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课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散文
总结词
个人情感,生活琐事
详细描述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散文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代表作品有汪曾祺的《受戒》等,这些作品以细腻的 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美好。
当代散文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多元化,跨界融合
详细描述
当代散文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特点,既有传统散文的延续,也有跨领域的创新尝试 ,如与诗歌、小说的融合等。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散文也逐渐兴起,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 一环。
Hale Waihona Puke 详细描述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 美、意境深远的散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囚 禁常春藤的经过,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思 考。陆蠡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来让人感受到生命和自由的珍贵和可贵
。
06
散文在现代教育中的 意义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艺术手法评论
评价散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如象征、比喻、拟人等,分析
其对于文章表达的作用。
如何撰写散文评论
确定评论角度
梳理文章要点
在撰写散文评论时,首先需要确定评论的 角度,可以从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结构 布局、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选择。
在撰写评论前,需要仔细阅读散文,并对 其要点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文章。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 文欣赏》课件-散文 部
目录
• 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及其作品 • 散文的鉴赏与评论
目录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 赏》中的散文篇目解析
• 散文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课件集

【划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 种老成的品格(1段)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4段)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6段)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7段) 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8段)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9段)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 历史典故(10段)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11段) 北平舒适可爱的居民生活方式(16段)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 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 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 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 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 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张承志
褶皱(zhě)
大坂(bǎn)
(huái) 晕眩 (yūn)(xuàn) 脚踝
(kàn) 俯瞰
) 白炽(chì
咀嚼 (jǔ)(jué ) 汉家砦 (zhài)
选材:
全景式描写又处处是 具体可感的画面。 对比、比喻、排比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抒情
汉家寨
张承志
张承志,回族。生于 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内 蒙古插队当牧民。毕业 后搞考古工作,获民族 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中亚、新疆、 甘宁青伊斯兰黄土 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 查。 游历美国、日本,使用 数种外语。
xiá ài
yù
pì
shān guān
lán lǚ
zuò jiān fàn kē (奸:坏事;科: 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预习检测
木屐
jī
草屦
jù
革履
lǚ
ǎi shì yù
媲美 祈祷
裸体 珐琅
pì qí
luǒ fà
魁梧
wú qú
lǚ
和蔼 嗜好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ppt精品课件(16份)7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语丝》时期最为激进, 处在时代进步文化阵营的前列;《论语》《人间世》时期转向回归 传统文化,以闲适的小品文为主,文白相间,向以后他提倡的“雅健自 然的国语”方向迈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一步;晚年散文清顺自然,平 淡不流于鄙俗,平中有奇,幽默气质时见笔端。本文完成于林语堂 的创作中期。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性的小品文。“趣”字或可说是林语堂人生与 艺术的一种追求。《论趣》是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精品, 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 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 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素材积累
林语堂先生的《论趣》一文,生动有趣地写出了“趣”在生活中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有了真正的兴趣之后,人就会产生 巨大的内驱力,就会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成绩。请以“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为中心组织写作材料。 ●名人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童第周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 感。——爱因斯坦累
4.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但是这六小时添上 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 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 《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 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点评运用“永远”“必”以及“单靠”中的“单”这样极端的限制性词 语,结合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趣”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批判 了机械教育的危害。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ppt (1)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依然 依旧 ①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 洞窟中的积沙。 ②房价涨声依旧,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提示二者都有“保持不变”之意。“依然”多指“仍然”,继续保持不 变,多用于书面语体;“依旧”有时着重指照旧,事情经过变化,仍旧恢 复原状,有时着重指继续保持不变,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汉字 ������ù塑成 ������ℎ������ò朔风 倒������ù溯 敦 ℎ������á������ɡ煌 惊 ℎ������á������ɡ惶 ℎ������á������ɡ湟水
官������ǐ邸 ������ǐ诋毁 宝������ǐ坻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歆羡:羡慕。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跋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圆寂:佛教用语,称僧尼死亡。 凛冽:刺骨的寒冷。 尴尬: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 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4.辨用法 (1)对牛弹琴 与虎谋皮 ①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 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②想使美国放弃充当“世界警察”的策略,无异与虎谋皮。 提示二者都有“不顾对象”之意。“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 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费唇舌。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 看对象。“与虎谋皮”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人)利害冲突, 绝对办不到。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凛冽 ..lǐn liè
遗 赠 wè i 偌 大 ruò . . 歆 羡 xīn 婀娜 . ..ē nuó 车辙 .zhé 蹊跷 炽 热 chì ..qī qiāo 关卡 .qiǎ . 拎 来 līn . 经卷������������à������ 龙卷风������������ǎ������ 憨 厚 hān . 分量������è������ 分家������ē������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ppt课件

《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 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
201302271055
14
宗璞
(1928—)
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
