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XX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I II 1前言 . (1)

2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特点 (2)

3 缸内直喷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的原理 (4)

3.1 分层燃烧 (4)

3.2 均质稀燃 (4)

3.3 均质燃烧 (5)

4 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 (6)

4.1 系统概述 (6)

4.2 进气系统 (7)

4.3 喷油系统 (9)

5大众1.8TSI发动机数据流分析 (16)

6 故障案例分析 (17)

6.1 途观发动机故障灯亮 (17)

6.2途观无法启动 (18)

总结 (20)

谢辞 (21)

参考文献 (22)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摘要

大众轿车在国内首先采用了FSI发动机技术,采用该项技术的发动机具有节能,高效,低排放的优点,已成为车用汽油发动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FSI技术概念及其优缺点。在与进气道喷射发动机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FSI技术在充气系统、燃油系统和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FSI 发动机分层充气、均质稀混合气、均质混合气三种模式以及燃油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借鉴于柴油机的燃油喷射技术,大众发动机采用了分层注油和均匀注油两种模式。FSI 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得到更大发展并将取代目前的进气道喷射技术。而本文还主要是对FSI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列举案例,对FSI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查,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FSI发动机;工作原理;分析与排查

Automobile Engine Cylinder Direct Injec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Author

Tutor: V olkswagen car was used firstly in China FSI engine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of eng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energy saving, high efficiency, low emissions of the advantages of gasoline engin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FSI technology concept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inlet and jet engin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has studied the FSI technology in pneumatic system, fuel system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s,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FSI engine, homogeneous stratified charge lean mixture, homogeneous mixture of three kinds of modes of the fuel system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In the diesel fuel injection technology, V olkswagen engine uses a hierarchical oiling and uniform filling two kinds of mode. FSI technology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will be bigger and will replace the current port injection technology. And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FSI engine working principle is analyzed, and through the list of cases, the FSI engine 's common fault analysis, investigation, put forward solutions.

Key words: fsi engine;common faults;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1 前言

近年来,为了解决车用发动机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世界各国开发了许多发动机新技术。如汽油缸内直喷、自发点火、复合火花点火、涡轮增压、可变压缩比、可变排量、全电子控制气门等技术,其中大众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无论在节能还是在降低排放效果方面均十分明显,已成为车用汽油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FSI发动机。

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字母简写,中文意思是燃料分层喷射技术,它代表着今后引擎的一个发展方向[1]。

FSI发动机,就是“缸内直喷发动机”,“直喷式汽油发动机”。

它最大地优化了进气混合效率,使高效节油和大功率输出不再矛盾。大众FSI增加了火花塞点燃式发动机的扭矩和输出,同时增加了15%的经济性,为降低排放奠定了基础。与常规的点燃式发动机相比,FSI可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降低了发动机的热损失,从而增大了输出功率并降低了燃油消耗。

论文以理论为基础,实际相结合。重点论述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工作中收集一些直喷发动机的故障案例在论文中进行分析。论文能够对日常工作中的缸内直喷发动机的检修起到很好的的理论指导作用。

2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特点

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通过电脑采集凸轮轴位置以及发动机各相关数据从而控制喷油嘴将汽油喷入进气歧管。汽油在歧管内开始混合,然后再进入到汽缸中燃烧。空气跟汽油的最佳混合比是14.7/1(也叫理论空燃比),传统发动机由于汽油跟空气是在进气歧管内混合,所以必须达到理论空燃比才能获得较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由于喷油嘴离燃烧室有一定的距离,汽油同空气的混合情况受进气气流和气门开关的影响较大,并且微小的油颗粒会吸附在管道壁上,这就让理论空燃比很难达到。

现代汽油机的这种“进气道喷射喷射”系统仍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传统的混合汽外部形成方式,并依然存在冷启动时和暖机期间HC排放高的问题。这种进气道喷射汽油机在0.3~0.5MPa的压力下将汽油以较大的油滴(直径=150~300um)喷向进气门的背部和进气口附近的壁面上,只有少量的汽油能够在油滴到达壁面形成油膜之前直接在空气中蒸发。汽油的蒸发和与空气的混合主要依靠进气门和进气道壁面的高温以及进气门打开时灼热的废气倒流和冲击。这种混合汽形成方式在发动机稳定工况下尚可满足要求,但在变工况(如车辆加速时)和发动机冷启动时汽油的蒸发和油气混合严重不足。不得不过量喷油,然而这将造成大量未燃HC经排气门进入三元催化转化器。特别是在冷启动时,三元催化转化器正处于低温状态而尚未达到起燃温度,这样就会造成很高的有害物排放,成为车辆达到废气排放标准限值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从国3排放标准开始,取消了最初的40s暖机阶段,而是从冷机一启动就开始进行排放测试,那么冷启动的排放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与我国汽车排放标准测试循环相似的新欧洲行驶循环(NEFZ)以及美国城市标准测试循环(FTP-75)中,冷启动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份额最多可高达90%,可见发动机冷启动排放的影响之大。

汽油缸内直接喷射从油气混合机理上可以解决上述变工况(如车辆加速时)和冷启动时油气混合不足的问题。早期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因喷射技术水平的限制,喷雾油滴的直径约为80 um。计算表明,一滴这样大小的油滴在200℃空气

中需要大约55ms才能完全蒸发。如果发动机的转速为1500r/min的话,这段时

间相当于495°CA(曲轴转角)。显然,蒸发时间过长。在这种情况下油气混合不能主要依靠喷雾来实现。随着汽油喷射技术的进步,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应用的汽油泵的供油压力已达到5~12MPa。又采用带旋流的喷油嘴,雾化性能得以提高,喷雾的油滴直径约为20um,喷雾锥角可达50~100°,常压下的贯穿度约为100mm。此时一滴20 um的油滴在上述同样情况下仅需3.4ms或31°CA就能完全蒸发,因而汽油的蒸发和与空气的混合可主要依靠喷雾来实现,再加上缸内空气运动的辅助,变工况(如车辆加速时)和冷启动时不再需要过量喷油,冷启动喷油量得以大大减少(图2-1),有害物排放也将大为降低。同时,由于汽油直接喷入汽缸内,消除了进气道喷射时形成壁面油膜的弊病。特别是在发动机尚未暖机的状态下,因而能改善变工况时对空燃比的控制,不但能改善车辆的加速响应性,而且还能降低此时的有害物排放。

高压喷油嘴是直接向气缸内喷射燃油的。而传统发动机的喷油嘴则安排在了

进气道中。这就是缸内直喷的最明显特征。

3

1

2

1-喷油嘴2-进气门3-火花塞

图2-1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室结构

3 缸内直喷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的原理

理论上,FSI发动机有至少两种燃烧模式:分层燃烧和均质燃烧,有人还把均质燃烧模式细分为均质稀燃模式和均质燃烧模式。从FSI所代表的Fuel Strati fied Injection含义上看,分层燃烧应该是FSI发动机的精髓与特点,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它的研发起点和基础。

3.1 分层燃烧

分层燃烧的好处在于热效率高、节流损失少、有限的燃料尽可能多地转化成工作能量。分层燃烧模式下节气门不完全打开,保证进气管内有一定真空度(可以控制废气再循环和碳罐等装置)。这时,发动机的扭矩大小取决于喷油量,与进气量和点火提前角关系不大。

分层燃烧模式在进气过程中节气门开度相对较大,减少了一部分节流损失。进气过程中的关键是进气歧管中安置一翻版,翻版向上开启(原理性质,实际机型可能有所不同)封住下进气歧管,让进气加速通过,与ω形活塞顶配合,相成进气涡旋。

分层燃烧时喷油时间在上止点前60°至上止点前45°,喷射时刻对混合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燃油被喷射在活塞顶的凹坑内,喷出的燃油与涡旋进气结合形成混合气。混合气形成发生在曲轴转角40°至50°范围内,如果小于这个范围,混合气无法点燃,若大于,就变成均质状态了。分层燃烧的空燃比一般在1.6-3之间。

