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3课 道士塔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井 春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七月派” 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尘土集》《木厂》《青空与林》 《噩梦备忘录》《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等,诗论集《诗 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20-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1938年7月,邹荻帆从省师范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与 臧克家等人在大别山组织了“文化工作团”,宣传抗日思想。出入于 烽火战地,目睹了前线的战士英勇杀敌的场面,他深受感染,诗兴迸 发,写下了大量歌颂抗日战士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名为《他们将为 受难的人们而斗争》,400多行的诗作在沦陷的上海发表,引起了轰 动。此时,他写的抗战诗,大部分被巴金收录在《尘土集》中。
-2-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现代诗人,“九叶诗派”成员之 一。有《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等诗集。
杜运燮
-3-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无题》 抗日战争结束后,邹荻帆回到武汉,因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各种 腐败现象不满,写了《大城》一诗,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受到 国民党特务的追查。1948年初,因在武汉待不下去了,邹荻帆远走 香港。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描述了我们民族面 临历史灾难所迸发出的爱国激情,进而表现了人民的顽强不屈,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相比,诗人更注重人格情感的渗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含解析)

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讲义:散文部分-第1单元-动人的北平 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部分动人的北平【画面内容】画面上“故宫面馆”的厨师笑容满面地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嘴里说道:“这可是老佛爷最爱吃的面条,三十元,值!”顾客被惊得大汗淋漓,脑后有一个大大的“贵”字。
【寓意点评】当今社会,某些商家已经将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赚钱的筹码和工具,完全是顶着传承文化虚名、行垄断牟利之实的伪文化。
既没有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也没有体现经济对文化的足够尊重。
[识作者]国际文化使者——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
他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探背景]林语堂曾经两度在北京生活,即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三年(1916—1919)和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三年(1923—1926)。
林语堂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少于在上海和美国,并且经济状况也大不如上海时期和美国时期,但是他却对北京文化情有独钟。
他不仅有专门探讨北京文化的专著《辉煌的北京》,而且还有以北京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散文及随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化选择与感情倾向。
2020版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190522363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单元导读] 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
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动人的北平》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黄鹂——病期琐事》写的是普通小鸟,记的是病期琐事。
文章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
动人的北平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福建龙溪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32年起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推动了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6年旅居美国。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北。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2.背景探寻1923年,林语堂结束了他在欧美的留学生活,在北大任教。
那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复古势力和从新文化运动中分化出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开始合流。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本文所描绘的古老的北平五方杂处、兼容并蓄,在人们传统的生活状态之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变革的思想暗流涌动。
作者为当时语丝派的急先锋,指斥过所谓“中华民国”实为“中华官国”。
但在本文中,他只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座城市的怀念与留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天狗 .pptx

-3-
天狗
Y 单元风向标
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目标导航 学习建议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作为一首为新诗地位的确立做出重大贡献的诗,这首诗的语言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提示:(1)以性质类似的词语构建诗歌形象。全诗围绕“天狗”的形 象展开,“月”“日”“星球”“全宇宙”以及“烈火”“大海”“电气”等,都是 为了凸显“天狗”的形象而使用的,均属于相似或相近的语词;至于 “飞奔”“狂叫”“燃烧”及“神经”“脊髓”“脑筋”,也属于性质相近的语 词。
3.感情奔放激越。全诗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 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 贯串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17-
天狗
单元风向标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梦与现实 郭沫若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五四”精神的体现——《天狗》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成 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五四 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 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和 民族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写 下了《天狗》这一优秀作品。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2课 大连丸上