家。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 京。抗战胜利后次年入南开 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 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1948 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 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 梦》、中篇《三生石》、 《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 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 卷本《宗璞文集》。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奖。主 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
选》、《致橡树》、散文集 《心烟》。
201302271055
13
孙犁
(1913—2002)
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
《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有以
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
[点击作者后的圆点可以了2解013作0227者105简5 介]
9
作业:
继续阅读全文,预习 下一单元课文。
201302271055
10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后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 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刘锡庆
泉州市城东中学 陈良惠 制作
201302271055
1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渐》 课件2(24张).ppt

• 1 孩子变老头 少女变老婆子 • 2 纨绔子弟变偷儿
• 3 季节轮换 昼夜推移
儿女成长 水仙开花 • 4 抱犊过河 • 5 时钟移针
三、‚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一
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
一刹那便是永劫。‛作者引用这几句诗作用何在?
引用白居易的诗强调生命短暂,人生在世,
丰子恺
课件设计制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少军
阅读名家随笔——‚三读‛
一、读文章 以领悟文章中闪烁的思想火花 二、读作者 以感悟大家之人格、思想、精神的 魅力 三、读自己 提升自己,觉悟人生
一、读作者
丰子恺(1898.11.9—1975.9.15) 原名丰润、丰仁。浙 江崇德人。 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 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 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寿命短暂便能减少凶险残惨的争斗?至少从生物界的
生存竟争看不出能支持此论点的证据。从作者文中‚也 许‛‚未可知‛的措词可看出他对此也无信心。在我看来, 减少争斗之残酷性的希望还在于法制的昌明与人类道德的 提升。
小结:举例论证的作用
作者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 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 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 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 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 象而到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 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 建议:我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生动 形象的生活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 理解。
丰子恺的作品
你 给 我 削 瓜 , 我 给 你 打 扇
画 儿 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ppt精品课件(16份)15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素材积累
1.窑洞本身不会思考,而作者却感叹“这思考的窑洞”,这里面有怎 样的内涵? 提示(1)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而静静的窑洞却引发着人们无数的 回忆、遐想、思考。(2)窑洞里诞生过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思 想,窑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息息相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运筹帷幄:《汉书· 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张良)。”后因以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修炼:指道家修养练功、炼丹等活动。 礼贤下士: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敬重有才德的人, 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他们结交。现多指社会地位高的人重视和延 揽人才。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请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草舍的 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后用来指真心诚意一再邀 请。顾,拜访。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素材积累
3.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 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点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同志 思想的伟大。作为一名军事家,他取得了无数的胜利,作为一名政 治家,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 历史,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 进步,他的军事成就、政治影响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他的思想、 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越来越深刻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 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 宣传热潮。其中梁衡应是当之无愧的旗手,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 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 “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 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 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 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 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 冈山等革命圣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ppt实用课件 10

3.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 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提示第一部分大年三十嫂嫂给全家做了“碗花糕”。第二部分“我” 被牛角顶伤后嫂嫂给“我”做“碗花糕”。第三部分“我”上私塾的时候 嫂嫂给“我”做“碗花糕”,嫂嫂被迫改嫁,临走时给“我”做了“碗花糕”。 “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贯串全文。“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 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由此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素材积累
1.第一部分写家里除夕的欢乐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爆,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 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写《碗花糕》 故事的背景。这是北方山下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 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 鸡犬相闻,隔墙笑骂。“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去过个团圆年”, 无论贫富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不 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故乡和他这位“自由民”的天伦之 乐,衬托了嫂嫂的形象。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时代)
——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
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 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 马甚而不及牛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天下太平,有一 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 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 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
“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 “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 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 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 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 “万分欢喜”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是什么呢?