点火时,只有火花塞周围混合状态较好的气体被点燃,这时周围的新鲜空气以及来自废气再循环的气体形成了很好的隔热保护,减少了缸臂散热,提升了热效率。点火时刻的控制也很重要,它只在压缩过程终了的一个很窄的范围内。

3.2 均质稀燃

均质稀燃模式混合气形成时间长,燃烧均匀,通过精确控制喷油,可以达到较低的混合气浓度。均质稀燃的点火时间选择范围宽泛,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

均质稀燃与分层燃烧的进气过程相同,油气混合时间加长,形成均质混合气(如图2-4)。燃烧发生在整个燃烧室内,对点火时间的要求没分层燃烧那么严格。均质稀燃的空燃比大于1。

3.3 均质燃烧

均质燃烧则能充分发挥动态响应好,扭矩和功率高的特点。均质燃烧进气过程中节气门位置由油门踏板决定,进气歧管中的翻版位置视不同情况而定(如图2-5)。当中等负荷时,翻版依然是关闭的,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进气旋流,利于混合气的形成与雾化。当高速大负荷时,翻版打开,增大进气量,让更多的空气参与燃烧。均质燃烧的喷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和均质稀燃模式基本一样。均质燃烧情况下空燃比小于或等于1。

以上三种燃烧状态是FSI发动机特有的燃烧控制模式,但其中有些方面还停留在理论优势方面。现在奥迪在全球发布的FSI发动机还都采用均质燃烧模式,这不是说分层燃烧不可实现,而只是说分层燃烧实施的成本或时机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分层燃烧用稀混合气,提高了缸内温度也提高了氮氧化物这样的有害排放物。对于稀混合气,普通的三元催化器很难把氮氧化物转换干净,那么需要额外的降低氮氧化物的催化转换器,无疑加重了空间和成本的负担。另外,现阶段高硫含量的汽油对此催化器损害很大,因此还有改造炼油设备,提升燃油品质的成本。

没有了分层燃烧会不会让FSI发动机的原有优势荡然无存?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没有应用分层燃烧,FSI发动机还有能提升压缩比,降低燃烧残油量的特点。FSI发动机采用缸内直喷,汽油在缸内蒸发产生内部冷却效果,这样就降低了爆震的可能性,可适当提升压缩比。而进气涡旋与气门正时的配合能使没燃烧的残油得到良好的再利用。这样,FSI发动机仍能在提高动力,降低油耗方面有较大的作为。

4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

4.1 系统概述

燃烧系统的设计与燃油喷射系统、排气后处理以及发动机的电子控制一起构成了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核心技术,而先进的电控喷射系统是发动机能在不同模式下运行并在分层燃烧与均质燃烧之间平顺转换的基础。同时,只有使燃油的压力产生过程与喷射过程脱钩并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才可能达到为此所,必需的调节范围和调节速度。

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典型的系统布置示意图,主要有进气系统、喷油系统、点火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等五大系统,所用的传感器和执行部件大体上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相似,但为适应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图4-1中示出了采用Bosch公司Motronic MED7电控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主要部件。这种高压喷油系统是一种共轨蓄压式喷射系统,因此燃油能够按电控单元的指令在任何时刻以所需要的压力由电控喷油器精确计量并直接喷八汽缸,而所要求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值(即负荷大小)是由司机根据行驶的需要踩下或松开加速踏板模块,通过其中的“油门”位置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通知电控单元来调节喷油量而实现的(即所谓的扭矩控制方式,将在电子控制系统章节予以介绍)。为了使发动机能够实现分层燃烧与均质燃烧两种运行方式,必须将进气量调节与加速踏板调节(负荷调节)分开,以便能够在低负荷工况时节气门全开,实现发动机无节流运行,而在高负荷工况时又能用节气门来调节进气空气量。进气空气质量可由电子节气门(EGAS)自由调节,并应用热膜空气质量流量计来精确测量汽缸吸入的空气质量。而混合汽控制由一个普通的宽带λ传感器来实现,用于进行λ=1的均质运行或分层稀薄运行调节以及吸附式降NOx催化器再生的精确控制(可参见电子控制系统章节)。为了降低发动机的NOx原始排放,应尽可能采用高的废气再循环(EGR)率,因此在热力循环中废气再循环的精确调节是特别重要的,采用一个进气管压力传感器来进行废气再循环的测量。下文以应用Bosch公司电控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机型为例来介绍各相关系统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如图4-1所示。

1-高压泵 2-低压进油管 3-高压进油管 4-压力调节阀 5-高压传感器 6-高压共

轨 7-喷油嘴 8-低压油泵 9-低压油泵控制单元

图4-1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

4.2 进气系统

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进气系统包括热膜空气质量流量计、电子节气门(EPC )、进气管压力传感器、废气再循环(EGR )阀和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等。其中前四种部件早已在电控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上被人们所熟悉,在此只重点介绍缸内直喷式汽油机所应用的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如图4-2。

1-进气风门翻板 2-真空驱动室 3-电磁阀N316 4-风门翻板位置传感器

图4-2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 1

2

3

4

5 6 7 8

9

2

1

3

4

(一)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工作原理

发动机控制单元监测到发动机转速达到3000转/分钟时就操纵进气歧管风门气流控制阀N316工作,打开真空储气罐至真空执行元件的通道。接着,真空执行元件驱动进气歧管风门。

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设有位置传感器用于识别进气歧管风门的位置并且将此位置信号传送给发动机控制单元。这是必要的,因为进气歧管风门转换装置会影响点火时刻,残余气体浓度和进气歧管的脉冲动作。所以,进气歧管风门的位置与废气排放有关系并且必须由自诊断进行检查。

(二)进气歧管风门的位置变化

在分层充气模式、均质稀薄充气模式和部分均质充气操作状态,进气歧管的位置改变了从而使得气缸盖中的下部管道被关闭。这样,进气仅通过上部管道流入气缸中。管道的设计结构使得进气能够被导入气缸中,狭窄的上部管道使得进气流量增加从而加快混合物的形成。如图2-3所示。

3

1

2

1-节气门2-风门翻板3-进气歧管

图4-3进气歧管风门的位置变化

这样的结构有两个优点:

1)在分层充气模式中,可转向空气流的运动把燃油传送至火花塞,在引导被传送至火花塞的过程中,形成了空气、燃油混合物;

2)在均质稀薄充气模式和部分均质充气操作状态下,可转向空气流阻碍混合物的开成。这样就确保了极高的点燃性能和空气、燃油混合物的稳定燃烧,并且也允稀薄运行。

(三)进气歧管风门位置不改变

在均质充气模式中当发动机的负载和转速较高时,进气歧管风门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这时两个管道都处于打开状态。进气管道的较大截面积使得发动机能吸入产生高扭矩和高输出功率所必需的空气量。如图4-4所示。

2

3

1

1-风门翻板2-进气歧管3-节气门

图4-4进气歧管风门位置不改变

4.3 喷油系统

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对喷油系统提出的主要要求是,必须将燃油的压力产生过程与计量喷射过程完全脱钧,使其能够自由选择喷油时刻和可变的喷油压力。蓄压共轨式喷油系统具有很大的控制自由度,可以最好地满足这些要求,能够在任意一个时刻通过电控喷油器将存储在共轨中达到运行工况所要求压力的燃油精确计量直接喷人燃烧室。首先由燃油箱内的低压电动燃油泵供油模块产生0.35~0.40MPa的初级输油压力。按需要向由发动机直接传动的高压燃油泵供油,它可将燃油共轨中的燃油压力最高提高到12MPa。喷油器直接连接在燃油共轨上,由电控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喷油脉冲,其宽度即通电持续时间)来确定喷油始点和喷油量。共轨中的燃油压力由燃油压力传感器采集。并由同样安装在共轨上的燃油压力调节器调节到喷油脉谱图所规定的压力值。燃油压力调节器根据负荷状况调节共轨通往回油管路的通道截面,以控制回油量。但这些多余的燃油量并不是返回到燃油箱,而是直接返回到高压燃油泵的进油口。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减少高压燃油泵的能量消耗。有利于降低燃油耗。并能减少对燃油箱中燃油的加热,以避免加重燃油箱通风系统的负担

