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梁思成 谈建筑》篇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

梁思成的故事读后感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师和学者,他不仅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思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动荡时期,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梁思成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
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梁思成的故事也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我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和力量。
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让我明白了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除此之外,梁思成的故事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还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梁思成告诉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思成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建筑作品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让我明白了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学识渊博和对真理的探索,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梁思成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对建筑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永远铭记梁思成的故事,永远受到他的启发和激励,不断地努力学习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观后感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观后感以前吧,我看建筑就只能说“哇,这楼好高”“这房子好漂亮”,跟个土老帽儿似的。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咱中国建筑背后的学问大了去了。
就像那故宫,在我眼里以前就是个超级大宫殿,红墙黄瓦的看着很气派。
可从书里一瞧,那简直就是一部石头和木头写就的史书啊。
梁思成先生写这书就像是在给老祖宗的建筑宝贝们一个个立传。
从那些古老的斗拱结构开始说起,我就开始迷糊了,这斗拱到底是啥玩意儿呢?结果越看越明白,这小小的斗拱就像是建筑里的乐高积木,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撑起了大大的屋顶,还特别的精巧。
而且这斗拱可不只是为了好看,还能分散压力呢,老祖宗的智慧啊,真不是盖的。
再看那些庙宇道观,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风格。
唐代的建筑那是大气磅礴,就像一个肌肉发达的大汉,充满了力量感。
到了宋代呢,就变得精致秀丽了,像是个温婉的江南女子。
这建筑风格就跟那时候的文化、风气啥的都有关系。
感觉建筑就像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人们怎么生活,怎么想事儿。
书里还讲到建筑的布局,那四合院儿的布局可讲究了。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都体现在这一砖一瓦的位置上。
而且四合院就像是一个小天地,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的,这种感觉特别温馨。
不过现在城市里这样传统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还怪可惜的。
最让我佩服的是梁思成先生研究这些建筑的过程。
那时候条件得多艰苦啊,他到处去实地考察那些古建筑。
想象一下,在荒郊野外,对着那些可能都快塌了的老建筑,又是测量又是画图的。
他就像一个建筑界的侦探,一点点地揭开中国建筑的神秘面纱。
读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难过。
现在好多老建筑都没了,被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有时候走在城市里,看着那些冰冷的玻璃幕墙大楼,就特别怀念书里描写的那些充满韵味的古建筑。
我们现在盖房子速度倒是快了,可是那种文化的传承好像少了点啥。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观后感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观后感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那些精美的建筑图和详细的文字介绍给镇住了。
以前吧,咱看建筑就看个表面,“哟,这房子好看”“那塔真高”,就这么简单。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中国建筑背后有这么多门道呢。
先说那些古建筑的结构,斗拱啊,那简直是建筑里的“超级英雄”。
以前看古建筑的时候,觉得斗拱就像一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但是梁思成先生一解释,才明白它是多么的重要。
斗拱就像一个神奇的力学结构,把屋顶的重量巧妙地分散开,就像一群小伙伴齐心协力抬东西一样,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又让建筑看起来有那种独特的美感。
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稳固),还得有好看的衣服(美观),斗拱就把这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了。
再说说那些宫殿建筑,故宫就是典型。
以前去故宫就跟着人群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读了书才知道,故宫的布局那可是大有讲究。
从午门进去,沿着中轴线一路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那是层层递进,就像一首有节奏的乐曲,每个建筑都是一个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而且宫殿的颜色、装饰,每一处都透着皇家的威严和大气。
红色的墙、黄色的瓦,那颜色搭配得绝了,站在故宫里,就感觉自己被历史的气息包围着,仿佛能看到古代皇帝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的场景。
书中还讲了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像江南的水乡建筑。
那些白墙黑瓦的房子,依水而建,就像一幅水墨画。
小桥流水人家,那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环境。
跟北方的建筑比起来,少了几分厚重,多了几分灵动。
北方建筑就像豪爽的大汉,高大厚实,而江南建筑就像温婉的女子,细腻柔美。
这让我觉得咱们中国建筑真是丰富多样,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成员,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不过呢,看到书中一些古建筑因为各种原因遭到破坏,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
梁思成先生那么努力地去研究、保护这些建筑,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还是有不少建筑没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就像一个珍贵的宝贝被不小心打碎了,真的很可惜。
这也让我意识到,保护古建筑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梁思成建筑作文