(12——14段)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
明确: 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②虽对现实不满,但“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丝毫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
③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 凉,才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 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
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 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 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 文字。今天,我们学习鲁迅 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 国家”。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 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1——5段)
钞票贬值
联系
开始:钞票不能兑银
少换点也可以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变成奴隶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羡慕牛马 略等于牛马
沉甸甸的觉得 安心,喜欢
心悦诚服,恭颂 太平盛世
奴性心态:容易满足,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写法: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 鞭挞和批判。
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 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 性。
4.鲁迅先生为什么提 出“创造这中国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第 三样时代,则是现 在的青年的使命”?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 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 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 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
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三闲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 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 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 什么结论? (6——11段)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中国人(百姓)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 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统治者(一种暴力)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 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文中举出了哪些例子属
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 充?
文中的例子: ①五胡十六国的时候 ②黄巢的时候 ③五代的时候 ④宋末元末的时候 ⑤张献忠的时候
3.如何理解“我们极 容易变成奴隶,而且 变了之后,还万分喜 欢”这句话的含义?
写法: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 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 代?
明确:
“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 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 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打破身上的枷锁,推翻旧制度。
思
现 实(引子)
路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小
结
历 史(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现实 (号召)
不满 创造(第三样时代)
感情: 对老百姓:同情、讽刺
对统治者:愤怒、抨击
对中国社会:不满现实、 期盼未来
主旨:
批统治者之专制, 揭老百姓之奴性,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 时代”。
文章做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 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 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 比,它象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的寄生在国民身上, 禁锢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 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 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 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 对中国历史有过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 质看的十分清楚。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全
套PPT课件
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
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 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了解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 格。 3.理解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 写作手法。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 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 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 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 的国家。
——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
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 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 马甚而不及牛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天下太平,有一 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 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 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
“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 “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 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 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 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 “万分欢喜”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是什么呢?
(12——14段)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
明确: 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②虽对现实不满,但“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丝毫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
③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 凉,才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 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
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 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 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 文字。今天,我们学习鲁迅 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 国家”。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 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1——5段)
钞票贬值
联系
开始:钞票不能兑银
少换点也可以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变成奴隶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羡慕牛马 略等于牛马
沉甸甸的觉得 安心,喜欢
心悦诚服,恭颂 太平盛世
奴性心态:容易满足,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写法: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 鞭挞和批判。
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 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 性。
4.鲁迅先生为什么提 出“创造这中国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第 三样时代,则是现 在的青年的使命”?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 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 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 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
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三闲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 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 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 什么结论? (6——11段)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中国人(百姓)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 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统治者(一种暴力)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 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文中举出了哪些例子属
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 充?
文中的例子: ①五胡十六国的时候 ②黄巢的时候 ③五代的时候 ④宋末元末的时候 ⑤张献忠的时候
3.如何理解“我们极 容易变成奴隶,而且 变了之后,还万分喜 欢”这句话的含义?
写法: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 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 代?
明确:
“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 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 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打破身上的枷锁,推翻旧制度。
思
现 实(引子)
路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小
结
历 史(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现实 (号召)
不满 创造(第三样时代)
感情: 对老百姓:同情、讽刺
对统治者:愤怒、抨击
对中国社会:不满现实、 期盼未来
主旨:
批统治者之专制, 揭老百姓之奴性,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 时代”。
文章做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 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 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 比,它象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的寄生在国民身上, 禁锢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 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 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 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 对中国历史有过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 质看的十分清楚。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全
套PPT课件
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
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 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了解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 格。 3.理解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 写作手法。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 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 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 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 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