4.3.1低压输油泵

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低压输油泵通常采用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一样的电动燃油泵,在此不再详述。

1-高压泵 2-高压共轨 3-喷油器 4-高压油路传感器

图4-5现代缸内直喷发动机高压部件 大众公司新的1.4L/1.6L-FSI 直喷式汽油机采用了一种可调节供油量的电动燃油泵。为此在低压进油油路中安装了一个压力传感器,根据此压力信号发动机电控单元控制电动燃油泵只供应实际所必需的燃油量,以保持0.40MPa 的初级输油压力。而不再有多余的燃油回流到燃油箱。这不仅避免了油箱中燃油温度的升高,而且减少了电功率消耗(约50%),有利于降低燃油耗。同时,还具有改变低压进油压力的可能性。在易发生汽阻危险的运转范围内(例如热启动),低压进油压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从0.4MPa 提高到0.5MPa 。以有利于消除可能发生的汽阻现象而顺利热启动。

4.3.2 高压燃油泵

现代直喷式汽油机高压燃油泵的任务是将燃油压力由0.35~0.40MPa 的初级输油压力提高到12MPa ,甚至最高达20MPa 。并要求泵油流量变化小,以减小共轨中的压力波动。并应避免燃油与机油混合。

首先应根据发动机的要求合理确定高压燃油泵的排量。高压燃油泵应具备比发动机全负荷喷油量要求的最小供油量更大的泵油量。以满足实际运转中动态压力变化的需要。例如:就排量为2.2L 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而言,经计算高压泵排量大约为0.4cm 2/r 左右。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所应用的高压燃油泵的结构类1

2

3

4

型如图4-6所示,大致有轴向柱塞泵、径向柱塞泵和直立式柱塞泵三种。仅仅从功能角度来讲,只要采用柱塞泵就能满足要求,但是从各方面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然径向柱塞泵更为有利,由于其中3个柱塞径向均匀布置,对驱动轴的径向作用力可部分抵消,而且结构长度较短,特别是可由发动机凸轮轴直接驱动,因此在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方面均具有优势,为此也是现代直喷式汽油机应用最广的一种高压燃油泵。

(a)轴向式柱塞泵(b)径向式柱塞泵(c)直列式柱塞泵

图4-6高压燃油泵类型

大众轿车新的1.4L/1.6L-FSI分层直喷式汽油机和奥迪A3轿车2.0L-FSI分层直喷式汽油机都采用了Bosch公司新开发的可按需要调节供油量的HDP2型单柱塞高压燃油泵(图4-7)。这种高压燃油泵不仅具有较轻的质量、较小的外形尺寸和较高的效率,而且泵油量能按需调节,降低了高压燃油泵的驱动功率(约40%),特别是在发动机需要燃油量较少的运转工况。具有明显的节油效果。图4-8示出了这种按需要调节供油量的高压燃油泵的工作原理,其泵油量的调节是由集成在油泵上的电控油量调节阀(MSV)来实现的。发动机电控单元根据燃油共轨压力传感器的信息来计算该油量调节阀的关闭时间,仅仅将为达到喷油压力所必需的燃油量泵入燃油共轨中去,一旦燃油共轨中的燃油压力达到所需的额定值,油量调节阀即被打开,多余的燃油被剩下的柱塞行程泵回到高压燃油泵的进油油路中去,这样不仅节省了高压燃油泵的功率消耗,具有明显的节油效果。而且避免了油箱中燃油温度的升高,使得即使在20MPa共轨压力下也无须燃油冷却器。进油阀上方低压进油腔的弹簧一膜片式低压燃油稳压器能够减小进油油路中的压力波动,提高泵油量精度。这种单柱塞高压燃油泵悬挂安装在凸轮轴相位调节器的旁边。由位于进气凸轮轴轴端的凸轮传动。该凸轮上的两个凸起相差180°,由于两次相邻的喷射只有一次泵油行程,在第一次喷射后燃油共轨中的压

力会降低,因此第二次喷射的喷油时间由发动机电控单元进行修正,以使第二次喷油仍能喷射出相同的燃油量,因而大大提高了喷油精度。

2

1

5

4

3

6

1-压力限制阀门2-压力缓冲器具3-输入室4-连接低压5-连接高压6-柱塞

图4-7高压燃油泵结构图

图4-8高压燃油泵工作原理

4.3.3 燃油共轨

燃油共轨是一种管状铸铝件,并具有与高压燃油泵、喷油器、燃油压力调节阀和燃油压力传感器连接的接头考虑到燃油的可压缩性和填充共轨容积所需要的时间,其蓄压容积的设计应遵循这样的准则:一方面要求具有较大的蓄压容积。

以便能抑制向喷油器周期性供油而引起的压力波动以及高压泵供油的波动性,尽量保持共轨燃油压力的平稳;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尽量小的蓄压容积,以便共轨压力能够足够迅速地建立起发动机运转所需要的燃油压力。一般来讲,就排量为2.2L的直喷式汽油机而言,共轨蓄压容积为45cm3较为合适。

4.3.4 共轨压力调节器

其任务是在发动机整个运转范围内按照脉谱图的规定值来调节共轨压力,而与高压燃油泵的供油量和喷油器的喷油量无关。这是通过调节其节流阀和阀座之间的横截面积控制回油体积流量来实现的。由于作用在节流阀上的电磁线圈激励的电磁力与液压力保持着动态平衡,所以共轨压力和励磁电流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可采用脉宽调制信号来控制电磁线圈中的励磁电流。从而达到调节共轨压力的目的。由于这种方式产生的磁性衔铁的强迫振动没有摩擦力,并且能几乎无滞后地动作,因而具有非常高的燃油共轨压力调节精度。

4.3.5共轨压力传感器

共轨压力传感器(如图2-5所示装在燃油共轨的侧面)用于测量共轨中的燃油压力,其中焊有一片贵金属簿膜作为传感元件,在它上面应用薄膜技术制有测量电阻,通过传感器壳体中的专用集成电路上集成的平衡电路、补偿电路和计值电路,即可输出与共轨燃油压力相对应的电信号。这与众所周知的直喷式柴油机共轨喷油系统用的共轨压力传感器极为相似,只是工作压力范围不同而已。

4.3.6 点火系统

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点火系统普遍采用分缸独立高能点火系统,各缸的高能点火线圈直接与火花塞相连。与现代先进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无异,但是对火花塞提出了比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更高的要求:

(1)高的耐热性能:为了实现分层燃烧,混合汽应有足够的时间暴露在火花塞触点周围,点火点应尽量深入到易于点燃的足够浓的混合汽区域,并且为了保证稳定可靠地点燃,火花塞电极周围处于着火界限内的混合汽区域应足够大,因此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火花塞要位于燃烧室较深的部位,其端部的温度也要比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更高,因而必须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为了使火花塞能够更好

地散热,采用以下措施:1)采用突出的金属壳来降低接地电极的温度;2)采用铜芯接地电极来传热;

(2)高的抗积炭性能:分层燃烧时,较浓的混合汽集中在火花塞周围,特别是油束引导的分层燃烧过程喷射的油束会直接碰撞到火花塞,导致火花塞更容易积炭,这将会降低火花塞的绝缘性能而引起漏电,从而导致火花塞不点火,因此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用的火花塞应具有自洁能力和高的抗积炭性能。为此,采用以下措施来提高火花塞的抗积炭性能:1)采用直径较小的直形绝缘体末端改善自洁能力;2)减小火花塞间隙防止积炭;3)采用两段直径中心电极来改善自洁能力;

(3)高的点火性能和耐久性:为了实现分层稀燃,必须确保在稀混合汽中稳定可靠地点火,因此要求火花塞具有高的点火能量和较长的火花持续时间,并用铱合金的触点来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表4-9 目前用于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火花塞