1.在文章的“盘问”这一部分当中,“盘问”的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目的?“我”的回答则显示了“我”的什么心态?
【点拨】 盘问的内容可分为去向、来处、职业、关系人的 姓名、年龄、籍贯、亲属、证明材料等等,可谓详细。其目的就 是想千方百计地找出“我”的破绽,从而对“我”施以其他方式 的刁难,充满着奸诈而凶狠的意味。尽管如此,从“我”的简短 而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的从容不迫,有备而来。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先描写远征驻守边疆的男儿, 豪侠勇猛,忠于职守,具有终身报国的豪情。但后来听到辽东少 妇的笛声,思乡之情也不禁袭上心头。本诗气势雄豪奔放,基调 慷慨激昂,结尾虽略带苍凉,但苍凉中显出悲壮。作品通过有特 色的动作描写,来突出战士以身许国的豪情,刻画他们的英雄形 象。
4.第二部分的“搜查”与第一部分的“盘问”,作者在写作 时有何不同?
2.“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从哪里 可体现出来?
【点拨】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 在对峙过程中,表面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 是“强者”;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 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 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 具体体现在: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 付,但决不示弱乞怜,镇静、有骨气。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 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③到达“祖国” 后,则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第 2 课 大连丸上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①。 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②。 杀人莫敢前, 须如猬毛磔③。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课件+练习: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共2份打包)

一般多用于上对下的“听”,如“民情”“意见”“心声” “呼声”等。③“聆听”侧重于“聆”,即“听”的意思。 强调的是用心思考仔细地细听。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 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有关人的活动,也可用于具体 的事物,如风声、雨声、歌声等。 例句:他们碰到了一只跑得很快的肥大的兔子。它跳了起 来,没有马上奔跑,而是竖起耳朵,________从四面八方 突然传来的喊声和马蹄声。
(2)因为“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 争环境中,它充满战斗激情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 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3)因为毕竟是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能一 闪而过。
(4)观察飞禽走兽,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 操,激越“我”对美的追求。
3.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2.辨形组词
筑kē( ) dì(
蜂cháo(
)tí(
)听 深mì( )叫 甜mì(
)幽静 )
追zhú( 海tún(
) 长dī( ) 愤nù( )
) tí(
)起 nǔ(
)力
业jì( )
水zì(
)
答案:窠/巢 谛/啼 密/蜜 逐/豚 堤/提 怒/努 绩/渍
3.近义词辨析 (1)谛听·倾听·聆听 同:词性相同,词义相近,都含有“听”的意思。 异:①“谛听”侧重于“谛”即“仔细”的意思,强调的 是注意仔细的听,表示十分认真。通常多用于具体的事物。 ②“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 地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
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精读 黄鹂——病期琐事
学国学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选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 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动人的北平教案(系列三)