梁思成建筑作文你知道梁思成吗?如果建筑界有超级明星的话,他绝对算得上是一颗超闪亮的巨星呢!梁思成,他就像是一个建筑的魔法师。
每次我想到他,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戴着眼镜,穿着朴素却浑身透着儒雅气质的人,在那些古老建筑或者建筑图纸前,眼睛里闪烁着痴迷的光。
梁思成的一生啊,那可跟建筑死死地绑在一起了。
他和建筑的缘分,就像是两个分不开的小伙伴。
他对古建筑那可是真爱,就像我们现在追星族疯狂喜欢自己的偶像一样。
你看那些古老的庙宇、宫殿、亭台楼阁啥的,在我们眼里可能就是些老旧的房子,但在梁思成眼里,那可都是宝贝,是历史的宝藏,是艺术的结晶。
他为了这些建筑到处奔波。
那时候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他就靠着自己的两条腿和一颗炽热的心,走遍了大江南北。
他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差点被人们遗忘的古建筑。
比如说像山西的佛光寺,这个地方可不容易找啊。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一样,在那些偏僻的地方翻山越岭,终于发现了佛光寺这个唐代建筑的瑰宝。
这一发现,就像是在一片荒芜的沙漠里发现了一颗巨大的钻石,震惊了整个建筑界。
梁思成的工作可不只是到处看看建筑这么简单,他还要把这些建筑研究透,然后把它们画下来。
他画的那些建筑图纸啊,精美得不像话。
每一条线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准确无误地勾勒出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我有时候就在想,他手里的那支笔是不是也被施了魔法呢?他画的不只是建筑的外观,还有建筑的结构、里面的装饰,就好像他能透过墙壁看到建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灵魂呈现在图纸上。
他还为保护古建筑操碎了心呢。
在那个很多人还不懂得古建筑价值的年代,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为保护古建筑和那些想要破坏它们的力量作斗争。
他会苦口婆心地跟别人解释这些古建筑有多重要,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
就像我们家祖传的宝贝一样,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毁掉呢?梁思成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他不想让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他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想把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读后感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读后感
阅读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我的感触非常深刻,主要感触来源于一下几点:
1、历史价值与文化认同:
梁思成在书中很可能强调了中国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它在塑造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他可能指出,中国建筑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
2、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先驱,很可能对当时中国古建筑面临的破坏和遗失情况表达了深切的关注。
他的著作可能会唤起读者对保护这些不可再生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学术研究的意义:
该书可能会阐述研究中国建筑在学术领域的意义,包括推动建筑学理论的发展、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以及为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梁思成可能会探讨中国建筑中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揭示其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工程技术成就,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影响至关重要。
5、启发与借鉴:
在全球化背景下,梁思成的研究可能倡导从中国建筑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以应对现代建筑挑战,并在新的设计和建设中融入传统元素,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6、教育与传承:
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者之一,梁思成可能强调了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提倡通过教育培养新一代建筑师和学者,以确保中国建筑的精髓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阅读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可能会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以及对其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性,并激发对本土建筑文化和遗产保护的热情与行动。
梁思成中国建筑读后感

梁思成中国建筑读后感读完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的论述,那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厉害的导游,在咱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畅游了一番,那叫一个过瘾!首先得说,以前我看那些古建筑,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看,雕梁画栋的,古色古香。
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那可太多了。
就像中国建筑里那些斗拱结构,以前我看就像一堆复杂的木头搭在一起,现在才明白,这简直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啊!每一个小部件都像是一个精密仪器的零件,相互咬合、支撑,使得建筑既稳固又美观。
这斗拱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为了撑起屋顶,更是承载着咱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文化底蕴呢。
梁先生在书里把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那叫一个清晰。
从古老的宫殿到普通的民居,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亭台楼阁,每一种建筑类型都像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
比如说故宫吧,那可是中国建筑的集大成者。
以前我去故宫,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个热闹,现在再回想起来,那些宏伟的宫殿建筑群背后,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对称的美学理念以及数不清的能工巧匠的心血。
故宫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就包含着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
再看看咱民间的建筑,那些古旧的民居虽然没有故宫那么豪华气派,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它们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文化习俗而建。
像南方的一些水乡建筑,临河而建,白墙黑瓦,倒映在水里,那画面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些民居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也反映出中国建筑在不同地域的多样性。
梁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和深深的担忧。
在当时那个年代,好多古老的建筑面临着被破坏或者被遗忘的危险。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守护者,努力地去记录、去研究、去宣传中国建筑的价值。
他的这种执着真的很让人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保护古建筑是多么的重要。
咱现在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社会,虽然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但中国建筑的传统韵味可不能丢。
读了这本书后,我就觉得咱现代人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很多灵感。
百年巨匠建筑篇观后感