类型

标准耐久型半表面放电型

特征·突出的跳火间隙

·铜芯接地电极

·两段直径中心电极

·细长的直形绝缘体端部

·突出的跳火间隙

·两个接地电极

·半表面放电

·伸长的金属壳

优点耐久性好抗积炭性好缺点抗积炭差沟槽影响耐久性

表4-9示出了目前缸内直喷式汽油机使用的两种火花塞:铱合金电极的标准型火花塞和半表面放电型火花塞。它们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使用的火花塞是有区别的,在维修保养时绝不能任意换用。

5 大众1.8TSI发动机数据流分析

图5-1中的140-3组数据为缸内直喷发动机高压系统所测得的在怠速条件下的实际压力值,规定值为38~42Bar,这个数据是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核心值,如果数据不在规定值内时将影响发动机的工作。

图5-11.8TSI发动机数据流

当发动机熄火后,油轨压力会由怠速时的38-42Bar缓慢上升到130Bar,以建立起满足启动需要的油压。

002-3组数据是平均喷油时间(喷油嘴针阀打开的时间,单位是毫秒,时间越长喷油量越大),在怠速运转下为1.02ms,发动机转速上升后变为0.77ms,而进气道喷射的汽油发动机怠速运转下一般为2.5ms左右。这也说明了缸内直喷发动机具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

汽油机缸内直喷的特点及应用分析

汽油机缸内直喷的特点及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油跑最远的路已成为现代汽车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本文主要从燃油供给系统方面谈一下汽油机缸内直喷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特点;高压油 0 引言 当前,随着能源资源的短缺,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作为现代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改革开发到现在,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排出的污染物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降低汽车的排放物已经成为当下汽车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动机供油系统作为发动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发动机的唯一食物。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各项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良,相对于在排气部分进行改良,把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还原催化的被动式降低污染物的含量,通过改进发动机的喷油技术更能体现出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1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 1996年,日本三菱公司率先成功研制出汽油直喷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也称为GDI)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丰田、福特、奔驰、日产、奥迪、本田、雷诺、别克等许多国外汽车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开发了比较成熟的GDI机型和产品。安装于气缸内的燃油喷器直接将燃油喷入气缸内,并在气缸内与空气形成混合气。由于燃油喷射压力的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优良,使混合气的比例更加合理,从而使一些在进气管喷射存在的缺点消失,因此缸内直喷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汽油车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豪华车的发动机上。 2 缸内直喷系统的构成 缸内直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有:燃油箱、电子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量调节电磁阀、燃油压力调节阀、高压燃油泵、高压燃油管、燃油分配管、燃油压力传感器、燃油压力调节电磁阀和高压喷射电磁阀(喷油嘴)。 电子燃油泵(低压燃油泵)把燃油从油箱输送到高压燃油泵,高压油泵由发动机凸轮轴驱动,将低压燃油泵输入的燃油压力由约0.35MPa增高到8MPa~12MPa,并送往燃油分配管,充满各缸喷油器的油腔。当ECU命令喷油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使针阀打开,汽油通过喷嘴喷入气缸。 3 缸内直喷系统的特点

浅谈汽油发动机直喷技术

浅谈汽油发动机直喷技术 浅谈汽油发动机直喷技术 摘要:缸内直喷技术与采用歧管喷射的汽油发动机同期逐步发展,后来尘封,上世纪九十年代,油价高企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直喷燃烧效率很高,非常省油,它开始回归,渐渐成为主流。本文先介绍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的特点。研究了FSI 发动机分层燃烧模式、均质稀燃模式和均质燃烧模式。还介绍了国内汽车市场汽油机直喷技术的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的油品改善,缸内直喷汽油机有可能成为汽车标配。 关键词:缸内直喷 FSI 分层燃烧匀质燃烧应用 引言 与采用歧管喷射的汽油发动机同期逐步发展的,后来尘封的缸内直喷技术,由于油价高企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直喷燃烧效率很高,非常省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回归,现在渐渐成为主流。缸内直喷汽油机喷嘴被布置在气缸内,汽油直接喷入缸内与空气混合,为改善燃油雾化,喷射压力也相应提高,对喷油控制更精确,并且消除了缸外喷射的缺点。同时,燃油和空气在缸内混合充分、均匀是通过特别的结构设计来保证,它的燃油燃烧充分,热效率更高。当然,缸内直喷发动机也有局限性,易受汽油和机油质量的好坏影响。 一、汽油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历史 1917年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便被研发出来,被装配到军用快艇,由于不能解决过热的问题,试验结果没能令人满意。在接下来的20年里,这项技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可行性已被证实,它主要应用于航空领域,德国的一些公司,如宝马,奔驰,博世,西门子也投入了研发实力。1951年,博世在法兰克福汽车展上展示了其用于二冲程 Gutbrod Superior 600 车型的汽油缸内直喷系统。同年Goliath 在其GP700车型上配备相同的喷射系统,并于1953年至1955年期间进行量产。世界上第一辆采用缸内直喷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跑车奔驰300SL于1955年诞生,经过对比试验这种发动机很省油,最大功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毕业论文

XX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2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3缸内直喷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的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分层燃烧································································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均质稀燃?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均质燃烧 ······························································错误!未定义书签。4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系统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进气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喷油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5大众1.8TSI发动机数据流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故障案例分析 (16) 6.1 途观发动机故障灯亮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途观无法启动·························································错误!未定义书签。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摘要 大众轿车在国内首先采用了FSI发动机技术,采用该项技术的发动机具有节能,高效,低排放的优点,已成为车用汽油发动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本

汽车缸内直喷技详解

汽车缸内直喷技详解

————————————————————————————————作者:————————————————————————————————日期:

汽车缸内直喷技术详解 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入汽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那么直喷发动机的技术关键 点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析。 高压喷油系统 高压喷油系统可以说是直喷发动机最关键的系统,与以前油气在进气歧管内混合,然后被负压吸入发动机不同,直喷发动机是用高压喷油嘴将燃油喷入汽缸,由于汽缸内压力已经很大,因此需要喷油系统具备更大的压力。

高压喷油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高压油轨、高压油泵和喷油嘴四部分,其中ECM主要采集发动机数据,按照预定程序控制喷油时机和喷油量,从而实现最高燃烧效率;而高压油泵则主要负责燃油的加压,高压油轨主要起均衡各喷油嘴喷射压力的作用,而最终的喷油任务则由喷油嘴来执行。 此外,还有多个传感器提供燃油压力等信息,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率。

ECM(或称ECU)不仅是直喷发动机的关键部分,也是所有技术较新的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涉及到芯片、执行器、软件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无法实现量产装车。目前ECM技术还是为国外企业所把持,在技 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部分自主品牌虽然也初步具备了ECM的制造能力,但是在软件的匹配、执行器的可靠性等环节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不过就跟变速器技术一样,这样的关键技术一旦取得突破,自主品牌厂商将受益匪浅。 高压油泵则是燃油加压的关键环节,在低压油泵将燃油送到高压油泵之后,高压油泵可以将汽油加压到十余兆帕的压力(这是普通汽油泵压力的三四十倍),并将其送入油轨。高压油泵通常是由凸轮轴带动,内部则有双头或者三头凸轮加压(如福特ECOBOOST系列发动机的“9号凸轮”)。

汽车缸内直喷技术详细讲解

汽车缸直喷技术详解 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入汽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那么直喷发动机的技术关键 点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析。 高压喷油系统 高压喷油系统可以说是直喷发动机最关键的系统,与以前油气在进气歧管混合,然后被负压吸入发动机不同,直喷发动机是用高压喷油嘴将燃油喷入汽缸,由于汽缸压力已经很大,因此需要喷油系统具备更大的压力。

高压喷油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高压油轨、高压油泵和喷油嘴四部分,其中ECM主要采集发动机数据,按照预定程序控制喷油时机和喷油量,从而实现最高燃烧效率;而高压油泵则主要负责燃油的加压,高压油轨主要起均衡各喷油嘴喷射压力的作用,而最终的喷油任务则由喷油嘴来执行。 此外,还有多个传感器提供燃油压力等信息,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率。

