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经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范蠡(约公元前557年-前478年),字文则,楚国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战略家。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上卿,为楚国的军事、外交、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南阳之贤”。
范蠡对经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蠡经商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德商”。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道德修养。
他强调诚信、正直、宽容、慷慨和善良等美德是经商成功的基石。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与人的交往,他尊重他人的权益,讲究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种“德商”思想不仅使范蠡在经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塑造了他的崇高形象,使他在历史上被后世人们推崇和尊敬。
范蠡在经商中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方式。
他认为,经商与军事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战略的思考和合理的布局。
他注重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
他深刻理解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风险,善于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研究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战略合作和竞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范蠡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
他认为,经商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更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他在经商中注重公平交易和合法合规,反对剥削和操纵市场。
他主张通过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范蠡的经商之道强调了经济和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经商成为实现社会福祉的重要手段。
范蠡的经商之道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对于当代经商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可以借鉴范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高尚的品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注重与人的交往和合作,做到“德商”。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和市场分析,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范蠡经商的传说

范蠡经商的传说范蠡经商的传说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他带着西施首先来到了齐国,在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在19年内赚了三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用赚来的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因而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头脑。
初到齐国时,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
由于他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
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
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
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
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古代经商者合作双赢的一个典范。
范蠡还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之时,要大量的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贮存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同时他主张:“贵出如粪土。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愿意生产,市场的货物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
同样,在灾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
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和西施在离开齐国,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又专心致志经起商来。
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

商圣范蠡的经商故事
范蠡带领自己的家人来到了齐国,隐姓埋名,开始了他另一段人生的旅程。
范蠡在沿海地区买了一些土地,开垦种田,经营盐田,渔业捕捞。
范蠡和家人也和工人们一样身穿布衣,吃粗实,下地干活。
范蠡和其他商家不同的做法是,他从不精打细算,对待雇工十分慷慨。
遇到灾年就减免地租,并大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他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通过这几点,范蠡宅心仁厚、善良诚信的好口碑传播开来,附近的商人都愿意同他做生意,农民都愿意租他家的地,工匠都愿意上他们家来打工,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长远看,范蠡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和一个商户借了10万钱,打了借条。
结果这个商户不小心把借条掉进了海里,一年后商户来到范蠡家把情况说明,范蠡二话没说把10万钱连本带利还给了商户。
商户十分感激,见人家说范蠡真乃宽厚诚信之人,范蠡仁信的美名传播开来。
之后,范蠡三次扩大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很多富户均主动上门借款,帮范蠡渡过难关。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2008-11-11 17:39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范蠡散财的故事

范蠡散财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
他因不满当时官场上的黑暗,而辞官不做。
他看破了“人贫志短,马瘦毛长”的世俗,挂印封金,弃官从商。
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他曾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他的一生是功成身退的完美体现。
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定的修为,有了大智慧,看破了红尘。
他的一生是一部演绎人生大道理的精彩华章!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以后,来到了齐国。
范蠡认为,人生贵在相识,更在于相知;与其共贫贱,不与共富贵。
于是他写信告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意思说越王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你为什么还不赶快离开呢?可文种还是贪恋着权位,没有离开越国。
最终文种也因此被越王赐死。
而范蠡却看破一切,离开越国后游历四方,过着隐居的生活。
范蠡离开齐国后到了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他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天下之大交通点,是一个极好的经商之地。
于是他自称陶朱公,在这里治产经商。
他运用自己的经济智慧,在经营中“薄利多销”,富甲一方。
当他的儿子与邻居的儿子打架时,范蠡不徇私情,竟让管家
把财产一分为二。
他运用“人弃我取”的经营策略,在一年内使家资又翻了一番。
当他的财产累计万贯时,就把千金之家再分散到一部分较为贫困的亲戚朋友手中。
他认为:有钱大家共享,于己于人都有利。
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经商的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
历史上陶朱公范蠡事迹