百年巨匠建筑篇观后感
斯人如是(梁思成、林徽因)
1.最可贵的是,他在贫病交加中,国破家难中,始终不为所动;一心想的,完全是要把中国古建筑研究清楚,要梳理好中国古建筑史。
自己和妻子半残的身躯没有挡住他,笔记资料遗失没有挡住他,贫穷资金短缺也没有挡住他,他毕竟是做出来了。
2.等了16年后,才考察完成,开始梳理。
真心地想做一件事,不计付出的。
3.他的可贵,来自赤子之心。
为祖国教育史话语权被日本人所夺占感到屈辱,为祖国建筑史没有系统书籍感到屈辱,好像完成这件事,是他的义务,是天生的使命。
4.惟其如此,能够疯狂的工作,亲身测量、考察和研究。
5.有科学的方法,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受训。
6.林徽因,才女啊,又美,为了事业,做到半残,51岁就去世了。
这是一种“美”,人具有的神性的美,骨子里的啊。
7.营造学社,是一个平台,有朋友,需要资金支持。
所以条件也是重要的。
8.他们再活一次,有他们这样的真心用心,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9.就这样度过了一生,用尽一辈子的心血力气,做了前人未做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在那一个点上,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972年梁思成71岁逝世。
)。
读后感之《梁思成 谈建筑》篇

读后感之《梁思成谈建筑》篇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所选专业即建筑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还要知道对新中国建设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
所以,在图书馆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分析中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建筑,在中国古代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但是中国古人却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而西方则不同,西方人一直视建筑当成艺术之母。
在古老的中国,建筑主要是以木制建筑为主,然而存留下来的木制建筑却了了无几,非常出名的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代表为“山西省应县木塔”,这座木塔可谓是历经风雨而不倒。
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该木塔时,尤其提到了中国木质建筑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拱。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了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
它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结构,一直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为止的木建筑还有当年的原型。
梁思成先生认为:若是想系统的了解中国建筑,就要好好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史。
中国的建筑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高超,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筑,那种帝王的气派与恢宏更加显露无疑。
中国建筑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它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
其次,我再谈谈梁思成先生对我们这些从事土建行业人的一些建议的感受。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土”又“木”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
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做到“博”而“精”,我所说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我们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自己。
一个方面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的,建立“外围基础”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之《梁思成谈建筑》篇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所选专业即建筑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还要知道对新中国建设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
所以,在图书馆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分析中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建筑,在中国古代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但是中国古人却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而西方则不同,西方人一直视建筑当成艺术之母。
在古老的中国,建筑主要是以木制建筑为主,然而存留下来的木制建筑却了了无几,非常出名的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代表为“山西省应县木塔”,这座木塔可谓是历经风雨而不倒。
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该木塔时,尤其提到了中国木质建筑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拱。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了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
它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结构,一直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为止的木建筑还有当年的原型。
梁思成先生认为:若是想系统的了解中国建筑,就要好好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史。
中国的建筑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高超,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筑,那种帝王的气派与恢宏更加显露无疑。
中国建筑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它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
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
其次,我再谈谈梁思成先生对我们这些从事土建行业人的一些建议的感受。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土”又“木”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
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做到“博”而“精”,我所说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我们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自己。
一个方面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的,建立“外围基础”的知识。
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要求,可以对于文学、艺术的各方面进行一些业余的学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性灵。
而对于“精”,就是“专”,但这里的“专”不代表钻牛角尖。
我们要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不是死记硬背,并且作为工科类专业,我们还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从书本中走出去,最后以实践经验为本再回归于课本中来,以丰富自身的能力。
梁思成先生对建筑认识的独特眼光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感受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