ECM(或称ECU)不仅是直喷发动机的关键部分,也是所有技术较新的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涉及到芯片、执行器、软件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无法实现量产装车。目前ECM技术还是为国外企业所把持,在技术 上已经比较成熟。

部分自主品牌虽然也初步具备了ECM的制造能力,但是在软件的匹配、执行器的可靠性等环节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不过就跟变速器技术一样,这样的关键技术一旦取得突破,自主品牌厂商将受益匪浅。 高压油泵则是燃油加压的关键环节,在低压油泵将燃油送到高压油泵之后,高压油泵可以将汽油加压到十余兆帕的压力(这是普通汽油泵压力的三四十倍),并将其送入油轨。高压油泵通常是由凸轮轴带动,部则有双头或者三头凸轮加压(如福特ECOBOOST系列发动机的“9号凸轮”)。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日期: 注:1. 以论文或大作业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必须填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简要评语”栏缺填无效。 2. 任课教师填写后与试卷一起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 学位课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目录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研究与发展 (1) 1简介 (1) 2 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1) 2.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 (2) 2.2匀质混合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 (3) 3 GDI发动机的技术现状 (4) 3.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4) 3.2喷射模式 (5) 3.3燃烧系统 (5) 3.3.1“喷束引导法”(spray-guided system) (6) 3.3.2 “壁面引导法”(wall.guided system) (6) 3.3.3 “气流引导法”(flow-guided system) (6) 3.4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6) 4 GDI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7) 4.1 排放问题 (7) 4.2催化器问题 (7) 4.3积炭问题 (7) 4.4喷油器问题 (7) 4.5控制策略问题 (7) 5今后GDI技术研究开发方向 (8) 5.1降低NOx排放的技术 (8) 5.2二次燃烧技术 (8) 5.3二次混合技术 (9) 5.4均质混合压燃技术 (9) 6 GDI技术的发展前景 (9) 参考文献 (10)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研究与发展 100177唐文来 指导教师王鸿翔 摘要: 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汽油机缸内直喷(GDI)技术的发展背景、技术特点、技术现状、目前面临的难题以及今后技术研究工作的重点,指出了排放的控制措施将成为决定其推广实用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汽油机缸内直喷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油机缸内直喷排放 1简介 随着石油资源越来越紧缺,人们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一种新型的汽油机燃烧方式应运而生,即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而实现稀薄燃烧的理想方式是缸内直喷分层喷油,即缸内直喷(GDI)。直喷式发动机是在气缸内喷注汽油,将喷油器安装在燃烧室内,将汽油直接喷注在气缸燃烧室内,空气则通过进气门进入燃烧室与汽油混合成混合气被点燃做功,这种形式与直喷式柴油机相似,因此,缸内喷注式汽油发动机是将柴油机的形式移植到汽油机上的一种重大创举。 上世纪50年代,德国就研制了直喷二冲程汽油机,但由于当时内燃机制造技术和电控水平较低,其性能和排放并不理想。90年代后,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研究有了快速发展。缸内直喷汽油机改变了混合机理。可采用稀薄分层燃烧技术,有效地降低HC等排放。直喷方式的油滴蒸发依靠空气吸热而非壁面吸热,降低了混合气温度和体积,可降低爆燃倾向,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此外,GDI汽油机还具有瞬态响应好,易于实现精确的空燃比控制,具有快速的冷起动和减速快速断油能力等特点。 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的空燃比达到40:1,具有节省燃油、减少废气排放、提升动力性能,减少发动机震动、喷油精度的提高、发动机更耐用等优点,目前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如大众公司的FSI(燃油分层喷射)、通用公司的SIDI(点燃式直喷)、丰田公司的D—4S、宝马公司的HPI(高压直喷)、三菱公司的GDI(汽油缸内直喷)、保时捷的DFI(直接燃油喷射)等。这些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各有自身的特点,技术先进,都明显优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 2 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缸内直喷汽油机是以传统电控喷射系统为基础,进行结构和控制技术的优化,使得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得到改善。

现代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燃油系统与维修

现代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燃油系统及维修 缸内直喷汽油机己被各大汽车制造商普遍采用,尤其是大众汽车公司近两年在国内销售的新车己大部分采用TSI发动机,即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国内各汽车杂志都曾详尽地介绍过缸内直喷汽油机燃油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由于此项技术发展很快,那些文章上很多内容己不符合当前实际。本文以大众TSI发动机和通用SIDI 发动机为例介绍目前实际装车用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燃油系统结 构、工作原理特点和维修注意事项。 目前实际装车用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低压燃油系统和高压燃油系统都采用按需调节燃油系统,参见图1。所用的缸内直接喷射都取消了“分层”充气工作模式(压缩行程喷射、稀混合汽),只有“均质”一种模式(进气行程喷射、λ=1的混合汽)。这样可以不使用昂贵、且易损坏的存储型氮氧化物催化转化器,也能使排放达标。 一、低压燃油系统 1.低压燃油系统结构 与传统的进气道燃油喷射系统相比,其低压油路增加了燃油泵门控开关、燃油低压压力传感器G410、油泵控制单元J538。

燃油低压压力传感器采用传统三线式压力传感器。 燃油泵门控开关能使打开驾驶员侧车门时燃油泵即开始工作,车门开关信号被送至发动机控制单元,燃油泵被触发2s。燃油泵提前工作是为了迅速建立高压以缩短启动时间。 有些汽车还具有碰撞燃油切断装置,它是通过燃油泵继电器断开燃油泵。 2.按需调节低压油路 低压油路在发动机工作时仅保持0.4MPa油压,以节电。在易汽阻状态则使油压保持在0.5MPa。然而,发动机工作时燃油消耗是不固定的,因此燃油低压压力传感器时刻将燃油压力信号发送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根据此信号向燃油泵控制单元发送一个有20Hz频率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燃油泵控制单元根据这个指令,为电动燃油泵送去的脉冲宽度调制电流,形成闭环控制。换言之,此时燃油泵上的电压不是12V,而是由脉冲宽度调制电流产生的较低的有效电压。即燃油泵转速是受控可变的,不需要燃油压力调节器,输出油压也保持在0.4MPa。 应注意,图1中燃油泵上的回油管不是用于低压燃油系统的,它是仅用于高压燃油系统的。低压燃油系统都采用无回油式的 二、高压燃油系统 1.高压油路系统结构 第二代高压泵高压油路系统如图2所示,它由高压泵、燃油压力调节阀、燃油压力传感器、燃油分配管、喷油器、压力限制阀及低压回油燃油管等组成。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分析解析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学院**********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10040208 学号1004020533 姓名***

目录 1 GDI技术的发展 (1) 2 GDI技术的发展前景 (2) 3 GDI发动机的技术现状 (4) 3.1 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4) 3.2喷射模式 (6) 3.3燃烧系统 (6) 3.3.1“喷束引导法”(spray-guided system) (6) 3.3.2 “壁面引导法”(wall.guided system) (7) 3.3.3 “气流引导法”(flow-guided system) (7) 4今后GDI技术研究开发方向 (7) 4.1降低NOx排放的技术 (7) 4.1.1稀燃催化器 (7) 4.1.2废气再循环 (8) 4.2二次燃烧技术 (9) 4.3二次混合技术 (9) 4.4均质混合压燃技术 (9) 5 GDI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10) 5.1 排放问题 (10) 5.2催化器问题 (11) 5.3积炭问题 (11) 5.4喷油器问题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汽油机缸内直喷(GDI)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指出了排放的控制措施将成为决定其推广实用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油机缸内直喷排放 1 GDI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德国研制出了二冲程直喷汽油机,限于当时机械制造技术和电控水平较低,其性能和排放并不理想。90年代后,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缸内直喷汽油机改变了预混合汽油机的混合机理,可采用稀薄分层燃烧技术,降低HC等有害排放。直喷方式的油滴蒸发主要依靠空气吸热而非壁面吸热,降低了混合气温度和体积,可降低爆燃倾向,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此外,GDI 汽油机还具有瞬态响应好,易于实现精确的空燃比控制,具有快速的冷起动和减速快速断油能力等特点。这些方面GDI汽油机都明显优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为此许多外国汽车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GDI发动机机型。1996年,日本的三菱公司率先采用立式进气道与弯曲顶面活塞。在进气行程中吸入的空气通过立式进气道被吸入气缸,形成强烈的滚流。喷射的燃油经曲面形的燃烧室壁面引导被送到位于气缸中央的火花塞附近,形成稳定的燃烧。开发的汽油直喷发动机应用于运动型轿车Galant上,其油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汽车发动机直喷技术成熟吗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关于奥迪直喷分层燃烧(fsi)发动机的积碳问题,楼主把罪魁祸首指向了直喷技术。虽然不敢苟同全部观点,不过也算说得极有道理,现在拿来分享一下。 -----------------------------------------------------------------------------------------------华丽的分界线 这个是转自audizine上面很热的一个英文帖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版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两部4.2FSI RS4 的引擎。一部来自澳洲的车主,一部来自美国TX的车主。参与者就更广泛了,有业余车友,还有APR专业改装师傅和audi的技师. 话说09年10月31日第一部澳洲RS4的车主去做DYNO发现车子在6000-8000转的时候动力损失严重,对于420hp的引擎轮上只有263hp。并且时常伴有爆震的pingping声。车子里程28000英里。于是求助于其他的车友。后来根据其他车友的建议去检查了正时,结果发现,点火器提前角在6000RPM的时候只有9-15度(正常应该在30-40)。在排除了劣质汽油的情况下有高手分析是积碳造成的。车主进一步检查了喷油嘴,火花塞等部件未发现特殊异常。

