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13.2 不求甚解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短文《不求甚解》,主要讲述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提倡读书时要注重理解和领会,而不是只求表面的了解。

第二篇短文《论诚信》,则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两篇短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注重诚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达的观点。

2.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诚信问题的深入探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两篇短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引导他们关注学习态度、方法和诚信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短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举例子:普列汉诺夫、诸葛亮(反例 正例)
引语录:陆象山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思考探究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 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 几句话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 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 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知识清单
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的鲁迅写的《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还记得我们当时介绍的驳论文 的知识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先驳斥了“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再确立和论证了 “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 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我们先了解一下驳论文的 相关知识。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 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第5段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6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 “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 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 了解问题更全面。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 有说服力。
3.围绕“不求甚解”,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要学习得好,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 重要的书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 会觉得开卷有益。
精读课文
分析论证方法
品读课文,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3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3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生词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一 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多用来 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 识。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 得开卷有益。
文体知识
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 驳或者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论点。
理清反驳思路
本文批驳了什么观点?在批驳过程中作者又树立了自己 怎样的观点?
第1段: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 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 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认识犯了
什么毛病?
理清反驳思路
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认识犯了什么毛病? 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 这个词经过长期流传、演化,不仅是缺了这个词的
原意,而且词的感情色彩还带有贬义。
理清反驳思路
释新意:解释“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理清反驳思路
阅读第3、4段 释新意:解释“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学习生词
豁(huò)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 豁然贯通。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4.咬文嚼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
4
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Leabharlann 儿。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5
5.前后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 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6
6.观其大略:只看事物的大概,不研究它的小细 节。
7
7.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
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提出的“不求甚解”所表达的内容。 2、让同学们认识到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重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
文学常识
驳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 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的议论 文。 驳论文就如同打靶一样,首先得树立“靶 子”(即对方错误观点),然后通过驳倒对方错 误观点从而确立作者正确观点。
抠字句k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课堂练习
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课堂练习
3、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用 课文原话)
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 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 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 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 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 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1. 读书的目的。

- 怡情、傅彩和长才。

就像是我们读书,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心情好,就像看一些有趣的小说,这就是怡情。

傅彩呢,就是让自己说话、写文章更有文采。

长才就是增长才干啦,读一些知识类的书籍,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去做事情。

- 读书还可以弥补天然之不足。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可能不是很擅长思考,但是通过读哲学类的书,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像给我们不太灵光的脑子打个补丁。

2. 读书的态度。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能老是想着挑作者的刺儿,要抱着一种学习和理解的态度。

就好比去别人家里做客,不能一进门就到处找毛病,得先好好看看人家的好东西。

-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也不是全对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不能他说啥你都信,得自己判断一下有没有道理。

- 要有推敲细思的态度。

读书得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咀嚼,仔细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书里的营养。

3. 读书的方法。

- 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相结合。

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透彻,和朋友讨论一下,就像给迷雾中的自己点了一盏灯。

而且写作文能让我们把书里的知识更好地运用起来,就像把知识从仓库里拿出来摆弄摆弄,看看是不是真的会用了。

4. 读书的作用。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同的书就像不同的魔法药水,喝了就能获得不同的能力。

读史书就像戴上了智慧的眼镜,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发展规律;读诗呢,就像给自己的灵魂做了一次美容,变得灵秀起来。

1. 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不好的读书态度,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他说“不求甚解”可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而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就像我们看一幅大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小角落看,得先整体看看这幅画大概画了啥。

-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读书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之
《不求甚解》
课时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 2.领会“不求甚解”的含义。
导入新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 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 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 感悟?
1.“不求甚解”的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
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咬文嚼 字,属褒义。 2.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 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 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 词选》等。
整体感知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么他有着怎 样的读书态度呢?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而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因某一局 部而放弃整体。 6.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重点探讨
1.这篇驳论文有何特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文章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
的主张。作者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进而提倡“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 己的观点;接着又从“会意”的角度,列举两个 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看法:不死抠一字一 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最后又强调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 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 的论点。
2.比较阅读本课中的两篇文章。 大家自由发言,比较两文的异同。
拓展延伸
请大家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 为……”的句式,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 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 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 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请谈谈本文 的论证思路
(1)归纳段意 (2)理清课文 的层次结构
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所选Leabharlann 事例有什么特点?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 典型,论说周到。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 狂妄自大( wàng) C.统筹(chóu)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论述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 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将正确 字书写在方格内。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彩藻饰 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求甚解》。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
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作者围绕“不求甚解”展开议论,谈论了他对读书问题的看法。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要诀、停滞、不求甚解、咬文嚼字、滥加粗暴”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②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③积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④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⑤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次地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
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2:难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③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方法。

那么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
1、谈话法:交流读书经验,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谈话式导入课文,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导读法:由易到难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3、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清
晰。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根据我们班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合作探讨疑难知识点和积极活跃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圈点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四、说学情
1、虽然这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驳论文,但是之前已经学习过许多立论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2、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一直在议论、思考这些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3、我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均衡,因此我主张“因材施教”。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通过九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谈话式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说说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以“同学们想知道马南邨是怎么评价‘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吗?想知道我们的看法和他的有什么异同吗?”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简单介绍作者及作品,积累文学常识,拉近学生与作者及文本的距离。

(三)检查预习
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生字词的读音词义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在文中注音、摘抄词义,这有利于扫除阅读障碍、强化知识、加深记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能力。

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将让
学生受益终生。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批驳什么?
2、本文的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明确。

后一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把握。

我认为这有必要先向学生介绍议论文常见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然后回顾典型议论文《敬业与乐业》与《想和做》。

我估计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五)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此模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个环节的内容是本课的重难点之所在。

我将组织学生再读课文,采取导读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主要问题:
1、主体部分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2、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3、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再读课文,探究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制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我具体预设了如下的问题:
1、试问:文章第七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2、听了老师同学的解答后,还有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吗?请提出来我们会帮助
你,你有疑问证明你思考过了。

(七)课堂小结,升华思想
老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把握全文,总结全文,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内容上的总结,也给学生一个思想上的升华。

因此,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总结作者的读书观。

我希望能够借此引发深入的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八)拓展训练,培养能力
我预设学生学习本课后会对成语新解有兴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对“见风使舵”、“班门弄斧”、“滥竽充数”等成语进行辩证性的新解。

这有利于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个性解读能力。

(九)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分层布置的理论,我设置了以下几项作
业:
必做: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做练习册。

选做:1、阅读一本优秀作品;
2、自我反思,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