隔水岩层顶面聚集,是产生顺层滑坡和构造面破碎岩体滑坡的条件之一。
由于斜坡上部岩层风化破碎或裂隙发育,透水性强,下部岩层较完整或为相对隔水的软岩,这水文地质结构,季节性裂隙水是大部分沿层面滑动的岩体滑坡产生条件之一。
(3)山坡上部的积水、灌水是许多滑坡产生的重要外因。
由于水渠、水管的漏水及其它用水的灌人,大气降水滞留于坡体上部等原因,都将改变山坡的水文地质条件,使之产生滑动。
这种现象在黏性土和黄土塬边地区最为普遍。
2.4滑坡发生与人为因素的关系:
(1)不适当地开挖坡脚:在坡脚下修筑房屋、构筑物、铁路、公路和取土烧砖等,进行开挖削方,而没有很好考虑坡体上方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引起滑坡或老滑坡复活;(2)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崩塌性滑坡。
这在矿山的采空区常有发生,由于斜坡边缘地下采空塌陷,引起向l临空面方向崩塌和滑移。
(3)大爆破引起大滑坡。
(4)由于灌溉道漏水、坡体灌水等引起滑坡。
3、山体滑坡防治原则
滑坡防治技术体系可从绕避、排水、力学平衡和滑带土改良等方面进行滑坡防治技术分类。
(1)防治方案。
在可行性研究、初测和定测阶段都应加强地质工作,详细查明所遇到的滑坡的规模、性质、稳定状态、发展趋势和危害情况,尽可能地避开大型滑坡连续分布地段、
大型厚层堆积层分布地段和大型断裂破碎带。
绕避方案可以通过
采用桥梁跨河绕避,也可以通过采用隧道绕避。
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滑坡防治措施分类:对滑坡避让措施具体可采取如下:人居区、工程设施搬离滑坡危险区;拟建工程避开滑坡危险区。
条件是搬迁、避让
费用小于滑坡工程治理费用,并且有适宜的搬迁场地。
(2)采取监测预警。
对于形成条件复杂、无法确定治理方案的滑坡;滑坡规模大,搬迁避让难度大、治理困难。
(3)工程建设中随时可能产生危害的滑坡应当。
首先争取能立即生效的应急措施,争取时间,保障安全,然
后再进行全面规划和采取永久性措施。
(4)对滑坡已经存在危险性的,应对其采取一次根治,以有效地达到防治滑坡发生。
同时针对滑坡存在的危险问题,应针对引起滑坡的主导因素进行整治。
(5)滑坡整治宜放在旱季为好,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程序应能避免产生新的滑动,并做好临时性排水措施。
4、滑坡治理技术措施
(1)抗滑挡土墙技术,必须置于滑面以下稳定地层,尽量利用墙背填土重量,墙后纵向盲沟要求高,墙体稳定性检算中除抗滑、抗倾覆和截面强度检算外,还应检算从墙底滑动和从墙顶滑出的可能以决定墙的埋深和墙高,推力作用点位置一般不在三分之一墙高,而在二
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墙高处,施工必须分段跳槽开挖,从两侧向中部推进,避免因挖基造成滑坡滑动。
(2)排水工程。
采用截水沟截
断从滑坡体周围进入滑坡体的地表水,通过地下排水方式排泄滑坡体周围进入滑坡体的地下水及滑坡体区域内的大气降水入渗滑坡体的地下水。
(3)削方减载。
在条件适宜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削方减载。
通过结合工程实践,对于滑坡削坡减载的采用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结合工程实践,把条件总结如下:①滑坡属于推移式;
②滑坡体中后部地表无道路、市政管网、居民聚集区等;③滑坡体附近有足够的弃渣堆积
场。
(4)坡脚回填反压。
运用岩土体反压滑坡中前部,增大滑坡抗滑力。
载滑坡中前部无房屋、道路及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
地势平坦,岩土填料易于获取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用坡脚回填反压治理滑坡。
(5)悬臂抗滑桩。
对于中小型滑坡,滑坡推力较小,设计治理工程方案可采用悬臂桩。
悬臂段承受滑坡推力,并通过嵌固段传递到稳定地基内。
嵌固段长度为1/3~1/2桩长。
为嵌入中风化岩层内的长度。
(6)锚索抗滑桩。
而对于大型、特大型尤其是岩体滑坡,滑坡推力较大,拟定治理工程方案时可采用锚索抗滑桩。
锚索抗滑桩有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和锚索组成,锚索布设在桩顶,滑坡推力较大时可布设多排锚索。
对于锚索倾角应当不大于3o?。
(7)锚索框架。
对于大型及特大型滑坡,可采用锚索框架予以防治。
锚索框架又称为“锚索格架”,由锚索和钢筋混凝土格构组成。
格构由钢筋混凝土现场浇注,格构梁采用矩形断面,长边垂直于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