于是车主11月的某一天将车子送去dealer做了未拆开引擎的积碳清理,车主感觉好一点儿。后来在另一个车主信任的改装店拆开了引擎的进气。于是。。。。。。看图

右边一个清洁过

清洁完成

近观。干净了。。。 由于外国人工很贵,此次清洁花费车主1500-2000澳元约1000-1500美元。车子动力恢复,换车主的话说:now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wer surge from about 5.5k rpm and can only be described like having turbo's. ----------------------------------------------------------------------------------------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稍晚些时候09年12月27。美国特克萨斯一位RS4车主,40500英里。这位更牛的是,自己拆来清理。同样是积碳。。。。照片随便上两张,帖子内有更多图片。。。。

燃油直喷技术发动机一览

介绍完混合动力车型,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最新的技术名词,比如这里要讨论的燃油直喷发动机,为了让汽车引擎达到更强的输出与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各家车厂一直致力于新科技的开发,而除了相当广为人知的气门技术、增压手段之外,近年来又流行起了缸内直喷技术,并得到各家车厂的青睐。究竟这译自于“Direct Injection”的新玩意与目前广泛使用于量产车引擎供油系统中的进气歧管油气混合技术Multi-Point Injection有何不同,其技术特色到底如何呢? 在构造上,传统多点喷射系统的喷油嘴是位于进气歧管前方,在引擎需要供油时,由计算机计算出最佳的供油量并与进入引擎的空气混合后,经由进气阀门到达汽缸内部,并进行压缩、爆炸等动作。至于缸内直喷系统,则是将喷油嘴置于汽缸内部,其特色在于引擎燃油的取得不需要经过气门的开启,而能够藉由计算机主动控制喷油时间、压力与喷射量。与传统喷射系统相较,缸内直喷不受限于传统机械构造的进气方式,而且能够依照引擎所需随时调整空燃比例等特点,均使其表现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图为燃油直喷系统 众所皆知,内燃机在一般工作状态中所需的理想油气比例为1:14.7,这种调配是传统化油器的专长,不论天候、温度,永远进行着一成不变的工作。然而在少数状态下如冷车启动、怠速运转、急加速或低气压环境等,这样固定的供油方式实际上并无法全面满足引擎的运转需求,甚至可能因而产生黑烟、燃烧不全与马力不足等状况。至于喷射供油系统,则相对显得智能许多,其中枢系统会随时侦测引擎温度、进气流量、转速变化、震动状况,并依

照实际需求调整供油量与点火时间,因此在动力输出、燃油经济与排污表现上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平衡。 但是由于引擎构造的先天限制,喷射引擎所吸进油气的时间只有在气门开启状态下才能进行,故行车计算机所能控制的因子其实也相当有限。直到缸内直喷系统问世后将喷油嘴内移到汽缸内部后,才开启了全新的视野,其能直接由计算机主动决定喷油时机与份量,至于气门则仅看管“纯空气”的进入时程,两者则是在进入到汽缸内才进行混合的动作。 也由于油、气的混合空间、时间都相当短暂,故缸内直喷系统的喷油嘴必须辅以高增压系统,以大幅提高燃油的喷射压力与效率,并达到高度雾化的效果,期有更佳的混合表现。此外,缸内直喷系统的燃烧室、活塞也大多具有特殊的导流槽,以供油气在进入燃烧室后能够产生气旋涡流,藉以提高混合油气的雾化效果与燃烧效率。 在构造改变之后,供油动作已完全独立于进门与活塞系统之外,中央计算机也因而拥有更多的主导权。于是乎,超乎传统喷射理论的稀薄燃烧与更多元的混合比便得以发生。 在稳定行进或低负载状态下,采用缸内直喷设计的引擎得以进入Ultra lean(精实)模式。在此设定下,引擎于进气行程时只能吸进空气,至于喷油嘴则在压缩行程才供给燃料,以达到节约效果。根据实际测试,其最高能达到1:65的油、气比例,除了节能表现相当惊人,整体动力曲线也能够维持在相当高的平顺程度。然而本模式由于会产生相当大量的NOx(硫化物)与高温气体,所幸在近期由于技术与材料科学的突破,故也已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发动机缸内直喷原理解析

发动机缸内直喷原理解析 随着对能源和环保的要求日趋严格,发动机也要不断升级进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时下的“缸内直喷”、“分层燃烧”、“可变排量”等名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到底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活塞、曲轴是最“累”的? 发动一运转,活塞的“头上”就要顶着高温高压,不停地做高速上下运动,工作环境非常严苛。可以说活塞是发动机“心脏”,因此活塞的材质制作精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被活塞踩在“脚下”的曲轴也不好受,要不停地做高速旋转运动。曲轴每分钟要旋转数千次,肩负着带动机油泵、发电机、空调压缩机、凸轮轴等机构的艰巨任务,是发动机动力的中转轴,因此它也比较“壮”。 ● 直线运动如何变旋转运动? 我们都知道,气缸内活塞做的是上下的直线运动,但要输出驱动车轮前进的旋转力,是怎样把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呢?其实这个与曲轴的结构有很大关系。曲轴的连杆轴与主轴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而是对立布置的。 这个运动原理其实跟我们踩自行车非常相似,我们两个脚相当于相邻的两个活塞,脚踏板相当于连杆轴,而中间的大飞轮就是曲轴的主轴。我们左脚向下用力蹬时(活塞做功或吸气向下做运动),右脚会被提上来(另一活塞压缩或排气做向上运动)。这样周而复始,就有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了。 ● 发动机飞轮为什么这么大? 都知道活塞的四个行程中,只有一次是做功的,进气、压缩、排气三个行程都需要一定的力量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而飞轮在这个过程中就帮了很大的忙。

飞轮之所以做得比较大,主要是为了存储发动机的运动能量,这样才能保证曲轴平稳的运转。其实这个原理跟我们小时候的陀螺玩具差不多,我们用力旋转后,它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转动。 ● 发动机的排量、压缩比 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通过的空间容积称为气缸排量;发动机所有气缸排量之和称为发动机排量,通常用升(L)来表示。如我们平时看到的汽车排量,1.6L、2.0L、2.4L等等。其实气缸的容积是个圆柱体,不太可能正好是整升数的,如1998mL、2397mL等数字,可以近似标示为2.0L、2.4L。 压缩比,即发动机混合气体被压缩的程度,气缸总容积与压缩后的气缸容积(即燃烧室容积)之比来表示。为什么要对气缸的混合气体压缩呢?这样可以让混合气体更容易、更快速的完全燃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 什么是可变排量?如何改变排量的? 通常为了获得大的动力,需要把发动机的排量增大,如8缸、12缸发动机动力就非常强劲。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油耗增加。尤其是在怠速等工况不需要大动力输出时,燃油就白白浪费掉了,而可变排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矛盾。