动人的北平画面内容画面上“故宫面馆”的厨师笑容满面地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嘴里说道:“这可是老佛爷最爱吃的面条,三十元,值!”顾客被惊得大汗淋漓,脑后有一个大大的“贵”字。
寓意点评当今社会,某些商家已经将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赚钱的筹码和工具,完全是顶着传承文化虚名、行垄断牟利之实的伪文化。
既没有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也没有体现经济对文化的足够尊重。
[识作者]国际文化使者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
他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探背景]林语堂曾经两度在北京生活,即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三年(1916—1919)和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三年(1923—1926)。
林语堂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少于在上海和美国,并且经济状况也大不如上海时期和美国时期,但是他却对北京文化情有独钟。
他不仅有专门探讨北京文化的专著《辉煌的北京》,而且还有以北京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散文及随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化选择与感情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道士塔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①。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②,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①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
②参辰:星宿名。
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
【赏析】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名作。
内容写的是主人公对爱情的祝愿。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表达对爱情的坚贞。
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
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
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诗中的想象广阔大胆,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
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词中主人公正是依据这些自然现象与爱情理想在时间上的相似点,进行想象的。
但未从正面写,却将爱的中止与这些规律的改变联系起来让前者发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会实现的,前者就不会发生。
爱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现得十分生动有力,体现了从反面写与从正面写的不同效果。
诗中的奇伟想象正是由这深情所激发,而想象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明朗、坚定、感人。
【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爱情的执着的?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坍.弛(tān)凛冽..(lǐn liè)箓.(lù)呆滞.(zhì) 歆羡..(xīn xiàn)憨.厚(hān)婀娜..(qī qiɑo)官邸.(dǐ)..(ē nuó) 蹊跷肮.脏(ānɡ)倒溯.(sù)2.多音字佛⎩⎪⎨⎪⎧佛.教(fó)仿佛.(fú) 冠⎩⎪⎨⎪⎧衣冠.(ɡuān )冠.军(ɡuàn ) 蹊⎩⎪⎨⎪⎧蹊.跷(qī)另辟蹊.径(xī) 卡⎩⎪⎨⎪⎧关卡.(qiǎ)卡.车(kǎ) 溜⎩⎪⎨⎪⎧溜.冰(liū)一溜.空地(liù) 二、字形辨认⎩⎪⎨⎪⎧驰chí(驰骋)弛 chí(一张一弛)池 chí(池塘) ⎩⎪⎨⎪⎧辙 zhé(车辙)澈 chè(清澈)撒 sā(撒网) ⎩⎪⎨⎪⎧滔 tāo (滔滔不绝)稻 dào (水稻)蹈 dǎo (舞蹈)⎩⎪⎨⎪⎧喧 xuān (喧哗)渲 xuàn (渲染)暄 xuān (寒暄) ⎩⎪⎨⎪⎧藩 fān (藩镇)潘 pān (潘姓)番 pān (番禺)⎩⎪⎨⎪⎧纽 niǔ(纽扣)扭 niǔ(扭打)钮 niǔ(按钮)三、词语辨析1.达观·乐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乐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例:①在两千多年以前,庄子对人的生死就能有如此洒脱而又高明的见解,能很达观地看待人的生死问题,确实是难能可贵。
②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来看,今年下半年的行情走势将不容乐观。
2.富裕·富余“富裕”,(财物)充裕丰富。
“富余”,足够而有剩余。
例:①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申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和分配理念。
②近年来,这个市强化措施,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词语释义①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②歆羡:爱慕,羡慕。
③达观:对人生的遭际想得开、看得透。
④窗明几净: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几,小桌。
⑤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⑥糟蹋:也作“糟踏”。
a.损坏,浪费。
b.侮辱,践踏。
1.走近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典故为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2.写作背景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1 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掠走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织绢和绘画5箱。
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600多卷经卷,两次共掠走文书、写本1万余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约6 000多件写本和画卷。
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王道士处弄走约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
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1.本文共四节,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点拨】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点拨】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
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而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情况,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对文明浩劫的惋惜。
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4.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将历史的浩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哲思以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内容和境界。
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点拨】此题旨在引导我们体会余秋雨散文的深刻意蕴以及传达这种意蕴的方法。
余秋雨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以往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
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
可贵的是他能够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
惟其如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的文化史著作。
善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课文中每一句话几乎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有的学者指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种写法不错。
散文不能像小说那样脱离现实任意虚构,但散文也不能像新闻消息那样完全实录。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加工,如想象和夸张等。
本文中的人物事件,不见得每个细节都是真的,但整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而艺术手法的运用,则更突出了文章的感染力、震撼力和讽刺批判的力量。
♣这种手法可以使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得到表现,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走进历史,再现了沉重灾难的沧桑历史,有利于读者更真切地了解这段屈辱的沧桑历史。
♣我感觉这种手法当然可以使历史和读者拉近距离,使尘封的历史复活,鲜明生动。
但有些历史是不能夹进太多想象,历史需要客观的叙述。
所以这种手法需要我们谨慎地使用。
道士塔⎩⎪⎨⎪⎧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主持糟践艺术毁坏美文物流失,学者愤怒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中国一、写法归纳对比、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造反讽的效果。
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当时的中国官员和欧美的学者及冒险家之间的态度差距。
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作者先讲到中国的官员不愿花运费把文物运到省城;虽然看出文物的价值,却没有那副热肠要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很文雅,注重官场的礼尚往来,从王道士手中拿到的几件经卷,“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接着,作者写欧洲的学者和冒险家:“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是来“偷取”文物的,风度一点也不文雅,哪里肯送人当生日礼品?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
像这样的两相对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讽刺,所引起的反讽效果,强而有力,使读者感到非常难过。
作者对于文中人物——主要是王道士的戏剧化的呈现,所采用的叙述语调或口气,有很大的反讽成分。
如作者写王道士如何用铁锤敲毁古代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他要泥水匠把雕像改塑成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
作者故意把如此严重的文化毁坏行为,写得这般轻松和无关紧要,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二、技法指导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
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思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体会。
造成反讽,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漫画法。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
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
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