历史上陶朱公范蠡事迹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陶朱公范蠡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陶朱公范蠡事迹范蠡被世人冠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典型人物,他前后三次散尽财物,或是救济贫困的家人,或是给困苦的百姓,对于财物从不吝啬,即使散尽钱财,凭借其能力又很快能聚集财物,成为富甲之人。
且说范蠡从越国离开到了齐国,在这里带着家人进行苦耕劳作,不出数年便家财万贯,成为名人,齐国人听说范蠡精明的头脑,便让他出任齐国宰相,拥有很多财富。
但没出三年,范蠡因位居高位深感不安,便辞官而去,自己的财物均散给以前的邻居们和需要帮助的人,带着重要的财物而去。
随后范蠡便到了贸易中枢的地段定陶,范蠡对这里考察了一番,认为是贸易的最佳地点,经济繁荣、商业往来频繁,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通道,在这里可以致富,于是范蠡便自称“陶朱公”,在这里范蠡发挥他先进的经济之道,贸易流通十分谨慎,很看重时机,随没过多久便家财上亿。
历史上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范蠡和文种等人成功帮助勾践报仇复国,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践封为上,嘉赏众多财宝,范蠡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
但甚有远见的范蠡为了明哲保身,便潇洒辞官,放弃这高官厚禄,将所得财宝分给友人等,自己携带少量钱财而走,不再回来,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这二聚二散说的是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后,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后文献中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遂得到齐国百姓推崇为相,认为其贤能。
但范蠡深知朝政艰险,且当初为了远离政治风波逃离越国,现如今怎会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当时齐王为傀儡皇帝,政权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为人精明怎会不知道田常送来宰相印只是逢场作戏呢,遂拒之。
而后将自己财产分予乡邻,迁至定陶。
在定陶没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优势行商,再次成为家财万贯之人。
西施范蠡的故事

西施范蠡的故事一、范蠡遇贵,得以从政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随后成为一代著名的商圣。
虽出身卑微贫寒之家,但因自小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胸怀大志,机智多谋,但因大智若愚,举止异常,故而出名,后遇贵人,当地的县令——文种,而被带入仕途,从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一生三迁,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是从政、从商,都是非常出色。
一迁:在老家遇当时县令文种,于是两人从楚国来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共谋大业,当时吴王阖闾因槜李之战中箭身亡,后继位于儿子夫差,夫差为报父仇,发动了夫椒大战,越国惨败,只得委身求和,最终越王答应到吴国为奴,范蠡随勾践为奴三年后回国,为了报仇雪耻,君臣商议计策,让范蠡到民间特色美女献于吴王夫差,以乱其政。
二、范蠡选美,巧遇西施江南吴越山川秀丽,气候怡人,蕴藏着丰富的物产,同时也蕴育着良才美女,自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时越国就是现在的江浙杭州一带,故此范蠡物色美女来到了苎萝山浣纱河(杭州诸暨一带),经地方官推荐了一位出自山村的樵夫之女,芳龄十八,身材窈窕,貌美如花,堪称巾帼奇女——西施,范蠡一路带回国都,传说带到国都时,人人争先恐后,只为一睹西施芳容。
三、范蠡施计,西施献吴西施为中国四大美女之首,善良纯朴,沉鱼之色,她的故事千古传颂,无意间在人们心目中也就形成了貌美的代名词,她的貌美和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可是,在那个男权时代,美女在君臣之间也只不过是一个礼物而已,因此西施在当时就只是越国用来讨好和迷惑吴王的一个工具,范蠡将西施送到吴国之后,内心里自然是五谷杂陈,不是滋味,试想,范蠡也是一个有情义的男人,自发现西施,带回国都,又送到吴国,一路相伴相随,如此一个善良貌美的女子,却成了一个君王的工具,何不感叹她的命运多桀。
西施在去吴国之前,范蠡晓以利害,也就是做思想工作,要求她去到吴国,哪些该做,哪些该要注意等等,西施在吴国十年,深得吴王的宠爱,身虽在吴,但心系越国,可她始终不忘当初范蠡所嘱托,必须以国为重,西施也为越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他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聚三散,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
但是,在当时,其“辞官下海”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甚至是违背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中国封建文化强调为臣者一定要“忠”,而范蠡看到勾践阴险毒辣,一甩袖子就把君王“炒”了,实在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歌颂清贫隐士,而范蠡辞官后就竟“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贾,“不清贫”、“不检点”,这在整个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是一反派人物。
何况,他还拐跑了君王妃子西施,令其与他携手而去,让古代的史学家对他嗤之以鼻。
所以,范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
近年来,在人们对范蠡的质疑声中,范蠡拯救西施并与西施一道出走后表现出的那种高尚情操被粗暴否定,范蠡辞官经商后所创造出的高超的经营理念被长期忽略,甚至连西施的结局和范蠡的祖籍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
看到同乡人范蠡遭到一些人的戏弄和攻击,刘祖典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范蠡的历史考证清楚。
于是,他勤奋刻苦地广泛涉猎相关的历史资料,执着而坚韧地写出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古籍史料,无可辩驳地考证了范蠡的治国之术、经商理念、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结局。
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先后考证了范蠡“辞官”、“泛舟”、“经商”、“后代”、“墓地”、“祖籍”、“精神”、“价值”等引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介绍了范蠡的生平业绩,论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思想及成就,评论了范蠡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活动,阐述了范蠡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范蠡足智多谋、心系天下、胸怀宽广、思想高尚的观点,给了范蠡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范蠡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书中,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妙趣横生的笔触描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尤其是他写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流畅,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范蠡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发展经济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刘祖典写出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史学著作,是做了一件好事,相信这本书对于范蠡文化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
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
”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