汽车缸内直喷技术详解

汽车缸内直喷技术详解 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入汽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那么直喷发动机的技术关键 点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析。 高压喷油系统 高压喷油系统可以说是直喷发动机最关键的系统,与以前油气在进气歧管内混合,然后被负压吸入发动机不同,直喷发动机是用高压喷油嘴将燃油喷入汽缸,由于汽缸内压力已经很大,因此需要喷油系统具备更大的压力。

高压喷油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高压油轨、高压油泵和喷油嘴四部分,其中ECM主要采集发动机数据,按照预定程序控制喷油时机和喷油量,从而实现最高燃烧效率;而高压油泵则主要负责燃油的加压,高压油轨主要起均衡各喷油嘴喷射压力的作用,而最终的喷油任务则由喷油嘴来执行。 此外,还有多个传感器提供燃油压力等信息,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率。

ECM(或称ECU)不仅是直喷发动机的关键部分,也是所有技术较新的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涉及到芯片、执行器、软件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无法实现量产装车。目前ECM技术还是为国外企业所把持,在技 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部分自主品牌虽然也初步具备了ECM的制造能力,但是在软件的匹配、执行器的可靠性等环节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不过就跟变速器技术一样,这样的关键技术一旦取得突破,自主品牌厂商将受益匪浅。 高压油泵则是燃油加压的关键环节,在低压油泵将燃油送到高压油泵之后,高压油泵可以将汽油加压到十余兆帕的压力(这是普通汽油泵压力的三四十倍),并将其送入油轨。高压油泵通常是由凸轮轴带动,内部则有双头或者三头凸轮加压(如福特ECOBOOST系列发动机的“9号凸轮”)。

谈直喷发动机的弊端

雾霾和积碳的元凶?谈直喷发动机的弊端 [汽车之家技术] 在2013年我们做了很多有关发动机奖项、新发动机等盘点类文章(详情请点击),在它们之中你会发现,能够入选的或新推出的发动机在某一方面技术的运用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其中燃油喷射系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自然吸气发动机还是增压发动机,它们大多都会选用缸内直喷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这项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但事情总有两面性,这篇文章所要聊的就是缸内直喷技术的弊端,在看过之后,或许能让诸位对这个备受推崇的技术有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要说的是,本文仅讨论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另外,文中会涉及到缸内直喷发动机和普通电喷(歧管喷射)发动机在尾气排放方面的讨论,尾气中的微粒含量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尽管如此,相比那些排放不合格的柴油车、工业排放等对环境的影响,一辆合格的装配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 历史:曾经生不逢时 省油、提高动力性能等都是缸内直喷技术能够给汽油发动机带来的好处,在此前的一些文章中我们都曾提到过(详情请点击),另外,考虑到大多读者对它的优势的认知程度,因此,在本篇文章中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希望能和大家简要的分享一段有关缸内直喷技术的历史,相信诸位在看过之后会不禁感叹,原来这一切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安排好了。 ◆ 最初应用于军事

1917年,一台装有缸内直喷技术的汽油发动机被装配到军用快艇,但因压缩比太大(压缩比为10)引发了气缸工作温度过高的情况,进而导致了发动机出现严重问题,尽管在之后的改进中将压缩比降至6,但还是不能解决过热的问题,最终,试验结果没能令人满意。在之后的20年里,这项技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其可行性被逐渐验证,那时主要应用于航空领域,我们熟悉的几家德国公司如宝马、奔驰、博世、西门子等均投入了研发力量。 ◆ 第一辆装配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的量产车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详解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详解 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入汽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那么直喷发动机的技术关键点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析。 高压喷油系统可以说是直喷发动机最关键的系统,与以前油气在进气歧管内混合,然后被负压吸入发动机不同,直喷发动机是用高压喷油嘴将燃油喷入汽缸,由于汽缸内压力已经 很大,因此需要喷油系统具备更大的压力。 『组成高压喷油系统的四个主要部分』 高压喷油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高压油轨、高压油泵和喷油嘴四部分,其中ECM主要采集发动机数据,按照预定程序控制喷油时机和喷油量,从而实现最高燃烧效率;而高压油泵则主要负责燃油的加压,高压油轨主要起均衡各喷油嘴喷射压力的作用,而最终的喷油任务则由喷油嘴来执行。BWCB全铸钢保温沥青泵此外,还有多个传感器提供燃油压力等信息,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率。 『一汽展示的动力总成上的ECM(右侧)』 ECM(或称ECU)不仅是直喷发动机的关键部分,也是所有技术较新的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涉及到芯片、执行器、软件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无法实现量产装车。目前ECM技术还是为国外企业所把持,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部分自主品牌虽然也初步具备了ECM的制造能力,但是在软件的匹配、执行器的可靠性等环节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不过就跟变速器技术一样,这样的关键技术一旦取得突破,自主品牌厂 商将受益匪浅。 『通用Ecotec系列2.0直喷发动机上所用的高压油泵,制造商为博世』 高压油泵则是燃油加压的关键环节,在低压油泵将燃油送到高压油泵之后,高压油泵可以将汽油加压到十余兆帕的压力(这是普通汽油泵压力的三四十倍),并将其送入油轨。高压油泵通常是由凸轮轴带动,内部则有双头或者三头凸轮加压(如福特ECOBOOST系列发动机的“9号凸轮”)。在高压油泵上还集成了电子油轨压力调节器(FRP),它是一个由ECM控制的电磁阀,ECM以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控制油压调节器,油压调节器控制着高压燃油泵的进口阀,从而控制燃油压力,当驱动线路失效时,高压油泵进入低压模式,发 动机仍可LQB保温沥青泵应急运行。

电喷和直喷式发动机的区别

电喷和直喷式发动机的区别 最近看到有不少开挖机的朋友在询问,到底是直喷式发动机的挖机好,还是电喷式发动机的挖机好? 说实话,关于这个话题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我们咨询了一些用户,以及询问了厂家之后得出了一些观点,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相信您看完本文后会对直喷、电喷式发动机产品的优缺点,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直喷式、电喷式发动机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 直喷式发动机和电喷式发动机,是目前工程机械设备中常用的2种发动机类型。它们各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从原理来讲,直喷式发动机是采用机械联动方式控制喷油的时间和喷油量,主要通过高压油泵来加压柴油,然后由机械式喷雾油嘴来雾化柴油。直喷发动机,其特点是机械控制喷油器的喷油时间和喷油量,喷油的压力小,雾化效果较差。 电喷式发动机分为单体泵式、电喷喷油器式,以及电控高压共轨式几种形式。就我们常见的柴油发动机来说,主要是以高压共轨技术为主。 高压共轨技术,是由高压油泵加压后形成高压蓄能轨,通过电脑ECU来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根据各种传感器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开启,以实现调节喷油时间和喷油量,甚至还能实现分段喷射,从而使柴油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电喷发动机是由电脑控制喷油器喷油的时间和喷油量,喷油压力大,雾化效果明显。 直喷式、电喷式发动机之间的不同之处: 1、油门开度控制的不同 直喷式发动机是由转速控制,是人手操控油门开度旋钮和人工选择动力模式开关来控制油门的开度,整体构造比较简单。 电喷式发动机由控制器检测出以下信号:油门开度旋转角度、动力模式开关、发动机转速、油泵压力转速、各个操作阀的先导操控油阀、挖掘机的工作模式,以及水温、油温等信号。然后,电脑ECU按照驾驶员的操作想法,根据不同的动力模式和工作方式,负载情况和操作情况来确定一个最佳的油门开度位置(即发动机最佳的转速值)。同时,电脑ECU还能控制油门开度的变化速率(即油门开度从一个角度变换到另一个角度的速度),让发动机能发挥出最佳的性能。 备注: 对于电喷式发动机来说,发动机油门开度的电子控制已经不再是人工开关选择的简单控制,它要充分了解发动机的特性和挖掘机工作时的负荷情况,进行智能化分析,并采用复的自动化控制,且需要依靠软件来实现绝大部分功能。然后,再经过控制器分析处理,给油门驱动马达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油门开度的控制操作。 2、喷油器开启的不同 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直喷式发动机工艺成熟,产品残值率高(即直喷挖掘机用到最后时的价值),相对保值。缺点是由于柴油机的运转速度很高,其燃油喷射时间很短,只有千分之几秒,且在喷射过程中高压油管各处的压力随着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由于柴油的可压缩性和高压油管中柴油的压力变化波动,就使得实际的喷油状态和喷油泵规定的柱塞供油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缸内直喷技术

2014/2015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车辆工程发展现状 课程代码:14000010 论文题目:缸内直喷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学生姓名: 专业﹑学号:车辆工程 学院:机械学院 课程(论文)成绩: 课程(论文)评分依据(必填): 任课教师签字: 日期:年月日

缸内直喷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摘要:对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指出来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油机;缸内直喷;燃油经济性;爆燃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Technology Abstract: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and analyzes its working process of the key technical aspects, pointing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Gasoline engine;Direct injection;Fuel economy;Deflagration 1 引言 随着汽车给环境带来的排放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对排放标准法规要求也愈加严格。我国于2013 年发布了国V排放标准并于近期审查通过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四阶段标准。由于目前中国汽油车占据相当大比例,所以在降低汽油车油耗和排放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汽油缸内直喷(GDI)是提高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以缸内直喷为代表的新型混合气形成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据研究表明其燃油经济性可以提高15%左右,HC排放量可减少30%[1]。目前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其在燃烧控制、燃油喷射、排放控制、增压技术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2 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应用现状 缸内直喷技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应用于军事技术,直到20世纪

缸内直喷技术简介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摘要:柴油发动机在近1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性能已接近汽油机, 又以良好的经济性和耐用性著称,而汽油发动机主要是在进气系统做些文章而没有重大突破,看来今天也只有背水一战了,把汽油喷嘴从进气歧管调到了前线——燃烧室,纵身火海,真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怆。 在1954年,第一辆匹配4 冲程汽油喷射发动机的轿车诞生了,它就是奔驰300SL,雾状燃油直接喷入进气歧管,比化油器发动机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可算是迈了一大步。自从单点和多点喷射技术在80年代普遍应用以来,技术上的改进一直在进气系统做文章,2、3、4、5气门、可变进气、可变气门升程及正时等,而没有实现根本的基因突变。我们今天的需求是既要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又要有出色的动力表现。那么我们来看看汽油缸内直喷技术是否是汽油喷射发动机的基因突变。 汽油机缸内直喷作为新技术有着美好的前景 缸内直喷所宣扬的是通过均匀燃烧和分层燃烧,实现了高负荷、尤其是低负荷下的燃油削耗降低,动力还有很大提升。在部分负荷时具有的巨大节油作用体现在市内走走停停的交通状况下是多么诱人。今天,各大公司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了直喷,如博世公司开发了Motronic MED7汽油直喷系统,奥迪公司开发了FSI 系统,奔驰开发了CGI系统,菲亚特则开发了JTS系统,虽然名字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汽油缸内直喷。 直喷发动机潜力的证明是在2001年7月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获胜的奥迪R8,它匹配着带双增压的V8 FSI直喷发动机。出色的表现使它领先一圈,良好的燃油经济性使它延长了加油的间隔,有力证明了直喷不仅有出色的动力表现,燃油还要节省8%。不仅是这些,R8车手认为发动机动力反映敏捷且非常到位。 奥迪第一款作为量产车匹配直喷发动机的车型是2002年3月在日内瓦车展展出的A2 1.6FSI。接下来是奥迪A4,匹配了110kW 2.0L FSI发动机,有别于96kW 的A4,使用了单柱塞高压油泵,4气门替代了5气门,显然是为了在燃烧室安装汽油喷嘴节省地方。A4 2.0 FSI最大扭矩200Nm出现在3250~4250rpm,0到100km/h的加速时间是9.6秒,最高时速218km/h。百公里综合油耗7.1L。 在2002年底,奔驰也上市了配有1.8L CGI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的C级轿车,即C200 CGI。峰值功率是125kW,扭矩比上一代增加了15%,当发动机转速只有1500rpm时即可输出扭矩的75%,在3000rpm时输出最高扭矩250Nm,并持续到4500rpm。与相同排量C级车相比节油超过19%,综合油耗是7.8L/100km。排放达到欧Ⅳ。0到100km/h的加速时间是9.0秒,最高时速222km/h。与C200 CGI有着相同排量的 C 180 KOMPRESSOR峰值功率是105kW,最高扭矩220Nm/2500rpm,0到100km/h的加速时间是9.7秒,最高时速222km/h,综合油耗8.2L/100km。从以上数值就可以看出这2款发动机的差距了。

高压共轨直喷柴油发动机详解

高压共轨直喷柴油发动机详解 柴油和汽油都是石油的提取物,而且都用于车用内燃机,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巨大的特性差异。汽油是一种非常易燃的油品,一个小小的火星就可以将一大桶汽油引燃。而柴油则不行,甚至用明火去点,在没有引火物的情况下,柴油自身并不会被引燃。这就是二者发火性之间的差异。 也是基于柴油的这种发火特性,使得柴油在抗爆性方面比汽油有着很大的优势。如果注意过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压缩比的人应该有印象,通常柴油发动机的压缩比要比汽油发动机的高一倍以上,就是得益于柴油的抗爆性好。高压缩比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可以让燃烧更为充分。汽油发动机的进步其中有一项就是压缩比的逐步提高,这也使得汽油的抗爆性越来越高,98号汽油的高昂价格已经说明高抗爆性汽油的成本之高。即便如此,普通燃烧方式的汽油发动机有11以上的压缩比就很不错了,而柴油发动机的这个数字常常能够超过20。这无疑有利于充分燃烧,柴油发动机普遍比汽油发动机更省油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柴油的燃烧速度比汽油慢得多,这使得柴油混合气点燃的速度要慢于汽油混合气,.常规的柴油发动机响应慢,也是因为柴油的这个特性导致的。另外柴油的挥发性也要比汽油慢,因此它不能像汽油发动机那样通过进气负压来吸进混合气,而是需要通过高压油泵来将雾化的柴油压人汽缸内,才能与空气充分混合。 所有以上这些柴油与汽油的特性差异,导致柴油发动机的整体设计与汽油发动机完全不一样,它们的性能特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柴油发动机扭矩很大,可靠性也非常高,但功率小、响应差、低温点火困难、污染严重等等,而且其震动噪音大,因此常常只能被一些载货汽车采用,少数硬派越野车也会采用这种柴油发动机,但对于注重舒适的轿车或者公路SUV而言,在过去是很少有柴油发动机版本的。 传统柴油机给人这种印象是因为技术特性决定的。如前面所说,柴油的挥发性差,不能通过进气负压被动吸人汽缸,因此柴油发动机必须靠油泵将燃油泵入汽缸内。所有的柴油发动机都采用高压缩比设计,因此对于油泵的能量要求也很高。在民用车柴油发动机以前,几乎所有的柴油发动机都是采用机械泵喷射的,它分为总泵和分泵两部分,目的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泵油压力。这种活塞往复式的机械泵是靠凸轮来驱动的,凸轮的能量则源自曲轴。每个汽缸会有一个喷油器,每个喷油器又必须匹配一个油泵,这使得整台发动机的油泵数量很多。这种机械油泵不仅供油压力有限,而且它们都是纯机械式的,在往复运动以及与凸轮发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是传统柴油发动机噪音大的原因之一。 柴油发动机是靠压燃式的,也就是在压缩行程的末端,被压缩的空气产生高温高压以后,油泵将柴油以雾状喷人汽缸内自燃。这种“点火”方式如果发生在汽油发动机上,就相当于爆震。事实上,柴油发动机的爆震是不可避免的,它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